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

作者:    發布時間:2017-12-14   
分享到 :

毛澤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

王偉光

毛澤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奠基者,他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與探索,同今天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同一件大事的兩個不同的發展時期,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都屬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總體歷史進程,前者是后者的探索和准備,后者是前者的繼承和發展。不論是從歷史實踐上還是從理論邏輯上說,毛澤東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探索者和先行者。

作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締造者,在領導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創建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的歷史任務后,毛澤東及時地領導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他率先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具體情況、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雖然在探索實踐中出現了嚴重曲折,但成就巨大而卓越:創建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領導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社會主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形成了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獨創性理論成果,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寶貴的經驗教訓,為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制度條件、物質基礎、理論准備和寶貴經驗。

一、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制度條件和物質基礎。

作為佔世界人口近1/4的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發展進程中一個極其偉大的歷史事件,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對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創和推進有著深遠而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提出了中國革命的前途,即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不間斷地進入到社會主義革命,最終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中國成立后,他成功地領導和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和革命道路,創建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領導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前提、思想保証、物質基礎,創造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有利外部環境。

第一,領導完成了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創立並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迅速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和較快發展。緊接著,他開始思考中國向社會主義轉向的問題。1952年9月24日,他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提出“中國怎樣從現在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戰略思考。1953年12月,他完整地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頁。】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我國全面開展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成功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和革命的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了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實現了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創造了一條從資本主義和平進入社會主義的獨特道路﹔對個體農業,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互助組到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形式﹔對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也採取了類似的方式。

1956年底,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合作社集體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佔到了國民經濟的92.2%﹔農村基本上實現了土地公有,96.3%的農戶加入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起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絕大多數的手工業者也加入了手工業集體經濟組織﹔以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本確立。1956年以后,在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盡管發生過一些曲折,出現了急於向純而又純的“公有制”過渡,過度強調“一大二公”等情況,但是社會主義最基本的經濟制度始終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並不斷得到鞏固,為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經濟制度條件。

第二,與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相適應,領導建立並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

毛澤東首先領導黨創建了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作為國體的人民民主專政,核心是對人民實行民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領導力量是工人階級。人民民主專政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的具體形式。為了對人民實行最廣泛的民主,毛澤東領導創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形成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他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明確指出,我們不採取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會制度,而採取無產階級共和國的蘇維埃制度,但“在內容上我們和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的蘇維埃是有區別的,我們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蘇維埃”【《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頁。】。這就是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不是資產階級的議會制,也不同於蘇聯的蘇維埃制,而是完全符合中國具體實際的獨特而科學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實現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形式,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鮮明特點。在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前提下,毛澤東領導建立了一整套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使之成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進行民主協商、參政議政的制度平台,成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創立了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即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實行區域自治。這項政治制度不同於蘇聯式的聯邦制度,而是根據我國歷史發展、文化特點、民族關系和民族分布等具體情況做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發展要求。毛澤東在領導創建社會主義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時,親自領導制定和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並以憲法為指導制定頒布了政治、經濟、文化以及黨的建設等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進一步發展,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得到不斷加強。平定了西藏上層集團的叛亂,打擊了民族分裂勢力,維護了社會穩定。進行了中印邊界自衛反擊等斗爭,抗擊了外來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鞏固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分別於1954、1959、1964年召開了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民主得到了較好發展,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健康運行。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相互監督,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積極參政議政,政治協商制度順利發展。繼內蒙古自治區之后,1955年到1965年間,我國先后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

第三,領導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為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積累堅實的物質基礎。

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毛澤東領導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運動,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偉大號召,在工業、農業、科技、國防以及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國民經濟體系,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工業體系和布局基本形成,工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中國共產黨從舊中國接過來的工業是一個爛攤子,新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的。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奮發圖強,艱苦奮斗,大力開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迅速擺脫了貧窮落后的工業面貌,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65年,我國在能源工業方面,發電量達到676億瓦,電力工業基本上實現了全國聯網﹔煤炭工業穩步向現代化發展,原煤產量達到2.32億噸﹔石油工業實現了完全自給,原油產量達到1131萬噸,把“貧油國”帽子拋到了太平洋﹔在冶金工業方面,鋼鐵產量和品種都上了一個大台階,鋼產量達到1223萬噸,建成了武鋼、包鋼等十大鋼鐵公司在內的一大批重點鋼鐵企業﹔在機械工業方面,形成了門類齊全的機械制造體系,主要機械設備自給率達到了90%以上,紡織機械等產品不僅能夠完全滿足國內需要,而且開始向許多國家和地區提供成套設備﹔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等新興工業,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在工業布局方面,建成了531個大中型工業項目,在大力發展沿海工業基地的同時,廣大內地省份也都建立起了現代工業,其工業產值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工業體系達到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形成比較合理的工業布局,工業生產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努力推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高度重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他強調提出:“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要注意,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頁。】提出:“手裡有糧,心裡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頁。】

在實現農業集體化的前提下,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從1958年到1965年,建成了150多項大中型水利設施,黃河、海河、淮河等都得到有效治理,當年為害人民生產生活的河流水系,成為社會主義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灌溉面積在全國耕地中所佔的比例從1957年的24.4%上升到了1965年的32%。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步改善,中國的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進展,現代機械和化學肥料在農業增產中發揮的作用不斷提高,機耕面積在耕地總面積中的比重從1957年的2.4%上升到1965年的15%,機灌面積在灌溉總面積中的比重從4.4%上升到24.5%,化肥使用量從每畝0.5斤上升到2.5斤。與此同時,在良種推廣、水土保護、植樹造林、改良土壤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得到改善,農業現代化的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產值有了大幅度提高,形成了農業全面發展的局面。

大力推進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發展成績十分顯著,科技成果得到了廣泛運用。毛澤東極其重視科技發展,他明確指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351頁。】他指導成立了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和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在1956年就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即“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並於1962年提前基本完成。1963年,他又指導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即“十年科學規劃”)。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一支比較強大的科學技術隊伍。到1965年底,全國自然科學技術人員達246萬人,全國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1714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12萬人,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各部委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科研機構、國防系統科研機構、高校科研機構等構成的全國科研工作系統。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有很多進展,1965年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項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科學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研制了眾多新型材料、儀器儀表、精密機械和大型設備,試制了電子計算機、電子顯微鏡、射電望遠鏡、高速照相機、氨分子鐘、30萬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等高精尖設備。這些技術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總體提升。

全面推進國防現代化,國防尖端技術攻關成效顯著,國防現代化初具規模。在國際軍事斗爭的實踐中,毛澤東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特別是尖端技術,決不可能依靠國外,必須要自力更生、自己攻關,建立獨立的現代國防體系。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就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重點研制和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特別是提出了“兩彈一星”的重大戰略決策。在他的大力倡導和關懷指導下,1958年6月,中國第一座試驗原子能反應堆投入試驗,並開始研制核動力潛艇。1959年6月,蘇聯中止向中國提供核武器和導彈技術援助,同年7月,毛澤東以戰略家的膽識提出,我們要自己動手,從頭摸起,獨立自主地研制尖端技術特別是原子彈。1960年11月,仿制的“東風一號”近程液體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軍事裝備歷史上的重大轉折。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制的“東風2號”中近程地對地導彈發射成功。10月16日,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實現了原子彈與導彈“兩彈結合”的成功試驗。與此同時,我國在空軍裝備、海軍裝備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國防尖端技術和現代化的發展,標志著中國的國防科技已經有了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為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強大的國防軍事保障。

繁榮發展教育衛生體育等事業,全面提高和改善群眾生活質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毛澤東歷來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全面發展,致力於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他積極推進教育事業發展,1957年就提出了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到1965年,全國在校學生達到1.3億人﹔小學168.19萬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84.7%﹔普通中學18102所,在校學生933.79萬人﹔高等學校434所,在校學生67.4萬人。中國人民的文化素質得到了極大提高。毛澤東極為重視同人民身體狀況直接相關的衛生事業,在他的領導支持下,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醫療保健制度,形成了城鄉衛生醫療網,到1965年,全國省地縣級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都已建立,絕大部分公社也都建立了衛生院,各種類型的農村基層衛生醫療機構遍布鄉村﹔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全面開展,防治流行性疾病工作取得顯著成就,舊中國流行的傳染病如天花、霍亂、血吸虫病等,有的滅絕,有的基本消滅。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地連續舉辦了全國運動會﹔競技體育有了很大進展,我國運動員多次在世界大賽中獲得世界冠軍﹔群眾體育更是快速發展,不斷掀起全民體育運動高潮,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極大提高。毛澤東領導黨和國家全面改善群眾生活,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1964年的豬肉、羊肉、蔬菜等副食品比1957年增長了30%,紡織品、自行車、收音機等日常生活用品比1957年增長了50%以上。社會主義制度在改善、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生活水平方面的優越性,得到了比較好的體現。

毛澤東領導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並不斷發展完善我國思想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根本標准、方針政策,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的文化體系,對社會主義發展起到了思想保証作用,並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煥發出新的活力。他還領導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制定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積極發展最廣泛的國際友好合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二、形成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獨創性理論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思想指南和理論准備。

毛澤東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獨創性的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成果,極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正確的思想指南和重要的理論准備。

第一,提出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確立總的指導原則。

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最偉大的理論貢獻:一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的第一次結合﹔二是提出並初步探索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實踐的第二次結合。第一次結合的主題是要找出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第二次結合的主題是要找到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形成了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創立了第一次偉大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當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后,毛澤東又率先提出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建設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的重要思想。隨著我國建設事業的全面開展和蘇聯模式弊端的逐漸暴露,毛澤東日益認識到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1956年3月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就提出應該自己開動腦筋,解決本國革命和建設問題。3月24日,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他提出:“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探索在我們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吳冷西:《憶毛主席》,新華出版社1995年版,第7頁。】4月4日,他明確提出第二次結合的命題:“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在吃了大虧之后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應該從各方面考慮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辦事,“現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吳冷西:《憶毛主席》,第9—10頁。】正是在這樣的理論思考之下,他率先強調中國必須以蘇為戒、以蘇為鑒,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他告誡人們:“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於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3頁。】在修改八大政治報告時,他寫道:“我國是一個東方國家,又是一個大國。因此,我國不但在民主革命過程中有自己的許多特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也帶有自己的許多特點,而且在將來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以后還會繼續存在自己的許多特點。”【《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頁。】在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對於書中關於每一個國家都應該“具有自己特別的具體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形式和方法”的提法,他極為贊同,表示必須把“普遍規律和具體特點相結合”。【參見《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116頁。】提出實現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走自己的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毛澤東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理論貢獻,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作了充分的思想醞釀與理論准備,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形成的歷史和邏輯的起點,而且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條指導原則。

第二,作出中國處於不發達社會主義階段的理論判斷,為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明確國情依據和戰略目標。

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必須搞清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面臨的實際國情,隻有搞清國情,從實際出發,才能真正實現第二次結合。對國情的判斷,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學分析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和比較分析,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中國不要過早地講建成社會主義,得出了中國正在並長期處於“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的判斷。【參見《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116頁。】從這個基本認識出發,他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性、長期性和曲折性有了初步認識,他說,“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在中國,五十年不行,會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頁。】。毛澤東關於中國處於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的判斷,是黨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思想源頭,揭示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國情依據和基本出發點。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戰略作了科學謀劃。關於中國社會主義的長遠發展戰略,毛澤東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就開始長期探索,作出了重要論斷。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年五年恢復,十年八年發展”的規劃,20世紀50年代早期提出了經過三個五年計劃完成過渡任務的戰略,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中提出了要過好民主主義的關、過渡時期關和社會主義關的“過三關”思想。他多次明確提出中國要經過50年到100年的時間,趕上和超過英美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把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目標。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比較完整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這就是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07頁。】。在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又提出要加上國防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116頁。】他提出的社會主義戰略目標對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的制定具有極大的前瞻性和指導性。

第三,創立社會主義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學說,為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提供哲學依據和科學方法。

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二者之間基本適應但又有不適應的方面,這種不適應可以通過改革使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加以解決。毛澤東指出,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階級斗爭已經不是我國的主要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於人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是國內的主要矛盾,這個矛盾決定了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毛澤東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前者是對抗性質的,后者是非對抗性質的,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的解決方法是不同的,必須要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特別是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在《論十大關系》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他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証法為指導,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的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關系,強調必須用辯証法思想來處理這些關系,既要堅持兩點論,又要堅持重點論,既要抓好主要矛盾,又要解決好非主要矛盾。這種辯証法思想必須要貫徹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的關系上,必須統籌兼顧,不能隻顧一頭﹔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上,必須處理好統一性和獨立性的關系。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是我國實現撥亂反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的哲學根據﹔他關於社會主義建設方法的探索,為形成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路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依據。

第四,制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總方針和總目標,為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明確政治方向和基本方針。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就一直致力於探索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提出要形成一種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良好政治局面,1957年他提出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總目標,即“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第543頁。】。怎樣形成良好的政治局面呢?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一個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要調動一切直接的和間接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3、24頁。】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他提出要處理好一系列重要的政治關系,他所論述的十大關系,其中有五個方面都是有關政治建設的,即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圍繞著這個基本方針,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觀點:在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上,必須牢牢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系上,必須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共產黨和民主黨派要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在民族問題上,堅決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動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促進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發展,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是高度重視的,他多次強調,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要擴大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把堅持民主集中制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提高到鞏固國家政權的高度,“沒有民主集中制,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能鞏固”【《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297頁。】。在法制問題上,他強調必須反對官僚主義,逐步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五,探求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為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作出重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毛澤東強調,為了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又要立足中國國情,總結中國經驗,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產生自己的理論家,創造自己的經濟學理論,形成具有中國自己特色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明確指出:“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109頁。】毛澤東自己就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方面作出了重要的理論創新,在經濟體制、商品經濟、對外開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論論斷。他率先提出社會主義要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認為商品生產本身是沒有什麼制度性的,它只是一種工具,看一種商品經濟的制度特征,“要看它是同什麼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社會主義時期,必須充分利用商品經濟這個工具,使之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中國的商品經濟很不發達,一定要“有計劃地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一味否定商品經濟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違背客觀法則的。”【參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434—441頁。】他明確指出,價值規律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作用,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隻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的幾千萬干部和幾萬萬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否則一切都不可能”【《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34頁。】。他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基於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在對待資本主義和私營經濟問題上,既不搞教條化,也不搞西化,認為可以在搞國營的基礎上搞私營,堅持社會主義的前提下搞資本主義。“可以搞國營,也可以搞私營”,可以消滅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因為“它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在經濟體制和所有制結構方面,他明確提出要調動兩個積極性的思想,“我們不能像蘇聯那樣,把什麼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性都沒有”,一定要劃分好中央和地方的經濟管理權限,充分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對外開放的問題上,他提出“向外國學習”的口號,在對外開放問題上,要搞兩點論而不是一點論,“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參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41頁。】﹔他在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和方法上提出:既要反對保守又要反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按農輕重的次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從中國的具體情況出發,搞好綜合平衡,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勤儉辦事。這些重要論斷為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了重要的理論儲備。

第六,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方針政策和戰略思考,為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確定思想指南和文化旨要。

毛澤東首先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根本指導地位,把馬克思主義牢固地確立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靈魂。他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是不能違背的,違背了就要犯錯誤”【《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81頁。】。馬克思主義不是某一方面工作的指導思想,而是社會主義建設全部工作的根本指針,是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方向引領和思想保証,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更不能動搖。他親自主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寫進新中國的首部憲法當中,使作為領導階級的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成為社會主義的國家意志,使黨的指導思想上升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根本原則。他從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強調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重大歷史任務,並提出了“又紅又專”的接班人標准。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判別大是大非的六條根本標准,即有利於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有利於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有利於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有利於鞏固民主集中制、有利於鞏固共產黨的領導、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國際團結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國際團結。並特別強調,“這六條標准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兩條”【《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33—234頁。】。這六條標准成為四項基本原則的直接理論源頭,鄧小平曾明確說:“四項基本原則並不是新的東西,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所一貫堅持的。”【《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頁。】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方針,他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是一個基本性的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78頁。】他提出要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繼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科學文化知識。他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明確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並把科學技術現代化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充分肯定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作用,明確提出我國知識分子的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要實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偉大目標,“決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數量足夠的、優秀的科學技術專家”【《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頁。】。

第七,規定中國外交工作總的方針政策,為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

毛澤東確立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新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根本原則。在世界總體格局上,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認為中國作為第三世界國家,要加強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爭取第二世界國家,反對超級大國的控制,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強調“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決不做超級大國”,著力改善和發展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尤其是臨近國家的關系。在黨際關系上,強調各個國家的共產黨是兄弟黨而不是父子黨關系,各國共產黨應該根據本國的具體國情確定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各個國家應該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在依靠自己和借鑒外國經驗的關系上,提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基本路線,強調必須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科技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要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要研究外國的壞經驗。毛澤東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為維護國家主權,同美國、蘇聯等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進行斗爭,堅決反對美國炮制的“兩個中國”的陰謀,頂住來自蘇聯的壓力,合理調整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黨際、國際關系﹔全面改善同周邊國家的關系,和平解決同西南鄰國的邊界問題﹔妥善處理同世界范圍內三種力量的關系,積極發展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非拉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經過長時間艱苦的外交斗爭,在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成功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取得了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在反對大國霸權主義的前提下,同法國、加拿大、意大利、英國、日本等西方大國展開全面外交,並成功啟動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歷史進程。這些重大成果,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中國外交活動的舞台,為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比較好的國際環境,為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和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創造了前提和基礎。

第八,堅持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為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提供重要的組織保証。

毛澤東深刻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強調黨是全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是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核心力量,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他就告誡全黨同志要牢記“兩個務必”。新中國成立后,針對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后的形勢和特點,及時提出了加強執政黨建設的緊迫任務,強調要始終警惕和預防共產黨變質變色。他高度重視黨的制度建設,強調維護和發展民主集中制,發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加強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崇拜,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初步提出了廢除領導干部終身制的設想,並明確提出自己希望退出領導崗位,在中央領導中設置一線、二線,推行黨代表常任制和領導干部任期制。他還提出了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等科學論斷,大力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思想建設,強調必須始終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官僚主義,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

三、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

在中國搞社會主義建設是前無古人的事情,必須要在實踐中邊探索、邊總結、邊發展。1961年6月12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上就談道:“社會主義誰也沒有干過,沒有先學會社會主義的具體政策而后搞社會主義的。我們搞了十一年社會主義,現在要總結經驗。”【《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276頁。】在探索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失誤在所難免,失誤的教訓也是寶貴經驗,1963年9月3日,他曾談道:“我們有兩種經驗,錯誤的經驗和正確的經驗。正確的經驗鼓勵了我們,錯誤的經驗教訓了我們。”【《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338頁。】毛澤東在探索中既留下了成功的經驗也留下了失誤的教訓,這兩方面都為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

第一,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不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指出,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參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頁。】這是指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光輝旗幟。正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有機結合,我們黨開始獨立自主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並不斷糾正探索中的失誤,在新的歷史時期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夯實黨和國家發展的理論基礎,任何企圖搞指導思想多元化的主張都是錯誤的。同時,必須科學地而不是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著力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提出新的思想、觀點和論斷,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以不斷創新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不斷前行的實踐。

第二,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斷提高執政黨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反復強調,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核心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黨領導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並經過艱辛探索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是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堅強領導核心,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必須始終不渝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任何企圖搞多黨制,動搖黨的領導地位的主張都是錯誤的。同時,必須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第三,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近代以來救國救民的艱辛探索和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中國離開社會主義必然退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后挨打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在中國獲得了巨大成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越來越成為中國人民的集體共識,企圖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或者改旗易幟的邪路,都是極端錯誤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是根植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任何企圖放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用其他的各種“主義”、“理論”來解釋甚至取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張都必須堅決反對。

第四,加強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障。人民民主專政從根本上說就是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沒有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就不可能保衛從而也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但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並不是要弱化甚至消除對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的勢力的專政。我們正處於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西方敵對勢力和一些反對社會主義的勢力乘勢騷動,加緊對我進行西化、分化,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社會穩定,形成了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對於這些企圖反對和顛覆社會主義的勢力,必須實行專政,否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就會受到沖擊。

第五,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鬆,把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

當年,毛澤東及時領導黨和國家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后來他一度放棄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路線,走了一些彎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明確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本路線,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實現新的飛躍。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必須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任何企圖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換中心或搞“多中心論”的主張都是錯誤的,必須堅決反對。

第六,一刻也不能忘記和放鬆黨的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不斷鞏固和強化全黨全國人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思想基礎。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工作搞不好,要出大問題﹔意識形態工作抓不好,也要出大問題。經濟建設是中心工作,必須緊緊抓住不鬆勁,意識形態工作同樣也不能有絲毫鬆懈。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作的同時,必須大力抓好黨的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抓好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設,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筑牢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基礎。

第七,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制定路線方針政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氣推進改革開放。

科學認識和把握基本國情,是正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和出發點。什麼時候能夠正確地科學地把握基本國情,什麼時候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能夠順利發展﹔相反則會遭遇到曲折甚至嚴重挫折。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頁。】革命如此,建設和改革更是如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科學把握基本國情,明確提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進各個方面的改革發展。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們必須把改革開放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發展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把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同時,不斷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改革創新,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第八,把尊重歷史規律同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結合起來,形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合力。

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十分艱巨復雜的宏大歷史工程,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社會主義又是一項群眾性的事業,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毛澤東能夠及時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把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作為工作中心,提出價值法則是一所大學校,必須學習經濟規律。他能夠適時地把廣大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轉化為行動,掀起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振興和人類的和平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是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特別強調的基本方針。毛澤東同樣告訴我們,不尊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就會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陷入主觀主義,不尊重群眾的創造性就會錯失發展機遇,這兩種做法都會使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嚴重挫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尊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制定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同時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牢牢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現客觀與主觀的良性互動,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步的歷史合力。

第九,勇於糾正工作失誤並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健康發展。

由於缺乏歷史經驗和各種因素的影響,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出現過一些嚴重曲折。作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勇於面對曲折並努力糾正工作失誤。他多次進行糾“左”努力,大力提倡調查研究,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吸收各方面智慧,帶頭進行自我批評,勇於改正工作失誤,較好地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恢復調整,極大地減輕了失誤帶來的損失,使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上走在健康發展的道路上。當然,由於在對國內基本矛盾的分析上出現了重大偏差,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又遭遇了更嚴重的挫折,雖然毛澤東多次試圖糾正,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充分吸取了這個教訓,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日益興旺發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如今,改革開放事業又到了一個關鍵時期,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既不能幻想失誤不會出現,也不能在失誤面前驚慌失措或刻意回避,而是要敢於知錯認錯糾錯,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不斷增強發展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一步推向前進。

第十,深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方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

分析把握和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關系,是毛澤東留給后人最可寶貴的重要經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了這個寶貴經驗,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工作,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及各方面利益關系,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在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我們應該更加自覺地探索改革發展的科學方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全面落實並不斷完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總之,當前,我國已經站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大全面系統地提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八項基本要求,即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改革開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黨的領導。這些基本要求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最本質的東西,體現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深度把握,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長遠的指導意義。我們一定要毫不動搖地牢牢把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努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創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沒有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行探索,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同樣,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毛澤東開創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不會持續發展。

(作者王偉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主席、學部委員,教授)

(來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分會編《毛澤東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