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生態思想初探

作者:    發布時間:2018-01-09   
分享到 :

毛澤東生態思想初探

曹前發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無論是革命戰爭歲月,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毛澤東都高度重視植樹造林,強調綠化事業和注意水土保持。在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之際,我們追憶他的綠化祖國和注意水土保持的思想,研究他的生態觀,對於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美麗家園,有著巨大的歷史啟示和現實意義。

一、在南北各地我們能夠看到綠化就好

綠化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時,由於連年戰爭,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很大破壞。當時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有8.6%。新中國一成立,毛澤東開始關注祖國的荒山荒地。有計劃地綠化這些荒山荒地,從而實現綠化祖國的偉大目標,時刻縈繞在開國領袖毛澤東的心頭。

1949年毛澤東主持制訂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就提出“保護森林,並有計劃地發展林業”的方針。1955年10月11日,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共七屆六中全會上所做結論中指出:“農村全部的經濟規劃包括副業,手工業……還有綠化荒山和村庄。”“我看特別是北方的荒山應當綠化,也完全可以綠化。”“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內,我們能夠看到綠化就好。這件事情對農業,對工業,對各方面都有利。”【《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頁。】同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起草的《征詢對農業十七條的意見》中指出:“在十二年內,基本上消滅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實行綠化。”【《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9頁。】1956年3月,毛澤東發出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在不到半年內,毛澤東三次談到綠化問題,可見他的心情是十分急迫的。

1958年這一年,毛澤東對綠化問題更是高度關注。1月4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綠化。四季都要種。今年徹底抓一抓,做計劃,大搞。”【《毛澤東論林業》(新編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頁。】1月31日,毛澤東在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指出:“綠化。凡能四季種樹的地方,四季都種。能種三季的種三季。能種兩季的種兩季。”“林業要計算覆蓋面積,算出各省、各專區、各縣的覆蓋面積比例,作出森林覆蓋面積規劃。”【《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362頁。】

什麼叫綠化?從時間、空間和標准上,毛澤東都做了認真討論。

時間上,從原先的十多年到二百年綠化了就是馬克思主義。這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1959年9月10日,毛澤東到北京市密雲水庫視察。他指著四周光禿禿的荒山對當時的密雲縣委書記說:“你看,這裡山也好,水也好,就是很多山還是光禿禿的,這就不好了,你幾年能把它綠化了?”密雲縣委書記閻振峰說:“5年能行,快一點用3年。”毛澤東聽后說:“我看20年能完成就不錯。不能小看這個問題,綠化,不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是不可能實現的。要實事求是,盡最大努力去干好這件大事。”【《人民日報》1993年12月20日。】

1964年3月30日,毛澤東在聽取陝西、河南、安徽三省負責人匯報工作時指出:前幾年你們說一兩年綠化,一兩年怎麼能綠化了?用二百年綠化了,就是馬克思主義。先做十年、十五年規劃,愚公移山,這一代人死了,下一代人再搞。毛澤東對綠化現狀的不滿,表現出他對綠化的高度重視。

空間上,毛澤東曾提出“三三制”的綠化設想。1958年11月,毛澤東在修改《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稿加寫的一段話中,曾大膽設想,全國十八億畝耕地,實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種農業作物,三分之一種草,三分之一種樹,美化全中國。這一設想在8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說過。11月25日,毛澤東會見朝鮮政府代表團時又重申了三三制設想。

標准上,什麼叫綠化?1958年4月3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真正綠化,要在飛機上看見一片綠。種下去還未活,就叫綠化?活了未一片綠,也不能叫綠化。”“《人民日報》不要輕易宣傳什麼‘化’。”“化搞得很濫,動不動就宣布‘化’了。”“要比措施,比實績。”【《毛澤東論林業》(新編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頁。】8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我去河北、山東、河南看了一些地方,就沒有綠化。沒有綠,怎麼叫綠化?11月23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還有一個綠化,化到什麼程度?年年化,那個樹就不多。11月25日,毛澤東會見朝鮮政府代表團時還說:我們這個國家沒有多少樹,無論坐火車或乘飛機都可以看到這種情況。在綠化的標准上,除了要在飛機上看見一片綠之外,毛澤東又進一步提出園林化的構想。1958年8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各種樹木搭配要合適,到處像公園,做到這樣,就達到共產主義的要求。”“農村、城市統統要園林化,好像一個個花園一樣。”【《毛澤東論林業》(新編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頁。】1959年3月,毛澤東提出,實行大地園林化。

1973年11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提出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方針。十條規定之第七條“植樹造林,綠化祖國”要求:各地區要制定綠化規劃,落實有關政策,國家植樹造林與群眾植樹造林結合起來,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城市和工礦區還要利用一切零散空地,植樹種草。園林化的構想,仍是今天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努力目標。

二、“沒有林,也不成其為世界”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森林是形成區域性氣候和水文條件、地理景觀的決定因素。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淨化空氣等多種生態功能。1959年6月22日,毛澤東同河南省委負責人談話時指出:“沒有林,也不成其為世界。”【《毛澤東論林業》(新編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頁。】這是對林業作用的最高概括,也是毛澤東生態觀的重要體現。

森林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資源。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對林業有著獨特的感情。1919年9月,他認為林業問題可以作為要研究的實業問題之一。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十分關注林業問題。他看到一些宜種的樹木,既可解決牧草,又可提供燃料,就大力倡導。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指出:發動群眾種柳樹、沙樹、擰條,其枝葉可供駱駝和羊子吃,亦是解決牧草一法。同時可供燃料。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更是重視林業建設。1956年3月18日,毛澤東在同林業部副部長李范五談話時說“林業真是一個大事業,每年為國家創造這麼多的財富,你們可得好好辦哪!”【《毛澤東論林業》(新編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頁。】這一年的4月25日,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指出:“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頁。】。

1958年7月12日,毛澤東會見黑非洲青年代表團時說:“一個國家獲得解放后應該有自己的工業,輕工業、重工業都要發展,同時要發展農業、畜牧業,還要發展林業。森林是很寶貴的資源。”【《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頁。】11月1日,毛澤東在河北省邯鄲聽取中共邯鄲地委、邢台地委負責人匯報工作時說:樹木經濟價值很大,木材是化學原料,可以多種些。一周后,即11月9日,毛澤東指出,林業將變成根本問題之一,林業以后才是牧業、漁業,蠶桑、大豆要加上。林業是化學工業、建筑工業的基礎。

1967年9月23日,毛澤東批准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關於加強山林保護管理、制止破壞山林、樹木的通知》。通知指出,森林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資源,又是農業生產的一種保障。積極發展和保護森林資源,對於促進我國工、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在當時的環境下,這個通知對於人民群眾提高對森林重要意義的認識,從而自覺保護森林,還是發揮了積極作用。

森林對改善氣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澤東通過調查得知,沒有樹木易成水旱災。1930年10月,他在《興國調查》的報告中指出,椴田之所以容易發生水旱災,是因為那一帶的山都是走沙山,沒有樹木,山中沙子被水沖入河中,河高於田,一年高過一年,河堤一決便成水患,久不下雨又成旱災。在這篇報告中,毛澤東指出,保護樹木,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在這裡,毛澤東已經看到治水必先治山,植樹造林,搞好水土保持,是避免水旱災害的辦法之一。

林業對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受到毛澤東的高度關注。建國后,毛澤東四次視察黃河,多次詢問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他了解水少沙多的黃河治理僅僅依靠幾個大水庫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必須有整個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配合。他對長江三峽工程的顧慮之一也是泥沙淤積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水庫本身的工程技術措施外,還要有水庫以上流域面積內的水土保持工作。廣東省台山縣田美村人多地少,1954年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后,組織社員到距村43裡的荒山區,開墾出部分水田、旱地,解決了剩余勞動力出路和增加社員收入問題。毛澤東看到這個材料后,立即指出,“必須注意水土保持工作,決不可以因為開荒造成下游地區的水災。”【《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6頁。】離山縣位於黃河中游,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在縣委書記劉耀的領導下,制訂了水土保持規劃,提出了植樹造林等切實可行的措施。毛澤東贊揚他們的做法,指出:“離山縣委這個水土保持規劃,可以作黃河流域各縣以及一切山區做同類規劃的參考。”【《毛澤東論林業》(新編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頁。】

大泉山位於山西省陽高縣境內的永定河上游,多是不長“山柴蒿草”的荒山禿嶺,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經過治理,控制了水土流失,改變了大泉山的荒涼面貌。毛澤東看了這個典型材料后,十分高興地寫道:“整個華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問題的地方,都可以照樣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了。”並強調“要全面規劃,要加強領導。”【《毛澤東論林業》(新編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頁。】1956年1月,毛澤東在修改《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時指出:“在墾荒的時候,必須同保持水土的規劃相結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險。”【《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4頁。】此時,毛澤東就注意到因開荒可能導致水土流失的問題,提出力戒這種現象的出現,可謂高瞻遠矚。

綜上所述,毛澤東不僅強調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而且探討了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問題。第一,水土流失是由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壞引起的,保護植被、造林綠化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開荒也要注意保護植被。第二,不僅要重視植物措施,還要重視工程措施,要通過挖坑、開渠、培埂、堵溝等方法,保持水土改變荒山面貌。第三,水土保持工作要全面規劃,加強領導,認真總結先進經驗,使之推廣。

三、綠化我們的國家,美化我們的環境

植樹造林,是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毛澤東十分重視植樹造林,並強調種樹要有計劃,要持之以恆,方可見效。早在延安時期,僅1944年的一年中,他多次談到這個問題。這一年的5月24日,毛澤東在延安大學開學典禮上指出:“還有陝北的山頭都是光的,像個和尚頭,我們要種樹,使它長上頭發。種樹要訂一個計劃,如果每家種一百棵樹,三十五萬家就種三千五百萬棵樹。搞他個十年八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頁。】7月3日,毛澤東在中央招待出席陝甘寧邊區合作社會議代表時指出:要把植樹作為合作社的十大主要業務之一。在十年之內每家種一百棵樹。7月5日,毛澤東在起草的《召開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二次大會的決定》中關於邊區經濟文化建設問題時指出:為改變邊區童山太多現象,應號召人民植樹,在五年至十年內每戶至少植活一百株樹。【《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頁。】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就提出“保護森林,並有計劃地發展林業”的方針。1966年,毛澤東指出:一切能夠植樹造林的地方都要努力植樹造林,逐步綠化我們的國家,美化我國人民勞動、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

毛澤東善於抓典型,推廣成功經驗,以期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對植樹造林的模范人物和單位,自然受到毛澤東的關注。

李順達領導的金星農林牧合作社,位於荒山禿嶺、土薄石厚、自然條件很差的太行山區。由於發動群眾在一萬八千畝荒山上封山育林,種植用材林、防護林、果樹和牧草,發展畜牧業,經過三、四年的努力,改變了面貌。毛澤東十分肯定這個典型。

毛澤東高度重視植樹造林活動的制度化。在江西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等就把開展植樹造林活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提出。1932年3月16日,在中華蘇維埃人民委員會第十次常委會上通過並由毛澤東等簽署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對於植樹運動的決議案》指出,“中央蘇區內空山荒地到處都有,若任其荒廢則不甚好,因此決定實行普遍的植樹運動,這既有利於土地建設,又可增加群眾之利益。”【1932年3月23日《紅色中華》。】這個決議有幾個鮮明的特點:一是鼓勵栽各種樹木,不是某一單一樹木﹔二是因地制宜,栽樹時要考察某地適合某種樹木﹔三是注意保護,禁止隨意採伐。這是黨和政府關於植樹造林事業的第一個專門決議。決議公布后,中央蘇區各級政府隨即傳達貫徹,決定在1933年的造林季節,每人種十棵樹,綠化瑞金的荒山、荒嶺。在各個分散的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也對植樹造林、保護樹木作過一些規定。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時要求:應當發起植樹運動,號召農村中每人植樹十株。

為使植樹造林活動制度化,陝甘寧邊區政府制定了許多條例、規則。1941年1月29日公布了《陝甘寧邊區森林保護條例》、《陝甘寧邊區植樹造林條例》、《陝甘寧邊區砍伐樹木暫行規則》。1946年4月23日,陝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通過了《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就植樹造林,發展果木作過專門規定。

植樹造林,保護森林,要靠制度作保障。建國后,黨中央和毛澤東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繼續高度重視這方面的制度建設。1950年5月16日發布了《政務院關於全國林業工作的指示》。1958年4月7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1963年5月27日發布了《森林保護條例》。1967年9月23日,毛澤東批准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關於加強山林保護管理、制止破壞山林、樹木的通知》。通知指出,縣、社、隊三級普遍建立和健全護林組織和護林制度。嚴禁亂砍濫伐,嚴禁放火燒山,嚴禁盜竊樹木﹔不准毀林開荒,不准毀林搞副業。嚴格實行計劃採伐,計劃收購。加強木材市場管理,嚴禁木、竹自由交易,堅決打擊投機倒把行為。三個嚴禁,兩個不准,尤其是不准毀林開荒,有很強的針對性。1973年11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提出,加強對森林資源和各種防護林的管理,嚴禁亂砍濫伐。加強對政府劃定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認真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強對城市林木、公園和風景游覽區的管理,不得任意侵佔。加強草原養護,不得任意破壞。這些制度對保護森林發揮了積極作用。

堅持農林牧結合,是保持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毛澤東重視林業,但他一直強調農林牧要結合。表現出一位政治家的戰略眼光。1958年3月,毛澤東在審閱農業部部長廖魯言准備在成都會議上的發言稿時,加寫了這樣一段話:農業、畜牧業的經營,還一定和各地大、中、小片各種類型的(用材林、薪炭林、其他各種經濟林、防風防沙防潮林和風景林)林業經營相結合。總之農、林、牧三業要結合。8月,毛澤東指出,農林牧,一個動物,一個植物,是人類少不了的。11月6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農林牧要結合。你要搞牧業,就必須要搞林業,因為你要搞牧場。

1959年6月11日,毛澤東會見秘魯議員團時說,農業也要綜合平衡,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五個方面。7月4日,毛澤東在修改《中共中央關於在大中城市郊區發展副食品生產的指示》稿時指出:所謂農者,指的農林牧副漁五業綜合平衡。10月31日,毛澤東在給吳冷西的信中指出:農、林、牧三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這是完全正確的。我認為農、林業是發展畜牧業的祖宗,畜牧業是農、林業的兒子。然后,畜牧業又是農、林業(主要是農業)的祖宗,農、林業又變為兒子了。這就是三者平衡地互相依賴的道理。

重視綜合利用,是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証。1960年4月13日,毛澤東同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陳正人等談話時指出:各部門都要搞多種經營、綜合利用。要充分利用各種廢物,如廢水、廢液、廢氣。他還風趣地說道:實際都不廢,好像打麻將,上家不要,下家就要。1965年10月12日,毛澤東主持中央工作會議第二次會議。他在會上說:講綜合利用,結果年年不搞綜合利用。煉焦要綜合利用,火車上燒煤,百分之九十幾都沒有利用,這個煤炭的熱能隻利用了百分之幾。毛澤東對當時綜合利用的落實狀況是不滿意的,表明他對綜合利用這個問題是十分重視的。在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綜合利用,化廢為寶”的思想是十分寶貴的。

毛澤東博覽群書,知識豐富,關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具有世界眼光。美國的種植業與畜牧業並重,得到毛澤東的充分肯定。他認為,我國也一定要走這條路線,因為這是証實了確有成效的科學經驗。1962年1月30日,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農、林、牧三結合。他認為必須要有這種結合,否則對於農業不利。

結 語

毛澤東綠化祖國的思想,對於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仍然有著巨大的啟示作用。“沒有林,也不成其為世界”。【《毛澤東論林業》(新編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頁。】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這是一個永恆的課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准毀林開荒,拿一部分耕地種樹種草的設想,對我們今天西部一些地區退耕還林還草是有啟示的。大地園林化的設想,對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也是有啟示的。“綠化我們的國家,美化我國人民勞動、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毛澤東論林業》(新編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頁。】,仍然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追求的目標。

由於黨中央對林業建設的高度重視,把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我國林業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0.36%,全國森林面積達29.3億畝,森林蓄積量達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達到8.63億畝,居世界第一。從47年前毛澤東提出“綠化我們的國家,美化我國人民勞動、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的偉大理想,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展現出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而不息奮斗的偉大風採。

(作者曹前發: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處長,副編審)

(來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分會編《毛澤東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