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引領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向

——學習習近平關於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論述

王德蓉

2019年02月01日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習近平在准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正確選擇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向等方面提出諸多重要思想和重大舉措,賦予經濟全球化理論新的時代內涵。關於經濟全球化面臨的新形勢,習近平認為,從歷史維度看,經濟全球化仍在深入發展﹔從發展現狀看,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從發展方向看,經濟全球化要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關於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習近平提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明確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主攻方向﹔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努力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習近平認為,要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就必須倡導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發展理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以釋放經濟全球化更多的正面效應﹔提出新倡議,倡導新機制,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以務實行動引導經濟全球化再平衡。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經濟全球化﹔“一帶一路”

 

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把能不能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上升到新時代我們能否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歷史前進主動權,能否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來看待,並在准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正確選擇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向等方面提出諸多重要思想和重大舉措,這對於中國努力以開放發展引領經濟全球化方向,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地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准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新形勢

習近平指出:“綜合研判世界發展大勢,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人民日報》2018年4月11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面對著什麼樣的經濟全球化,它給我國發展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對這一問題,習近平從歷史維度、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三個方面作出了解答。

(一)從歷史維度看,經濟全球化仍在深入發展。

習近平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經濟全球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形成階段。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后,西方國家歷經兩次工業革命,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不斷增大。它們靠巧取豪奪、強權佔領、殖民擴張,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基本完成了對世界的瓜分。世界市場的形成,加強了各國社會經濟的相互聯系,國際分工日益明顯,推動了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二是兩個平行世界市場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一批社會主義國家誕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世界形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世界經濟體系也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經濟明顯地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由帝國主義國家和壟斷資本所主宰的資本主義體系,另一個是實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新體系,形成了兩個平行的、相互對立的世界市場。三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階段。隨著冷戰結束,兩大陣營對立局面不復存在,兩個平行的市場隨之不復存在,世界經濟體系再度發生重大轉變:各國相互依存大幅加強,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

冷戰結束后的這輪經濟全球化,在速度、深度、廣度上遠遠超過經濟全球化的前兩個階段,其突出表現為市場、資金、資源、信息、人才等高度全球化,各國經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深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全球化強勁發展的勢頭受到了嚴重削弱,但並未改變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勢。習近平反復強調要從歷史維度看待經濟全球化問題,指出:“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他用“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句話告誡我們,必須順應世界大勢。

(二)從發展現狀看,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

經濟全球化從來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在曲折中向前發展。習近平用“調整”“波折”“不確定性”等關鍵詞來評述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態勢,認為“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2日。】,“經濟全球化進程正站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上”【《人民日報》2017年7月6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以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代表的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其表現有三方面。一是經濟全球化在速度上放緩。世界經濟增速在低水平徘徊,全球貿易增速持續低於經濟增速。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全球貿易一直以兩倍於全球經濟增速的速度增長。如今全球貿易增速已放緩至僅為全球經濟增速的一半。二是經濟全球化的動力不足。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和投資低迷,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多邊貿易體制發展面臨瓶頸﹔區域貿易安排叢生,導致規則碎片化。三是經濟全球化的規則面臨重構。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等問題的存在,使這輪經濟全球化面臨嚴峻挑戰,需要在規則上作出更包容性的制度安排。比如,全球貧富差距加大,現在世界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的0.6“危險線”。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的財富量超過其余99%人口財富的總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令人擔憂。全球仍然有7億多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再比如,全球經濟治理滯后,難以適應世界經濟新變化。過去數十年,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而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

對於經濟全球化遇到的波折和曲折,習近平認為要從哲學角度來看待,他講道:“‘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從哲學上說,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為事物存在優點就把它看得完美無缺是不全面的,因為事物存在缺點就把它看得一無是處也是不全面的。”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面對國際社會圍繞經濟全球化問題展開的廣泛討論,尤其面對暗流涌動的反全球化呼聲,習近平在國內外多個場合表達了中國的鮮明態度,強調:“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人民日報》2017年1月18日。】

(三)從發展方向看,經濟全球化要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

如何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習近平呼吁國際社會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目標。“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歷史昭示我們,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世界各國都要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原則,一起來維護和弘揚國際公平正義。”【《人民日報》2014年7月18日。】我們不能因此踟躕不前,而要砥礪前行。此外,習近平認為還要從現實中尋找答案。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啟示我們,當世界經濟處於下行期的時候,全球經濟“蛋糕”不但不容易做大,反而會變小。與此同時,各國面臨的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更加突出。

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考量,習近平認為,要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必須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人民日報》2017年1月18日。】應對和防范反全球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關鍵是在講求效率的同時注重公平,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從而鏟除保護主義的土壤,形成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的良好環境。隻有解決好公平公正問題,既做大蛋糕,更分好蛋糕,才能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增強廣大民眾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為此,習近平呼吁國際社會用實際行動來宣示決心和信心。他提出要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為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注入正能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和支持。

二、正確選擇和把握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

習近平指出,在當前人類社會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既要敢於到世界經濟的大海中經風雨、見世面,更要結合我國發展實際正確選擇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

(一)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是我們黨的正確戰略抉擇。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能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經濟全球化是我們謀劃發展所要面對的時代潮流。”【《人民日報》2016年5月10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充分運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了我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革。其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接受全球多邊貿易制度安排,被視為中國選擇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標志。我們黨始終認為,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大海中去游泳,並且要力爭上游,不斷提高我們搏風擊浪的本領。今天看來,我們大膽開放、走向世界,無疑是正確方向。

推動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我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新時代我國開放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同以往有很大不同,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一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使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明顯轉變﹔二是世界經濟仍在深度調整,復蘇動力不足,增長分化加劇,保護主義加劇﹔三是我國在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但在國際事務中獲得相稱的制度性話語權還需付出艱苦努力﹔四是我國對外開放進入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階段。也就是說,新時代面臨的有利因素很多,但同時面臨的矛盾、風險、博弈也前所未有,而且都是更深層次的風險挑戰。從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深入發展的態勢看,我們尤其需要在與對外開放新格局相應的法律、咨詢、金融、人才、風險管控、安全保障等方面付出艱苦努力。因此,要更好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增強我們引領商品、資本、信息、創新等全球流動和配置的能力,增強我們參與全球經濟、金融、貿易規則制訂的實力和能力,就需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擴大開放。正如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基於這一思路,黨的十九大規劃了新時代對外開放的路線圖,提出要“推動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開放范圍擴大、領域拓寬、層次加深,也包括開放方式創新、布局優化、質量提升。推動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就是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拓展國民經濟發展空間﹔堅持沿海開放與內陸沿邊開放更好結合,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堅持制造領域開放與服務領域開放更好結合,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結構調整﹔堅持向發達國家開放與向發展中國家開放更好結合,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堅持多邊開放與區域開放更好結合,做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建設者貢獻者。

(二)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明確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主攻方向。

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需要不斷構建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國內制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國涉外經濟體制改革邁出堅實步伐,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國情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開放型經濟體制。今天,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最大貨物出口國、第二大貨物進口國、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最大外匯儲備國、最大旅游市場,成為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版圖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我國開放型經濟還存在不少發展中的瓶頸和問題,支撐高水平開放和大規模走出去的體制和力量仍顯薄弱,難以滿足我國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現實需要。比如,外貿體制改革更深入一些,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體制比較成熟,內陸地區相對滯后﹔企業改革步伐較快,政府職能轉變和中介組織建設相對滯后等。習近平認為:“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孕育興起,國際分工體系加速演變,全球價值鏈深度重塑,這些都給經濟全球化賦予新的內涵。”【《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1日。】我們要應對自身發展和外部環境的互動變化,就要下大氣力解決開放型經濟體制建設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而破除這些體制性障礙,從根本上還是要靠改革開放,特別要針對目前在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堅持以創新的方法,從制度和規則層面進行改革。

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還需要明確新時代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主攻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出重大部署,明確了新時代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主攻方向,具體有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市場配置資源新機制。通過完善市場准入和監管方式,健全產權保護、信用體系等方面的制度,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全球高效配置、國際國內市場深度融合,加快推進與開放型經濟相關的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二是形成經濟運行管理新模式。要通過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依法管理開放,建立與國際投資和貿易規則發展趨勢相適應的管理方式,形成更好地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機制。三是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要堅持自主開放和對等開放,加強走出去戰略謀劃。四是形成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我們要在開放中不斷鞏固和拓展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習近平指出:“我們提出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開放促進我們自身加快制度建設、法規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降低市場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人民日報》2017年7月18日。】根據世行報告,中國營商便利化程度在過去的5年當中上升了18位,2017年我國吸收外資1363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再創歷史新高。【參見《商務部:去年我國吸收外資1363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網2018年3月12日。】從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主攻方向可以看出,我們不僅要著眼於更多的進出口貿易、引進更多的外資、更大量的對外投資,更重要的是以全球視野、以新發展理念打造全局性的體制性開放,為我們深入參與全球化進程提供重要的體制和力量支撐。

(三)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努力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們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的重要抓手。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的自由貿易區在數量、規模及達成速度上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區域貿易安排的最主要類型,在驅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如何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習近平強調,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這是因為,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為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爭取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權力提供了重要平台。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在知識產權、勞工標准等方面的新門檻表達中國訴求。再比如,在自主開展我國自貿協定談判過程中,我們不斷增強了深度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的手段和途徑,積累了寶貴經驗。

通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我們以實際行動維護了多邊雙邊自由貿易體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要逐步構筑起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總體布局。當前,立足周邊的自貿談判取得重大進展,輻射“一帶一路”的自貿談判不斷深入,面向全球的自貿談判平穩推進。特別是中國在與冰島、瑞士等歐洲國家達成自貿協定后,又與韓國、澳大利亞完成實質性談判並達成自貿協定,說明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同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開展自貿協定談判。截至2018年3月,我國已經和24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16個自由貿易協定。這裡面既有周邊國家包括東盟成員,也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比如巴基斯坦、格魯吉亞,還有南美國家秘魯、智利。從自貿協定談判和多邊貿易談判的關系來看,二者可以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在多邊貿易體制目前面臨瓶頸、受到沖擊的形勢下,我們通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以實際行動維護了多邊雙邊自由貿易體制,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進程不斷向前發展。

三、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向

習近平認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人民日報》2017年10月31日。】他強調要致力於“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了建設“一帶一路”等倡議,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為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作出不懈努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宣示了中國理念,而且作出了中國貢獻。

(一)倡導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發展理念。

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要解決好經濟全球化中的公平公正問題,需要根據形勢變化轉變模式和理念。為此,習近平倡導要樹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發展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歡迎,成為國際社會的一股正能量。

我們倡導的經濟全球化,要堅定開放的理念。對一個國家而言,開放如同破繭成蝶,雖會經歷一時陣痛,但將換來新生。對整個世界而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保護主義政策如飲鴆止渴,看似短期內能緩解一國內部壓力,但從長期看將給自身和世界經濟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習近平認為:“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人民日報》2017年1月18日。】

我們倡導的經濟全球化,要樹立包容性發展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唯有包容才能讓發展持久。包容性全球化就是包容不同市場、不同體制、不同國度、不同群體,求同存異,推動全球化分工體系面向全球開放,讓更多國家和企業參與到全球分工體系中,分享全球化帶來的便利和世界經濟繁榮的成果。習近平指出:“包容性不足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我們要把提升包容性置於更突出位置,處理好公平和效率、資本和勞動、技術和就業的關系,重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就業的影響,讓更多人共享發展成果。”【《人民日報》2017年1月18日。】

我們倡導的經濟全球化,要形成普惠共享的價值追求。以普惠共享理念推動經濟全球化,就需要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大國堅持以全人類整體利益為中心,努力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成果,不因文化、宗教、制度、政策、實力、意識形態的差異而受到排斥。

我們倡導的經濟全球化,要形成均衡的經濟全球化格局。習近平認為,各國都應成為全球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不能一個國家發展、其他國家不發展,一部分國家發展、另一部分國家不發展。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理應平等參與決策、享受權利、履行義務。各國能力和水平有差異,但在同一目標下,應該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我們倡導的經濟全球化,要實現共贏的目標。如前所述,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時代,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習近平指出:“每個國家都有發展權利,同時都應該在更加廣闊的層面考慮自身利益,不能以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為代價。”【《人民日報》2017年1月18日。】在任何國家都難以脫離其他國家而求得自身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搞一家獨大或者贏者通吃是行不通的,追求利益共享、實現合作共贏才是發展正道。隻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

(二)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以釋放經濟全球化更多的正面效應。

變革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是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必然選擇。當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緊迫性越來越突出,國際社會呼聲越來越高,其原因在於全球經濟力量對比發生明顯轉變,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習近平明確指出:“過去數十年,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而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全球產業布局在不斷調整,新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日益形成,而貿易和投資規則未能跟上新形勢,機制封閉化、規則碎片化十分突出。”【《人民日報》2017年1月18日。】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隻有適應國際經濟格局新要求,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話語權,才能為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使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

我國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並作出重要貢獻。習近平強調,在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過程中,要把能做的事情、已經形成廣泛共識的事情先做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主動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

我們推動了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經濟治理機制轉變。在近幾年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以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作為切入點積極推動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經濟治理機制的轉型,集中發出了中國聲音,提高了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

我們積極推動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完善國際金融監管。為了改變發展中國家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明顯不足的情況,中國致力於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切實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特別是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2015年底,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成為全球五大儲備貨幣之一,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得到大幅提高,從而提升了發展中國家貨幣的國際地位。

我們堅定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世貿組織規則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制度保障,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習近平強調:“盡管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有新的表現,但‘地球村’的世界決定了各國日益利益交融、命運與共,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人民日報》2018年6月11日。】為此,他在國內外多個重大場合表態維護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貿易投資中的主渠道地位。在我們的積極努力下,2015年12月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十屆部長級會議最終達成全面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的協議,並成功結束《信息技術協定》擴圍談判,使備受挑戰的多邊貿易體制獲得提振。2017年4月,中國在世貿組織發起成立“投資便利化之友”,率先提出投資便利化議題,旨在積極響應業界訴求,提升全球投資便利化水平,得到世貿組織成員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目前已有中國、阿根廷、巴西等16個世貿組織成員加入“投資便利化之友”。

(三)提出新倡議,倡導新機制,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以務實行動引導經濟全球化再平衡。

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需要合力,既需要我們提供更多的先進理念、大力改革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更需要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習近平旗幟鮮明地表示,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承諾一千不如落實一件,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願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是我們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走向的重大舉措。2013年,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5年來,這一重大合作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譜寫了全球共同發展的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它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以深化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交流合作為關鍵支撐,代表了一個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最廣泛國際合作平台。目前,“一帶一路”倡議已得到140多個國家和80多個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聯合國的一些重要決議納入相關內容。中國同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之所以吸引沿線國家和地區廣泛參與和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贊譽,就在於它秉承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價值理念,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為自由貿易增添了活力,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和人民創造了實實在在的價值,從而成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實踐者、推動者、引領者,有助於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提供越來越多打著中國烙印的公共產品,為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我們發起創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銀行,開創了發展中國家組建多邊金融機構的先河。2015年7月21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正式開業。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成立,是新興市場國家迅速崛起、發展中國家經貿聯系日益密切、南南合作基礎不斷穩固、全球經濟治理改革不斷深化的結果,成為現有全球和區域多邊開發機構的有益補充。2016年1月16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北京正式開業,標志著這個由中國倡議、57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出資籌建的新型多邊開發銀行開始正式運行,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具有積極和建設性意義。目前,亞投行成員總數已增至86個,作為多邊金融機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也為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我們還主動實施國際發展援助,宣布建立10億美元的“中國一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以及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中國負責任大國的作用日益突出。

習近平指出:“20年前甚至15年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今天反而是我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積極主動同西方國家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作斗爭。這說明,隻要主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但能發展壯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領世界發展潮流。”【《人民日報》2016年5月10日。】他強調,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業,路要去走才能開辟通途。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懈努力下,經濟全球化進程將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更好地惠及每個國家。

(本文作者:王德蓉,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100017)

(來源:《黨的文獻》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