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生: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7-16   
分享到 :

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滕文生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出版,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它必將為推進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和銳利的思想武器。通過學習,深深感到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論、觀點博大精深,非常科學、全面、透辟,也非常朴實。《鄧小平文選》是我們黨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寶庫。

鄧小平同志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為黨為人民為民族建立了偉大歷史功績。改革開放以來,他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在新的歷史時期為黨為人民為民族又建立了新的偉大歷史功績。

我認為鄧小平同志的最大功績有兩個。一個是在他的領導和主持下,在結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取得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的基礎上,我們黨作出了《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地闡述了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肯定了毛澤東思想仍然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這對於保持全黨的統一,團結一致地開拓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路,對於保証我們黨和國家經受住國際風雲變幻的嚴峻考驗,意義極為重大而深遠。正如鄧小平同志說的:“對毛澤東同志晚年錯誤的批評不能過分,不能出格,因為否定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意味著否定我們國家的一段重要歷史。這就會造成思想混亂,導致政治的不穩定。”

鄧小平同志的另一個最大功績就是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以及在這個理論指導下制定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由於這一理論的確立和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進入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的發展時期﹔由於這一理論的確立和指導,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新的局面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從而保証社會主義中國能夠以新的雄姿和新的實力巋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由於這一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從根本上講清楚了什麼是社會主義,並全面回答了在中國如何正確地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最重大的問題﹔由於這一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也從此進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總之,鄧小平同志這一理論的確立和發展,是我們黨和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馬克思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義和影響,將會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充分地顯示出來。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那麼,它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或者說對這個豐富和發展我們應該著重把握哪些基本點,這是個很大的研究課題,不經過深入的學習研究,是不容易講全面和講准確的。這裡只是根據個人初步學習的體會,試著作一些粗淺的分析,基本上是一個學習筆記。

鄧小平同志說過:“現在我們還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裡有繼承的部分,有發展的部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准確地說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樣才是真正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同志所說的“有發展的部分”,就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新貢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新的豐富和發展的集中體現。具體說來,我覺得是不是要著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思想。這些基本思想是鄧小平同志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探索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各種問題而得出的新答案,因而也是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推向前進而做出的新貢獻。

(一)關於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思想

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人民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目的是為了解放和充分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就曾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而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把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闡述得最為全面、系統、精辟和深刻的是鄧小平同志,因而他把這個基本原理也就大大豐富和發展了。

(1)鄧小平同志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他考慮問題、確定目標、提出決策、判斷是非等等,都是由此出發並以此為歸宿的。他說:“我們現在採取的措施,都是為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服務的。”

(2)鄧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不能建立在貧困的基礎上,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社會,共產主義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社會。從這些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像一條主線一樣,把共產黨人的全部實踐活動和各個歷史階段上的奮斗目標,歷史地聯系、貫穿、統一起來了。這應該說是鄧小平同志的一個重要貢獻。

(3)鄧小平同志指出,由於社會主義要擺脫和消滅貧窮,要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所以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中心任務、首要任務、第一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所以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是黨在新的時期的基本路線。鄧小平同志說:核心是經濟建設,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要一心一意、聚精會神地進行經濟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轉折,說明我們黨打開了一條集中力量搞建設的新路。我們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其他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而不能動搖和干擾這個中心。除非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這個中心。

(4)鄧小平同志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更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在開始的一段很長時間內生產力水平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完全消滅貧窮,因此要更加自覺地發展社會生產力。隻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因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這樣,社會主義在人民中才有強大的吸引力,才有不可動搖的牢固基礎。同時也隻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才能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小平同志說: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們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到那時,“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們就可以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到那時,我們就可以更加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就為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奮斗方向,更加証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5)鄧小平同志認為,要發展生產力,就要選擇好的正確的政策,總結中國過去的歷史經驗,借鑒國外的經驗,最好的政策、唯一正確的政策,就是實行改革開放。他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這些政策概括起來,就是改革和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6)鄧小平同志還把歸根到底是否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標准。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正確運用和發展。他說:“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為了確保中國社會生產力有步驟地持續發展,小平同志從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出發,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指引全黨和全國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勇於創新,不斷總結,為實現這些戰略目標而努力奮斗。

(8)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提出凡是有利於生產發展的一切手段、方法和經濟形式、經營形式,都應大膽地利用。他說:“搞社會主義,中心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切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我們都採用,又說:“許多經營形式,都屬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手段、方法,既可為資本主義所用,也可為社會主義所用,誰用得好,就為誰服務。”這個新觀點的提出,對廣大干部和群眾的思想是一個放。

(9)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這是他深入觀察分析當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重大影響的事實和經驗,得出的一個新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原理的重要發展。鄧小平同志說:“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証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這些關於科學技術作用的新論述極為重要。依靠科技進步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我們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我們要把經濟效益的提高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努力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武裝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使之成為發展經濟的強大動力和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礎。

(10)鄧小平同志還明確提出,抓住時機,加快發展,隔幾年使經濟上一個台階,應該成為經濟工作的一個指導方針。這也是鄧小平同志在發展生產力問題上的一個新觀點。一是發展的時機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並不多,要善於把握住,千萬不要錯過﹔二是要保持一個適當的積極的發展速度。太高了當然不好,經濟過熱就容易出毛病,但速度低了也不行。速度低了,就等於停步,甚至是后退。如果經濟發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上,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很難提高,那就不只是個經濟問題了,實際上也是個政治問題,所以發展才是硬道理。凡是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可能發展得快一點,隻要效益好,質量高,就沒有什麼風險,沒有什麼可擔心的。我們強調抓住時機,及時正確決策,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目的是為了順利實現“三步走”的發展目標,使我們的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從而使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正如鄧小平同志說的:“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壓力,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

鄧小平同志以上這些關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本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二)關於堅持改革開放的思想

實行改革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和鮮明特點。它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偉大的轉折和新的飛躍。它集中反映了鄧小平同志創造性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理論的卓越貢獻。在學習和掌握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上,要把握好以下一些重要思想和觀點。

(1)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或者說是中國又一次革命性變革。因為它是根本改變束縛生產力的經濟體制和其他體制,使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次革命,而且是非常深刻的革命。鄧小平同志說:“我們正在做的改革這件事夠大膽的。但是,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前進就困難了。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須做的事,盡管是有風險的事。”改革就是革命的思想。這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變革、社會革命理論的一個新發展。

(2)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按照鄧小平同志的觀點,實行改革開放,就是實現從過去的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這是加快經濟發展、加快擺脫貧窮的唯一正確的政策和必然途徑。不通過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國就沒有希望,沒有出路。

(3)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鄧小平同志指出,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也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開放也是全面的開放,是對世界所有的國家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而各項改革和開放工作,都是為了使社會主義制度得到完善和發展,都是要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這種改革開放性質和目的的確定,既同那種因循守舊,對改革持懷疑、否定態度,甚至認為是搞資本主義的“左”的錯誤傾向劃清了界線,也同打著改革開放的幌子,搞資產階級自由化企圖使中國全盤西化的右的錯誤傾向劃清了界限,從而保証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勝利發展。

(4)在經濟體制改革中,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正確認識計劃與市場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根據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事實和經驗,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全新的思想。這就是他所闡明的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隻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於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小平同志的這些新思想,為我們改革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5)政治體制改革要同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相互促進。這也是鄧小平同志強調的一個觀點。他明確地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這就是通過干部年輕化等措施,保持黨和國家領導的活力﹔通過精簡機構、克服官僚主義,真正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權力下放,充分調動人民和各行各業基層的積極性。實行政治改革,一個最大的目的就是取得和保持一個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以利於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政治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和法制,中國的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是同社會主義法制相輔相成的。通過發展民主和法制,既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又保証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行政治改革'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絕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即所謂三權鼎立、多黨競選、兩院制那一套。隻要我們堅持遵循小平同志的觀點去做,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就一定能夠正確有效地進行,西方企圖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上施加影響的一切幻夢都必定全然破滅。

(6)在改革開放中,必須始終把握好幾個基本環節。一是要大膽改革過去的體制,消除存在的弊端,同時要保持、發揚我們黨的一切優良傳統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二是要積極吸收和借鑒外國包括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各種合乎科學的有益的東西,同時要堅決抵制各種腐朽的東西﹔三是要結合新的實踐和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勇於創造新事物新經驗。把握住了這幾個基本環節,就能保証改革開放的健康進行和順利發展。這是鄧小平同志一再闡述和堅持的一個重要思想。他在談到改革中不能照抄外國,要保持自己的優越性時就明確指出:“我們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越性。比如共產黨的領導就是我們的優越性。”“再如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們的優越性。這種制度更利於團結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我們做某一項決定,可以立即實施。又如解決民族問題,中國採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我們有很多優越的東西,這是我們社會制度的優勢,不能放棄。”

(7)改革開放必須長期堅持不變,即使遇到風險,發生政治風波,在克服風險和果斷解決政治風波以后,仍然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改革開放,任何時候都放棄不得。這是小平同志對全黨的原則要求。他說:“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如果放棄改革開放,就等於放棄我們的根本發展戰略。

(8)改革開放是一個嶄新的事業,不僅在中國是一個大試驗,而且從世界的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大試驗。鄧小平同志說:“這場改革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改革成功了,不僅可以保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而且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由於改革是一個新事業新試驗,在其發展的進程中,就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風險,因此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要走一步,看一步,不斷總結,對的就堅持,不夠的加把勁,發現有錯就趕快改。隻要循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前進,有點風險也不可怕,經驗越來越多,思想越來越成熟,路子越走越寬,就必能從一個台階走向新的台階,必能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引向最終成功的彼岸。

鄧小平同志這些關於改革開放的基本觀點,都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寶庫的新貢獻。

(三)關於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的思想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堅持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和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基本經濟制度,也是在經濟上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特征。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小平同志反復闡明的重要觀點。他說:“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我們就是要堅決執行和實現這些社會主義的原則。從長遠說,最終是過渡到共產主義。”

(1)鄧小平同志認為,在中國隻有堅持社會主義,才能保持社會穩定,才能擺脫貧窮﹔如果放棄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就會變成一個亂的社會,不但不能擺脫貧窮,連溫飽的問題也解決不了,就會變成少數人富而大多數人窮的兩極分化的社會,就會連國家的政治獨立也保不住。他說:“中國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隻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所以我們不會容忍有的人反對社會主義。我們說的社會主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了堅持社會主義,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而在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和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和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不能變,這些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也是不能變的。因為人民擁護,變了,人民不會答應。一切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為取舍,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根本准則。

(2)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長期並存和共同發展的所有制格局,這是鄧小平同志根據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實際,提出的一個有利生產力發展的重大經濟政策,是對過去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的正確修正,也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理論的新的發展。鄧小平同志多次闡明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其他經濟成分,並積極加以引導,對社會主義經濟隻會起有益的補充作用,而不會傷害這個主體。他說:“我們吸收外資,允許個體經濟發展,不會影響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這一基本點。相反地,吸收外資也好,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也好,歸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發展生產力,加強公有制經濟。”“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很大,吸收幾百億、上千億外資,沖擊不了這個基礎。”

(3)關於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思想。主要有:第一,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它同資本主義的致富不同,不是少數人致富。社會主義創造的財富第一歸國家,第二歸人民,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國家拿的這一部分,最終也是為了人民。所以鄧小平同志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第二,實現共同富裕的正確途徑是,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通過他們去帶動和幫助未富的人和地區也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認為:“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這種實現共同富裕的正確途徑的提出,也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一個新貢獻。第三,實行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對全國來說,就有一個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條件暫時不具備的地區就相對地后一點發展起來的問題,因此也就有一個相互都顧全大局的問題。小平同志指出:沿海地區“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第四,先富裕的地區有責任幫助未富裕的地區。先富裕地區在實現富裕的過程中,也得到過未富裕地區的各種形式的幫助,所以幫助從來是相互的。先富的如何幫助未富的,既要注意時機,又要注意採用正確的方法。總而言之,不能採用過去那種“平調”的辦法,麗應以既提供幫助又不影響、不削弱發達地區的經濟活力為前提。解決地區之間的發展差別,防止人與人之間收入差距過大,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必須妥善解決。要像關心發展生產力那樣關心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如果生產發展了,社會財富增多了,但是分配上出了問題,老是少數人富、多數富不起來,那就離開了發展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就不是社會主義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過程中,通過先富幫未富,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通過稅收調節等辦法,總的趨勢是逐步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別,防止社會分配不公,達到全國各個地區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就是說,不會導致富的越富,貧的越貧。坦率地說,我們不會容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

鄧小平同志關於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這些新的思想,是合乎實際的和正確的,而且深刻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四)關於兩個文明全面發展和“兩手抓”的思想

人們的生活既有物質的需要,又有精神的需要。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目的,就是既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這就要求社會主義事業必須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建設和全面發展的事業,要求我們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兩手抓”的方針。鄧小平同志從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明確提出了這一方針,這也是他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

(1)堅持兩個文明全面發展,堅持“兩手抓”,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也是保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証。我們為社會主義奮斗,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也就是說,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能夠最終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物質文明,而且因為社會主義能夠在消滅剝削制度的基礎上創造出資本主義無法比擬的精神文明。所以,鄧小平同志不僅為我們確定了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指導思想,而且明確指出:“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超過他們(按:指亞洲‘四小龍’),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就是說,兩個文明缺少任何一個方面的發展,都不成其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堅持“兩手抓”,也就是堅持兩點論,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証的方法論,在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和發展。

(2)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括加強理想道德和科學文化建設。鄧小平同志認為,核心的問題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四有”當中最重要的又是有理想、有紀律。他說:“有理想,有紀律,這兩件事我們務必時刻牢記在心。”“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又說:“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少年作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絕對不行。”鄧小平同志這些指示十分重要,是我們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指針和動力。

(3)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整個現代化建設中,要特別重視和切實加強對人民群眾首先是共產黨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中國歷史的教育、艱苦奮斗等黨的優良傳統的教育。這是鄧小平同志提出並反復強調的一個重要要求。堅持進行這些教育,是培養“四有”人才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關於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鄧小平同志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隻有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才能提高我們運用它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來積極探索解決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基本問題的本領,既把我們的事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推向前進,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別是一些新上來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復雜的斗爭中迷失方向”。同時,也才能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關於加強中國歷史教育,鄧小平同志指出:“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中國從鴉片戰爭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成了世界著名的‘東亞病夫’。”“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証。所以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關於加強艱苦奮斗等黨的優良傳統教育,鄧小平同志強調:“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我們最近十年的發展是很好的。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最重要的一條是,在經濟得到可喜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況下,沒有告訴人民,包括共產黨員在內,應該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堅持這個傳統,才能抗住腐敗現象。所以要加強對人民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艱苦奮斗。這是中國從幾十年的建設中得出的經驗。”

(4)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整個現代化建設中,要十分注意和堅持進行反對腐敗現象、反對精神污染、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工作和斗爭。這是鄧小平同志提出並反復強調的又一個重要要求。進行這些工作和斗爭,既是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重要保証。鄧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實行開放政策必然會帶來一些壞的東西,影響我們的人民。要說有風險,這是最大的風險。”這些壞的東西,包括腐敗現象,也包括精神污染,包括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隻有反對和克服這些壞的東西,及時消除這些風險,才能保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關於反對精神污染,鄧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明確提出:“思想戰線不能搞精神污染。”“精神污染的實質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散布對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和對於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后來他又重申:“反對精神污染的觀點,我至今沒有放棄。”關於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出現一種思潮,叫資產階級自由化,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會主義。這不行。中國要搞現代化,絕不能搞自由化,絕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1987年他又強調“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整個過程中,至少在本世紀剩下的十幾年,再加上下個世紀的頭五十年,都存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關於反對腐敗現象,鄧小平同志說:“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對干部和共產黨員來說,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要整好我們的黨,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的腐敗現象,確實有失敗的危險。”反對和克服這些錯誤的東西,由於是長期的任務,因此不能搞運動,方法要以教育、引導為主。對於同腐敗現象作斗爭,除了靠教育以外,還要靠法制。總之,要把反對精神污染、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腐敗貫徹於整個改革開放過程,是鄧小平同志根據新時期的具體實際提出的新的思想和任務。

(5)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思想文化戰線擔負尤為重大的任務和光榮的職責,因為這條戰線是從事精神產品的生產和傳播的。鄧小平同志對這條戰線的各個部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早在1985年他就指出:“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准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准則。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產品,要堅決制止壞產品的生產、進口和流傳。”這也就是要求必須把精神產品的社會效益擺在首位,在這個前提下提高其經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正確結合。隻有這樣,才能抵制“一切向錢看”的錯誤傾向,才能不斷提高精神產品的質量,才能保証思想文化部門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真正起到中堅作用。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鄧小平同志提出的這個思想越來越顯示它的遠見性、正確性和重要性。

(6)鄧小平同志認為,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要始終注意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個文明建設的辯証關系,防止顧此失彼,防止“一手硬、一手軟”。他說:“物質是基礎,人民的物質生活好起來,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會有大變化。”“當然我們總還要做教育工作,人的工作,那是永遠不能少的。但經濟發展是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工作就好做了。”“精神文明說到底是從物質文明來的”。同時,鄧小平同志又說:“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認識到人民自己的利益並為之而奮斗的有堅定信念的人。”鄧小平同志這些活,把兩個文明的辯証關系闡述得非常清楚了。

(7)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手抓”方針,除了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還包括其他的內容,如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活動,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等等。他反復要求:“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隻有一手是不行的”,而且“兩隻手都要硬”,不能“一硬一軟不相稱”。否則,我們在工作中,就會陷入片面性,增加風險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也是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種新的環境新的實踐的特點和要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

鄧小平同志上述這些關於兩個文明全面發展和“兩手抓”的思想,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很大的。

(五)關於“一國兩制”和“共同開發”的思想

“一國兩制”是用於處理國內歷史遺留問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新的正確方針。“共同開發”是用於處理國家之間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問題的新的正確方針。鄧小平同志說:“世界上一系列爭端都面臨著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還是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的問題。總得找出個辦法來,新問題就得用新辦法來解決。”

(1)“一國兩制”是處理國際關系的和平共處原則在國內政治生活中的創造性運用。鄧小平同志說:“和平共處的原則用之於解決一個國家內部的某些問題,恐怕也是一個好辦法,根據中國自己的實踐,我們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這也是一種和平共處。”“這件事情會在國際上引起很好的反應,而且為世界各國提供國家間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一個范例。”

(2)“共同開發”就是對國家之間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可以先不談主權問題,而雙方先進行共同開發,相信后人會找出更聰明的辦法解決領土爭端問題。這個方針是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如何解決釣魚島問題時開始提出來的。他說:“這樣的問題,要從尊重現實出發,找條新的路子來解決。”採用共同開發的辦法,是為了避免發生武力沖突,既有利於加強雙方的合作,又有利於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爭取時間聚精會神地搞好國內建設。

(3)鄧小平同志提出“一國兩制”和“共同開發”的構想,表現出了非凡的膽略和勇氣。而這個膽略和勇氣是有堅實的基礎的。他說,這個膽略和勇氣“來自人民的擁護,人民擁護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擁護黨的領導”。

(4)“一國兩制”和“共同開發”的思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新創造。鄧小平同志說:“如果‘一國兩制’的構想是一個對國際上有意義的想法的話,那要歸功於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毛澤東主席的話來講就是實事求是。”“這個新事物不是美國提出來的,不是日本提出來的,不是歐洲提出來的,也不是蘇聯提出來的,麗是中國提出來的,這就叫做中國特色。”他又說,“我們中國人是主張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什麼樣的和平方式?‘一國兩制’,‘共同開發’。同我談話的外賓,都說這是一個新的思想,很有意思。”

(六)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思想

我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我們建設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也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隻有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國家才能一步步富強起來,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隻有爭取到和維護好和平的環境,才能使國家比較順利地發展。我們的對外方針和政策,就是為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保証國內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服務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在調整我們的對外政策和處理國際關系方面作出的新貢獻,是不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鄧小平同志經過對國際形勢、對和平力量與戰爭力量的對比分析,對世界戰爭與和平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正確判斷,這就是由於和平力量的增長已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雖然世界戰爭的危險仍然存在,但是可以爭取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和平。

(2)依據這個新判斷,小平同志適時地調整了我國的對外政策,由過去的“一條線”戰略(即從日本到歐洲一直到美國這樣的針對蘇聯霸權主義威脅的“一條線”)轉變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說:“我們不能坐到別人的車子上去。我們這種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於世界和平。”

(3)這種對國際形勢的新判斷和對外政策的新調整,是鄧小平同志領導我們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要依據之一。他說:由於有了這樣的判斷和這樣的政策,“我們就能放膽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建設”。“過去我們過多地認為世界大戰很快就要打起來,忽視發展生產力,忽視經濟建設。現在根據新的觀察、新的分析,下決心一心一意搞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4)鄧小平同志提出當代世界迫切需要解決的有兩大問題或兩大主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這是對國際關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新概括。他說:“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和平是有希望的,發展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隻有這樣,才會明了發展問題既是發展中國家自己的責任,也是發達國家的責任。”把當代世界存在的問題高度概括為和平與發展問題,又把和平問題與發展問題緊密地聯系和統一起來,而且鮮明地提出發展問題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負有責任的全人類問題,確實是抓住了實質,切中要害。這樣,也就在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和向往發展的人民中間,高高地樹立起了一面反對破壞和平、危害發展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斗爭旗幟。這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同志的馬克思主義洞察力和卓越的戰略眼光。

(5)為了促進和平與發展問題的解決,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兩條基本政策。這就是:“第一條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條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經濟新秩序。”他要求“這兩條要反復講”,同時認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要有所作為,而有所作為主要就是為促進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經濟新秩序作出應有的努力。他強調指出:“國際關系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則,應該是不干涉別國的內政,不干涉別國的社會制度。要求全世界所有國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辦不到的。”

(6)為了正確判斷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和保持我們在國際社會中的主動權,鄧小平同志還為我們確立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絕不當頭的正確方針。

所有這些思想和觀點,都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國際關系的理論。

(七)關於獨立自主地發展中國的思想

堅持獨立自主,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立足點。獨立自主是我們黨的一貫原則,也是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小平同志不僅處處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而且結合新的實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個原則。

(1)中國有許多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國情和發展特點,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既不能思想僵化,固守於某些傳統的教條,也不能盲目崇外,照搬別國的模式,而必須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鄧小平同志把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貫徹於新時期黨和國家的全部活動之中,貫徹於研究各種問題和制定各種政策之中。在這個重大原則問題上,他從不屈服於任何壓力,從不迷信任何教條,表現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勇氣和膽識。

(2)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無論過去、現在、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也就是在這篇講話中,他第一次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光輝思想。這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也就是獨立自主地發展中國的正確道路。

(3)由於確立了這條道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就同一切“左”的右的錯誤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徹底劃清了界限。由於確立了這條道路,我們黨在當今風雲變幻的國際舞台上,維護我國的獨立自主權利,維護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就有了根本保証。鄧小平同志在1989年指出:“為什麼說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就是因為我們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否則,隻能是看著美國人的臉色行事,看著發達國家的臉色行事,或者看著蘇聯人的臉色行事,那還有什麼獨立性啊!”這也就是說,因為我們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一,它是社會主義的,同資本主義的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上根本不同﹔第二,它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同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建設路子上也不相同。鄧小平同志這一段話極為重要,它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地辯証地統一起來了。沒有獨立自主的立足點,也就沒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反之,沒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也就沒有中國在當今世界上的真正的獨立自主地位。可以說,深刻理解了鄧小平同志這一論述的含義,也就掌握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諦和意義。

(4)遵照鄧小平同志的要求,我們在向外國學習和借鑒的問題上,一直是堅持獨立自主的,是依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的。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積極擴大對外交流,積極吸收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同時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我們堅持發展廣泛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努力吸收外國的資金和先進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關起門來搞建設不行﹔同時又堅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的條件和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建設社會主義,在我們這樣的大國離開自力更生這個力量的基點來搞建設也不行。

(5)鄧小平同志強調,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持維護國權、國格,始終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反對任何外來干涉。他說:“西方的一些國家拿什麼人權、什麼社會主義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實際上是要損害我們的國權。”“真正說起來,國權比人權重要得多。”所謂國權,就是國家的主權,就是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國家的發展道路、發展政策和處理一切內部事務的權利。鄧小平同志又說:“人們支持人權,但不要忘記還有∼個國權。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要維護我們的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今后如有需要,動亂因素一出現,我們就採取嚴厲手段盡快加以消除,以保証我國不受任何外來干涉,維護國家的主權。”鄧小平同志這種蔑視任何外來威脅,不信邪、不怕壓的精神為全黨樹立了楷模。他提出國權、國格的新概念,並把它們置於比人權、人格更高更重要的地位,這種新的思想對於我們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八)關於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

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鄧小平同志對實事求是的思想也有新的豐富和發展。

鄧小平同志指出:“二十年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條最重要的原則: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什麼是當代中國的實際?首先要弄清中國現在是處在一個什麼發展階段,這是最大的最根本的實際。我們現在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一切都要從這個最根本的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確定發展戰略,選擇發展道路,提出發展政策。

鄧小平同志把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貫徹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工作,貫徹於經濟、政治、軍事、教育、科技、文化、社會的各個領域,研究和探索各種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特點,適應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堅持真理與修正錯誤相結合的鮮明特點。而且,鄧小平同志運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解決認識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領導原則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例如,把實事求是同解放思想、獨立思考統一起來,把實事求是同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統一起來,把實事求是同敢於試驗、敢於冒風險統一起來,把實事求是同充分信任群眾、依靠群眾的實踐和創造統一起來,把實事求是同保持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統一起來,把實事求是同主要用事實說服人們、不搞爭論統一起來,把實事求是同立足現在、著眼未來統一起來,等等。鄧小平同志這些思想,對於豐富我們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豐富我們的領導藝術,都是很重要的。

(九)關於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的思想

隻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不斷改善黨的領導。不改善黨的領導,就不能真正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這是鄧小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黨的領導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原則要求。

為了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鄧小平同志還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和措施。下面列舉幾點。

(1)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要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改變過去那種以黨代政、黨委包攬一切的“一元化”領導方式。為此,他認為必須實行黨政職能分開的新的領導方式。

(2)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同時提出了實行干部離休、退休制度和作為離退休制度的過渡形式的顧問委員制度,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的終身制,從而解決了黨的干部隊伍嚴重老化的問題,保証新老干部合作與交替的順利進行,從而也保証了黨的領導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這是鄧小平同志對新時期黨的組織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的一個重大貢獻,也是對毛澤東思想的黨的建設理論的一個新發展。

(3)鄧小平同志認為,任何一個領導集體特別是黨中央的領導集體必須有一個核心,並要求大家都要高度自覺地維護這個核心。他說:“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毛主席。因為有毛主席作領導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沒有把共產黨打倒。第二代實際上我是核心。因為有這個核心,即使發生了兩個領導人的變動,都沒有影響我們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始終是穩定的。進入第三代的領導集體也必須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也就是現在大家同意的江澤民同志”。鄧小平同志還強調指出:新的領導集體的成員“最重要的問題是要胸襟開闊。要從大局看問題,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要相互容忍,相互謙讓,相互幫助,相互補充,包括相互克服錯誤和缺點。”

(4)鄧小平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最根本、最合理、最便利的制度,任何時候不能丟。這是對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和優越性的新的論述。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放棄民主集中制原則,導致黨的渙散和國家劇變的國際背景下,小平同志作出這樣的新論述,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扞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理論意義。

(5)鄧小平同志認為,四項基本原則中,最重要的兩條,就是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隻要黨的領導是正確和堅強的,就什麼都不怕,什麼風浪也能抵擋,什麼考驗也能經受住。西方國家總是千方百計企圖把社會主義全部從地球上抹掉,這是由他們的帝國主義本性所決定的。鄧小平同志指出:“帝國主義肯定想要社會主義國家變質。”“整個帝國主義西方世界企圖使社會主義各國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納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統治,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西方國家正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所謂沒有硝煙,就是要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西方國家對中國也是一樣,他們不喜歡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唐寧街歲月》的回憶錄中,對這一點也是直認不諱的。她說:“我希望看到共產主義垮台——的確,我希望看到它不僅在東歐和蘇聯,而且在全球的每個角落垮台,可是我希望看到用和平手段實現這一目標。”她認為這是“托出心裡話”。為了粉碎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的圖謀,關鍵是確保我們黨內不出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同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的戰斗力和執政水平,關鍵是要把黨的各級領導的接班人選准選好。鄧小平同志說:“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准,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我們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真正關系到大局的是這個事。”為此,他一再指出:“領導班子還是要注意年輕化,要選馬克思主義者。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政治上好的、有馬列主義修養的人還是有的。”“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並有政績的人,大膽把他們放進新的領導機構裡,要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誠意要搞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觀點,不僅豐富了毛澤東關於防止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的思想,同時根據新的形勢新的任務,也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提出的選拔干部的德才兼備原則和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思想。

從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是多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上面說到的九個問題,只是豐富和發展的一些主要方面,並不是它的全部內容。但從中已經充分表現出了鄧小平同志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卓越智慧和創新精神。我們要認真學習和掌握他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新觀點新思想,而且要認真學習和掌握他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不斷地把我們偉大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推向前進。

(原載《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不動搖:省部級干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體會》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