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中國風格”分析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2-10   
分享到 :

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中國風格”分析

朱民強

毛澤東哲學思想具有中國傳統哲學的特質“中國風格”,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毛澤東哲學思想深厚的民族根基和主要來源之一,毛澤東哲學與傳統哲學是一脈相承的,其中政治哲學思想、倫理本位主義以及“體用不二”的思想風格都體現了傳統哲學的特點,並且毛澤東哲學思想繼承和發揚了民本思想與“躬行踐履”的經驗論傳統。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相結合的產物,與此同時,還融入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結構、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使之能夠更好地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1926年,毛澤東曾說過:“洪秀全起兵時,反對儒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曾國藩即利用這種手段,扑滅了他。因為洪秀全的手段錯了。”①這是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時,提出的對傳統政治和思想秩序批判的觀點:中國的農民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要肯定傳統,而且還要借助傳統為手段來達到預期的目標。所以,毛澤東提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其在每一表現中帶有必須有的中國特性。”②

毛澤東哲學思想中的政治和倫理本位主義

毛澤東哲學思想中的政治哲學。哲學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思想核心。中國傳統哲學凝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中國傳統哲學將物質世界看成為一個不斷發展、不停運動的變化過程,在此過程中不但是物質世界永不停止、不斷更新的發展過程,也是人類社會道德思想和自然規律的融和、不停運動發展的過程。中國傳統哲學的觀點是將生命的運動過程看成是人的道德實踐活動的意義實現的歷程,認為天與人之間是存在同一性的,天地萬物自然一體,以形成與自然和諧、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和統一的思想境界,認為人的道德理想高於一切,將哲學與政治活動中的倫理關系及其調節的倫理原則密切地結合起來,尤其強調個人道德思想的完善,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和諧,同時較為注重客觀辯証的認識世界,體現出了唯物辯証的思想傳統。中國傳統哲學缺少對自然本體論的思辯,所以不是一種自然哲學,它所表現的是多元一體的思想格局。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有關哲理的思考都是從宇宙的廣闊視野,從天人共存、天人合一的整體上出發的,同時特別重視個體道德精神的錘煉,強調為政治服務。毛澤東深受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的影響,他的整個思想理論體系大體上與傳統文化的本質是一致的。所以,毛澤東哲學是將其理論為政治服務,並且為政治實踐准備了理論基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毛澤東哲學思想都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服務於改造社會和改造人們思想的目的,這就決定了毛澤東哲學思想是帶有濃厚政治倫理色彩的哲學。

毛澤東哲學的倫理本位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基礎:小農自給經濟的生產方式和家國一體,即由家及國的宗法社會政治結構。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必然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系統。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決定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倫理性。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認識論、本體論和社會發展觀等都具有一定的倫理化傾向。中國尊崇儒學,儒學作為一種倫理思想,有三個基本的觀點,第一,個人和社會整體的最高境界都是道德倫理的完善;第二,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是倫理秩序的建構;第三,道德人格的修養是人們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基礎。中國的哲學思想深受傳統文化中家國一體思想的影響。它一方面肯定了人的道德意志的作用,也充分表明了對道德人格力量的贊美,但另一方面往往過分強調主觀意志的能動作用,以主觀判斷代替客觀性的存在,從而忽視、違背客觀規律。毛澤東對於人的自身道德修養十分重視,一貫強調人的自覺能動性,在客觀實踐中不斷改造主觀世界。毛澤東在改造主觀世界上,首先注重主體結構和認識結構的改造,在工作中不斷提醒並要求全體黨員干部要學習好、掌握好、運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唯物辯証法,其目的就在於改造人的主觀世界;其次,在主體觀念和情感的改造上,毛澤東十分重視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人民大眾的影響,通過無產階級思想意識的影響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教育,把中國人民的立場觀點和情感態度提升到了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論層次,從而構建起了中國人民嶄新的思想價值體系;再次,在主體道德意志結構上,毛澤東特別強調主觀意志的能動作用,這種思想繼承並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中人的道德意志的能動作用,從而形成一種以加強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基礎,提高人的道德修養為方式,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倫理本位主義思想。

毛澤東哲學思想中的“體用不二”方法論

一直以來,中國的思想家、哲學家一貫傾向於強調本體論與方法論的統一,而不是熱衷於純而又純的哲學思考。在他們的眼中,不存在現象與本質、個別與整體之間的對立局面。他們強調“道不離器”、“體不離用”,這是一種“體用不二”的思想,它最主要的表現還是體現在了“道”上,即存在於現實生活和人際關系之中。

毛澤東的哲學思想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一定的世界觀在認識過程和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表現為方法,毛澤東的哲學思想著重體現在了方法論上。這一方法論強調的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必須轉化為具體的、實際的思想方法和組織方法,這種思想風格不僅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特色,而且還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體用不二”的精神。

毛澤東哲學思想體系中的“體用不二”的特點就是以矛盾規律為核心的辯証法,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對此作了全面的論述。實踐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毛澤東還在辯証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中提高了實踐的地位,這深刻地闡明了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知與行的關系問題,為中國哲學發展史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實踐論》除了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對立統一規律作了系統的闡述和創造性發揮,還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辯証法思維。

除《實踐論》等專門哲學論著外,毛澤東的哲學思想還體現在《矛盾論》、《反對本本主義》、《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軍事和政治著作中。在他的眾多書籍中,毛澤東往往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對各階段的認識程度作一個充分的辨析。從他的方法論中不難看出,“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論總公式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是密切相關的。

毛澤東哲學思想中的民本新思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把民眾比作興邦的載體,兩者的關系是相互緊密聯系的。隻有善待於民,國家才能穩定。但這種思想是以畏民為出發點,以防舟覆為歸宿點的。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其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服務於剝削階級,幾乎沒有一個朝代能夠真正實踐民本思想。

毛澤東哲學思想繼承並發展了傳統的民本思想,確立了民本新思想。這種民本新思想是以群眾路線為核心的歷史唯物論。他一直強調:“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群眾。”③並肯定了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人民的重要貢獻,並始終相信,隻有人民,才是改變世界最根本的動力。在革命的戰爭年代中,歷史見証了人民在祖國受到侵略時所表現出的偉大力量。因此,毛澤東始終認為,隻要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的問題,都是重大的問題,隻有通過人民群眾之間的相互依靠,相互幫助,互相團結,才能使革命勝利,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毛澤東還提出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跳出“歷史周期律”的新路。縱觀中國朝代的更迭,沒有一個朝代能夠永久存在下去,究其原因,毛澤東認為,人民是社會的中堅力量,輿論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人民的監督才能夠促進國家的發展。隻有實行人民民主,講真話做實事,才會使得國家長治久安。在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中,民本新思想佔據了主導地位,並且毛澤東堅持走群眾路線,他認為,無論處於什麼時期,都應當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中國共產黨克敵制勝的法寶,同時也擁有了民心這一有利的政治優勢。

毛澤東一直堅持讓廣大人民群眾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之成為人民群眾手中的保護自己和與他人戰斗的有利武器。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哲學中的民本新思想有別於傳統的“聽政於民”,聽政於民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剝削階級的統治,而毛澤東的民本新思想是以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是主動性和科學性的有機統一。

毛澤東哲學思想中的“躬行踐履”風格

“躬行踐履”是儒家認識論的方法論之一,是經過歷代思想家長期論証的“知”與“行”關系正確的成果。它最早出自於《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指牛羊腳踏葦地,后來儒者引申為身體力行。

中國傳統哲學中對於“躬行踐履”十分重視,同時也注重“實事求是”的思想風格。毛澤東對於這兩者的繼承可謂是恰到好處。“實事求是”一詞,最初見於后漢史學家班固編纂的《漢書·河間獻王傳》中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這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學習風格。毛澤東反對不從客觀實際出發而從主觀主義出發的思想作風,尤其是反對本本主義。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強調一切從客觀現實出發,最終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認識路線。

首先,他在反對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基礎上,把實事求是列為最重要的評判標准,並要求共產黨員要從斗爭中積極創新,開創出了思想路線的新局面;其次,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等一些重要著作中系統闡述了實事求是的具體內容,“實事”就是指事情的本來原貌,“求”是指研究,而“是”則是事物的規律性;再次,實事求是是學風問題,也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原則,是黨性的表現。在延安整風時,毛澤東向全黨提出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的任務,他指出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總而言之,“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中最基本的內容,是毛澤東思想的根本點,是馬列主義的認識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黨風、黨性。

毛澤東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

毛澤東善於用朴實的生活事例和歷史典故來表達深奧的哲學道理,這也就是他反復強調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哲學思想開辟了中國哲學通俗化的先河,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推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有機結合。毛澤東哲學思想是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繼承和發展,同時把馬克思主義吸收和內化,並賦予其特有的民族文化表現形式。一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進行深度挖掘和繼承發展,運用其優秀的資源不斷豐富與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使其從形式到內容皆真正具有中國氣派與中國作風;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勞動人民的理論需求與接受心理,運用人民群眾容易接受、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要素、文化特性、價值標准、行為准則、言語表達等密切結合在一起,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大眾化,為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堅實的、客觀的群眾基礎。

毛澤東哲學思想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毛澤東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優秀成果,包括朴素唯物主義、辯証法思想以及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故事、成語、名言警句等,運用中國文化特有的語言組織方式和邏輯思維習慣,重新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具體理論進行梳理和總結,用人們已經熟悉了的、習慣使用的、具有歷史性和民族性的詞匯與傳說故事或詩詞來闡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用朴實無華的語言或文字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把難以理解的哲學理論,轉化為簡單的、具體的事例,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地通俗化。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系統化、具體化了的實踐哲學。從社會作用來看,毛澤東哲學思想是具體化了的實踐哲學。也就是說,毛澤東哲學思想是以實踐為主的哲學理論。它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共產黨的具體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融合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科學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來確立正確的思想路線。毛澤東特別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特別致力於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解決實踐活動中的方法論問題,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兩點論、兩條腿走路、“解剖麻雀”和開現場會等,使哲學真正能夠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作用。這一實踐的哲學思想既反映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需要,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發展的必然邏輯。

毛澤東哲學思想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第一,世界觀的轉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認為世界是靜止的或是循環往復的,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則認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質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這極大影響了中國人民對於社會歷史發展的認識,改變了中國人民傳統的世界觀。第二,確立了民本新思想。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王權是“天道”的體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毛澤東則強調,人民群眾、隻有勞動群眾才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人類社會運動變化的過程是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發展過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社會發展的締造者。第三,人人平等思想的形成。儒家傳統文化中倫理綱常的等級思想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生活行為和處事方式,毛澤東則以馬克思主義中的解放全人類的理論為基礎,指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這使得中國以后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相互依賴、互相團結的集體文化與平等主義思想,這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婚姻關系及其行為規范、家庭成員之間社會構成與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結成的關系皆出現了巨大的改變。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中國極其重要的思想理論,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中國的建設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同時也將在今后的生產實踐以及國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影響,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突出的貢獻。

(作者單位:中共濟寧市委講師團)

【注釋】

①李鵬程:《毛澤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2頁。

②汪澍白:《傳統下的毛澤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113頁。

③《毛澤東文選》(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4頁。

來源: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