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與新時期民主政治建設的路徑探討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1-23   
分享到 :

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與新時期民主政治建設的路徑探討

顏佳華

【摘要】: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的基本特色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宏觀把握中國經濟社會狀況;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注重調查研究,走群眾路線;歷史眼光和世界眼光相統一。毛澤東鄧小平基於對國情的科學認識,探索和開拓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道路。新時期以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為指導,推進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就要有序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和加強監督制約機制。

【關鍵詞】: 毛澤東 鄧小平 國情觀 民主政治建設 路徑 新時期 社會主義制度 科學認識 中國國情 中國革命

學術界對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的基本內容,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與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停留於宏觀性描述和一般性闡釋的成果較多,而具體對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的當代價值以及與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層面的內在關聯、作用機制深入分析的成果較少。本文試圖對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同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內在關聯及對於推進新時期新階段民主政治建設的價值和指導意義進行探討。

一、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的基本內容

以毛澤東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把科學認識國情作為分析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最基本的依據。

1.宏觀把握中國經濟社會狀況

毛澤東鄧小平對中國國情的把握,其視野主要集中於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基本性質、主要矛盾以及革命和建設的首要任務等重大問題的認識上,體現出一種宏觀把握的特色。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的大國。”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中國的主要矛盾。他深入而具體地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各個階級的狀況,認為地主階級和帶買辦性質的大資產階級代表中國最落后和最反動的生產關系,阻礙著中國的整體發展,而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他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農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民族獨立,建立新中國。毛澤東對中國國情的科學認識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指明了方向。新中國在完成“三大改造”運動,全面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后,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對新的形勢作出了科學的判斷。黨的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實踐証明,八大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是科學的,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建國之初,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進行了思考,他認為社會主義有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這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正確把握中國國情,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偉大貢獻。

鄧小平的國情觀是對毛澤東國情觀的繼承和發展,在對國情的認識上,同樣堅持從宏觀上把握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特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從整體上作出了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他說:“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麼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這就是當今的基本國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只是從社會發展程度上來說還不夠完善和發達,此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從中國實際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狀況入手解決這一矛盾。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在對中國國情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紀元。

2.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

毛澤東鄧小平在認識和分析國情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毛澤東一貫倡導一切從實際出發,主張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有中國特點的理論體系,指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了解決土地革命中的政策問題,建立和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堅持實事求是,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從而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延安領導開展了整風運動,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為研究中國國情,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勝利提供了科學指導。建國后,毛澤東堅持實事求是,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建國初期,由於我國尚沒有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借鑒了蘇聯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模式,但隨著實踐的發展,毛澤東覺察到了這種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他認為,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能完全照搬外國模式,必須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他帶頭向實踐學習,深入基層,親自搞調查研究,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經驗,探索適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模式。

鄧小平繼承和發揚了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他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並把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與解放思想有機地統一起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5]364。在他看來,從實際出發,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認清中國的基本國情,認清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在實踐中,鄧小平對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上認識的偏頗和錯誤加以糾正,提出了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這是對我國現實國情的高度概括。基於對國情的科學分析,他認為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就無法鞏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對於改革出現的風險和問題,鄧小平始終主張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他說:“對於我們這樣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麼平平靜靜、穩穩當當。”所以要勇於實踐,“摸著石頭過河”,但又“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他總結了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經的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各方面體制改革的經驗,認為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束縛生產力發展,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改革發展的目標。在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上,他也是從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3.注重調查研究,走群眾路線

毛澤東、鄧小平都認為對於國情的正確分析和把握離不開對社會實際的認真調查和研究。

毛澤東特別重視調查研究,提倡“下馬看花”,即深入基層,走群眾路線,進行仔細、具體、深入的考察,把握實際情況,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他認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6]899革命的斗爭策略“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因此,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僅在土地革命時期的前7年,毛澤東在閩贛等地就做了14次實地調查,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制定了正確的方針政策。建國后,中共八大會議籌備期間,毛澤東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系統的大規模的調查研究,聽取了國務院34個部委的匯報,在此基礎上,發表了《論十大關系》一文,全面而深刻地指出了社會主義建設應遵循的方針,解決了經濟建設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

調查研究,深入群眾也是鄧小平一貫堅持的國情認知的基本方法。他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真實情況。隻有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才能制定出正確的方針政策。譬如辦特區,鄧小平就是經過1979年到19845年中多次的實地考察,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了解民意,從群眾生活、群眾利益、群眾要求中尋找辦特區的實踐效果,最后才充分肯定並作出進一步擴大沿海開放城市的決策。

4.歷史眼光和世界眼光相統一

毛澤東鄧小平對中國國情的觀察和研究既具有歷史的發展眼光,也具有世界的全局眼光。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研究問題要運用“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問題發生的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把問題當做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去研究。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這也就是說,科學地認識國情,不但要把它當作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來研究,還要聯系世界形勢去分析。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是根據中國國情,聯系蘇、美等國的變化及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態度,分析積極因素和消極方面,以此來制定中國革命的策略。

鄧小平分析國情時,善於在總結過去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把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個局部進行考察,從世界的角度中看中國,在世界中把握中國。他認為,中國由於長期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經濟落后,加上建國初期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了中國封閉半封閉的經濟環境,中國的經濟遠遠落后於發達國家。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鄧小平緊緊抓住這一時代主題,在世界的主潮流中找到了中國發展的坐標:“中國要謀求發展,擺脫貧窮和落后,就必須開放。”[3]266認為中國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必須面向世界,抓住機遇,發展經濟。

二、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與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鄧小平特別重視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善於把握國情,將現實國情作為思考問題的前提和立足點。毛澤東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新路的創造性開拓,同他們的國情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1.毛澤東基於對國情的科學認識,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道路的探索

建國初期,新中國在舊社會的廢墟建立起來了,但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的任務尚未徹底完成,國民黨反動的殘余勢力還未徹底肅清。針對這一特殊國情,毛澤東就如何鞏固新政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毛澤東又提出如何以蘇為鑒,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問題。他科學地分析了中國國情,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總結到:“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針對中國特殊的國情,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道路展開了多方面的探索。

第一,民主政治建設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毛澤東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指出:“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唯一的路是經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8]1471整個中國革命的歷史發展也証明,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才能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最有遠見、最大公無私、最富於革命的徹底性。中國革命的性質和中國共產黨自身的性質共同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隻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証民主制度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才能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積極參與到民主政治建設中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組織、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

第二,民主政治建設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當家作主就是要使人民群眾真正享有各項公民權利,享有管理國家和企事業的權力。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首先要確立人民的主體地位。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人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根據新中國面臨的歷史任務,創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人民代表大會的政體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其次,要擴大人民群眾參與民主管理。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人民當家作主,通過什麼來體現呢?就是人民必須管理上層建筑。他要求廣大人民群眾廣泛而深入地參與到國家各類事務的管理中來,充分行使民主權利。不僅要在政治領域中,通過參與民主選舉、制定憲法法律、民主監督等形式維護自己的權利,還要積極參與到經濟領域、文化教育事業的管理中來,切實維護自己的各項權利。同時,他還提出用民主監督的方式去克服官僚主義作風。隨著民主管理范圍的擴大,開通民主監管渠道,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使民主管理與民主監督內在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行使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

第三,民主政治建設要用民主的方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指出:“民主這個東西,有時看來似乎是目的,實際上,只是一種手段。”人民內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因此,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隻能採用民主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而不能採用專政的方法,壓服的方法。因為人民內部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必須用非對抗性的方法即民主的方法加以解決﹔也隻有採用這種方法,才能使矛盾得到正確的解決,即收到積極的效果。為了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提出了“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第四,民主政治建設要重視黨內民主建設。毛澤東與民主人士黃炎培在延安關於“歷史周期律”的談話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跳出“歷史周期律”的有效武器就是民主。在社會主義社會,共產黨處於執政地位,面臨著新的考驗,應當把黨內民主建設“看作是鞏固黨和發展黨的必要步驟”。在黨內民主原則上,毛澤東科學分析了民主集中制中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即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提出了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在黨內民主制度的建設上,他重申了黨的紀律,強調“還須制定一種較詳細的黨內法規,以統一各級領導機關的行動”。提出了要健全黨委制等黨內民主的具體制度,保証黨內民主生活的正常展開﹔在黨內民主生活中,毛澤東提出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等教育方法,培養全黨的民主意識和養成民主習慣,建立以“反對個人崇拜”為主的黨內民主意識氛圍,提倡以“群眾路線”為黨內民主建設的實踐方式。

毛澤東上述關於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思想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開創了良好的局面。然而,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后,毛澤東對國情的認識發生了偏差,沒有堅持原有的對國情的科學認識,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問題上出現了失誤。

2.鄧小平基於對國情的科學認識,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道路的開拓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深刻地總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及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對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地位問題進行了反思,鮮明地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提到關系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高度來認識。他認為,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立足點是本國國情。因此,他科學分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作出了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具體而言,一方面,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從政治上講,我們的國家機器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從經濟上講,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工業、農業、商業和其他方面已經建立了相當堅實的基礎”﹔從意識形態上講,我們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另一方面,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我們人口多,國家大,基礎又很薄弱”,雖然經過發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們從舊中國接受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工業幾乎等於零”,現在仍很窮,很落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依然居世界的后列,有7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大多數地區仍處於落后狀態,工業水平落后,科學技術落后,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這就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3]252。鄧小平在科學認識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思想,開拓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新境界。

第一,民主政治建設是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中國的民主政治不能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隻能是社會主義民主,這是由中國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的。其次,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立足國情,而不能照搬外國模式。鄧小平總結了過去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上的經驗教訓,指出:“過去我們中國照搬別人的,吃了很大苦頭。”同時他還提到:“我們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越性。”這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要保持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優點和特點。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這些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長期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形成和建立起來的,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是必須堅持的。

第二,民主政治建設要著眼於法律和制度建設。鑒於“文革”使中國民主政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的歷史教訓,鄧小平強調,“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制度化、法制化。鄧小平所提出的民主制度化,是指要形成一個真正反映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民主政治制度體系。“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樣就可以“從制度上保証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他廢除干部終身制,晚年主動退居二線,這都表明他高度重視民主的制度化建設。同時,他指出:“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是不可分的。”[5]359要把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結合起來,實現民主“法律化”。他還提出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254的原則。在實踐中,他要求加強立法和健全各種制度,以保証黨在憲法和法律法規的范圍內活動,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依法律法規行使民主權利。同時也要加強法制教育,培養人民群眾的法制意識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第三,民主政治建設要以政治體制改革作為突破口。隨著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傳統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出現與經濟體制的不適應,暴露出許多弊端,出現官僚主義作風、家長制作風、權力過分集中、干部終身制、腐敗等現象。針對這些現象,鄧小平指出:“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在此基礎上,他提出要以政治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他還提出了包括黨政分開、權力下放、精簡機構在內的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並在實踐中廢除了干部終身制,建立任期制﹔擴大直接選舉范圍﹔建立公務員制度,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加強競爭和監督力度,以及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第四,民主政治建設要在黨的領導下採取漸進方式穩步有序地進行。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也受到本國生產力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的制約,它的發展要與本國的國情相符。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創造使民主得以實現和高度發展的經濟文化條件,必須做長期的艱苦的努力。他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封建殘余思想的影響還相當嚴重。要肅清這方面的影響,鏟除其根源,也必須做出長期的努力。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所以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以保持政治穩定為前提,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逐步推進。

三、新時期以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為指導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路徑思考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毛澤東鄧小平國情觀,結合我國的歷史和現實條件,聯系世界形勢,從總體上科學分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1.有序擴大公民政治參與,保証人民當家作主

在我國的民主政治實踐中,政治參與佔有重要地位,是人民群眾在共產黨領導下實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的重要途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政府的權力來源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毛澤東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他認為,人民必須有權管理上層建筑,不能把人民的權利問題理解為隻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勞動、教育、社會保障等權利,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2]]129。鄧小平也認為,人民始終是國家管理的主體,人民的意志決定著管理的內容和形式。他指出,要“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証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力”[5]322。毛澤東、鄧小平都高度重視人民的政治參與。因此,保証人民政治參與始終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人民群眾實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的重要途徑。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群眾之間的利益關系發生了重大調整,人民的權利意識、自主意識、平等意識、法制意識不斷增長,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面對現實國情的變化,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強調了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有序”性,表明了保持有序性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擴大政治參與的關鍵。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應當從擴大黨內民主、擴大人民民主、發展基層民主三個方面展開:

第一,擴大黨內民主。“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因為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証”,隻有充分發展黨內民主,增進黨內和諧,黨才能更強大,人民民主才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擴大黨內民主要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嚴格實行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黨的監督機制,擴大黨內基層民主等。

第二,擴大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所在。隻有發展人民民主,擴大人民民主,才能使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保証人民當家作主。

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要保証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保証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加強人大常委的制度建設,優化組成人員結構,使人民的意志能夠通過民主立法、決策、執行、監督等途徑充分地表達出來。

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加強政協自身建設,發揮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顯著特點和優勢,貫徹長期共存、相互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能更好地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參政議政職能,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

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鞏固和發展平等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把黨和國家總的路線方針政策與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實際、特殊情況結合起來,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

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增強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公民意識,提高全社會政治素質,無疑是擴大人民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撐。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要加強對公民的法制教育,培養公民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要加強公民的道德教育,引導公民在遵守基本行為准則的基礎上,自覺追求更高要求的道德目標。

第三,發展基層民主。隻有發展好基層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有穩固的根基來謀求更高層次民主政治的發展,發展基層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發展基層民主可以從發展人民民主和發展黨內民主兩方面著手。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范圍,從基層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使人民能依法行使民主權利,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二是黨內民主的發展要“著力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探索擴大黨內基層民主的多種實現形式。

2.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一種新型的國家政治制度,它需要完備的法制保障。毛澤東、鄧小平都非常重視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結合起來。毛澤東主持制定了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提出憲法的制定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鄧小平精辟地指出:“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隻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要與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相結合。

目前,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隻有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才能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制度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加強立法,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前提。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著眼於確立制度、規范權責、保障權益,全面推進法制建設。同時,按照法定的立法程序,擴大公民對立法的有序參與,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

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一是要加強司法工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健全和完善司法體系,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二是要加強行政執法工作,推進依法行政。各級政府部門應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實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保持清正廉潔,促進行政執法水平的不斷提高。

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確保權力正確行使。要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對執法活動進行監督,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作用,逐步做到制度化、規范化﹔大力推進執法公開,提高政府、司法機關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力度﹔進一步深化執法監督體制改革,重點加強責任追究,確保權力正確行使。

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要堅持不懈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樹立公民法治理念,形成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的良好風尚。

3.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公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要求政府增加公共服務的供給數量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以滿足公眾的需求﹔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進程的嚴峻挑戰,要求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要求政府轉變自身的角色和管理方式,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行政管理領域廣泛存在著部門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政出多門等問題,要求政府改革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和行政效能。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並提出要“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流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的目標要求。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堅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改革的實際情況出發,“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關鍵要准確定位政府在市場和社會中的角色,轉變政府社會經濟文化職能和管理方式。一是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加快推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還權於市場和社會,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與社會化。二是要調整好政府內部職能的關系,特別是經濟職能與其他職能的合理分工、協調統一,在加強經濟調節的同時強化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能。三是要大力轉變行政管理方式,盡快實現由直接管理到間接管理,由微觀管理到宏觀管理的轉變,從強調管制到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上來。

創新行政內部組織形式。創新行政內部組織形式目的在於改革臃腫低效的傳統“大政府”,建立精簡高效的“小政府”。一是要建立大行業、大系統管理體系,加大機構的整合力度,把職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門整合成一個主部門進行系統性的綜合管理。二是要進行部門內部機構的分解,根據相應的職能合理分解機構,明確權責劃分[11]30-31。三是要減少行政層級,統籌各個部門設置,嚴格控制編制,精簡和規范各類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降低行政成本。

健全和完善運行機制。健全和完善運行機制主要是從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規范化和建立綜合高效的行政執行機制兩方面入手。首先,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規范化要以完善的組織系統做保障。一是要引進高科技術和設備,推行電子政務、充分公開信息、採取決策聽証等途徑擴大基層組織、專家學者以及廣大公眾的廣泛參與。二是要有一個科學規范的決策程序,要強化決策責任。其次,建立綜合高效的行政執行機制。要健全政府職責體系,正確界定職責范圍,避免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等問題﹔進一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通過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建立有效的行政效能監控機制、快捷的行政執行評估機制、完善的監督體系、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等來促進行政執行效能的提高。

4.完善和加強監督制約機制,保証權力為人民謀利益

對執政黨而言,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機制能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使各級領導干部自覺行使好手中的權力﹔對廣大人民群眾而言,它能促使干部清正廉潔,反對以權謀私,預防和治理腐敗,保証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為人民謀利益。近年來,黨的反腐斗爭和廉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市場經濟的全面展開,某些消極的腐敗現象仍在蔓延,如何防腐拒變也成為政治建設中值得重視的問題。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証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就是要“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一是要建立合理科學的權力運行結構。權力結構具有合理性是開展權力制約監督的前提,權力結構的設置要著眼於保証權力運用的合理性問題。組織結構的合理性程度低,科學化水平不高,往往容易形成隨意行使權力、濫用權力的空間,難以實現規范行政和依法行政,所以十七大報告強調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

二是要提高政治權力配置的科學性。如果政治權力配置不科學,不僅難以保証政治體系的有效運行,也直接影響權力監督制約的開展。要嚴格劃分不同權力的使用邊界,加強對權力使用的規范和限制,形成部門內部的權力制約與協調機制。

三是要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科學合理的權力結構必須有一整套嚴密的程序規范作依托才能運作順暢。隻有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在明確而嚴密的程序軌道上,國家機關才能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

四是要完善和創新權力制約監督手段。隻有採用科學可行的手段,才能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產生實際績效。所以要提高權力制約監督機制的有效性,要不斷完善和創新權力制約監督的手段,探討增強制約和監督效力的方式方法。其中健全黨務公開和政務公開制度,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建立領導干部問責機制等,都是十分科學的權力制約監督手段,保証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毛澤東研究網聲明:本網站屬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消息轉載自新聞權威媒體,毛澤東研究網登載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並不用於商業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証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作者單位系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

(來源:《湘潭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