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深刻啟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8-20   
分享到 :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深刻啟示

——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

郝永平 黃相懷

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鄧小平理論最鮮明、最深刻的主題。鄧小平同志在晚年思考最多、強調最多的,就是如何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因此,黨的基本路線,可以看做是鄧小平同志最重要的政治遺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可以看做是鄧小平同志最重要的政治交代。系統梳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歷史經驗,結合新的時代特點繼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對於繼承鄧小平同志未竟之業,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正確認識社會發展階段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根本前提

對社會發展階段的准確認識,不僅是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和完成歷史任務的客觀基礎,也是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前提。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和繼承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為提出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奠定了根本前提。盡管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我國目前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這一重大理論判斷,依然是正確的、准確的。原因在於:盡管我國已經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仍然是社會主義建設最重大、最基礎的任務,經濟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根本性和基礎性地位沒有變化。盡管我們黨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要確保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增強政治發展的“戰略定力”,確保在根本性問題上不犯顛覆性錯誤,必須更加著重強調“四項基本原則”。盡管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得我國總體上已不存在“該改而沒有改”的問題,但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節點的一步步臨近,以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的一步步迫近,我們面臨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更加繁重而復雜,因而必須堅定不移地更高舉起改革開放的大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

准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關鍵依據

社會主要矛盾事關社會發展全局、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准確把握了社會主要矛盾,就能正確制定黨的基本路線,就能有效化解與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摒棄了那種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當成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看法和做法,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確的論斷。1979年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領導下形成的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此后的歷次全國黨代會對此均進行了強調和確認。認清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就認清了我們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主攻方向和著力點,從而也就構成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關鍵依據。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把握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新特點,必須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的新變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首要地還是要在增加供給上做文章,正確的選擇隻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其次,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發展社會生產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就需要將“四項基本原則”作為根本保障﹔再次,改革開放是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發展社會生產的根本途徑,必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動力,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制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客觀要求

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基於、植根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上,是鄧小平同志最富開創性的理論貢獻。這一理論貢獻打破了對於計劃經濟的迷戀,也打破了對於公有制的誤讀,為成就中國的“經濟奇跡”打開了思想的閘門、釋放了創造的活力。在當今中國,市場經濟早已不是新鮮事物,但如何進一步發展、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然是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展,就越需要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這是因為:首先,我們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決定了必須選擇最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經濟運行方式﹔而之所以選擇市場經濟,就是因為實踐証明它是最有效率的經濟運行方式。因此,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思路的指引下,為更好地和最大化地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必然要通過市場體系建設、法治建設、政府改革等,不斷健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義,一方面在於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於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搞的市場經濟,它必然要服務於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內在和本質規定性。因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體現在經濟領域,就必然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使之更好地服從和服務於社會主義,確保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方向。再次,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一方面,處於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體制機制上有許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隻有進行全面而深化的改革,才能為市場經濟奠定良好的基礎、營造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市場經濟的運行機理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建設體系健全、運行良好的市場經濟體制,也需要進行全面而深化的改革。

積極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價值目標

內在地看,黨的基本路線之所以正確,就是它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期待與要求。事實上,鄧小平同志之所以諄諄告誡、反復教導要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條路線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具體來說:一是人民從黨的基本路線中獲益良多。二是黨的基本路線是人民相信擁護黨的政治基礎。三是人民群眾對黨的基本路線最有發言權。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確定現行政策不會發生變化的主要根據是,現行政策對不對,對國家來說對不對,對人民來說對不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上的重要經驗之一是,就是把積極順應人民群眾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作為重要價值目標去追求和踐行。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進一步堅定全黨全國人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之所以是興國之要,是因為它從根本上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於奠定國家興旺發達、社會富足豐裕的物質基礎﹔四項基本原則之所以是立國之本,是因為它從根本上保証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奠定了國家長治久安、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改革開放之所以是強國之路,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激發和釋放了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奠定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基礎。由此,我們之所以說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它順應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願望和要求,為黨和國家的全部工作贏得了民心、贏得了主動、贏得了未來,從而使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充滿生機、蓬勃發展。

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鮮明態度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來自“左”和右的錯誤思想的干擾,這也是一條基本的經驗。鄧小平強調: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右的主要表現是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左”的主要表現是否定改革開放,影響和沖擊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失誤,主要是吃了“左”的虧﹔並且,改革開放要探索和開辟新的道路,主要阻力也來自於“左”。因此,鄧小平同志說:“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歷史和現實充分表明,抵制來自“左”與右的干擾,避免犯“左”與右的錯誤,撇開“左”與右的糾纏,關鍵在於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關鍵在於不丟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發展歷程充分說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態度鮮明地反對錯誤思想的干擾,必須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在一些重要歷史關頭,圍繞一些重大問題,還會不時出現一些否定社會主義、否定改革開放和否定黨的基本路線的模糊認識甚至錯誤思想。這就需要我們正確認識“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關系,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必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統一起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是對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特征的科學概括,已去除了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保守內容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僵化成分,並由改革開放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同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實行的改革開放,是由四項基本原則引領方向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不斷走向深化的。在這裡,如果以僵化的眼光來對待四項基本原則,就會懷疑甚至否定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就會犯“左”的錯誤﹔如果以片面的觀點來看待改革開放,就會懷疑甚至否定社會主義性質,就會犯右的錯誤。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來源:《光明日報》201408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