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僑務思想與實踐

作者:    發布時間:2018-01-22   
分享到 :

毛澤東的僑務思想與實踐

任貴祥

毛澤東的僑務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同毛澤東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一樣,毛澤東的僑務思想也有一個發展脈絡。其在領導中國革命中形成,新中國成立后得到發展和完善。

一、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的僑務工作實踐

毛澤東何時開始與華僑交往?據筆者掌握的資料,是1920年11月25日毛澤東致信給僑居南洋的華僑教師張國基,答復他同年5月22日和9月19日的兩封來信。毛在信中說:弟對湘人往南洋有一意見,即湘人往南洋應“取世界主義,而不採殖民政策。世界主義,願自己好,也願別人好,質言之,即願大家好的主義。殖民政策,隻願自己好,不願別人好,質言之,即損人利己的政策”。【《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6—1920.12)》,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60頁。】毛澤東的信闡明,中國人移往海外是和平移民,與西方國家向海外殖民損人利己有本質的區別。毛澤東與張國基的通信可謂與華僑最早的交往,體現其早期的僑務思想。

中共創立並與國民黨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毛澤東與國民黨中的上層歸僑有更多接觸交往的機會,【據《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介紹,毛澤東作為中共代表分別參加了國民黨一大和二大,而出席國民黨一大、二大的海外黨部代表和歸僑代表多人﹔此后毛澤東又參加了國民黨中央的一些重要會議,這些會議也有國民黨上層歸僑參加。】但筆者未見到直接交往的詳細資料,因而不能展開介紹。

抗日戰爭爆發后,大批歸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其中有一小部分來到陝甘寧邊區所在地延安,使毛澤東有機會直接與普通華僑有近距離交往。1940年五六月間,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慰勞考察團回國慰勞考察祖國抗戰實況,陳等三人沖破國民黨蔣介石的阻撓來到延安,使得毛澤東與南洋僑領陳嘉庚有了歷史性的會見和交往。

抗戰時期,毛澤東與華僑交往主要是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角度,對歸僑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統戰工作。1938年3月18日,毛澤東為馬來亞華僑抗敵后援會代表團題詞說:“全體華僑同志應該好好團結起來,援助祖國,戰勝日寇。共產黨是關心海外僑胞的,願意與全體僑胞建立抗日統一戰線。”【《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8—59頁。】同日,毛澤東為南洋華僑戰地記者通訊團題詞道:“馬來亞的僑胞用一切力量援助祖國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而斗爭。”【蔡仁龍、郭梁主編:《華僑抗日救國史料選輯》(內部資料),第49頁。】這兩份題詞體現了毛澤東對華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思想。

解放戰爭時期,由於國民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國共鏖戰,烽火彌漫。毛澤東被迫轉戰陝北,指揮三大戰役,戎馬倥傯,日理萬機。他不可能也無法與華僑直面來往,因而隻能採取比較特殊的交往形式——電訊來往。毛澤東曾明確指出:“被蔣介石政府各項反動政策所壓迫、處於團結自救地位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包括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在內。這是一個極其廣泛的全民族統一戰線。”【《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5頁。】可見,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把華僑作為推翻國民黨蔣介石統治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

歷史進入1948年,解放戰爭的局勢發生重大變化。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號召全國各界各階層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奮斗”,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其中廣泛的統一戰線和民主聯合政府,當然包括海外華僑在內,因而“迅速地得到了全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的響應”【《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3頁。】。籌備政協會議期間,毛澤東分別致電陳嘉庚、司徒美堂,邀請他們回國參加政治協商會議,致陳嘉庚電指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團結全國人民及海外僑胞力量,完成中國人民獨立解放事業。為此亟待各民主黨派及各界領袖共同商討。先生南僑碩望,人望所歸,謹請命駕北來,參加會議。”【《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頁。】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選舉中,陳嘉庚被選為政協常委,他和司徒美堂、戴子良、蟻美厚、庄明理、費振東6人被選為政協委員。這些反映了毛澤東關於華僑是建立聯合政府一方代表的思想。

通過簡要回溯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的僑務思想與實踐,筆者認為,毛澤東的僑務思想形成於抗日戰爭時期,其標志是毛澤東僑務思想的核心即海外華僑是黨的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思想的形成。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僑務思想的內容主要有:廣大華僑是中國反帝愛反封建革命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他們是中共領導民主革命的一支進步愛國力量,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的僑務思想

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僑務思想和實踐,為其在新中國建立后僑務思想成熟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建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中,毛澤東的僑務思想得到豐富和發展,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華僑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新中國保護華僑的正當權益

新中國建立,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和內容發生了變化,即由革命統一戰線轉變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明確指出:“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地區、人民解放軍、各少數民族、國外華僑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們所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共同綱領》規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國外華僑”是其中的組織成分。【《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頁。】從中可以看出,華僑既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又是構成新中國政府代表力量之一。《共同綱領》是周恩來主持起草的,經過毛澤東等中央高層領導人反復討論修改,最終在第一屆政協會議上通過的,從中也體現了毛澤東的僑務思想。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以國家主席名義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指出:由全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民族、國外華僑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們所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業已集會,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人,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向各國政府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8頁。】《公告》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人名單共63人,其中歸國僑領陳嘉庚、司徒美堂、彭澤民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反映出華僑代表在中央人民政府中的重要地位。

不但如此,《共同綱領》還明確規定:新中國“盡力保護國外華僑的正當權益”。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則把“保護國外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67頁。】作為正式條文寫進國家大法之中,使保護華僑利益有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二)熱愛新中國要與自身處境結合起來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黨的思想路線。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從時代變化及當時的國內外環境出發,提出新中國要為華僑生存和發展切實利益著想的思想。

新加坡《南僑日報》是1946年11月由陳嘉庚發起、由一些華僑民主人士創辦的僑報。該報一誕生,就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抨擊蔣介石國民黨發動內戰、實行專制獨裁的行徑,擁護中共和平民主建國方針。1949年11月20日《南僑日報》創刊三周年,5000多名僑胞集會紀念,表示對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無限忠誠和擁戴。毛澤東為該報題詞道:“為僑民利益服務”﹔並題寫《書告僑胞》的條幅:“僑胞們團結起來,擁護祖國的革命,改善自己的地位!”【《回憶陳嘉庚》,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頁。】1950年7月17日,毛澤東為《美洲華僑日報》創刊10周年題詞:“為保衛祖國,擁護世界和平而奮斗。”【國務院僑務干部學校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論僑務》,第2頁。】毛澤東為兩份報紙的題詞,反映出其“為僑民利益服務”、改善華僑地位的僑務理念。

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僑居國對新中國的態度不同,其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及其受這些國家殖民統治過的一些東亞南國家,對新中國抱著敵視或懷疑的態度,生活在這些國家的華僑尤其是傾向新中國的華僑處境艱難。1952年毛澤東同歸僑張國基談話則專門談到這個問題,他說:“恐怕你們華僑在國外有三個辦法。第一個辦法,如果這樣做對你們沒有損害的話,你們就心裡挂紅旗,門口也可以挂紅旗。第二個辦法,在對我們不友好的國家裡,或沒有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不許華僑挂紅旗怎麼辦?很簡單,心裡挂紅旗,門口不挂旗嘛!……第三個辦法,如果這個國家與台灣還有外交關系的,那你們就心裡挂紅旗,門口挂白旗嘛!所以,一是心裡挂紅旗,門口挂紅旗﹔二是心裡挂紅旗,門口不挂旗﹔三是心裡挂紅旗,門口挂白旗。”【國務院僑務干部學校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論僑務》,第2—3頁。】毛澤東以辯証靈活而又實際的態度,教導華僑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好擁護新中國要與自身處境相結合的關系,可見其為華僑切身利益著想的理念。

(三)華僑要遵守僑居國的法律制度

毛澤東多次重申,華僑要遵守僑居國的法律和規章制度,不要參加僑居國的政治活動或革命活動,這樣與華僑自身、僑居國及祖國都有利。1954年12月1日,毛澤東接見緬甸總理吳努談話中表示:“我們經常囑咐華僑遵守居留國的法律。既然在居留國生活,就要守法,不應該參加居留國國內的非法活動。我們常常進行這種教育工作,叫華僑守法,搞好同居留國政府和人民的關系。在華僑多的國家,這一關系更要搞好。因為這些國家的政府懷疑我們要利用華僑搗亂。這也要在長時期中加以証明,到底我們是教育華僑守法呢,還是暗地裡策動他們反對居留國政府。各國有非法政治活動或是革命,但那是本國自己的事,華僑不應該參加。”【國務院僑務干部學校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論僑務》,第3頁。】

1958年8月16日,毛澤東接見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談話時說:“中國有1300萬僑民在外國,900萬在東南亞各國,他們如不同僑居國搞好關系,問題就很大。他們人在外國,心在中國,這是不利於反殖民主義的。”“我們要柬埔寨的華僑擁護柬埔寨王國政府,同柬埔寨人民合作,尊重柬埔寨的法律。”【國務院僑務干部學校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論僑務》,第5、4頁。】1955年12月,泰國經濟文化代表團的華僑到中國考察訪問,毛澤東接見他們時說:“國外華僑的共產黨組織取消了,以消除華僑所在國政府的懷疑,使大家能夠互相信任。我們究竟是否說的一套,做的一套,你們也可以看,口說無憑,你們可以看事實,就清楚了。”【國務院僑務干部學校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論僑務》,第4頁。】

毛澤東和華僑居住國的領導人重申華僑遵守所在國法律制度,是要其消除疑慮,表示新中國政府的誠意﹔和華僑本人強調這一問題,是從他們自身生存著想。兩者表明中國政府要切實貫徹這種思想。

(四)華僑“不應該有雙重國籍”

關於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是舊中國遺留下的繁難問題,新中國一成立不得面對並著手解決這一問題。毛澤東是明確主張不贊同存在雙重國籍的。1954年12月1日,他同吳努談話時說:“國籍問題也要搞清楚,到底是中國籍還是外國籍,不應該有雙重國籍。”后來,他又幾次表明這一態度。1955年12月21日,他在接見泰國經濟文化代表團談話時說:“泰國有華僑,加入你們國籍的,就算泰國人了。沒有加入泰國國籍的就是中國人了。要不華僑太多,人家會害怕。”1958年毛澤東接見西哈努克談話時,又說道:“我們應該讓華僑入柬籍,他們的祖國是柬埔寨。……當然不是強迫。我們主張經過教育,逐步加入柬籍。”1961年6月13日毛澤東接見印尼總統蘇加諾談話說:“在總統的努力下,華僑問題得到了解決。這樣解決很好,願意選擇印尼籍的成為印尼人,作為印尼的少數民族的一部分﹔選擇中國籍的就是華僑。”【國務院僑務干部學校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論僑務》,第4、5、6頁。】

以往的有關研究,大多闡述周恩來關於華僑雙重國籍的論述及解決雙重國籍問題所做的大量工作,未見毛澤東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實際上毛澤東的主張與周是完全一致的。這一思想指導下,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中國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或者簽訂條約、或者以協商方式解決了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盡管現在對此有爭議,但在當時消除西方某些別有用心者利用華僑作為攻擊中國的口實,以及解決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關系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五)主張利用華僑資本的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有關毛澤東對待資本主義認識的問題上前后是有變化的,對待華僑資本也是如此。1956年5月,毛澤東、彭真等一行百余人到廣州考察。毛澤東先后召開會議20次,先后聽取南方幾省領導人匯報工作。中共廣東省委港澳工委副書記黃施民向毛澤東報告了香港方面的情況。當毛澤東聽到香港各銀行游資充斥、存款利息急劇下跌時指示說:“海外的游資這麼多,可以利用嘛。”在提到華僑資金約有5億美元流入香港,實際投資還不到1000萬港元時則表示:“要有更積極的政策。”當問到是否允許外國資本家投資時,毛澤東說原則上都可以,但條例要研究。他說:要針對港澳華僑的顧慮,想辦法爭取利用這一大筆外匯,它們在香港市場是找不到出路的。毛澤東結束考察時,又叮囑中共廣東省委書記陶鑄:“敞開大門,引進外資,這個想法好,你們趕快寫個報告,我們到北京進一步研究。”【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情系廣東:老一輩革命南粵紀行》,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頁。】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是主張利用外資包括華僑資本的。

中共八大召開后不久,毛澤東在同民建和工商聯負責人的一次談話中指出,對資產階級要區分情況,實行不同政策。華僑投資開廠或搞投資公司,二十年、一百年不沒收。毛澤東把這個思路概括為:“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頁。】

以上兩例可見,1956年毛澤東確曾明確主張利用華僑資本。但從以后的實踐看,八大以后黨的路線方針出現重大轉向,不但沒有“搞資本主義”,反而使資本主義絕種,利用華僑資本的沒有很好實踐。

考察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的僑務思想,可以明顯地看出其發展豐富了民主革命時期的僑務思想。作為新中國政府的最高領導人及在全國范圍執政的中共領袖,毛澤東的視野更加開闊,將國家的利益和華僑的利益聯系起來考察,更多地顧及到海外廣大華僑的生存處境及保護他們的切身利益。

三、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的僑務工作實踐

毛澤東的僑務思想和僑務工作實踐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前面介紹了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的僑務思想,下面簡要梳理這一時期毛澤東的僑務工作實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領導制定新中國的僑務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與一些國家、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和周邊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因而華僑問題便常常與國家關系聯系在一起,成為外交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華僑正當權益成為黨和國家僑務工作的首要任務,並體現在《共同綱領》及后來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中。毛澤東作為新中國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著重通過國家政權制定僑務政策,開展僑務工作、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

在毛澤東的關心支持下,1949年10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簡稱“中僑委”)在北京成立﹔1956年10月,第一次全國歸國華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並成立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僑委”和“全國僑聯”為做好僑務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証。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及進行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涉僑法規文件,如《土地改革中對華僑土地財產辦法》《華僑出入國境暫行辦法》《關於處理回國華僑就業問題的指示》《關於貫徹保護僑匯政策的命令》《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華僑投資於國營華僑投資公司的優待辦法》及中國和印尼政府“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等等。這些涉僑法規條例分別由不同部門公布。有些是毛澤東主席簽署的,有些是周恩來總理簽署的。這些構成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僑務政策。

(二)制定我國海外僑民工作方針

由於民主革命時期的特殊環境和革命任務,國共兩黨在海外華僑中都有黨組織。新中國建立后,各僑居地華僑中的中共組織的存在容易授人以柄,為人口實,無法開展活動,甚至難以生存。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稼祥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海外僑民工作的指示》,【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19冊,第420—430頁。】1952年1月6日,毛澤東和劉少奇親自審閱修改了這份文件並正式下發。指示要求海外僑民的一切活動應嚴格遵守人民政協共同綱領和我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共決定不在海外華僑中建立黨組織、發展黨員,並勸告中國其他民主黨派同樣不要建立海外支部。這標志著中共對國外尤其是東南亞僑民政策重大調整轉變。

(三)與歸國僑領共同致力於新中國建設事業

與海外歸僑共同致力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是這一時期毛澤東的僑務工作一個重要方面﹔由於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主要是與歸國僑領的交往。

海外華僑的杰出代表陳嘉庚參與了創建新中國大業,並在中央人民政府任職。針對家鄉福建全省無鐵路、交通落后的狀況,陳嘉庚兩次寫信給毛澤東,提議在福建修建鐵路。毛澤東很重視陳嘉庚的意見,收到信后立即批轉有關負責同志辦理。在毛澤東、周恩來的關心督辦下,1954年福建鷹廈鐵路正式動工,1956年建成通車。1955年9月中旬,陳嘉庚在考察西北途中順便拜謁了黃帝陵和軒轅廟,看到黃陵年久失修,沒有保護,遂於10月9日致信毛澤東,信中述及考察西北順便拜謁黃帝陵和軒轅廟,發現建筑多已腐壞,沒有維修,缺乏保護。毛澤東收到信后批轉周恩來:“此件閱后,請批交有關機關處理。我看陳先生的提議是有道理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431頁。】從中反映了毛澤東對陳所提問題的重視。

新中國成立后,歸國僑領司徒美堂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其關心祖國建設和僑鄉發展,並且是僑胞的代言人。他在政協會議上等場合多次提出對僑鄉土改的意見,並整理成相關提案。會后,又將提案及有關思想寫成《關於華僑土地問題的幾點意見》,由中僑委轉呈毛澤東主席。毛澤東對《意見》很重視,指示道:將此文在政協文件中刊登。不久,《意見》全文在政協簡報上刊登,有些意見被納入土改的文件中。1951年3月,司徒美堂南下僑鄉視察土改。在廣東鶴山考察時,當地翻身農民托司徒美堂帶一些煙葉、涼薯等土特產品轉呈毛澤東主席,老人委托致公黨的黃鼎臣帶到北京,送給毛澤東,並附報告僑鄉土改情況的材料。毛澤東收到東西和材料后親自給司徒美堂回信說:“鶴山農民同志們送來的禮物也收到了,請先生轉告他們,並致謝意。先生在南方暫留一時期很好,希望先生能於六月上旬返京,面聆教益。敬祝健康。”【《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264頁。】毛澤東的回信在廣東各報刊登后,翻身農民歡欣鼓舞,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中國農工民主黨領導人、歸國僑領彭澤民,民主革命時期與毛澤東有過交往,新中國成立時,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作為著名中醫專家,他十分關心中醫事業,1954年9月底,他和毛澤東討論改進和發展中國醫學問題,進言說:“中國醫學是我國人民幾千年來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積累,有著豐富的內容,如果用科學方法加以研究和整理,一定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今天中國醫藥人才還很缺乏,團結廣大中醫的問題更顯得重要。”【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編:《紀念彭澤民》,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頁。】其見解毛澤東深表贊同,並積極貫徹落實到國家醫療衛生工作中。彭澤民晚年,愈加堅定擁護社會主義。1956年,他在病重垂危之際就事關農工民主黨的發展前途給毛澤東寫信,委以后事絕筆。【季方:《紀念彭澤民同志——代序》,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編《紀念彭澤民》,第2頁。】反映他對毛澤東的充分信任。毛澤東則深深理解彭澤民遺願,重視該黨的發展及其在人民政府中的地位。

四、幾點認識

以上介紹了毛澤東的僑務思想及工作實踐,從中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毛澤東的僑務思想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品格。如前所述,民主革命時期,為了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爭取和團結絕大多數人參加和支持革命,打擊和孤立極少數敵人,這一時期毛澤東的僑務思想的重心是對華僑統一戰線的思想。新中國建立后,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開展國家建設事業,毛澤東將僑務工作重心轉移到國家與國家關系上、國家民族利益及華僑自身利益的多重考量上來,具體到將國家的外交關系和華僑在僑居國的生存環境結合起來,兩者並重。有觀點認為,新中國建立后的僑務政策,是以華僑利益服從國家利益,以犧牲華僑利益追求國家利益,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毛澤東的僑務思想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特色。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黨的思想路線。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的根本目標和主要任務,著重動員爭取華僑投身到中共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去,實現民族解放獨立。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設身處地從國外僑胞的處境出發,靈活處理熱愛新中國與自身僑居環境考慮,可以“挂紅旗”,可以“不挂旗”,也可以“挂白旗”﹔果斷地停止在僑居地中發展中共黨組織和民主黨派的組織,這樣既有利於處理好國家之間的關系,也有利於僑胞在當地生存和開展活動﹔還有要求華僑遵守僑居國的法律,也同樣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原則。

第三,毛澤東的僑務思想晚年沒有得到很好貫徹。應該說,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的僑務思想奠定了新中國僑務理論與實踐的基礎,開創了新中國僑務工作的局面,開端良好。毛澤東僑務思想有諸多閃光點,如重視華僑在民主聯合政府中的地位,保護華僑的正當權益的思想,主張利用華僑資本進行建設,華僑要遵守僑居國的法律的思想等等。但有些正確的僑務思想有些沒有堅持下去,曇花一現,如主張利用華僑資本進行國家建設的思想后來完全走向相反的方面。到了六七十年代,毛澤東基本上和華僑沒有交往,也沒有提出有價值的僑務思想﹔隨著毛澤東晚年“左”傾錯誤愈加嚴重,僑務領域成為重災區,其教訓是深刻的。

(作者任貴祥: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長,研究員)

(來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分會編《毛澤東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