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委會的工作方法》 的務實文風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4-22   
分享到 :

《黨委會的工作方法》 的務實文風

康井泉

《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是毛澤東同志於19493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所作總結的第二部分,1960年收入《毛澤東選集》第4卷。這篇文章文意鮮明、簡短精要、平易近人、形象生動,不但基本思想歷久彌新,而且其務實的文風也堪稱典范,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學習。

條分縷析,開門見山

毛澤東同志歷來主張摒棄黨八股,要求堅持文章“准確性、鮮明性、生動性”的馬克思主義文風,為黨內帶來新風正氣。毛澤東同志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這篇文章中提出的12條重要工作方法,總字數不到3000字,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是一篇加強黨委領導班子建設、提升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的光輝文獻。文章既對以前黨的工作方法進行了總結,又對面臨新問題對黨的領導機關和干部提出了新要求,開門見山,旗幟鮮明,說得明確,講得有理。針對黨委會工作,他要求:黨委書記要善於當“班長”、要把問題擺到桌面上來、“互通情報”、不懂得和不了解的東西要問下級、學會“彈鋼琴”、要“抓緊”、胸中有“數”、“安民告示”、“精兵簡政”、注意團結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力戒驕傲、劃清兩種界限等,能使人感受到其中那種高屋建瓴、酣暢淋漓、磅礡凌厲的思想內涵和文風氣勢。而其中關於堅持民主集中制這一核心內容在一、二、三、四、十條均有明確且鮮明的表達,這也正是毛澤東書寫並宣講此文的目的所在。文中的這些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的思想以及所表現出的作者高尚情懷,文短意長,言淺情深,啟人心智,指導有力。

提綱挈領,簡明扼要

毛澤東同志在文中指出:“講話、演說、寫文章和寫決議案,都應當簡明扼要。會議也不要開得太長。”確實這樣,細讀毛澤東的這篇文章,他簡明扼要、言簡意賅的語言風格令人折服。“有了問題就開會,擺到桌面上來討論,規定它幾條,問題就解決了”“先做學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請教,然后再下命令”,“什麼東西隻有抓得很緊,毫不放鬆,才能抓住。抓而不緊,等於不抓”,“禁止給黨的領導者祝壽,禁止用黨的領導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業的名字,保持艱苦奮斗作風,制止歌功頌德現象”……讀后不覺令人眼前一亮:不用華麗詞藻,語言簡短精煉、直截了當,重點突出、觀點鮮明,雅俗共賞、娓娓道來,充滿人情味,體現了理解和信任,讓人耳目一新,頗具獨特風格。

比喻恰當,通俗易懂

毛澤東同志善於借助直觀的形象把一個頗為抽象的問題闡述得通俗明白、耐人尋味。比如,他說:“黨的委員會有一二十個人,像軍隊的一個班,書記好比是‘班長’。”但是,這個“班長”不同於軍隊的班長,最大的不同是要堅持民主的原則。書記要當好“班長”,即是要善於發揮各委員的作用,加強集體領導。他提倡黨委的同志要學會統籌兼顧,對此他形象地稱之為“彈鋼琴”。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但是,十個指頭同時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調子。要產生好的音樂,十個指頭的動作要有節奏,要互相配合。學會“彈鋼琴”,不但要心中有“譜”,而且還要“胸中有‘數’”。善用比喻,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用恰當的比方揭示深刻的道理,比如說開會要事先通知,像出“安民告示”一樣,讓大家知道要討論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並且早作准備。這些比喻都形象貼切,生動感人,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典型事例,生動形象

多舉實例,文章生動形象,可以達到通俗易懂而不失活力、高屋建瓴而不居高臨下、寓意深邃但不晦澀難懂的目的,平易近人,順勢道來,親切自然。文中那些鮮活的事例用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和充滿激情的文字表達出來,耐讀、有味,易於記住。如,“現在黨內的語言比較一致了,但是,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又如,“在土地改革中,對什麼是‘中農’和什麼是‘富農’,就還有不同的了解。”再如,“成績究竟是三分還是七分?說少了不行,說多了也不行。一個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績七分錯誤,還是七分成績三分錯誤,必須有個根本的估計。如果是七分成績,那末就應該對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績為主說成錯誤為主,那就完全錯了”。他這樣舉例說明胸中有“數”:“例如,要進行土地改革,對於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各佔人口多少,各有多少土地,這些數字就必須了解,才能據以定出正確的政策。對於何謂富農,何謂富裕中農,有多少剝削收入才算富農,否則就算富裕中農,這也必須找出一個數量的界限。在任何群眾運動中,群眾積極擁護的有多少,反對的有多少,處於中間狀態的有多少,這些都必須有個基本的調查,基本的分析,不可無根據地、主觀地決定問題。”他這樣舉例說明“互通情報”:“我們有些高級干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問題上也有不同的語言,原因是學習還不夠。”把這些典型事例當論據、素材來用,求真務實,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很有針對性和說服力。

旁征博引,以典証理

談古論今,溫故知新,引經據典,借古鑒今,能夠增進文章的魅力與深度,容易引發人們的共鳴與思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幾乎隨處可見他恰到好處的旁征博引,運用我們熟悉的典故、成語,注重吸收古代聖賢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順手拈來,以典証理,從容化出。比如,他用“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提醒我們要相互交流、互通情況﹔用“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調查研究、多聽意見﹔用“安民告示”“兵馬已到,糧草未備”,告誡我們開會要事先通知、做好充分准備﹔用“精兵簡政”,形象而幽默地要求我們開短會、寫短文、說短話。如此通俗易懂的語言干部喜歡聽,聽了能記住,凝聚了共識,具有很強的穿透力,真正是接地氣,有力量。

(來源:《學習時報》20164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