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與科學發展觀

作者:龍平平    發布時間:2012-07-07   
分享到 :

鄧小平理論與科學發展觀
龍平平

科學發展觀是2003年提出的。為什麼2002年剛剛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黨章,2003年又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樣的重大戰略思想呢?有偶然原因,也有必然原因。偶然原因是2003年初的非典。這個突如其來的疫情暴露了我們發展問題上的許多問題,說明我們在發展方式上有問題,歸根到底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所以,在抗擊非典的過程中,胡錦濤同志和溫家寶同志都提出要克服隻考慮經濟增長速度而不顧及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弊病,2003年7月,胡錦濤同志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有必然原因的。概括地說,就是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和加速發展,在國際上,我們已經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已經不可分割。國內看,社會發展正在進入一個“矛盾凸顯期”。比較突出的社會矛盾表現為:貧富分化、分配不公、城鄉差距擴大、就業困難,一些社會群體為改革發展作出的貢獻與應得到的補償不對稱,人民內部利益矛盾錯綜復雜,等等。這就要求我們的執政理念順應實踐的發展再一次升華,要求我們再來一次理論創新。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作出准確表述:“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並且給出定義: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十七大沒有在黨章裡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行動指南,胡錦濤同志對此作了說明。科學發展觀作為一個理論體系還在形成過程中,它包含的許多思想觀點還要發展,還要經過長期實踐的檢驗與完善。這說明中央對這個問題是慎重的,黨的理論思維比以前更加成熟了。
既然科學發展觀還在形成與發展中,對它的理論意義現在下論斷還為時尚早。但我們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加強研究。研究科學發展觀,應當要搞清楚鄧小平的發展觀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十七大報告講的很明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但是在現實中,卻始終存在一種輿論,認為所以提科學發展觀,就是因為以前的發展模式是不科學的。毫無疑義,這種觀點主要是針對鄧小平的。那麼,鄧小平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發展觀,他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發展觀究竟是什麼關系?我想結合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科學發展》一書,談一點體會。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科學發展》是全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教材之一。這本書共收入鄧小平同志有關論述150段,時間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4年2月19日他從上海過春節回北京途經南京火車站時與江蘇省委、南京軍區負責人的談話。這也是他最后一次談發展問題。
這150段論述,雖然隻有2萬多字,但言簡意賅,涵蓋了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主要內容,鄧小平的這些論述,內容非常豐富,內涵十分深刻。可以說,這些論述,就是科學發展觀的源頭。科學發展觀的許多重要觀點、思想、內容,是直接來源於鄧小平的這些論述的﹔科學發展觀的內容表述上,有許多也是直接使用鄧小平的這些論述的。因此,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全面准確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發展觀,必須學習和掌握鄧小平關於科學發展的論述。
在筆者看來,這150段論述反映出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三個鮮明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
這是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精髓,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從這150段論述看,它是鄧小平同志開創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
科學發展為什麼首先要解放思想?這是國情決定的。發展社會主義對我們來講最早是舶來品,馬克思主義不是在中國產生的,建設社會主義一開始我們也是學蘇聯的,我們要有自己的理論,自己的經驗,因此必須解放思想。我們搞改革開放,一開始的對象是我們自己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因此必須解放思想。到1992年,我們開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對我們來說,既沒有現成的理論,也沒有經驗,還是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的各個階段,我們在發展問題的理論與實踐中取得的每一個成果,都是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首先,我們的發展是從撥亂反正開始的,就是通過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把發展從從屬的地位提到了中心地位,就是摒棄階級斗爭為綱,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這個基本理論上解放思想,發展才能夠成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80年代,鄧小平領導全面改革,遇到的很多問題,像雇工問題、私營經濟問題等等,也是靠解放思想來解決。他創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要求我們打破條條框框,一切從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90年代初,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變化,小平同志又發表南方談話,開辟了改革與發展的新階段。南方談話被稱為解放思想的又一個宣言書。所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鮮明特點。
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第二個特點是倡導大膽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既要實事求是,又要學習先進,這是相輔相成的。150段論述中有許多是直接說這個問題的。
70年代末,我們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落后幾十年,所以,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外開放的思想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1978年他就要求引進要高起點,提出引進不是改良,是革命。1978年和1979年這兩年,他到美國、日本、東南亞訪問,去了解先進,學習先進。回來后,辦特區,搞合資,引進外國智力。可以說,沒有小平同志這樣堅定不移地堅持開放,鼓勵兼收並蓄,學習創新,我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大發展的局面。在鄧小平的論述中,雖然沒有出現全球化這個詞,但他有這個預見和意識,所以他始終致力於把中國的現代化融入全球化的軌道,這個特點非常鮮明。
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第三個特點是強調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帶動社會全面發展。強調發展要講辯証法,要堅持兩手抓,兩點論。
說這個特點,有許多人不理解。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就是唯生產力論嘛!但是,從這150段論述來看,處處體現著辯証法。例如,他提出過多少個“兩手抓”?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不是辯証法?小康標准是不是辯証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不是辯証法?“兩個大局”、“兩個飛躍”講的也都是辯証法。
所以,鄧小平的科學發展思想,是辯証的科學發展思想。是辯証的,才是科學的。
這裡,我想澄清一下對鄧小平改革發展觀點認識上的兩個誤解。
第一,有一種說法,說今天之所以提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主要是因為過去我們沒有注意科學發展問題,制約了我們今天的發展。我們的發展中的確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能源資源消耗過大,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社會發展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等等。有人認為,經濟上積累的這些問題,主要是長期發展太快造成的,根子在鄧小平過分強調高速度,急於求成,結果隻講快不講好,給今天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弊端。
據我所知,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市場。
毫無疑問,鄧小平是主張持續快速發展的。這是他改革發展觀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他認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體現在比資本主義發展速度要快,因此,他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提出我國經濟的發展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些論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弄清楚。首先,中國的發展,不快行不行?不行!其次,中國的發展,不持續快速行不行?顯然也不行。你不快,人家快,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其三,鄧小平是一味地講快的嗎?不是。恰恰相反,鄧小平的改革發展思想是從主張放慢發展速度的過程中開始形成的。
改革開放,首先面對的經濟形勢是“洋躍進”。小康目標,就是降低速度。80年代,小康目標存在是一步走還是兩步走的爭論,鄧小平主張兩步走。快是8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基礎和內涵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什麼是機遇?第一,國際局勢緩和。冷戰結束是一個過程。80年代鄧小平就很敏銳地看到這個趨勢。第二,國內改革開放的實踐証明,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可以幫助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從1984年到1988年,五年上了一個台階。第三,90年代初,出現大發展的機遇:國際局勢趨向多極化、全球化,國內條件具備。
所以,說鄧小平主張快,其實他主張的是抓住機遇,加速發展。這八個字要放在一起講才准確。因為鄧小平所強調的“快”,從來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辯証的。能快則快,有條件快的就千萬不能喪失機遇,這是他強調的重點。他多次提出,“能發展的就不要阻攔,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可能搞快點。”“比如廣東,要上幾個台階,力爭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比如江蘇等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就應該比全國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快一點。”他從來就不是孤立地講“快”的。他所列舉的這些地方,都是有條件的。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在許多條件落后的地方,如四川、新疆、甘肅等地,他從未向當地的領導提出過快的要求。即使是對有條件發展快的地區,他也總是不忘提醒人們“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這些,在這本書裡都能找到。
實際上鄧小平從一開始就是要這種“又快又好”發展的。比如在這本書的第29頁,鄧小平就提出希望“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又比較快的發展速度。”在第59頁上,還有這樣一段話:“現在,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我們就是要有這個雄心壯志!”“又快又好”,就是這麼來的。
至於對經濟建設中要注意科學發展、持續發展,在改革開放前十幾年,也是鄧小平談得最多,談得最透的問題。比如,8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是他最早倡導全社會都要保護環境,節約能源資源﹔在這本書的第52頁,就有他提出的一個口號:“綠色革命”要堅持200年。自主創新問題也是他最先提出的,1984年他視察上海寶鋼時就明確提出:“掌握新技術,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他最重視科學教育,不間斷地強調:“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們這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這麼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這些論述都在這本書上,隻要認真地讀一讀,我相信那些誤解就會消除。
除了在經濟發展方面,在社會發展上,誤解可能更深也更普遍一些。比如,互聯網上就有許多言論,說今天中國的許多社會問題,特別是腐敗問題,貧富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兩極分化問題等等,都是鄧小平隻強調經濟發展不注重全面發展,片面地提倡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造成的。因而,有人認為,鄧小平的改革發展理念是富人的理念,是沿海發達地區的理念。
我認為,有這種想法的人,隻要好好地讀一讀這本書,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就會消除這個誤會。這些社會問題其實是鄧小平最關注的問題。他不僅不斷地提醒人們要注意這些問題,而且殫精竭慮地去研究和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措施。
應該怎樣看待現實社會發生的差距拉大、貧富分化問題,這需要理清楚鄧小平的發展思路。鄧小平時代,黨執政的最大問題是帶領人民解決溫飽,擺脫貧困。發展是硬道理,不發展隻有死路一條。新中國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近30年執政經驗証明,同步發展不可能,共同富裕隻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中國,要發展生產力,必須從國情出發,因地制宜,千方百計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鼓勵勞動者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尋求致富之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一部分勤勞肯干、有經營能力的人先富起來,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群眾走向富裕,這是當時中國發展生產力唯一正確的捷徑。在中國,首先要解決發展問題,然后再解決發展起來出現的問題。
對於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地區差距和貧富差距問題,鄧小平早就未雨綢繆。1988年,鄧小平闡發了“兩個大局”思想。他說:“沿海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候,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不久,他更明確地說:“我們的發展規劃,第一步,讓沿海地區先發展﹔第二步,沿海地區幫助內地發展,達到共同富裕。”到1992年春,鄧小平和盤托出了他的大思路。他說:“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來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他進一步歸納說:“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992年9月,鄧小平再次提出這個問題:“過去我們講發展,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12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些年富力強的同志。”鄧小平說這個話時,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接力棒早已傳到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手中了。
(來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