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關於文化建設的思想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8-20   
分享到 :

毛澤東關於文化建設的思想

許全興

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事實,決定了在發展中最先遭遇而且貫串現代化的全過程的問題是,中國與外國的關系問題,或東方與西方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本質是中國向外國、向西方學習的問題。如作肯定的回答,又學習什麼及如何學習?近代以來,有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是拒斥外來文化的保守主義﹔一種是盲目照搬的全盤西化論。在兩種極端的觀點之外,也有一種持中西結合的融合論。而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認為東西方文明各有優長,可互相比較補充。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過程中,他從歷史和理論兩方面全面闡述中外(東西)文化的關系,說明了向外國學習的必要性和學習什麼、怎麼學習等問題。

毛澤東以辯証的歷史的觀點來看待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看待各民族文化的價值,看待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從文化的時代性看,要承認近代以來,中國落后了,在文化上外國比我們高﹔從文化的民族性看,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也都有它的短處。因此,“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他又說,“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己的東西有一個躍進。”學什麼?學優點,學普遍性的東西,學科學原理。他從共性與個性的辯証關系來說明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應該接受,不接受是沒有道理的,也不利,但要與中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藝術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現形式要多樣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任何事物,有共性,也有個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異的方面。這是自然法則。隻承認個性、民族性,否認共性、普遍性,拒絕學習外國優秀成果是錯誤的。隻承認共性、普遍性,否認個性、民族性,照抄照搬外國的東西,同樣是錯誤的。普遍原理不分中外、東西,普遍適用。學習外國就是學共性的東西,拒絕學習外國的優點,拒絕學習普遍原理,對本國的發展不利。針對歷史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保守主義,毛澤東簡潔而明確地說:“‘學’是指基本理論,這是中外一致的,不應該分中西。”“學”是指反映普遍規律的基本理論,普遍真理不分中外、東西。正因“學”是普遍的東西,因此在學習外國時必須堅持普遍原理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就解決了清末以來長期爭論什麼是“學”的問題及怎麼學習的問題,破除了傳統的“體用”的思維模式,既有力地批判了文化保守主義,又有力地批判了照搬照抄的教條主義。

在如何向外國學習上,毛澤東強調:一要取分析態度,外國文化有優點,也有缺點,要學人家的優點,不要學人家的缺點﹔二是要立足中國的實際,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與中國的實際(包括現實實際和歷史文化實際)相結合,使之中國化,以適合中國的需要,“洋為中用”﹔三是反對迷信外國,反對在洋人面前直不起腰來,反對賈桂作風,反奴才習氣,反對照搬照抄的教條主義,強調以我為主、獨立思考,強調自尊、自信、自強,強調創新發展,要有超過西方資產階級的雄心壯志。毛澤東決不是盲目自大的東方文化保守主義者,但他認為,從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看,革命中心由西逐漸向東轉移,依次由英國、法國、德國轉向俄國。俄國十月革命后,則繼續向東轉移。他說:“西方國家發展了資本主義,在歷史上是起了作用的。但是現在世界的注意力正在逐漸轉向東方,東方國家不發展自己的東西還行嗎?”中國人要有這種自覺、志氣和責任,既要虛心向西方學習,又要破除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迷信,以創造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總之,毛澤東認為:“文化上對外國的東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盤吸收,都是錯誤的。”“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的認識更前進了,實行對外開放的方針,大膽吸取人類的文明成果,尤其是充分吸取和利用資本主義的一切有價值的成果,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今天,既有拒絕學習和借鑒西方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保守主義,又有迷信洋人、主張全盤西化的自由主義。毛澤東的中外關系的論述依然是治療以上兩種頑症的良藥。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8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