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關於中國工業化的思考和論述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2-27   
分享到 :

毛澤東關於中國工業化的思考和論述

安建設

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是毛澤東由來已久的夙願。

還在抗日戰爭時期,1944522日,毛澤東在延安舉辦的一次招待會上就指出:“日本帝國主義為什麼敢於這樣地欺負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強大的工業,它欺侮我們的落后。”“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於中國的工業化的。”他進而談到:“中國社會的進步將主要依靠工業的發展。”“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使國家迅速改變積貧積弱的面貌,毛澤東及時提出:“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必須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這是兩件大事。”他一方面為“國家獲得工業化的基本條件而表示高興,表示慶賀”,另一方面他也深知,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要真正實現工業化,必然是任重而道遠,“中國民族和人民要徹底解放,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而我們已作了的工作,還只是向這個方向剛才開步走”。

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實施,新中國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毛澤東信心百倍地提出“准備以20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同年6月,在談到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時,他對國家工業化的認識作了這樣的表述:“什麼叫國家基本工業化?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少要達到51%,或者達到60%吧!按照蘇聯的經驗,工業的比重要達到70%才算工業化,我們現在還差42%。我國的工業化,工業比重也要達到70%。”

19568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大預備會議上講了這麼一番話:“六億人口的國家,在地球上隻有一個,就是我們。過去人家看我們不起是有理由的。”今后,“我們這個國家建設起來,是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將完全改變過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種情況,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種情況,倒霉的那種情況,而且會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就是美國”。“這是一種責任。你有那麼多人,你有那麼一塊大地方,資源那麼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麼樣子呢?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所以,超過美國,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應該。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們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們對人類的貢獻就不大。”

毛澤東迫切希望改變中國工業落后的現狀,是同他記憶深處舊中國“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悲劇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青少年時代的毛澤東,曾目睹和感受舊中國的屈辱慘狀。他曾有這樣的回顧:“我國從19世紀40年代起,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共計105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戰爭,由於國內外各種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究其原因,毛澤東認為主要是兩點:“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二是經濟技術落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就是要為發展經濟技術創造政治前提,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如今,新社會已經建立起來了,重要任務自然就是發展生產力的問題。為此,他強調:“如果不在今后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后於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當以有可能挨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力求在一個不太長久的時間內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方面的落后狀態,否則我們就要犯錯誤。”

19641213,毛澤東在審閱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草稿時加寫了這樣一段話:“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我們所說的大躍進,就是這個意思。”毛澤東這種謹防挨打、不甘落后、奮起直追的強烈意識,是同他對中國歷史與現實的認識相關聯,也是同當時黨和人民的普遍願望與迫切要求相一致的。

毛澤東所思考的工業化,並不隻局限在工業領域。在希望加速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同時,他已考慮到農業、輕工業等相關產業以及文化事業應與之同步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就指出:“完成工業化當然不只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一切必要的輕工業都應建設起來。為了完成國家工業化,必須發展農業,並逐步完成農業社會化。”“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一五”計劃完成以后,毛澤東更加注重發展農業,強調:“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農業就是工業。要說服工業部門面向農村,支援農業。要搞好工業化,就應當這樣做。”“必須實行工業與農業同時並舉,逐步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和現代化的農業。過去我們經常講把我國建成一個工業國,其實也包括了農業的現代化。”

“大躍進”運動的深刻教訓,也促使毛澤東對中國經濟建設的規律有了新的更加全面的認識。他說:“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巨任務,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得過早了。”“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

至此,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基本形成了由單純實現工業化到基本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發展輪廓。

1964年底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宣布“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以及為實現這個目標的兩步走戰略。在經過連續8年“文化大革命”后,19751月召開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和步驟,並指出:“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他還指出:今后十年,是“實現上述兩步設想的關鍵的十年”。在這個時期內,“我們不僅要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而且要向實現第二步設想的宏偉目標前進”。毛澤東審定同意了這個報告。

關於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的目標和步驟,反映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十幾年來的艱難探索和實踐,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為改變“一窮二白”面貌的奮斗成果和經驗,這當中也有“大躍進”運動那樣急於求成的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失誤教訓。不管怎麼說,新中國前30年終於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初步實現了毛澤東心目中的“工業化”目標,進而為后來中國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不感念毛澤東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當年的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

(作者安建設,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北京100017

(來源:《黨的文獻》2010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