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中央研究院
提起中央研究院,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蔡元培先生創立的、作為中華民國最高科學研究機關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很少有人知道,我黨在延安時期也創立過一所中央研究院。
前身為馬列學院
延安中央研究院的前身是1938年5月5日成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學院。馬列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干部學校,其任務是培養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工作干部和宣傳工作干部。馬列學院由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張聞天兼任院長,副院長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學者王學文。馬列學院創辦以后共招收學員5屆,總計1000多人。
1941年7月,馬列學院改組為馬列研究院。同年8月改名為中央研究院,仍由張聞天任院長,副院長為范文瀾,但實際工作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李維漢主持。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明確規定中央研究院為培養黨的理論干部的高級研究機關,直屬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研究院下設研究指導處、總務處以及9個研究室:中國政治研究室、中國經濟研究室、中國文化思想研究室、中國教育研究室、中國文藝研究室、中國新聞研究室、中國歷史研究室、俄語研究室、國際問題研究室。此外,中央研究院還設有圖書館和俱樂部。
延安的最高研究機構
中央研究院共有研究人員566人,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大部分是原馬列學院留下的同志,少部分是由延安其他單位選送並經過考試擇優錄取的。從年齡上看,20歲到30歲的佔79%。從學術水平上看,分為研究員和研究生。
研究員的任務是獨立進行研究工作,其中過去已經有一定學術地位的同志定為特別研究員。他們的工作職責和研究員相同,只是在生活待遇上得到一些優待。研究生的任務是邊學習邊工作,開始以學習為主,逐步走向獨立工作。
研究工作的具體任務,是系統周密地研究我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現狀﹔有組織地研究近百年的中國史,先作經濟史、政治史、軍事史、文化史幾個部門的分析和研究,然后作綜合的研究。
當時,中央研究院的治學方針是“大、變、化”三字:“大”是指志向要大、決心要大﹔“變”是指學習方法要變﹔“化”是指聯系實際,具體應用,也就是馬列主義中國化。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分室進行,專家指導,邊學習,邊研究。各室都制定了各自的研究計劃。這些計劃具體規定了各研究室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務、研究方法、研究步驟、人員分工、時間安排以及組織和會議制度等。各個研究室對於各項研究任務都是有分工、有討論、有總結。研究室的主任參加指導工作,也參加日常研究工作。
相對於其他人員,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員的生活待遇還是不錯的。早上能喝到豆漿,一星期能吃到一兩頓肉和饅頭。除了生活費用保障之外,沒有任何薪金。即使如此,研究人員還是進行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
1943年5月4日,中央研究院改為“中央黨校第三部”。中央研究院從建立到取消建制,前后不到兩年時間。
延安中央研究院雖然存在歷史不長,但作為中國近代文化轉型后期建立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作為當時我黨在延安的最高研究機構,作為中國革命后期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延安中央研究院在中國近代文化轉型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應該引起學者的關注。延安中央研究院在辦院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對於今天我們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