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繼承發展

作者:    發布時間:2017-12-22   
分享到 :

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繼承發展

趙興良

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即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包含肯定人在世界中的主體地位和最高價值,追求人在社會發展中的自由和解放,以及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等內容。這些內容在毛澤東思想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但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思想中的這一部分內容,總體上講還沒有得到我們高度重視和充分研究。即使已經提到的一些思想觀點,也散見在有關毛澤東思想研究的各個部分中,而沒有把它們集中起來主題化。現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已經提升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因而挖掘、梳理和研究毛澤東思想中的這部分內容,使之集中和明確起來,就顯得十分重要。它不僅對豐富和深化毛澤東思想的認識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深刻理解和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此略述管見。

一、肯定人的地位和價值,強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

高度重視人的地位和價值,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重要原則。這個原則不同於西方人本主義之處,首先是它的實踐唯物主義基礎,以及在此基礎上對人的地位和價值的積極肯定。即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本內容的實踐,“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頁。】,因而對“對象、現實、感性”的理解,就不能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要“當作實踐去理解”,“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頁。】。例如對歷史的理解,從實踐和主體方面來看,歷史就不是由什麼神秘的力量創造的,而是由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們自己創造的﹔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也就不是什麼少數人的思想和活動,而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它們“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的是“行動著的群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104頁。】。概言之,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

我們看到,毛澤東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人本思想,並把它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內容豐富和獨具特色的思想觀點。

一是在人和物的關系中,高度肯定人的地位和價值。這集中體現在毛澤東提出的“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頁。】論斷上。但這個論斷在毛澤東那裡並不是隨口一說,而是有著實踐和理論的充分依據。例如,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在毛澤東看來,武器“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9頁。】又如,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等等,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但毛澤東認為,這“一切物質因素隻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3頁。】。如果說,這樣的說法還主要屬於經驗或實踐的層面,那麼,毛澤東還從理論上論証了人比物重要。為什麼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呢?因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於物的特點。”【《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頁。】那為什麼人具有這種區別於物的特點呢?因為人的實踐活動本身就具有這一特點。馬克思就指出過人的實踐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頁。】,具有“能動的方面”【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頁。】。毛澤東也講:“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頁。】,不論正確地認識世界,還是正確地改造世界,都是實踐的能動性的表現。

所以,毛澤東關於“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在理論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對這一思想的繼承。它也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科學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導向,即要在堅持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關注人的問題,要把對“物”的追求更多地轉變到對人的價值和意義的肯定和追求上來。

二是毛澤東在肯定人的地位和價值的基礎上,特別強調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這是毛澤東人本思想的一個重點,包含有豐富的內涵:首先,毛澤東指出人民群眾是一個社會歷史的概念,即“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頁。】。但他也指出,不管這個概念的具體內容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其中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從事生產活動的勞動者,總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知識分子也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參見《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7頁。】其次,毛澤東提出了“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的科學論斷,並從多方面論証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這其中不僅包括了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勞動者創造的,而且特別重要地包括了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毛澤東在談到實現我國民主革命的根本力量時指出:“革命是什麼人去干呢?革命的主體是什麼呢?就是中國的老百姓。……但是這許多人中間,什麼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和農民。”【《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2頁。】第三,既然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既然人民群眾是革命的主體,那麼就要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毛澤東說:“隻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隻會被我們所壓倒。”【《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頁。】顯然,這在革命時期是如此,在社會主義的建設和改革時期也同樣如此。

“人民”是不是屬於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概念,在理論界有不同看法。通常也把毛澤東關於人民群眾的思想放在“歷史唯物主義”中來講。但無論從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論來看,還是從我們黨對“以人為本”內涵的界定來看,“人民”都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也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概念,二者並不矛盾,而是統一的。歷史唯物主義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但它從根本上說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頁。】﹔而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而是歷史的、具體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頁。】。勞動者或人民群眾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毛澤東在人與物的關系中高度肯定人的地位和價值,在社會發展中特別重視和強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實際都是實踐主體的角度,並且歸根到底都是對人的地位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因而不僅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贊成人的自由個性,主張人民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

“自由個性”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一個內涵豐富的重要概念,包含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等思想觀點。這些思想觀點既是馬克思恩格斯分析前資本主義社會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思想工具,也是他們對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和價值取向。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經濟學手稿》中,把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特征概括為“人的依賴關系”,把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特征概括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的特征概括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因而可以說,實現包含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主題和核心。

我們看到,毛澤東也有很多對人的個性問題的論述。這些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由個性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它集中表現為主張“人民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其內容包括:

一是中國共產黨人贊成發展人的個性,並它作為自己的任務。毛澤東曾明確指出:“有些人懷疑中國共產黨人不贊成發展個性,不贊成發展私人資本主義,不贊成保護私有財產,其實是不對的。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殘酷地束縛著中國人民的個性發展,束縛著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破壞著廣大人民的財產。我們主張的新民主主義制度的任務,則正是解除這些束縛和停止這種破壞,保障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頁。】。不僅如此,毛澤東還依據《共產黨宣言》中的有關論述,從經濟角度分析了中國人民在封建制度下喪失個性的原因。他指出:“馬克思說:‘在資產階級社會裡,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在中國的封建制度下,廣大人民也沒有獨立性和個性,原因是他們沒有財產。獨立性、個性、人格是一個意義的東西,這是財產所有權的產物。中國的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有財產所有權,他們使大批的人破產,使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破產,財產集中在他們手裡,他們自己就有獨立性、個性、自由,而廣大人民喪失了財產所有權,也就沒有個性、獨立性、自由,或者是削弱了。”【《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頁。】因此,中國共產黨人的任務也就是要通過革命斗爭,恢復人民的財產所有權,使人民有個性、自由和人格。

二是沒有人民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也就沒有社會主義。這與上面所講是一個問題的兩面: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就沒有人民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反過來說,沒有人民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也不可能建立和建成社會主義。恩格斯曾指出:“要不是每一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也不能得到解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頁。】毛澤東也同樣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在《給秦邦憲的信》中說:“有人說我們忽視或壓制個性,這是不對的。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沒有社會主義。”【《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頁。】后來在《論聯合政府》中又說:如果“沒有幾萬萬人民的個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頁。】他還《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上的結論》中指出:“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講得很清楚,他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不能設想每個人不能發展,而社會有發展”【《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6頁。】。因此,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非常重視社會主義新人的培養。1957年,他明確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781頁。】。例如,學生的“課程要減少,分量要減輕,減少門類,為的是全面發展”【《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頁。】。意思是不贊成課業負擔太重、講授繁瑣、追求門門5分、集體活動過多、紀律過嚴,實際體現了他強調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的思想。

三是富有創見地提出和闡明了黨性與個性的關系問題,並區分了“創造性的個性”和“破壞性的個性”這兩種個性,主張創造性的個性,反對破壞性的個性。在毛澤東看來,黨性與個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統一的。因為我們黨,“它本來就是人民的一部分,當然不會使工人、知識分子、農民出身的黨員沒有人格。人民有人格,我們黨也就有,人民都沒有,我們黨哪裡會有呢?”“不能設想我們黨有黨性,而每個黨員沒有個性,都是木頭,一百二十萬黨員就是一百二十萬塊木頭。”因此,“不要使我們的黨員成了紙糊泥塑的人,什麼都是一樣的,那就不好了。其實人有各種各樣的,隻要他服從黨綱、黨章、黨的決議,在這個大原則下,大家發揮能力就行了。”【《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416頁。】在此基礎上,毛澤東還區分了“創造性的個性”和“破壞性的個性”這兩種個性。他說:“創造性的個性是什麼呢?比如模范工作者、特等射擊手、發明家、能獨立工作的干部,不但黨外斗爭有勇氣,黨內斗爭也有勇氣,盲目性少,不隨聲附和,搞清楚情況再舉手,這就是創造性的個性,它同黨性是完全一致的,完全統一的。另一種個性,是帶破壞性的、個人主義的,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搞所謂標新立異。其實標新立異也有兩種:一種是革命的標新立異,比如模范工作者、勞動英雄、發明家,他們提出很多好的意見,比許多人工作更進步,這一種是創造性的革命性的標新立異。另一種是破壞性的標新立異,它越出了無產階級軌道,同黨性不一致,是小資產階級的方針、路線和政策,是錯誤的。”【《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6—417頁。】這段論述,把“個性”分為創造性的個性和破壞性的個性,把“標新立異”分為創造性的標新立異和破壞性的標新立異,並把創造性的個性和創造性的標新立異與黨性聯系在一起,統一在一起,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自由個性思想的一個豐富和具體化。

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問題上,毛澤東強調社會革命對於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的意義,而沒有看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也有解放個性、發展個性的任務﹔他關心和強調社會的發展、集體的發展,忽視了個人的發展,因而在認識上具有片面性。但從上述內容看,這恐怕不是事實。毛澤東在晚年沒有很好地堅持自己早年的正確思想,甚至壓制不同意見,搞個人崇拜,但這是另一個問題。就我們這裡論述的主題來說,毛澤東顯然也是看到了社會主義建立后仍有解放個性、發展個性的任務的。其中的思想內容,至今仍對我們有重要的啟示。

三、堅持一切從全體人民出發,把人民利益作為最高標准

在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兩個內在聯系的概念,前者是人的本性,后者則是前者在社會中的體現和實現。因此,在社會關系和社會運動中,問題就在於為誰謀利益,是為多數人謀利益,還是為少數人謀利益。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頁。】這在毛澤東那裡,就表現為共產黨人要堅持一切從全體人民出發,把人民利益作為最高標准。

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明確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頁。】“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頁。】例如,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種種問題和矛盾,需要統籌兼顧,但毛澤東提醒全黨:統籌兼顧是“對於六億人口的統籌兼顧。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他還希望抱有小圈子主義的人們要“真正承認我國有六億人口,承認這是一個客觀存在,這是我們的本錢。”如此,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並且盡可能地將消極因素轉變為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偉大的事業服務”。【《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8頁。】

毛澤東的這個思想,對我們現在理解“統籌兼顧”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就是統籌兼顧首先有一個出發點和根本目的問題,即它首先應有一個原則高度來統攝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關系問題,而這個原則高度就是“以人為本”,即從全體人民出發,為全體人民謀利益。否則,統籌兼顧就可能變成既要這樣,又要那樣的“平衡主義”或“折中主義”,難以體現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立場。而我們看到,毛澤東正是在這個原則高度上來思考和解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問題的。

一是在經濟上要關心群眾生活。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說:“我們歷來提倡艱苦奮斗,反對把個人物質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同時我們也歷來提倡關心群眾生活,反對不關心群眾痛痒的官僚主義。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工資也需要適當調整。”【《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頁。】拿工人來說,個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他們的工資、勞動條件和集體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進。拿農民來說,蘇聯的辦法是把農民挖的很苦,把農民的東西拿走太多,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這在毛澤東看來是“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頁。】他認為必須更多地處理好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除遇到特大的自然災害,我們必須在增加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爭取百分之九十的農民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農民的收入能夠不增不減,如有減少,也要早想辦法解決。

二是在政治上要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權利。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頁。】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也非常重視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權利,並對這一權力作出了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他認為:“所謂有公民權,在政治方面,就是說有自由和民主的權利。”但是,“世界上隻有具體的自由,具體的民主,沒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在階級斗爭的社會裡,有了剝削階級剝削勞動人民的自由,就沒有勞動人民不受剝削的自由。有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民主。”因為民主屬於上層建筑,屬於政治這個范疇,它歸根到底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自由也是這樣。它們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都是在歷史上發生和發展的。在人民內部,民主是對集中而言,自由是對紀律而言,因此,“在人民內部,不可以沒有自由,也不可以沒有紀律﹔不可以沒有民主,也不可以沒有集中。這種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就是我們的民主集中制。在這個制度下,人民享受著廣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時又必須用社會主義的紀律約束自己。”【《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頁。】

三是在文化上要堅持人民大眾的價值取向。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要求“無論高級的或初級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3頁。】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允許各種藝術品和不同學術觀點的自由競爭。1956年毛澤東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方針,並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中解釋說:“現在春天來了嘛,一百種花都讓它開放,不要隻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范圍之內,各種學術思想,正確的、錯誤的,讓他們去說,不去干涉他們。……就是社會科學,也有這一派、那一派,讓他們去談。在刊物上、報紙上可以說各種意見。”【《毛澤東文藝論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145頁。】毛澤東這番話是何等的胸懷和氣魄!因為這樣做,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需要,歸根到底有利於人民的利益。

四是在凡屬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上隻能用民主的方法。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談到了怎樣對待犯錯誤同志的問題,他說:對犯錯誤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幫。……人大概是沒有不犯錯誤的,多多少少要犯錯誤,犯了錯誤就要幫助。隻看,是消極的,要設立各種條件幫助他改。”“好意對待犯錯誤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團結人。對待犯錯誤的同志,究竟是採取幫助態度還是採取敵視態度,這是區別一個人是好心還是壞心的一個標准。”【《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頁。】這段話裡的“好心”和“壞心”,即“與人為善”還是“與人為敵”,也是毛澤東人本思想的一個體現,它與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的“團結——批評——團結”這樣一個總公式是一致的。

總之,毛澤東思想中有豐富深刻的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這些思想雖然在毛澤東晚年沒有很好地堅持和貫徹,甚至在理論上提出了“斗爭哲學”,在實踐上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從而背離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否定或者忽視毛澤東思想中的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說:“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頁。】這其中就包含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看到,改革開放后,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貫穿其中的基本精神,正是包括毛澤東人本思想在內的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而“以人為本”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和高度概括。因此,研究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充分肯定其地位和價值,對我們深刻理解和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

(作者趙興良: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教授)

(來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分會編《毛澤東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