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秋: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初探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3-21   
分享到 :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初探

俞曉秋

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對外戰略及其方針政策的調整、變化、與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當代國際思想密切相關。他的國際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著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外交與國際戰略總體框架和基本內容的形成,而且還將對進入21世紀后的中國對外政策路線產生深遠的影響。深入研究在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形成的鄧小平同志的國際思想,尤其是他的國際戰略思想,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鄧小平的國際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有:世界大戰可以避免、和平與發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一國兩制”、國家利益與安全第一。他的這幾個重要思想是在對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繼承和對70年代末以后國際形勢變化的客觀現實的准確認識,以及改革開放時代我國對外關系發展與外交實踐中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它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既反映了我們對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際形勢、時代與世界基本矛盾、全球經濟、政治、力量格局、周邊環境等重大國際問題認識的變化與發展,以及我國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發展深化的客觀需要,也體現了新時期為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我國對外關系與外交政策逐步調整、不斷開拓的歷史進程與特點。

一、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形成

“世界大戰可以避免”,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基本要論之一。從“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觀點轉變為“世界大戰可以避免”的認識,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對外政策發生重大轉折的前奏。

關於這一認識轉變的國際環境原因,鄧小平同志在19856月軍委擴大會議上總結外交工作時指出,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有變化,對外政策也有變化。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而好多的決策都是從這個觀點出發的。然而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了國際形勢,認為世界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但和平的力量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維護和平、反對戰爭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因此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據這些分析,我們改變了戰爭的危險很迫近的看法。而后在1983年初,他又指出,“大戰打不起來,不要怕。以前總是擔心打仗,每年總要說一次。現在看,擔心得過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來。”

認識轉變的國內環境原因,是三中全會以后國內工作的重點開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轉變要求我們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盡可能避免世界大戰的發生。因而,爭取一個和平有利的國際環境,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便成為新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一個中心任務。正是轉變了認為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看法,和國內工作實現了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轉變,我們改變了過去針對蘇聯霸權主義威脅的“一條線”和以“大三角”為中心的外交戰略,進一步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反霸、維護世界和平的外交路線和對外政策,樹立中國作為一個和平與制約戰爭力量的大國形象,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在國際問題上的發言權。對此,鄧小平同志指出,“現在看來,這兩個變化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益的,我們要堅持下去。隻要堅持這樣的判斷和這樣的政策,我們就能放膽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建沒。”世界大戰可以避免的正確認識的提出,對於觀察和研究這一時期及隨后的中國對外戰略及其政策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調整變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基本要論之二,是貫穿於他整個對外思想的主線,是其國際戰略的核心思想。他把當代世界戰爭與和平、和平與發展這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聯系起來進行考察,並從和平與發展這兩個基本點出發對當前國際形勢、重大國際問題和全球性戰略及國際關系演變趨向加以分析,提出了觀察和把握當今國際局勢及其變化的正確的基本思路。19845月,他在會見巴西總統菲格雷多時說,現在世界上問題很多,有兩個比較突出。一是和平問題。現在有核武器,一旦發生戰爭,核武器就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二是南北問題。這個問題在目前十分突出。南北問題不解決就會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障礙。10月,在接見緬甸總統吳山友時,他進一步提出,國際上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南北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像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到19853月,他對和平與發展問題從理論的高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是東西問題,發展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

鄧小平同志對和平與發展問題的認識,源於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和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上面的論點有兩次是在談到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的影響與作用時提出來的。而后,在考慮如何從現實出發,合情合理地解決香港主權回歸以及保持香港長期穩定繁榮問題和實現台灣與祖國大陸和平統一時,進一步豐富和加深了他的這一認識。隨后他又根據80年代中期國際形勢變化的特點,把和平與發展問題的認識運用到對世界格局與基本矛盾的分析中去,概括為“東西南北”問題,確立了對80年代世界形勢與主要矛盾的基本格局正確的總體分析,以及關於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整體思想,提出了對當今時代的性質特征與基本矛盾的新的理論見解。即使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后,他仍然指出,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發展問題更加嚴重。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這使他的論點分析又深入了一步。也就是說,和平與發展問題,不僅是8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而且將是國際社會今后相當一個時期面臨的主要矛盾和佔據主導地位的基本問題。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個相互關聯的最基本的戰略性問題。這不僅是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全球社會所面臨的基本問題,也是中國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所面臨的兩個基本問題。和平與發展的思想,緊緊把握住了當前及今后國際社會的錯綜復雜變化和發展主流,並把當代世界問題與中國問題密切地結合起來,從而充分反映出了改革開放時代我國的對內對外政策的統一性,是中國對外政策和對內政策所追求的兩個基本目標。因而,可以說,和平與發展的思想是對當代國際關系理論和我國對外政策理論的一大貢獻。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基本要論之三。隨著80年代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冷戰”對抗的結束,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冷戰后時代的世界,建立了一個怎樣的未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以及如何建立,成為世界主要大國及地區國家所十分關注的重要問題。在鄧小平看來,未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必須與解決當前及今后相當時期內國際社會所普遍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兩大基本問題聯系起來,這兩大基本問題的解決與逐步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一致的。在兩極結構瓦解之后,通過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體制)來協商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顯得愈益迫切重要。然而,面對80年代后期世界形勢與以往十分不同的變化特點,198812月,鄧小平同志在闡述和平與發展思想之后,針對世界格局變化新趨勢的出現指出,“世界總的局勢在變,各國都在考慮相應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在論述這一問題時,他特別強調首先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為自70年代后期以來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已經在為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不懈地努力。而當前世界各國為建立一個未來的國際秩序的努力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少數西方發達國家企圖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格局的瓦解之機壟斷冷戰后的世界,利用各種方式在國際事務中推行強權政治,左右未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他說,過去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世界,現在情況變了。但是,強權政治在升級,少數幾個西方發達國家想壟斷世界。因而,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首先要確立一個國際政治的十分重要基本原則,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他說,霸權主義、集團政治或條約組織是行不通了,那麼應當用什麼原則來指導新的國際關系呢?我們應當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今后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准則,向國際社會推薦這些原則來指導國際關系。現在確實需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准則,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辦事。現在出現的新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不能長久維持的。少數國家壟斷一切,這種形式過去多少年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今后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關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他認為,重要前提是必須通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平等對話解決南北問題,消除世界經濟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一些重大障礙,同時要大力促進南南合作和地區經濟一體化,以推動第三世界整體經濟的發展和南北對話與合作。鄧小平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思想,實質上探索的是一個關系到21世紀世界的前途以及中國和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在未來世界格局中佔據著怎樣的地位的重要問題。

“一國兩制”和“共同開發”,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基本要論之四。收回香港主權、實現祖國統一,是80年代三大任務之一。隨著1984年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成就,經濟特區的興旺,香港在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經濟開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合理解決中英之間香港的回歸問題進而促進台灣與大陸的統一,以有利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而又更快地發展,振興整個中華民族,便成為當時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為此,鄧小平同志提出,要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出發,用“一國兩制”的方法即用“和平的方式”合情合理地使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來加以解決,這是最可行的方法。由此他又指出,“一國兩制”的提出也是考慮到解決一些國際爭端應該採取什麼辦法。世界上一系列爭端都面臨著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還是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問題。要設法找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使問題得到解決,消除爆發點,穩定國際局勢。而后從這個思路出發,在解決國與國的領土糾紛問題如中日的釣魚島問題上,他提出了暫時擱置主權問題進行“共同開發”的設想。因此,“一國兩制”、“共同開發”的構想,充分體現了從歷史與客觀實際出發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內與國際問題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政治智慧,表明了鄧小平總是把和平統一、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建設和世界的和平穩定、合作發展放到這幾個方面彼此相互依存的關系中去加以觀察與思考,尋求一個合情合理、切實可行的又具有遠見和新意的解決辦法。它也是“和平與發展”這一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精神實質在統一問題與對外政策上的一個重要的體現。

把國家利益與安全放在首位,是鄧小平國際戰略基本要論之五。這是鄧小平同志觀察、分析和提出正確解決重大國際問題和我國對外關系問題方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出發點。在世界局勢、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發生一系列巨大變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確保一個較長期的和平有利的國際環境,有效地維護中國在周邊地區與全球的經濟政治利益與安全,發揮中國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穩定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大國作用,一直是他費心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他強調指出,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在與外國政治家談論如何處理國家關系以及各自國家利益問題時,他又明確提出,各國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准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應當著眼於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要尊重對方的利益。他認為,在當今國際事務中,對世界和平與安全和我國主權與安全利益最大的威脅,來源於個別發達大國對別國內政橫加干涉、施加壓力、制造別國國內動亂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他說,連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都還有維護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任務,可見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維護獨立、主權的任務還面臨著嚴峻的局面。因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本國的獨立主權、國家利益和第三世界發展國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們在國際事務中所必須長期堅持的政策原則。面對西方一些大國對我施加政治與經濟壓力,他一再強調,在處理國家間關系中,國格、國權很重要,中國永遠不會接受別人干涉內政,不屈服任何外來的壓力。同時,他又反復告誡,在世界形勢變化與重大的國際問題上的應對,我們一定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一定要量力而行,靈活主動,千萬不要當頭。”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在他這一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國際政治家,他提出了在考慮本國戰略利益的同時也應尊重別國的利益具有遠見的觀點,和國家利益實質上是一個關乎一國的民族獨立主權能否維護、國家是否穩定、經濟能否順利發展、是否具有國格和民族自尊心的根本問題。

以上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五個重要方面和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政策思想、政策原則(除策略方式之外),如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不結盟、不稱霸﹔立足於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家,採用新途徑加強南南合作,推動南北對話﹔促進各國友好,向全世界開放,加強與周邊國家和中西經濟科技關系的發展﹔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用和平談判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等。這些政策思想原則構成了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沒時期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貫穿於其中的核心是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戰略思想,即我們奉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的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戰略。它體現了新時期我國國際戰略與對外政策的民族性、原則性、現實性、和平性、全球性及其力求達到的目標。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獨立自主才真正體現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說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就是因為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於和平﹔我們主張的是和平的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堅持和平政策,佔有世界五分之一多人口的中國就可能對人類有比較大的貢獻。

二、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與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之比較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形成與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國內和國際背景。國內背景方面:在對革命與建設實踐的經驗教訓總結中,就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與發展方法有了新的正確認識,黨的工作重點實現了向“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上了調整、整頓、改革、開放和有中國特色的道路。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個和平有利的國際環境並對以往的對外戰略與政策加以調整。國際背景方面:(1)美蘇力量相對下降,國際政治經濟力量多極化的趨勢日益增強,東西方冷戰兩極格局作用不斷削弱。(2)世界越來越開放,全球一體化的速度在加快,各國的相互依存在加強,經濟集團化、區域化在發展,推動與影Ⅱ向各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周邊國家與地區經濟及其合作迅速發展。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打破了過去封閉與利益單面性的格局,為我們的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參與國際經濟活動提供了新條件。(3)來自軍事上對我國安全的主要威脅逐漸消失。同時,東西方軍事沖突可能性下降。這使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對外交往有了一個相對和平和穩定的周邊與國際環境。(4)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各國的國家利益觀與對外政策目標開始逐漸從意識形態更多地轉向務實的主權國家的政治、經濟與安全利益。(5)收回香港主權、逐步實現國家統一問題開始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而這兩個問題所涉及到的國際因素有所增加。(6)世界科技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信息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一)鄧小平的國際戰略思想對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獨立自主的外交、中國的主權與國家安全利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三個世界”的理論。這是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和毛澤東時代中國對外政策的四個重要基本點(這四個相互關聯的方面構成了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基本框架、主要內容及時代、方法特點。)

從新中國成立到70年代中期,我國面臨的周邊與國際環境的現實是:我國的主權與安全始終受到來自美蘇嚴重的政治軍事威脅,它們對我實施長期的地緣戰略包圍和經濟制裁﹔周邊地區戰爭沖突不止﹔5060年代世界客觀存在著對立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意識形態斗爭異常突出,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遏制”、“解放”、“和平演變”戰略﹔同時,美蘇先后不斷地對“中間地帶”、第三世界地區進行擴張、推行霸權主義,而這些地區和一些國家還處在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運動的時期,新興的國家面臨著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利益、抵制外來干涉、顛覆的嚴峻任務﹔而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也亟需開拓對外關系,技展睦鄰友好關系,團結國際上一切反帝、反霸和革命力量,打破美蘇對我的封鎖包圍,消除對我國家主權與安全的嚴重威脅,加強世界和平力量,制止世界大戰的爆發,發揮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第三世界大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獨特的重要作用。除了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長期積累的經驗教訓之外,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正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形成的。

鄧小平對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表現在:(1)他始終強調必須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這個原則問題上是不能談判的和退讓的。同時,他又從開放的世界的現實出發,主張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彼此要相互尊重和通過協商解決。(2)他將“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與“建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結合起來,使之更加成熟全面,並在對外開放新的條件下加以堅持,提出了“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樹立了中國作為一個堅決主張與維護世界和平的大國形象,並真正確立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獨特的大國地位與重要角色。(3)他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作為處理中外關系的基本准則,而且進一步提出把它作為建立冷戰后世界新秩序的基本准則。(4)他堅持“三個世界”理論,強調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永遠站在第三世界國家一邊,同時從全球一體化和相互依存的角度,把緩和與解決第三世界的經濟政治問題及發達世界和發展中世界的矛盾問題的途徑方法,放到南南合作、南北關系以及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和下世紀國際社會發展的大背景、大框架中來考慮。(5)“和平與發展”是鄧小平的獨特創造,是其國際戰略思想的特色,是對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在現時代的一個重大發展。

(二)鄧小平與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不同特點。(1)戰略思想特點:如果說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突出的時代與認識特點是“革命與發展”,那麼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鮮明時代與認識特點是“和平與發展”。由於時代和認識特點的不同,因而在兩個重要時期我國的外交政策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外交的政策特點表現為:“一邊倒”、“一大片”、“反美帝、反蘇修、反對各國反動派”、“一條線”、“反霸統一戰線”、“大國三角外交”、“三個世界理論”。而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外交的政策特點體現在:“獨立自主”、“不結盟”、“和平與發展”、“全方位外交”、“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這種變化與調整反映了國內與國際社會的兩大變化:第一,國內的經濟政治改革與對外開放。第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逐步從冷戰時代向冷戰后時代轉變。在冷戰時代,美蘇兩極的“沖突對抗結構”左右支配著各國內政與外交,並直接威脅到我國的安全﹔軍事與政治關系及意識形態居於突出的地位﹔本國安全問題、戰爭沖突問題是各國所關注的首要問題。在冷戰后時代,“兩極結構”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已經消失﹔經濟不再完全從屬政治,形成平行互動的關系﹔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日益突出﹔對外政策更側重國內的經濟發展需要﹔發展與合作是各國所重視的焦點。

(2)分析方法的特點:毛澤東主要是從“革命論”、“危機論”、“矛盾論”的思想方法來觀察和分析國際形勢與重大戰略性問題的,從而形成了他的國際戰略思想。用“革命論”來分析時代背景﹔用“危機論”來確定世界和平與我國安全的直接威脅來自何方,以及戰爭不可避免和世界大戰迫在眉睫﹔用“矛盾論”來區分國際斗爭中的敵我友,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結成暫時的同盟或統一戰線,各個擊破,消除外來的安全威脅,擴大自己的影響。他特別強調矛盾“斗爭”方面的重要性。而鄧小平的國際戰略思想之方法主要是“和平論”、“發展論”、“求同存異”論。中國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發展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利益與世界各國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隻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發展問題是全世界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它既是一個國內問題也是一個國際問題。封閉是不行的,必須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求發展,在合作中求發展。因而,加強各國間協商合作就顯得愈益重要。在觀察世界形勢與重大國際問題時,他仍然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但他比較側重從矛盾的同一性角度或從更廣泛的相互關系L在國際利益的相互依存性)角度來考慮和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也就是說,他強調在國際斗爭與合作中,要在堅持原則基礎上,從現實主義態度出發,相互平等、尊重,互諒互讓、求同存異,以找到處理問題的途徑,使問題得到合情合理的解決。在他的思想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他從世界是一個整體、中國是國際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來考慮中國的發展、世界的發展及世界和平的相互作用關系,提出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對外政策、原則和方針。

總之,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是在對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繼承和我國的改革開放與7080年代國際環境變化的大背景下,在這一時期中國外交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他的思想對於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對外政策的制定和外交實踐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深入研究他的國際戰略思想,對於了解和研究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外交並對之未來加以展望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原載《世界經濟與政治》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