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開創新中國外交和國際戰略思想上的偉大貢獻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1-30   
分享到 :

毛澤東在開創新中國外交和國際戰略思想上的偉大貢獻

錢其琛

我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軍事家,也是當代偉大的國際戰略家,是新中國外交的奠基人。他為我國外交戰略的確立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他對國際形勢的高瞻遠矚,對國際戰略的運籌帷幄,他的外交思想和實踐,永遠是毛澤東思想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我謹就這方面談些個人的感受和認識。

新中國外交的奠基人

1840年鴉片戰爭起,帝國主義列強相繼侵入我國,逐步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國家。從那時起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0多年期間,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一直遭到帝國主義列強的粗暴侵犯和任意宰割。他們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設置租界,攫取了中國的司法權、內河航行權、海關管理權、駐軍權以及種種經濟、文化特權。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爭取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我們黨和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長期斗爭,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紀元,中國外交也展開了新的篇章。

毛澤東早在建國前就考慮新中國的外交絕對不能繼承舊中國的屈辱外交。他高瞻遠矚,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把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正確結合起來,毅然決定破舊立新,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外交。他在新政協籌備會上明確宣布:“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毛澤東用非常生動的語言,為新中國的外交提出了“另起爐灶”和“打掃干淨屋子再請客”的方針。

“另起爐灶”,就是割斷同舊中國屈辱外交的聯系,不承認舊中國同任何外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而在互相尊重主權、領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鑒於當時蔣介石集團盤踞著台灣,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尚未恢復,還確定了我國同外國建交的三條原則:第一,凡願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必須同台灣斷絕外交關系,不能搞“兩個中國”﹔第二,對我國採取友好態度,支持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第三,通過談判証實其尊重我國主權的誠意。按照上述原則,新中國同許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時,同我國建交的國家已經達到110個。

“打掃干淨屋子再請客”,就是要先清除帝國主義留在中國的特權和影響,以免敵對勢力“鑽進來”搗亂。他曾形象地將舊中國比作一個被外來鐵蹄蹂躪過的破落家庭,提出我們必須認真清理我們的屋子,等打掃干淨,有了秩序,再請客人進來。為此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有步驟地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取締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新中國成立后逐步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一切特權,有力地鞏固了我國的獨立和主權,為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開辟了道路。

新中國如何處理國際關系,世界各國如何相處,毛澤東和周恩來結合新中國的外交實踐經驗,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毛澤東一貫認為,國家無論大小,都各有長處,應該一律平等。在對外交往中,他既反對傲慢自大,又反對妄自菲薄,要求不驕不躁,不亢不卑,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根本出發點是,每個國家都是獨立自主的,應當互相尊重,友好合作,和睦相處,反對以大欺小,以富壓貧,以強凌弱。各國的社會制度和內部事務,都由各國自己作主,任何外國都無權干涉。強調各國獨立自主,並不排斥各國之間相互學習。毛澤東說,應當承認每個民族都有他的長處,不然它為什麼能存在?為什麼能發展?他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好東西都要學。當然必須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這些主張完全適應現代國際關系發展的需要,因而一經我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並在戰后幾十年的國際風雲變幻考驗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毛澤東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創建的新型外交,體現了無產階級解放自己必須解放全人類的博大胸懷和促進人類共同進步的遠大理想。正如他在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的開幕詞中所說:“我們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人民,爭取一切國際朋友的支援,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為保衛國際和平和發展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

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國際上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尖銳對立,當時國際形勢相當緊張。人們在談論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在談論剛剛出現的原子彈。19468月,毛澤東以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點: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同時也提出了原子彈是用來嚇人的一隻紙老虎的論點。后來他在闡述這個思想的時候,著重指出,從本質上看,從長期上看,從戰略上看,必須如實地把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看作是紙老虎,從這點上建立我們的戰略思想。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活的鐵的真的老虎,它們會吃人的。從這點上建立我們的策略思想和戰術思想。

毛澤東的這個戰略思想極大地鼓舞了我國人民的斗志和勝利的信心。當時美國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的政策,妄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為了反對美國的侵略和戰爭政策,維護世界和平,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利恢復經濟和發展我國建設事業,毛澤東提出了"一邊倒"的戰略。這就是站在社會主義一邊,聯合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同帝國主義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1950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隨即對朝鮮進行大規模武裝干涉,同時武力侵佔我國領土台灣,並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對我國東北邊境進行空襲轟炸,我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氣勢洶洶的美國面前,毛澤東以無產階級革命家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頂天立地,不畏強暴,同時採取“后發制人”策略,在美國拒絕新中國一再警告的情況下,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重大決策,把美軍打回三八線附近,迫使美國坐下來同中朝方面進行談判,並於1953727日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

與此同時,應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要求,黨中央和毛澤東做出了援越抗法、抗美的決策。1954年,新中國首次實際上以五大國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同其他與會國一起為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失敗后,為加緊控制台灣,於195412月同台灣當局簽訂了所謂"共同防御條約",中國大陸沿海受到騷擾。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舉解放了一江山島。毛澤東堅定指出,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聯合國或任何國家都無權干涉。19554月,周恩來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在亞非會議上發表了願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的講話,促成了19558月開始的中美大使級會談。

經過朝鮮、越南和台灣三條戰線上打談較量,極大地打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打出了我國軍威國威,為我國外交樹立了獨立自主,伸張正義、堅持原則、維護和平、說話算數的鮮明的獨特風格。

調動外交全局的雄才大略

50年代末60年代初,蘇聯當時的領導人推行“蘇美合作,主宰世界”戰略,向我國提出有損主權的無理要求。當黨中央和毛澤東堅決拒絕后,蘇聯領導人仍一意孤行,把意識形態的分歧擴大到兩國關系,撕毀合同,撤走專家,不斷制造邊境糾紛,推行霸權主義,並威脅我國的穩定與安全,使中蘇關系迅速惡化。與此同時,美國不但繼續侵佔台灣,還肆意破壞日內瓦協議,擴大侵越戰爭,從南面加緊了對我國安全的威脅。

面對美蘇同時逼來的威脅,當時的形勢相當險惡。毛澤東在提出反對美蘇兩霸的同時,高屋建瓴,審時度勢,等待時機,准備調整戰略。

對當時的蘇聯,毛澤東先採取“堅持原則,后發制人﹔堅持斗爭,留有余地﹔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方針,同蘇聯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期望維護中蘇關系。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黨中央和毛澤東決定周恩來訪蘇,為爭取改善關系再次作出努力。但是蘇方不僅拒絕中方的良好願望,反而加強對我國的軍事威脅,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甚至挑起邊境沖突,把中蘇關系推向戰爭邊緣。在此情況下毛澤東採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針鋒相對的方針。

在同蘇聯霸權進行斗爭的同時,毛澤東大力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救國斗爭。深陷越南戰爭泥潭的美國,力不從心,正謀求從越南脫身。為了反帝反霸,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毛澤東決定進一步加強我國同亞非拉國家的團結合作,並把發展睦鄰友好關系作為我國外交工作的重點。同時旗幟鮮明地全力地支持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和各國人民的正義斗爭。他多次發表聲明:支持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以及世界上一切國家的和平運動和正義斗爭。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在訪問亞洲十三國的時候,提出了我國同亞非國家相互關系的五項原則和我國對外援助的八項原則,使我國同亞非拉國家的團結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國際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美國由於深受其侵越戰爭的拖累,內外交困,不得不有所收縮﹔蘇聯則趁機增強軍力,加緊向外擴張,不但成為對我國安全的主要威脅,而且極力同美爭霸,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態勢。這時毛澤東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毅然決定調整我國的外交戰略,爭取打開中美關系,擺脫與美蘇同時對抗的局面。

19693月,珍寶島事件后,尼克鬆認為改變對華關系的時機已經到來,加快了同我國和解的步伐。毛澤東抓住時機,從乒乓外交開始,到19722月實現了尼克鬆正式訪華。毛澤東在尼克鬆到達北京的當天下午就會見了他,在友好、輕鬆的氣氛中同他就雙方關心的問題坦率地交換了意見,基本上確定了建立中美新型關系的原則。228日在上海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終於結束了中美長達二十二年嚴重對峙的僵局,打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為實現中美建交鋪平了道路。

通過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毛澤東推動中美蘇大三角關系的建立,平衡並制約著國際戰略力量,使國際緊張局勢趨向緩和,進一步開拓了我國外交新局面。19711025日,第二十六屆聯大以壓倒多數通過了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決議。我國的國際交往迅速擴大,出現了第三次建交高潮。我國的朋友遍及五大洲,我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毛澤東以他調動全局的雄才大略,為捍衛我國的獨立主權,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毛澤東離開我們已經17年了,我們從事外交工作的干部永遠可以從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寶庫中吸取營養,結合實踐,常學常新。我們要學習他以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立足點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學習他不怕壓、不信邪、不畏強暴、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英雄氣概﹔學習他滿腔熱情支持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的國際主義精神﹔學習他在外交工作中運用統一戰線的戰略與策略。

在我國進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時期后,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都發生了巨大的帶有根本性質的變化,外交上面臨的局面更加復雜,新問題層出不窮。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外交思想,結合新的外交實踐,使它更加豐富、完善和具有生命力,並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久前出版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收入了三十多篇主要談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的文章。這些著作中談到的重大事件和反映出的光輝思想,都是我們十多年來親身經歷過的,讀起來倍感親切,體會更深,小平同志的外交思想是我國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總結和借鑒國內外的經驗教訓,把毛澤東外交思想同當前我國具體外交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外交理論與方針政策。他根據國內外的新形勢,經過深思熟慮,對我國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調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外交新成就。

首先,小平同志根據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對戰爭與和平問題實事求是地作出了科學判斷,改變了戰爭不可避免,甚至迫在眉睫的論斷,他明確指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世界大戰可以避免,保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基於這一判斷,他提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作出將國內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並把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作為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標。

第二,改變了"一條線"戰略,不同任何大國結盟或建立戰略關系,也不支持它們一方去反對另一方﹔對於一切國際問題,根據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從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按照是否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關系、促進共同繁榮和發展的標准,獨立自主地作出判斷,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高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旗幟,堅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邊,誰搞霸權就反對誰,誰搞戰爭就反對誰。根據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我國改善了同美國的關系,也改善了同蘇聯的關系,並逐步實現了關系正常化。

第三,小平同志強調國與國的關系不應當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而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他一再指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小平同志還第一個提出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推動國際形勢向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

第四,小平同志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內建設的需要,在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作出了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他號召中國人民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學會組織國內建設和發展國際交流兩套本領,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引進外資和技術,以加快我國的經濟建設,實現四化的戰略目標。

第五,小平同志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以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根據“一國兩制”的構想,我國先后同英國和葡萄牙政府進行談判,並分別於198412月和19874月簽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一洗舊中國的恥辱。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隻要台灣當局以中華民族的利益為重,消除阻撓祖國統一的人為障礙,通過接觸和談判,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是可以實現統一大業的。

第六,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蘇聯、東歐劇變,兩極格局解體,冷戰結束,世界進入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小平同志又及時提出了冷靜觀察、沉著應付等戰略方針,使我國的外交工作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開拓了嶄新的外交局面。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大為提高,中國人民更加揚眉吐氣了!

當前,我們要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進一步努力學好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外交思想,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振奮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使新時期的外交工作再上一個新的台階,以實際行動來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

(來源:《毛澤東百周年紀念——全國毛澤東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