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平平:論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作者:龍平平    發布時間:2012-07-09   
分享到 :
論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龍平平

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理論建設和思想建設上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黨的理論思維不斷成熟,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研究、梳理這個過程,可以發現,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一條主線、三大命題、三次大會。

一條主線,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既是黨的理論認識不斷深化的動力,也是理論思維不斷成熟的主旋律。

三大命題,即正確認識國情,正確認識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正確認識社會主義。

三次大會,即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這三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是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確立過程中的三個裡程碑。

裡程碑是歷史過程和認識過程階段性發展的標志。讀懂了碑文,歷史便可以一目了然。

  十三大:為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正確認識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過程,必須立足於這樣的事實和特點:這就是,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及其指導地位的確立,都緣出於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與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客觀需要﹔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黨對其指導地位的認識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偉大的實踐需要偉大的理論”,是十三大報告中的一句話,這應該成為我們考察和認識歷史過程的基本出發點。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始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代表作是鄧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上所作的,被稱為實際上是三中全會主題報告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個報告之所以具有扭轉乾坤的巨大作用,就在於它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提出並解決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樣一個足以劃分時代的重大命題,同時,圍繞這個命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穎的理論觀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被稱為開創歷史新時期的大約隻有兩次。一次是1956年黨的八大,一次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新時期需要新的理論,特別是需要能夠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所以,鄧小平理論在它開始形成的時候,就具有成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客觀要求。實際上,在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也一直在發揮著指導作用。正因為如此,三中全會之后不久,黨內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迫切需要比較系統地了解、學習和掌握鄧小平的思想觀點,以指導日新月異的社會實踐,這便有了《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以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出版發行。當全黨全社會像擁有《毛澤東選集》那樣擁有鄧小平的著作時,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的思想理論觀點便成為黨的理論建設的主旋律。1982年黨的十二大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經驗,根據實踐的發展和需要,在理論建設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提法和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有:第一,確認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第二,第一次明確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要把中國這樣原來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創造性工作之一,這個事業的許多課題,是以前的馬克思主義者沒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決的”﹔第三,號召全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新的偉大實踐中,積累新的經驗,創造新的理論,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推向前進。”十二大召開的時候,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在起步,黨的主要精力放在撥亂反正,探索新的發展思路上,來不及也不可能形成並確立一種新的指導思想,但是,面對新的社會實踐的強烈沖擊,黨中央敏銳地認識到理論創新的至關緊要性,十二大提出的上述觀點和要求,無疑是一道號召全黨解放思想、突破陳規、勇於理論創新的動員令。

最先對黨的動員令作出反應的是鄧小平同志,他在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命題,這令全黨同志耳目一新。由此,黨對新時期理論建設的主題形成了共識,黨的理論思維開始有了一個新的起點和高度。

十二大以后的五年,全面改革風起雲涌,一場新的社會革命給曾經幾經曲折的中國社會主義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為黨的理論思維的新發展提供了波瀾壯闊的實驗場地。改革是復雜的、極其艱難的,因為這是沒有人走過的一條新路。新就新在沒有現成的經驗,沒有既定的理論,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既要領導人民通過改革開放創造新的社會實踐,還要集中人民的智慧,及時總結實踐經驗,創造新的科學理論,正確地指導社會實踐。顯然,后者遠比領導改革本身更具難度。全面改革之所以具有革命的性質,即在於它通過體制的變革觸動了整個社會的轉型。社會轉型期是新舊體制交替間過渡性的社會形態。多種體制並存,新事物、新問題、新矛盾、新磨擦交織在一起,必然造成各種思想觀念激烈碰撞的復雜局面。所以,那五年是中國思想界極其活躍的時期,可以說,今日中國社會所有的理論觀點和思想觀念都能夠從那裡找到其原生的形態。原生,即不定型,具有不確定的發展前景,而思想理論特別是佔社會主導地位的理論體系長期不定型,勢必造成人們對改革實踐的前景和走向產生困惑。因此,當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社會實踐必然要對形成並確立一種正確的社會指導思想提出緊迫要求,以澄清各種錯誤觀點和模糊認識,化混沌為明朗。這是對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思維的挑戰和考驗。

鄧小平的偉大之處即在於能夠從領導改革的生動實踐中,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在千頭萬緒中抓住決定性環節,及時總結經驗,創立了一個新的思想理論。他緊緊抓住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課題,提出並闡發了一系列事關全局的重要的思想觀點,初步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這些來自實踐、經過實踐檢驗是正確的理論觀點很快得到黨和人民的普遍認同,對於黨正確地指導實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從1978年開始的農村改革是由中國農民首創,自下而上推動起來的話,那末,十二大以后開始的全面改革,則完全是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有計劃、有層次地循序漸進的,而鄧小平的理論觀點,無疑是黨中央制定大政方針的主要依據。正是因為有了正在形成中的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全面改革才得以在極其復雜艱難的環境下取得了舉世震驚的成績,中國經濟五年上了一個新台階,這是一個奇跡。中國的改革與發展離不開鄧小平理論的指導,這是黨和人民從活生生的社會實踐中得出的結論。科學地梳理和概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就這樣不容回避地提上了黨的十三大的議程。

十三大是黨領導改革邁向攻堅的一次重要大會。攻堅,首先必須明確方向,統一思想。在所有事物的統一中,思想的統一是最難辦的。何況,改革剛剛觸及深的層次,許多問題與矛盾尚未暴露且不可預料,對於改革,黨內有不同認識,社會上的思想觀點更是五花八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尚在形成和發展之中,還要在實踐中逐步走向成熟。這一切都是統一思想的不利條件。但是,改革就是創新,當改革到了不統一思想就無法深入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大膽地理論創新。

在當時的條件下,十三大完滿地做到了理論創新上所能夠做到的一切。這是它后來之所以“一個字也不能改”的終結原因。

第一次比較系統地概括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為我們黨最終確立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奠定了基礎,是十三大最重要的理論貢獻。

十三大以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以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相結合的歷史過程為宏大背景,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九年的實踐經驗,系統地闡述了9年來我們黨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過程中,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發揮和發展的12個科學理論觀點,明確指出:“這些觀點,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初步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境等基本問題,規劃了我們前進的科學軌道。”④

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圍繞著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裡怎樣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主題,把鄧小平提出的一系列理論觀點綜合起來,形成一個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創造。有了這些基本的理論觀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有了主心骨,黨和人民的行動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統一思想就有了依據。十三大的這些理論貢獻,標志著黨的理論思維開始走向成熟。

概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是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科學成果。取得這個成果的前提條件是正確地認識國情,正確地認識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這兩大基本問題上,十三大作出了重大的理論突破。這就是:正確地認識國情,提出並闡發了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指出,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正確地認識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同時必須拋棄前人囿於歷史條件仍然帶有空想因素的個別論斷,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和附加到馬克思主義名義下的錯誤,立足於在新的實踐中開拓新視野,發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怎樣才能做到兩個正確認識呢?十三大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仍然是我們的基本口號。這就把理論創新的源頭和活力解釋清楚了。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十三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科學的界定,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扎根於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特別強調:“它是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統一認識,增強團結的思想基礎,是指引我們事業前進的偉大旗幟。”這樣的定位,實際上已經闡明了這個理論的指導地位。

十四大: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正式確立

十三大在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之后,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很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對這個階段的狀況、矛盾、演變及其規律的認識,在許多方面還知之不多,知之不深。”這段話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其一,由於我們黨所領導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活動還很短暫,黨的理論、方針、政策還不完善,還需要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經受檢驗,得到補充、修正和提高﹔其二,對於已經形成的經實踐檢驗是正確的理論觀點,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認識,使新鮮的先進的理論成為全黨的共識,真正成為統一黨和人民思想的理論基礎,成為黨和人民的強大思想武器。這就是說,有了先進的理論之后,普及、學習、消化和掌握的任務還很繁重。這兩個方面實際上規定了十三大以后黨的理論建設的兩大主題。

十三大以后的五年,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們曾一度面對著十分嚴峻的形勢。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低潮,西方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中國施加了巨大壓力。國內繼1988年夏季起被迫進行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相對放慢了經濟發展速度,之后不久.又發生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蒙受了巨大損失。在困難面前,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以巨大的理論勇氣,作出了正確的抉擇。這就是,堅定不移地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統一黨和人民的思想,使之成為克服困難,增強信心和凝聚力,努力開拓改革開放新局面的精神支柱。按照這個思路。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黨中央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特別是黨的理論建設,帶領黨和人民深入學習和研究鄧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論,不斷總結新形勢改革開放的新特點和新鮮經驗,孜孜以求地進一步梳理與慨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以此推動黨的理論建設的發展與創新。

應該說,從1989年到1992年,進一步出現了一些有利於黨的理論創新的主客觀條件。

第一,鄧小平同志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設計師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得到了黨和人民乃至整個世界的公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創立者已經明朗。

第二,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觀點得到了不斷的補充、豐富、完善和成熟。特別是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發表的重要談話中,提出並闡發了一系列新穎精辟的重要理論觀點,比較完整系統地構筑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

第三,在黨和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這個理論已經深入人心,實際上起到了黨的指導思想的作用。

第四,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致力於深入研究鄧小平理論,對這個理論體系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與慨括。1991年7月,江澤民同志在黨的7o周年紀念大會上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1992年6月9日,他又在中央黨校系統地回顧和闡發了自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南方談話的14年間鄧小平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觀點。至此,黨對鄧小平理論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在十三大理論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歸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進一步明確這個全新的科學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作用,已經水到渠成。

豈止水到渠成,而且迫在眉睫。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格局已經初露端倪。而對世紀之交千載難逢的大發展的歷史機遇,中國共產黨將以什麼樣的理論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不僅事關中華民族的命運與前途,而且引起了整個世界的嚴重關注。歷史又—次把中國共產黨人推到了理論創新的前沿。

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出色地完成了理論創新的歷史任務。大會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並且鄭重地將此載入了中國共產黨章程,這標志著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正式確立。

十四大對於確立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所作出的理論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總結14年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集中全黨的智慧和理論研究成果,圍繞著在中國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從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証、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九個方面,系統地歸納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初步廓清了這個理論的體系框架。這比十三大的理論慨括又大大前進了一步。有了這樣的系統概括,黨和人民對鄧小平理論的認識就更加清晰具體了。

第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明確了這個理論的主要創立者,使之在名稱上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有機地對應起來。為此,十四大理所當然地對鄧小平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作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

第三,在十三大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鄭重指出,這個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引我們實現新的歷史任務的強大思想武器。”

第四,第一次明確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保証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從這個原則出發,十四大精辟地闡發了正確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強調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沖破落后的傳統觀念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改變因循守舊、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狀態。我們決不能停留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原則、某些本本的教條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對社會主義的一些不科學的甚至扭曲的認識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不正確的思想上,而必須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使思想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據此,十四大提出:“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心內容是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第五,闡明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關系。指出這個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與當代中國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第六,闡明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黨的基本路線的關系,明確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黨的基本路線。同時,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闡發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的若干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第七,在概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九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的同時還強調指出,這個理論“還有其他許多內容,還要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在實踐的檢驗中繼續豐富、完善和發展。”這實際上是向全黨同志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和進一步理論創新的重大使命,即必須以學習、研究鄧小平理論為己任,致力於這個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完善和發展。

十四大這些理論貢獻的意義在於,不僅在黨的旗幟上鄭重地寫上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地位,同時還對如何實現和發揮黨的指導思想的作用進行了周密精辟的理論闡述,從而真正實現了黨的理論思維的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不動搖的宣言書

既然黨的十四大已經在實際上完成了確立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使命,那末,怎樣理解十五大在這方面的理論貢獻呢?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考察十四大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以及黨所面對的形勢與任務。

十四大以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所謂新階段,至少有兩個明顯的標志:其一,十四大根據鄧小平的論述,最終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由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主旋律,改革的力度和難度驟然加大,社會進一步復雜化和多樣化,治理國家的難度也驟然增大。其二,十四大順利地完成了自十四中全會開始的黨中央第二、三代領導集體交替的任務,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獨立擔負起黨和國家的領導工作。世紀之交,社會轉型,機遇與挑戰並存,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難題,考驗著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在千頭萬緒中,凝聚力和精神支柱至高無上。“旗幟問題至關緊要”,這句話一語中的,道破了中國一切問題的要害。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代表著黨的形象、中國的發展方向。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是我們惟一正確的選擇。黨中央作出的這個決策,抓住了中國問題的根本,體現了黨在復雜的環境下駕馭局勢的領導水平。

十四大以后,黨中央堅持把落實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戰略任務放在全黨工作的首位,為加強黨的建設採取了許多重大舉措。黨中央領導編輯出版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修訂出版了第1、2卷,作出了《關於學習<鄧小平文選>第3卷的決定》,並專門組織了學習報告會,動員、部署、領導在全黨和全同興起學習《鄧小平文選》的高潮。中央制定了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到黨校輪流進修、后備干部要經過黨校培訓的制度。定期舉辦省部級干部理論研討班,組織省、區、市、部委及軍隊的主要負責同志集中一段時間系統學習理論。同時規定,用兩至三年的時間分期分批地全部輪訓縣處團級以上的黨員干部。江澤民同志提出,領導干部—定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中央先后做出《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和《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多次召開全國宣傳、組織及黨校工作會議,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黨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批准轉發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都要從實際出發,定出可操作的學習方案,做到認真研讀原著,理論聯系實際,在精通和管用上下功夫。中央還確定了全國的五大理論研究基地,集中力量,分工協作,重點研究新形勢下深層次的理論與實際問題。同時,充分運用報紙、廣播、電視、出版物等媒介,及時總結交流廣大黨員群眾學習經驗,加以推廣。這些重大舉措和成果,有效地保証了在市場經濟大潮初起的復雜環境下黨和國家始終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統一意志,進一步提高了全黨和全國人民對鄧小平理論的認識。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同志逝世。中國將如何發展?再度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前途作出了種種猜測,國人的思想也難以避免要出現一些疑慮。這裡的症結依然是怎樣看待和認識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問題。下列問題客觀存在,無法回避:

鄧小平同志逝世后,黨如何對待他開辟的道路和創立的理論,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會不會發生變化?

在黨的指導思想中,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什麼關系?

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的講壇—開宗明義:“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鄧小平同志逝世后,全黨在這個問題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十五大的理論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還是關於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的論述。

大會的重要成果是在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有兩大意義:其一,從十三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到十四大使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再到十五大確定為鄧小平理論,黨的指導思想有了終結性的規范語言﹔其二,從十三大初提出偉大旗幟,到十四大提出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到十五大確立為行動指南,黨的指導思想最終得到了明確和規范。

把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對照起來,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十五大獨到的理論貢獻。

第一,三位偉人,兩大成果。對於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十三大和十四大都從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所發生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的高度作出了精辟闡述。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放到20世紀中華民族百年圖強這一更為廣闊的歷史進程中,論述了—個世紀以來中國發生的三次歷史性巨變,產生了三位偉大人物,進而論述了黨的兩次歷史性飛躍所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及兩大理論成果的主要創立者。把歷史、理論和偉人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更為透徹地突出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第二,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斷、新體系。關於鄧小平理論的內容和觀點,十三大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方面提出了12個理論觀點,十四大從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角度歸納出9個方面,十五大以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為立論,系統地論述了這個理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提高了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新水平,作出了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的新判斷,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四個“新”字,突出地闡明了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依據和意義。

第三,“隻有”而“沒有”。關於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作用,十三大提出它是統一認識、增強團結的思想基礎,是指引我們事業前進的偉大旗幟。十四大指出這是我們實現新的歷史任務的強大思想武器。十五大則斬釘截鐵地宣稱:“在當代中國,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這種結論,對任何人都會有一種巨大的震撼。

第四,從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到基本綱領。對於國情的認識,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十四大強調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十五大進一步指出,面對改革攻堅和開創新局面的艱巨任務,我們解決種種矛盾,澄清種種疑慮,認識為什麼必須實行現在這樣的路線和政策而不能實行別樣的路線和政策,關鍵還在於對所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要有統一認識和准確把握。為此,十五大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制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這就使黨的理論、路線有了可操作的具體措施。

第五,一脈相承,重在運用。關於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關系,十三大強調了它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的發揮和發展,十四大提出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十五大明確指出:“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十五大著重論述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學風問題,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同時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沒有出路。”“為此,十五大特別強調:“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真正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

第六,堅持、豐富、發展。對於鄧小平理論的認識和運用,十三大提出“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號召全黨努力探索創新。十四大明確提出了“要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在實踐檢驗中繼續豐富、完善和發展”的任務。十五大把這個問題上升到—個新的高度,鄭重宣布:“堅持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這個理論,這是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同志的庄嚴歷史責任。”這充分體現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旗幟、繼承遺志、開拓創新的勇氣、信心、決心和能力。

透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從十三大到十四大、到十五大,黨對鄧小平理論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的認識是一步一步深化發展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黨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理論思維逐步成熟發展的主動軸。正是在這個主動軸的推動下,我們黨才有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才得以確立。

(來源:《人民論壇》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