楊軍:追蹤新形勢下歷史虛無主義演變動態 

——訪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軍 

作者:記者 明海英    發布時間:2018-04-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在“意識形態終結”論蔓延、西式教條主義形式和錯誤理解學術創新的思想氛圍中發展起來的。它通過否定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瓦解大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否定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瓦解大眾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通過所謂重述歷史,造成人們歷史觀和歷史認知的混亂。

近年來,我國學術界開展了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研究和批判。圍繞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的新動態及應對方式,記者採訪了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軍。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興起蔓延

源起西方后現代思想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簡要梳理一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泛起、蔓延的背景。

楊軍:改革開放初期,在如何評說新中國歷史的問題上,出現了全盤否定新中國歷史、否定毛澤東的思想傾向。中國共產黨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如何評價新中國歷史、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等重大問題作出了回答。但那種否定新中國和毛澤東的思想傾向並未消失。到20世紀90年代,這種思想傾向最終演化為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興起、蔓延,是西方后現代思想理論與社會心理契合的產物。考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我國泛起、蔓延的背景,可以從思想理論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面看。

在思想理論方面。其一,受西方后現代史學的影響。西方后現代史學以全面的反叛者面目出現,挑戰傳統歷史認識論和歷史編纂學。它反對歷史進步論和“宏大敘事”,否認歷史客觀性,認為歷史學等同於文學藝術,主張歷史研究“去中心化”、碎片化、多元化。這成為我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泛起的重要理論來源。

其二,我國思想領域中的自由主義回潮。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自由主義者不斷質疑、否定我國現實政治制度,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把現代化等同為西化,要求我國在改革中“回歸人類文明”。這確定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歷史虛無主義不過是為自由主義者的政治要求提供歷史的論証。

其三,學術界出現了西式教條主義傾向。在一些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研究中,推崇、迷信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術話語和理論框架,主張放棄唯物史觀,堅持“價值中立”,從抽象的人性出發來研究、闡述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在既成的西方理論框架中添加中國史料,並視之為“學術創新”,要求“用新視角、新方法改寫整個中國近現代史”,“從人性的角度來重新評價歷史人物”。

在社會心理方面。其一,蘇東劇變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長期處於低潮,各種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社會主義道路的觀點甚囂塵上,這無疑會影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共產黨執政的正當性的認同。

其二,西方借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之機,以多種方式加強對我國的意識形態滲透,或隱晦或公開地否定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否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績,抹黑中國共產黨領袖,傳播西方價值觀、政治觀、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導我國大眾對現實境遇抱持負面心理,對馬克思主義史學關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敘述產生質疑。

其三,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價值觀念日益多樣化,極端利己主義、功利主義等廣泛影響大眾。這都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蔓延提供了社會心理條件。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三種傳播形態:

學術形態 文藝形態 輿論形態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有哪些表現形態?

楊軍:社會思潮在傳播蔓延中往往表現出多種形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主要有學術形態、文藝形態、輿論形態等。

其中,學術形態是基本形態,是指專業知識分子以學術研究的方式生產和闡述理論觀點,並通過著書立說、發表文章、講學講座等途徑傳播。如遵循西方史學界以“陰謀論”、“權力斗爭說”來解釋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做法,利用心理分析法來解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思想行為,根據零星的史料來顛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結論,指責“馬克思主義才是歷史虛無主義”,等等。

文藝形態是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利用大眾心理和娛樂習慣,把核心觀點轉化為感性的影視形象和抓人眼球的文字,通過多樣化的文藝作品,如影視節目、小說、傳記等方式呈現出來。用文藝形態來表現歷史虛無主義,在方式上具有情景化、形象化的特點。

舉例來說,有的電視節目堅持“娛樂至死”的態度,由非專業的人士任性評說歷史,用戲說、惡搞的做法,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解構為一場場偶然性主宰的歷史鬧劇﹔有的文學作品堅持“張揚人性”,以個體敘事演繹整體歷史,用想象虛構重構歷史事實,通過形象塑造、情節描繪、畫面鋪設等手法,“重新評說”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丑化人民群眾和革命英雄,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

輿論形態是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積極利用各類媒體,持續推送旨在否定馬克思主義史學結論的各種資料、文章,設置議題,炒作話題,引導討論甚至挑起爭論,借此傳播其理論觀點。

學術化轉向和日常生活化轉向

是歷史虛無主義新動向

《中國社會科學報》:新形勢下,歷史虛無主義呈現哪些新的情況和新的動態?

楊軍: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出現一些新的動態,總體上看,是學術化轉向和日常生活化轉向。

具體而言,一是學術形態突出,其理論觀點多以學術話語的方式呈現,其價值指向和問題指向變得隱晦。

二是在一些特殊的時間節點,圍繞重大歷史事件展開討論。如在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時,一些討論著力於否定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還有一些討論甚至為漢奸翻案。又如2017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一些討論著力於否定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當性,並由此說明中國選擇“走俄國人的路”是錯誤的。

三是在歷史敘述中關注普通人。一些文藝作品、回憶錄、訪談等關注普通人的生活,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片面地描述普通人生活中的艱辛困難,並以此為依據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四是利用網絡媒體碎片化傳播。主要表現在,將其理論觀點融入所謂的“內幕揭秘”、“某某說史”、“讀史心得”之類的小文章、短視頻,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方式傳播,以日積月累地“重構”歷史的細節,來誤導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堅持唯物史觀立場和科學方法

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強大武器

《中國社會科學報》: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新形式、新動態,請您談談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楊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這個偉大斗爭中,包括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

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歪曲黨史國史軍史,危害國家政治安全。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蔓延,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是“偉大斗爭”中的重要內容,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方面。應對、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僅需要意識形態工作在實務方面採取多種措施,比如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加強對傳播渠道的管理,改善提升對全社會的歷史教育、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在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紀念活動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等等,而且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界從學術方面作出努力。

近幾年來,為了凝聚社會共識、抵御錯誤思想觀點蔓延,營造有利於加強和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氛圍,我國學術界深入開展了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研究和思想斗爭。

在學術研究方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理論淵源、理論觀點、話語方法、蔓延特點、實質危害等方面的認識日益深入﹔在思想斗爭方面,通過在媒體上向歷史虛無主義錯誤觀點“亮劍”,捍衛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史學關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基本結論,澄清是非,教育大眾。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蔓延。但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興起和蔓延的社會背景條件仍然存在,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還是會以不同的形式、通過多種途徑表現出來。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學術研究中,我們還需要從哪些方面進一步深入揭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虛無性?

楊軍:當下,在關涉中國近現代歷史、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各個領域的研究中,要重視以下方面。

首先,堅持唯物史觀,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研究和書寫歷史。歷史觀在歷史認知和歷史評價中具有指導意義。唯物史觀是在社會歷史領域中運用唯物主義與辯証法探討總體性社會歷史發展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中的最重要環節”。它既是關於歷史本體即歷史過程的理論,又是關於考察歷史的思維方法。唯物史觀堅持“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明確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秉持的世界觀和根本准則,回答了學術研究為什麼人的問題。唯物史觀中包含辯証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階級分析方法、歷史主義方法等,為認識、研究歷史提供了科學方法,也為歷史認識通向真理性認識搭建了橋梁。堅持唯物史觀,遵循其鮮明的立場和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書寫歷史,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思想中的疑惑,是應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強大武器。

其次,正確辨識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由於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有多種表現形態,影響了一部分知識分子和普通人,導致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往往糾纏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因此,在研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時,要准確研判思潮中不同性質問題,研究思潮影響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現、不同性質問題的關聯與轉化等問題。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不能把一些政治原則問題淡化為一般性的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也不能把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夸大,當作政治原則問題來對待。在正確辨識的基礎上,才能夠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性質的問題,採取不同的辦法。 

再次,進一步深化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研究。不可否認,近些年來關於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研究,關於揭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危害等,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現了一些精品力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進一步加強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研究,應深入到它的內部,加強對其理論觀點、史料運用、敘述方式、社會心理基礎的精細分析,加強對其中不同性質問題的辨識,把握其傳播特點及發展變動的趨勢,為有效扼制這一思潮的蔓延提供學理支撐。具體而言,要深入研究歷史虛無主義的代表性文本,關注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蔓延的社會心理基礎,細致區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中不同性質的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增強對文學藝術領域和日常生活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現象的分析批評,採用新的技術手段如大數據技術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范圍、對象、程度及其變動趨勢等進行研判。

此外,要繼續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當前,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社會思想領域還存在很多模糊認識,或是把它視為學術思潮、文藝創作流派,或是視為日常輿論,沒有看到它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危害。因此,必須繼續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幫助黨員干部和大眾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特點、表現形態和實質。這種思想斗爭要積極吸收、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唯物史觀指導下的中國近現代歷史研究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研究的新成果,既要在宏觀層面,根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近代中國探索民族復興的艱辛歷程,講清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指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必然性,根據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講清社會主義道路帶給中華民族的光明,講清探索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面臨的種種困難和挑戰,還要在具體問題層面,說明如何科學認識、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什麼要反對抹黑共產黨領袖、侮辱革命英雄,歷史虛無主義意欲何為、錯在何處,等等。

當然,思想斗爭的方式不僅體現為在報刊雜志發表文章回應、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言論方面,而且要體現在糾正一些大中小學教材的錯誤傾向,糾正文藝作品中“戲說”、“解構”、“去主流化”傾向,擴大正確導向言論在網絡空間的話語權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