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提供制度支撐

王德蓉

2019年02月01日  

習近平主席近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強調,“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需要不斷構建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基礎。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利於為新時代我國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供制度支撐。

在紛繁復雜的局勢中把握規律、認清大勢

從歷史維度看,經濟全球化仍在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伴隨市場、資金、資源、信息、人才等高度全球化,各國經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深化,從而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必將浩蕩前行,其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從發展現狀看,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盡管是一種歷史必然,但經濟全球化也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在曲折中向前發展。近年來,習近平主席曾用“調整”“波折”等詞來評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態勢,認為“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以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代表的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其表現有三方面:一是全球貿易增速放緩。二是多邊貿易體制發展面臨瓶頸。三是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等問題的存在,使經濟全球化面臨嚴峻挑戰,需要作出更具包容性的制度安排。對於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習近平主席認為要從哲學角度來看待,他指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為事物存在優點就把它看得完美無缺是不全面的,因為事物存在缺點就把它看得一無是處也是不全面的”。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面對國際社會圍繞經濟全球化問題展開的廣泛討論,尤其是面對暗流涌動的反全球化呼聲,習近平主席多次表達了中國的鮮明態度,他強調:“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從發展方向看,經濟全球化要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如何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答案是要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必須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從而形成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隻有解決好公平公正問題,既做大蛋糕,更分好蛋糕,才能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習近平主席提出要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為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注入了正能量,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和支持。

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新時代我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的重要戰略部署。新時代我國開放發展面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要更好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就需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擴大開放。實踐証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基於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作出重要部署,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全面開放的內涵豐富,包括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堅持制造領域開放與服務領域開放更好結合,堅持向發達國家開放與向發展中國家開放更好結合,堅持多邊開放與區域開放更好結合等。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提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由此可見,在目前多邊貿易體制發展面臨瓶頸、受到沖擊的形勢下,我們通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以實際行動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自由貿易進程不斷向前發展。

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新時代我國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舉措。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需要不斷構建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基礎。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開放促進我們自身加快制度建設、法規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降低市場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新時代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主攻方向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通過完善市場准入和監管方式,健全產權保護、信用體系等方面的制度,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全球高效配置、國際國內市場深度融合,加快推進與開放型經濟相關的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通過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建立與國際投資和貿易規則發展趨勢相適應的管理方式,形成更好地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機制﹔在開放中不斷鞏固和拓展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等等。可見,新時代的對外開放,不僅著眼於更多的進出口貿易、引進更多的外資、擴大對外投資,更重要的是為中國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供制度支撐。

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以釋放經濟全球化更多的正面效應。需要看到的是,過去數十年,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而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不夠。全球產業布局在不斷調整,新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日益形成,而貿易和投資規則未能跟上新形勢,機制封閉化、規則碎片化突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隻有適應國際經濟格局新要求,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話語權,才能為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使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並作出重要貢獻,如,推動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向長效經濟治理機制轉變,積極推動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完善國際金融監管,堅定維護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貿易投資中的主渠道地位,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等。

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務實行動引導經濟全球化再平衡。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中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同相關國家一道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深化生態、科技、文化、民生等各領域交流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吸引沿線國家和地區廣泛參與,贏得國際社會積極評價,就在於它秉承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價值理念,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和人民創造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提供越來越多打著中國烙印的公共產品,為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近年來,我們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為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日前,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功舉辦,體現了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發展自由貿易的一貫立場,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又一重大實際行動。

實踐証明,隻要主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但能發展壯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領世界發展潮流。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努力下,經濟全球化進程將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更好惠及每個國家。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經濟日報》2018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