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研究要堅持“四面八方”分析方法
胡喬木在1980年代與有關同志就《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書稿修改問題的多次談話中,提出了“四面八方”的分析方法,認為黨的歷史是立體的,不是單單一個方面的歷史,更不應該是一條線的歷史,這一論述至今仍有現實指導作用。
胡喬木關於黨的歷史“要從四面八方來反映”的論述,與毛澤東在1942年所提出的“古今中外”黨史研究方法既一脈相承又創新發展,對新時期開展黨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史研究必須根植“四面八方”的人民群眾。黨史研究的主體不僅要反映中國共產黨,更要反映人民群眾。黨的歷史就是團結人民群眾共同斗爭的歷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要求斗爭的情況,在每個時期都要把它表現出來”。反映到新時代黨史研究之中,一是要深刻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把黨史研究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把研究成果逐步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積蓄力量。二是要關注人民群眾的所做所想,深入解答群眾中的思想困惑,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在取得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同時體現人文關懷,在黨史研究中體現人民性。
黨史研究必須從“四面八方”獲取真理真知。“搞黨史不能像照鏡子,眼睛隻看到自己,而是應該‘左顧右盼’”。簡而言之,黨史研究隻有放開視野,才能形成客觀認識,實事求是地反映事物。推此即彼,搞好黨史研究同樣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首先,一切黨史研究都必須尊重歷史並且觀照現實,兩者缺其一的理論都難以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黨史研究隻有以“實事”為根基,才能結出“求是”的瓜果。其次,新的時代特點對理論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挑戰與機遇面前,黨史研究更要打牢根基,用事實說話,才能完成新的任務,實現新的征程。因此,黨史研究必須從“四面八方”獲取真理,求得真知。
黨史研究必須站在“四面八方”的角度把握全局。黨史研究要有全局性,即要學會把微小的歷史細節放到大的歷史背景之中去觀察思考,嘗試在歷史翻涌的大風大浪中分析歷史細節,讓歷史的涓涓細流,娓娓道來。在黨史研究當中,同樣要具備“全局思維”。一是要有全局視野下的自我定位。黨史研究是整個社會科學的組成部分,在堅守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同時離不開對整個社會生活的考察。二是要有廣泛的考究范圍。黨史研究具有相互關聯性,這種關聯性就決定了研究思路不能過於局限,要在多調研的基礎之上,運用多學科的手段、多領域的視角獲取理論素材,以此發現規律,抓住規律,不斷兼顧歷史與現實、局部與整體的訴求。
黨史研究必須基於“四面八方”堅持開放性時代性。“搞黨的歷史不能把黨內與黨外分開,要保持開放性,要開門不要關門,共產黨要有這樣的胸懷。”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近百年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在開放、吸收、創新中前進發展的歷史。從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到毛澤東思想的誕生,從嘗試初辦經濟特區到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這些都是黨在歷史進程中所折射出的開放性、時代性、創新性。當前,黨史研究要繼續保持開放性,必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主動適應時代不斷發展變化的要求,樹立創新思維,彰顯時代特色,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提供深沉、持久的理論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