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來源及其發展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1-17   
分享到 :

論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來源及其發展

余永躍 王世明

在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追求的理想。尤其在新中國建立之后,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和目標,進行了長達6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在這個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對共同富裕思想不斷深化。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繼往開來的作用,特別對其后共同富裕思想的發展影響深遠。

一、共同富裕的思想淵源與理論基礎

從《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大同”社會的設想,再到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憧憬的“世外桃源”,乃至到中國近代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康有為的“大同”、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從來就沒有放棄對共同富裕的美好社會理想的期盼與追求。之所以在中國大地上,人們不停地追尋共同富裕理想的實現,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上的“大同”思想、“均貧富”思想以及“民本”思想有著深刻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3年德文版的序言中指出,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階級斗爭的歷史。因而,在生產力低下,生產資料為佔總人口中的極少數剝削階級所佔有的情況下,富裕也隻可能是對大多數人進行剝削的少數人的富裕,絕大多數人隻能是貧窮或不富裕,全民族的共同富裕更多的隻可能是一種“空想”的願望,這種美好的願望不可能在現實社會中得以實現。隻有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后,並在這一理論指導之下,才可能使共同富裕理想成為可能。

馬克思恩格斯理論最終落腳到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上來,即使他們沒有直接提出共同富裕這個概念,但在他們的著作中,我們能夠找到關於共同富裕思想的論述。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自由人的聯合體”思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①毫無疑問,在這個“自由人的聯合體”裡,共同富裕和社會和諧達到了高度而完美的結合。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就預言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奴役性的分工消失以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消失之后,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會就會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從而人人過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在怎樣實現共同富裕這個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了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在1857-1858年《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提出了因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最后導致生產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的思想。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指出:“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以保証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還可能保証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②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為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特征描繪了一個初步輪廓,也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只是在理論上經過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的論証,隻能把它作為實踐上的原則指導。因此,各社會主義國家在共同富裕建設過程中要根據各國的具體實際進行探索。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列寧和斯大林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也對共同富裕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列寧在十月革命之后,就提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人都能在決不掠奪他人勞動的情況下完全達到和保証達到富足的程度”。③除了這些具體的論述之外,列寧還對實現共同富裕進行了制度設計,他在1902年就指出:“工人階級要獲得解放,必須進行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會革命,組織由整個社會承擔的社會主義的產品生產代替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以保証社會全體成員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發展。”④而斯大林則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他的共同富裕的思想。在聯共()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他指出:“社會主義不是要大家貧困,而是要消滅貧困,為社會全體成員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⑤但是,由於列寧過早地離世和斯大林及其后繼者在共同富裕內涵和實現手段上偏離了最初的設想,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和強化了斯大林模式,沒有實現蘇聯人民生活的富裕和幸福,導致了人民的不滿,並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近代以來,中國的共同富裕思想不僅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深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共同富裕的論述及思想的影響,因而中國共產黨人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進行了長期而艱辛的探索。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中國先是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但在發現斯大林模式的嚴重弊端之后,開始探索自己的道路。195312月,在《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就提出了“共同富裕”這一概念。1955年,毛澤東指出:“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實現對於手工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於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實現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⑥可以看出,毛澤東希望通過社會主義改造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毛澤東還認為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工業化道路,但一定要防止和警惕兩極分化現象。中共八大提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發展生產力和進行經濟建設上來,實現共同富裕,但在隨后的實踐中因追求生產關系的“一大二公三純”,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等情況,共同富裕理想並沒有實現。

二、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與實踐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改革開放伊始,再度喚醒共同富裕的理想。鄧小平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並吸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得失成敗的基礎上,對共同富裕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並逐步豐富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多次在重要的公開場合論述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19853月,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目的,他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⑦19859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鄧小平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之一,他說:“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⑧199012月,鄧小平又從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論述了共同富裕,他講:“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⑨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重要談話中,提出了完整的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那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⑩從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中可以看出,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共同富裕。

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因而要准確把握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以指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實踐。在制度保障上,鄧小平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19846月,鄧小平指出:“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11)對於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鄧小平關於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重要性的論述還有很多。例如:改革開放中堅持的兩條根本原則之一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南方談話中他還特別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防止兩極分化等。在發展方式上,鄧小平還為實現共同富裕指明了路徑,那就是:“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2)在縮小差距上,對於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兩極分化的問題,鄧小平也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防御對策,他在南方談話中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13)除此之外,他還談到了其他解決兩極分化的對策,例如:發達地區還可以通過技術轉讓的方式支持不發達地區﹔對先富起來的人征收所得稅加以一些限制﹔提倡有的人富裕起來以后自願拿錢出來辦教育、修路等等。鄧小平所談的共同富裕不是要求大家“齊步走”,也不鼓勵吃“大鍋飯”,而是先富帶動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因而,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鄧小平允許在社會主義制度范圍內存在一定的貧富差距。但對於貧富差距的問題,他認為在二十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時間安排上,為了逐步實現這個共同富裕,他還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先后由解決溫飽走向小康再到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時間跨度上,這個“三步走”就要七八十年的時間,因而,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大躍進”式的跨越。在實現前提上,鄧小平還告訴我們,共同富裕必須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的基礎之上,建立在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的前提之上,離開了這個基礎和前提,就有可能會走上“邪路”,中國社會也就不可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狀態。

正確理解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要特別注意幾個問題。第一,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或是平均主義。鄧小平在19863月會見新西蘭總理朗伊時指出:“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就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是吃過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14)第二,共同富裕需要勤勞致富,合法致富。19831月,鄧小平在同國家計委等單位負責人的談話中提到:“農村、城市都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勤勞致富是正當的。”(15)第三,共同富裕既是物質上的共富也是精神上的共富。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的富裕,他還十分注重精神層面的富裕和社會的和諧。197910月,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致祝詞時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6)鄧小平突破了傳統共同富裕概念的片面性,賦予了共同富裕概念以物質和精神富裕相統一的豐富內涵。

鄧小平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准確把握了科學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實質,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並為共同富裕思想從理論到實踐的新轉變做出了勇敢的探索,為共同富裕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實踐和理論支持。

三、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時期的發展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谷,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出現相對快速發展和穩定的勢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如果不能夠體現出與資本主義的相對比較優勢,社會主義很可能就會陷入更深的低谷甚至是被顛覆,共同富裕也就會失去制度根基。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共同富裕思想進行了更深一步探索與創新。黨的十四大提出:“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17)江澤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共同富裕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他既要強調公平,更強調效率,要兼顧效率與公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報告《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以鄧小平同志關於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思想來統一全黨的認識。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絕不能動搖。”該報告還指出要把縮小地區差距和實現共同富裕作為一條長期堅持的重要方針。江澤民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中再次強調要以鄧小平同志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來統一全黨的認識,避免造成收入差距懸殊擴大以造成嚴重后果。

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過程中,第三代領導集體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例如:1994年通過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加大對貧困人口的扶貧﹔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先后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保障下崗職工的利益﹔1999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推動西部地區的發展和走向共同富裕。20002月,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而共同富裕就是其中核心內容之一。黨的十六大報告在強調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指出:“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著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18)黨的十六大還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明確提出了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

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歷二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共同富裕的水平需要向更高的階段進發。但與此同時,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產業之間和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的呼聲越來越高,實現共同富裕的考驗也越來越嚴峻。

2003年,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又一次豐富了共同富裕的內涵。科學發展觀要求:“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9)科學發展觀不僅在理論上對共同富裕思想有所發展,還在實現手段上也提供了根本方法。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就是統籌兼顧,做到“五個統籌”,為實現共同富裕開辟了新的路徑。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而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要“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局面”。(20)把社會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提出來,凸顯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共同富裕與社會和諧的辯証認識,也是對共同富裕思想的大膽探索與創新。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進一步提出:“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21)胡錦濤同志的這一論述,“喚醒了人們對‘大同’社會的久遠向往,又使人們對社會主義條件共同富裕充滿了現實的希望”。(22)

在推進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創新。在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改善了農村生存環境,提高了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推動了農村向共同富裕邁進。在實施統籌區域發展的過程中,黨中央大力推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政策。

中國人民幾千年來一直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美好願望,經過我們黨和全國人民60余年的探索與實踐,道路越走越寬廣,目標越來越接近。隻要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民族齊心協力,共同奮斗,共同富裕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現。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頁。

③《列寧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0頁。

④《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頁。

⑤《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7頁。

⑥《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頁。

⑦⑧⑨⑩(11)(12)(13)(14)(1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1423643736437437415523頁。

(16)《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頁。

(17)《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頁。

(18)《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3頁。

(19)(21)《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9頁。

(20)《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651頁。

(22)孫業禮:《共同富裕:六十年來幾代領導人的探索和追求》,《黨的文獻》2010年第1期。

來源:《科學社會主義》2012年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