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功:要讀出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厚度來

作者:許志功    發布時間:2012-07-09   
分享到 :
要讀出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厚度來
許志功

體現在鄧小平著作和鄧小平解決實際問題的重大決策中的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而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具有厚重的歷史感。研讀鄧小平同志的著作,要讀出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厚度來。


鄧小平理論有一個形成發展的過程。從過程的角度來研讀,我們可以體會到鄧小平理論厚重的歷史感。

(一)從全面整頓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理論的直接醞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歷史轉折的標志,是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始,因而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發展的起點。當然,“起點”也不是突如其來的。鄧小平理論的直接醞釀,可以追溯到1975年。這一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進行全面整頓。全面整頓實際上就是改革。后來鄧小平說,改革,‘其實在1975年已經實驗過一段,那時用的名稱是整頓。整頓,雖然沒有也不可能明確指出“文化大革命”從根本上錯了,但又的確是針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的。所以可以說,全面整頓的思想從總體上同當時居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分離甚至是對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新的指導思想就要誕生了。毛澤東不能容忍鄧小平系統地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所以搞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后來又有“兩個凡是”。臨產會有陣痛,“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兩個凡是”,可以說是鄧小平理論誕生前的兩次陣痛。

(二)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鄧小平理論開始產生,形成主題。

人們都熟悉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其實還有一個北方談話,那就是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鄧小平訪朝歸來視察黑龍江、吉林、遼寧、沈陽軍區、鞍山、天津等地的談話。按他自己的話說叫“一路煽風點火”,發表了六次講話。以這些講話的內容作基礎,后來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名篇。在中央工作會上的這一重要講話,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為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所作的。它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因而成了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們黨在建國以后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在這次會議上,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引導我們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1981年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鄧小平親自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在全面、系統、科學地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並將這些方針政策概括為十條。對於這十條,鄧小平作了高度評價,認為它的中心是“三個轉變”,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他還說,我們撥亂反正,就是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為了發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在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又進一步把這些新的方針政策概括為走自己的道路,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概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在全黨獲得了共識,認為它比較准確、科學地反映了我們黨所進行的偉大事業,因而成了鄧小平理論的名稱和主題。

(三)從十二大到十三大:鄧小平理論逐步展開,形成輪廓。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撥亂反正,二是全面改革。如果說十二大以前主要是撥亂反正,那麼十二大以后則主要是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展開和深入,要求思想解放的深入,要求理論思考的深入。鄧小平理論思考的中心是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搞社會主義。圍繞著這個中心,當時我們黨在理論上有兩大突破,形成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是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得到確認和展開論述的。鄧小平對這個決定給了很高的評價,稱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並說,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好就好在解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展開論述的。十三大報告要在理論上闡述什麼是社會主義,講清楚我們的改革是不是社會主義。它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立論的根據,是經鄧小平同志同意的。鄧小平不僅作了“這個設計好”的重要批示,而且在大會之前就談到: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大會之后他又說:十三大的一個特點是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堅定地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

隨著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隨著兩個重大的理論突破,十三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並列舉了這一理論的十二個重要觀點,認為這些觀點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

(四)從十三大到十四大: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形成體系。

十三大到十四大這五年,是我們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的五年,也是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的五年。說這個理論走向成熟:首先是因為它經受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風波和國際變局的嚴峻考驗﹔其次是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這是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這篇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把這個理論提到了新的高度﹔再次是根據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精神,黨的十四大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前面冠以“鄧小平同志”的名字,明確地提出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概念,並對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新的概括,強調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使之成了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

(五)從十四大到十五大及其以后:鄧小平理論進一步發展。

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們的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總結這些年,最基本的經驗就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堅持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十四大以后,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指導意義。1993年,他在學習《鄧小平文選》報告會上提出了“旗幟”問題,指出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黨鄭重地把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1997年,又進一步指出: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強調我們一定要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黨的十五大報告,不僅明確提出了“鄧小平理論”這一概念,而且在黨章中將其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這期間,我們不僅堅持了鄧小平理論,而且創造性地發展了鄧小平理論,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作出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經驗的汲取,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在隨后召開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江澤民同志又運用鄧小平理論研究重大現實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並闡發了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十二個重大關系。《十二大關系》以社會結構為線索,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層面上對新經驗進行理論思考,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逝世后,江澤民同志又面對復雜的社會思潮,站在跨世紀的高度,堅持“三個有利於”的標准,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了“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等一系列新的觀點,從而使其構成了再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鄧小平理論形成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過程,就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過程,就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實際與時代特征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鄧小平理論是一個科學體系。從體系的角度來研讀,我們可以體會到鄧小平理論厚重的歷史感。

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是從哪裡來的,是從鄧小平同志的原著中來的,是從鄧小平解決實際問題、作出戰略決策、進行理論概括的創造活動中來的,它是客觀存在的,體現在鄧小平著作的整體之中。但是,鄧小平著作都是在各個時期針對當時的情況、問題作的講話、談話,沒有哪一篇是用教科書的方式來概括理論的全部主要內容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又是我們黨在對鄧小平著作的深刻理解中逐步概括出來的。

研究把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最權威的有這樣兩段話。一段是中宣部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中說的,鄧小平理論“貫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証、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重大問題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基本觀點,構成了這一理論的科學體系”。另一段就是黨的十五大報告中講的,鄧小平理論“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學、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這兩段話的角度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仔細琢磨這兩段話,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啟迪。看一種理論是不是科學體系,要著眼於這樣三個最基本的要素:有沒有一種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貫穿其中﹔有沒有一個著力研究和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否圍繞著中心問題從社會科學的各個角度分層次地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基本觀點。

按照這樣三個要素來看,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是怎樣的呢?

首先是鄧小平理論的世界觀、方法論。

鄧小平同志說:我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鄧小平所談到的實事求是不僅是指狹義上的,即從實際中求出規律來﹔而且是指廣義上的,即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他說,“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即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鄧小平理論的哲學依據,特別是其中客觀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實踐的觀點、群眾的觀點以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觀點等,不僅指導了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而且貫穿於這一理論的一切方面,使這一理論的科學體系得以確立。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即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一個層面,即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鄧小平理論不僅堅持、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而且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明確提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點﹔把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並提,深刻揭示了兩者間的辯証關系﹔把毛澤東同志關於認識問題的重要命題綜合起來,系統化理論化了黨的思想路線﹔運用黨的思想路線,研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學命題,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鄧小平哲學思想。

其次是鄧小平理論的根本問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根本問題,是時代提出的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總結歷史經驗,“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對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前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歸根到底就是對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時代特征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科學地回答了這一根本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二、三卷的全部著作,十四大報告概括的九個方面,十五大報告闡述的這個理論體系的全部內容,都是緊緊圍繞這個根本問題展開的。抓住這個根本問題,就抓住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總體。

再次是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

鄧小平理論從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証、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方面,成功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根本問題,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

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過程的角度展示鄧小平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一類是從層次的角度展示鄧小平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

前者最主要的是體現鄧小平理論基礎的帶有基石性的關於時代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等。鄧小平關於時代的理論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問題﹔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國情和出發點問題﹔關於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形式和發展動力問題﹔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機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問題﹔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追求和奮斗目標問題。

后者主要是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是體現鄧小平理論實質和帶有框架性的關於經濟、政治、文化的重要原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政治、文化合乎規律的發展,它們淵源於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傳統,又植根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其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是基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則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的促進作用。

這兩大類原理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貫通於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共同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內容。

最后是鄧小平理論的實踐綱領。

鄧小平理論的突出特點,就在於它的實踐性,理論不僅源於實踐,而且還要回到實踐、指導實踐。黨的十五大報告吸取了十三大、十四大報告的成果,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納入鄧小平理論體系之中,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了鄧小平理論的內容。黨的基本路線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制定的,怎麼又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這是因為,它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總目標、總方針、總政策,是鄧小平理論的集中體現,是這一理論向實踐轉化的最高層次的中介環節。黨的十五大報告,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進一步闡明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是這些年來最主要經驗的總結。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納入鄧小平理論體系,鮮明地體現了鄧小平理論的革命能動性特點。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百年歷史第三次歷史性巨變的理論表現,是用新思想、新語言寫成的馬克思主義的新版本。從這個角度來把握,更能體會出它厚重的歷史感。

黨的十五大報告站在世紀的高度來看待和評價鄧小平及鄧小平理論,強調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

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為了救亡圖存,多少仁人志士苦苦地進行探索,忘我地進行抗爭,結果都失敗了。在這眾多的仁人志士當中,最為杰出的是孫中山,他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綱領,領導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中國發生了本世紀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盡管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並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實踐告訴我們,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封建專制制度不是出路,實行資本主義亦非良策,唯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

馬克思主義要解決救中國的問題,必須使自己和中國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並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經過艱難曲折的斗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完成了這個任務,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在這個理論的指引下,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為社會主義的新中國,使中國發生了本世紀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

1956年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這個時期,以毛澤東為首,我們黨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發生了嚴重失誤,沒有能夠解決好中國自己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這樣,形勢就迫使我們黨扭轉“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嚴重局面,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開辟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我們黨干的就是這件事。其結果是:在實踐上,開始了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的第三次歷史性巨變,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新時期﹔在理論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產生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既是這百年歷史第三次巨變的理論指導,又是這百年歷史第三次巨變的理論表現。

馬克思主義從誕生到現在,走過了一百五十年的風雨歷程。在這一百五十年中經歷了三次大的歷史性飛躍。每一次飛躍都是同重大歷史課題的解決相聯系的。

馬克思、恩格斯那個時代的歷史性課題是為無產階級鍛造理論武器。他們通過對人類向何處去的研究,發現了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創造了歷史唯物論﹔通過對資產階級向何處去的研究,發現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創造了剩余價值學說。正是這兩大研究,兩大發現,兩大創造,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從而為無產階級提供了偉大的認識工具。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從無到有,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飛躍。

有了馬克思主義,就要把這一理論變成實際,由理想變為現實。從無產階級革命的角度來看,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所面對著的重大歷史課題,就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轉化為實際,把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他們通過對這一歷史課題的解決,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實踐,由理想變為現實,從而推進社會主義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建立了社會主義,這個社會主義怎樣搞?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雖然作了大量探索,有著非常豐富的深刻思想,但是並沒有找到一條很好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有過凱歌高奏的輝煌年代,但是到本世紀后半葉,特別是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卻陷入低谷,遭受了重大挫折。我們對這樣一個挫折加以反思,說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大的歷史課題。鄧小平通過深入的思考、多年的實踐,解決了這一重大的歷史課題,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

(來源:《許志功講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