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不怕風搖動”

——回望老一輩在延安馬列學院的黨性教育 

原標題:“根深不怕風搖動”
作者:    發布時間:2019-02-1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1939年7月,劉少奇在延安馬列學院的重要講演《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抗戰時期,我黨於1938年創辦的延安馬列學院(1943年並入中央黨校),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攻讀馬列主義理論比較正規的學校”。馬列學院學員特別珍惜戰時環境中彌足珍貴的學習機會,通過學習,他們除了掌握系統的馬列主義理論知識,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外,都比較一致地認為:此時期受到的黨性教育對自己一生影響深刻,養成的堅強黨性是自己一生度過曲折、戰勝困難的重要精神利器。

  陳雲、劉少奇、李富春、張聞天等人所做的專題報告最受歡迎

延安馬列學院沒有專門設置黨性教育的科目,但這並不代表學院不重視黨性教育。當時學院共開設六門課程:政治經濟學、哲學、馬列主義基本問題、黨的建設、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西洋革命史,其中黨的建設最受歡迎。陳雲、劉少奇、李富春、張聞天等人都做過黨性教育方面的專題報告。黨的建設最受歡迎也是因為其中關於黨性修養的專題報告非常精彩。

當時陳雲是中組部部長,他在馬列學院做的專題報告是《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這堂課在延安聲譽很高,有口皆碑,中央黨校、女大、陝公等學校的學員及中央各部領導機關的干部,凡能脫開工作的都爭先恐后地來聽這門課。馬列學院的學員特別推崇這門課。陳雲講課,不拘泥於教材和理論,沒有枯燥的說教,他用大量的典型事例和生動活潑的語言,指明了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即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扎實的馬列主義知識,嚴守黨的紀律和機密,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保持言行一致和高尚氣節,發揮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很多學員在幾十年后回憶時,都提到陳雲的這堂黨課,對陳雲講共產黨員奮斗到底印象尤其深刻。陳雲課上說,每個黨員入黨宣誓時都表示自願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到底”究竟是什麼意思?用上海人的話說,就是“翹辮子”。舉例來說,顧順章、張國燾就是沒有到底。監獄叛變、戰場逃跑、受金錢美女的利誘等,隻想到個人的得失進退,就不能到底。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一闡述黨性理論的經典篇章就是在馬列學院演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劉少奇講了共產黨人為什麼需要進行黨性修養,怎樣進行黨性修養,怎樣和各種錯誤的思想意識作斗爭等。課后,學員開始用報告講的內容對照自己進行檢查,糾正偏差。原中國大百科全書副總編劉雪葦回憶說,聽劉少奇講修養,最深、最刺痛他的一點,是糾正了他“絕對主義”的毛病,他還為此在小組討論時做過心情激動的檢查。

作為馬列學院負責人的張聞天也做過黨性修養的報告,但並非學院固定課程,所以不是每期學員都有幸聆聽過。聽過這堂課的人,都記憶深刻。張聞天報告的題目是“論待人接物問題”,講的不是一般的人情交往,而是講一個共產黨員如何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從團結最廣大人民群眾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個大局出發,處理人和人的關系,以及這一過程中應該具備的修養。張聞天尤其強調,修養不是細枝末節的小事,不是唯唯諾諾謹小慎微,而是每個黨員從黨性高度上提高自己為人的素質。

除了黨的建設關涉黨性修養外,其他課程和報告也或多或少有利於增強學員的黨性修養,尤其是曾經出生入死戰斗在前線的同志做的關於黨史的報告,其實就是黨性的現場教學課。王首道講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在白色恐怖中堅持斗爭的情況,陳正人介紹了井岡山斗爭與中央蘇區的創建,張鼎丞做了閩西蘇區創建過程的報告,徐海東講了鄂豫皖蘇區的創建和變遷,陳郁講了廣州起義的經驗和教訓,張浩介紹了如何進行監獄斗爭……有了這一思想上的洗禮,學員們再回顧自己血雨腥風、篳路藍縷的歷史,就更堅定了奮斗的決心。

  “在研究三民主義之后,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是更加加強了”

馬列學院的教學以自學為主,每周授課一兩次,每次3至4個小時,其他時間用於討論和自學。當時中央指示,“在學校生活中應該充分發揮民主”,各級黨校“在學習中提倡敢於懷疑,敢於提出問題,敢於發表意見,與同志辯論問題的作風。對於錯誤的、不正確的思想,主要的應該採取說服、解釋與共同討論的方法來糾正”。馬列學院盡可能提供學員接觸各種思想、各種觀念的機會,閱報室公開陳列包括國民黨頑固派報刊在內的各種觀點的讀物。熟讀各種觀點后,便就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問題開展辯論會。當時討論的主要是時政性題目,比如統一戰線、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等,但對這些問題的辨明本身就是一個厘清是非、堅定信仰、強化黨性的過程。在深刻了解其他思潮和觀念后,在各種聲音的交鋒和碰撞中,學員更清楚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新民主主義的科學性,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當時一個學員評價道,“在研究三民主義之后,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是更加加強了”。

除了學習討論,民主生活會也是學員錘煉黨性的重要時機。學院每周都要利用一個黨日來開展民主生活會。支部成員全體參加,往往是老同志帶頭發言,檢查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優缺點,優點受到表揚,缺點受到嚴格的批評。當時批評與自我批評也有一些偏差,比較容易扯到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比如批評節省用肥皂、牙膏,用不完也不給別人,還上綱上線。這些情況反映到院長張聞天那裡,他聽了之后說,為了肥皂、牙膏開生活會,使大家眼光不是放大而是縮小,使同志關系不是密切而是緊張,這樣的會沒有必要開。毛澤東也曾就黨內批評說過“要注意政治,要防止使人過分謹小慎微”,張聞天糾正的正是這樣一種偏向。糾偏后的民主生活會更加科學,不再拘泥於細枝末節、家長裡短的評價與挑刺,更注重從思想表現、道德節操、政治立場等關涉黨性的方面去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參與其中的人也更能坦然地面對批評,修正提高。

  成立研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國際等方面問題的研究室,開展周密系統的調查研究

實踐是鍛煉黨性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養成艱苦奮斗、密切聯系群眾、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是學員們重要的收獲。為了徹底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實現邊區經濟的好轉,邊區開展自給自足、自力更生的大生產運動。馬列學院的老師、學生,不分男女,或上山開荒或參加其他勞動。很多知識分子出身的學員,沒有經歷過艱苦的勞動鍛煉,但在認識了大生產運動重要性后,都自覺、愉快地投入到運動中去,在生產中增強了自己的勞動觀點,更養成了不怕臟、不怕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作風,這成為他們后來戰勝困難、直面挫折的強大精神利器。

延安整風前夕,毛澤東大力提倡調查研究,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響應這一號召,馬列學院首先組織學員成立研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國際等方面問題的研究室。同時,開展兩個方面的調查研究,一是派學員至陝甘寧邊區政府各廳局,對農業、工業、商業、財政、金融、教育等情況進行周密系統的調查研究,提高實際知識水平,給中央提供有關參考材料﹔二是組織去前方根據地,如晉西北等地,做農村實地調查,研究各階級動向和土地、生產情況。調查研究使學員更接地氣,了解實際,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

  人格感召潤物無聲

當時的馬列學院可謂各方優秀人才的大本營。與優秀人才為伍,感受其堅定的革命修養、崇高的思想境界,本身就是一個潛移默化提升黨性的過程。1939年春節,張聞天在馬列學院展覽上題詞——“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月影斜”,這是他人生堅意篤行的信條,也是給學員們的忠告。學員們謹記這一忠告,謹記張聞天表現出來的共產黨人的純潔與忠誠,以此激勵自己不論順境還是逆境,都不動搖自己對黨和國家的信仰與忠誠。

當時的教員配備也堪稱延安一流,王學文、艾思奇、吳亮平、陳昌浩等都是在各自領域有較高造詣的人,聽他們講課,如沐春風,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共產黨員人格魅力和修養,更讓人心曠神怡,他們處世的智慧與寬廣的胸懷,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員們的人生觀。原中宣部副部長王惠德講過一件事。當時王學文正在講解政治經濟學,王惠德對他的一個觀點表示不贊同,王學文就讓王惠德講講自己的觀點。年輕氣盛的王惠德不僅申述了自己的理由,還當著同學們的面批駁了王學文的理由,言辭激烈,針鋒相對。王學文聽后,許以微笑,表示下課后繼續討論。幾十年后,不復年輕的王惠德感嘆:王學文老師真是一個極有涵養的忠厚長者,他宅心仁厚,包容體諒,激勵自己做一個像王學文一樣的光明磊落的共產黨人。

除了向老師學習外,學員之間也能互相學到很多優秀品質。當時學員中有久經沙場的老戰士、老紅軍,也有來自白區的老干部,聽他們講在艱難困苦中斗爭的歷史和經驗,非常生動有益,特別是在敵人面前如何保持共產黨員的革命氣節,感人至深。這樣的聆聽本身就是一堂有血有肉、形象生動的現場教學,是一種滌蕩思想、洗禮靈魂的過程。(王毅)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