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經濟思想理論座談會”發言摘編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8-22   
分享到 :

“鄧小平經濟思想理論座談會”發言摘編

編者按:本報主辦的“鄧小平經濟思想理論座談會”819在京召開。適逢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國內經濟理論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追尋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經濟思想脈絡,暢談鄧小平理論對中國改革與發展的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與會者在深情緬懷世紀偉人鄧小平的同時,對步入新常態后的中國經濟和全面深化改革也進行了廣泛的探討。現將與會專家學者發言摘要刊出,以饗讀者。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奠基者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李君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發展起來的,其奠基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8件事可以佐証:

第一件事,在鄧小平親筆寫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報告的提綱中,他提出:“自主權與國家計劃的矛盾,主要從價值法則、供求關系(產品質量)來調節。”“自主權”這3個字很簡單,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中撕開了一個口子。后來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突破。

第二件事,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指出:“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這一論斷明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取向。

第三件事,1983年,鄧小平與江蘇省委負責人座談,在聽到蘇州社隊企業憑借靈活的經營機制得到成長和發展時,鄧小平說:“看來,市場經濟很重要”。

第四件事,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改革目標。對這個決定,鄧小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我的印象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我是這麼個評價。”由於這個決定突破了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的傳統觀念,對於后來進一步提出和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體制,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第五件事,上世紀80年代中期,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客人時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証明,在某種意義上說,隻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

第六件事,鄧小平在同中央幾位負責同志談黨的十三大報告起草工作時鮮明地指出:“為什麼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隻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隻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這一論斷,在我們黨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進展。

第七件事,有人對市場經濟的改革提出“姓社姓資”的質疑,鄧小平經過深入思考,提醒大家:“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於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不要以為搞點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道路,沒有那麼回事。”特別是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強調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就為我們黨在十四大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第八件事,關於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鄧小平明確表示贊成,而且說“深圳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是鄧小平對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明確的表態,使得我們黨從十四大開始,以積極自覺的態度投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

在傳統的理論中,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都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鄧小平的科學論斷,突破了這種經濟理論的固有觀念及其思維定勢。

鄧小平強調我們的工作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強調的重點是我國雖然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生產力落后,社會主義還沒有取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也就是說,鄧小平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為了讓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好地發揮出來。

鄧小平破解傳統的計劃經濟思維的鑰匙,是他對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認識。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

把鄧小平經濟理論推向新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張卓元

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十分豐富,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由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創舉,沒有先例和模式可供借鑒,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探索,在實踐中尋找其客觀規律性。因此,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在中國改革和發展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

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已取得巨大成績,現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鄧小平說,“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及其實施,將使鄧小平的上述設想變為現實。而且這個制度不僅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還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的制度。

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說,是能促進和保証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順利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等等。這些理論和指導原則,都是對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並且在落實過程中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推向新的階段。

鄧小平“南方談話”意義深遠

中共中央黨校教育長 王東京

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我們重溫“南方談話”,倍感親切,也更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鄧小平同志的許多重要思想對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仍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第一,“南方談話”從歷史發展動力的高度,提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指出,“過去,隻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這一重大論斷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認識。針對姓“資”姓“社”問題,鄧小平提出,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准,把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是鄧小平同志反復思考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發展社會主義得出的重要結論。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鄧小平同志的這番話語重心長,當前我們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尤其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與體會。

第二,“南方談話”強調改革要打破在計劃與市場問題上的束縛,提出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關於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鄧小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在1979年會見外賓時,他提出:“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鄧小平同志的這一重要論斷,為黨的十四大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定了基調,而且“南方談話”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也始終是圍繞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展開的。去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仍然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由此足見鄧小平同志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與遠見卓識。

第三,“南方談話”從社會主義本質論出發,提出要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是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內容提出來的。不過鄧小平同志所講的共同富裕,並不是指要搞平均主義。他強調,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共同富裕並不意味著各地區以及所有社會成員同時富裕。鄧小平同志關於“共同富裕”的思想,對於我們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第四,“南方談話”強調必須注重大膽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要堅定不移地對外開放。鄧小平同志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應當抓住難得的機遇對外開放,利用有利的國際條件集中精力搞建設。他主張通過對外開放來沖擊傳統的舊體制與舊觀念,以促進改革和發展。自“南方談話”以后,中國真正進入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經濟增長突飛猛進,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偉人已逝,斯言長存。我們應當牢記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囑托,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堅定信念,凝聚力量,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堅持“三個有利於”這塊“試金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盧中原

堅持“三個有利於”是衡量改革成敗得失、成效大小的根本標准和“試金石”。

判斷改革開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敗的標准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看待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我認為,並不僅僅在於具體的改革舉措是什麼。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往前走,在這一過程中,衡量改革成敗得失和成效的“試金石”,仍是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有利於”。有人提出,具體措施可能短期內達不到提高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那是否有近期的衡量目標?當然,我們可以提出近期性目標。比如,有一個標准就是,是不是真正觸動了大家都認為確實應該改的、阻礙了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的環節?衡量改革成敗得失和成效大小,最終都要落到“三個有利於”上面來。

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是達成“三個有利於”標准的制度保障和重要的戰略抉擇。以我們最近熱議的幾個話題來看,一是“中等收入陷阱”。我們很多欠發達地區面臨的是能不能跨越“低收入陷阱”的問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現在已經面臨的是“高收入陷阱”問題。我們整個面臨的不是簡單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所能描述的。探討這個問題,首先要認識到國內較大的區域差距,其次要認識到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二是“窮則思變”。鄧小平同志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認為,隻有改革開放才能使整個社會的積極性和資源調度的合理機制朝著“三個有利於”的方向發展。

總之,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准以及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抉擇,是確保中國現代化大門永遠打開、不至於封閉的根本的“指路明燈”。

從“摸著石頭過河”談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鄧小平同志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的經濟思想中包含著充滿智慧的改革方法論,比如,“摸著石頭過河”。

漸進式改革包含了鄧小平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以“價格雙軌制”改革為例,計劃經濟時期,絕大多數商品都是需要憑票証購買的。如何改革?我們採取放調結合的辦法,逐步讓價格達到市場均衡水平。什麼是市場均衡水平?我們先放開一部分非必需商品的價格作為參照,就逐步了解到市場均衡價格。到上世紀90年代初時,人們發現,市場上基本上所有的產品價格都由市場決定了。夸張點說,我們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價格改革。

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把我國和周邊國家以及地區經濟增長作比較,我們要快得多﹔與一些發達經濟體比較,上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總量超過了6個發達國家﹔與一些金磚國家比較,整體來看,我國經濟發展好得多。事實証明,掌握正確的改革方法論,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快的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改善。

近年來,中央提出了關於改革的頂層設計的新思路。這與“摸著石頭過河”並不矛盾。通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例子,可以了解兩者之間既不同又有銜接的關系。

當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一些地區出現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此並沒有明確的表態。但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逐步鋪開,中央文件也不斷擴大了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認可程度。1984年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呈現燎原之勢。隨后,人民公社改為鄉,大隊改為村。這個改革過程非常快。但實際上整個改革過程中體現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之所以迅速被接受,很重要的一點是這項改革是典型的“帕累托改進”,改革中有明確的群體受益,但又沒有別的群體利益受損。從目前中國的改革進展來看,這種改革機會已經很少了。

在低垂的果子已經摘盡的時候,我們需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頂層設計很重要的意圖就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講,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我認為,從頂層設計看,今后思路更多的是突破既得利益群體的改革。

深刻領會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 王一鳴

今年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30多年前,鄧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開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使改革開放的巨輪打破堅冰,揚帆起航。當前,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改革正處在攻堅期和深水區。重溫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思想,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解放思想是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前提。我國的改革開放,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必須打破思想僵化,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在每個重要關口,鄧小平同志都以非凡的膽識和科學的態度,引領解放思想,沖破各種阻力,他旗幟鮮明地支持“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打破了改革的僵局﹔積極倡導“不爭論”,排除“姓社姓資”的干擾。他在南方談話中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實踐証明,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會有改革的突破,就難以把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我們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我們要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破除妨礙改革的思維定勢、行為習慣和路徑依賴,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自覺地用新思路、新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從實際出發,從基本國情出發,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改革。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改革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這一論斷,不僅從解放生產力角度,打破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藩籬,而且揭示了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客觀要求。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我們就要堅持以改革解放生產力的思想,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應該看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改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改變,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與此同時,支撐我國發展的要素條件發生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凸顯,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三、“三個有利於”是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准。改革得失成敗如何判斷,關系到改革的推進。“三個有利於”標准的提出,為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有了這個標准,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改革動力,那些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制度才成長起來。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就是要敢於破除妨礙推進改革的思想觀念,堅定不移把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改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前所未有。我們要做好承受改革壓力和付出改革代價的思想准備,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這才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

四、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30多年來,從設立經濟特區到沿海、沿江、沿邊開放,從單向引進來到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從被動接受國際貿易規則到主動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則,我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實踐証明,隻有對外開放,才能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就是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努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改革涉外投資管理體制,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對外投資由審批制逐步改為備案制。放寬投資准入,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進一步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的基礎上,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推動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我們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改革開放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充分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將鄧小平同志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這應是對鄧小平同志最好的紀念。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 顧海良

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鄧小平同志還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深刻理解鄧小平理論,就要搞清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問題,就要解決好改革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協調的問題,就要處理好生產力與經濟社會關系整體相聯系的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鄧小平同志的這些重要論述仍有強大的思想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三個進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條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礎。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為了更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要通過深化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正確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 高鐵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已成為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學習鄧小平經濟理論有助於全面深入認識和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述,關於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論斷,以及他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准,對於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我國經濟轉型中,在改革開放的不同階段,政府和市場的相互關系不斷發生變化。在經濟改革發軔后一段較長時間裡,政府是建設市場、培育市場的重要推手,正是在政府主導和助推下,市場體系從無到有、由初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相對完善,先后有了商品市場、要素市場,現貨市場、期貨市場,實體市場、虛擬市場,等等。所以,在一段時間裡,我國經濟包括在市場體系建設上,體現出政府主導作用,這與歷史演進有關。

隨著市場體系的發育,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角色、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應當發生相應變化。政府應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更多地為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條件和環境提供公共服務。

堅持“三個有利於”標准,有助於新時期不斷優化和創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發展,政府與市場自身及二者相互關系都在不斷變化。世界上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使許多國家重新思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與此同時也引發了圍繞二者關系的爭論,其中既有對政府主導作用的重新肯定,也有去“政府化”的種種議論。結合我國經濟改革的實踐,我們應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根據問題導向的改革思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就要採取措施解決好由於認識偏好和利益驅動產生的政府與市場“錯位”現象。比如,健全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法律法規體系﹔又如,推行“負面清單”、“權力清單”﹔再比如,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探索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目標模式,降低“試錯成本”,減少“摸著石頭過河”中的彎路。

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變著社會經濟生活。如何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大力提升政府服務水平,為市場配置資源創造更好條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我們應當堅持“三個有利於”的衡量和評價標准,緊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在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上爭取有新的突破,作出新的貢獻。

“先富”與“共富”的辯証法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賴德勝

先富共富思想是鄧小平經濟思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充滿著辯証法。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分配領域大鍋飯和平均主義現象嚴重,這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何打破大鍋飯,選擇何種分配方式,是改革所不可避免要回答的問題。對此,鄧小平同志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事實証明,讓部分地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想和政策,是非常有效的。因為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況差異明顯,不同人群之間的人力資本水平、工作投入程度差別也很大,如果強調同步富裕,結果隻能是共同貧窮。讓那些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的人先富裕起來,對於整個社會的財富涌現,具有非常強的激勵效應。我國近30多年經濟能夠持續高速增長,先富政策及其導致的企業家精神迸發,是一個重要原因。

但先富本身不是目的,先富的目的是要以點帶面,使更多的地區、更多的人逐漸富裕起來,從而實現共同富裕。對此,鄧小平同志一開始就有著清醒的認識,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他對於共同富裕有著更多更明確的強調。比如,他指出,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為了使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后的地區更好地發展起來,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一部分先富裕的人幫助沒有富裕的人,共同富裕,而不是兩極分化。

在新的發展階段,處理好先富共富的關系,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先富就要激發效率,要讓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的活力得到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共富就要追求公平,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顯然,就這個意義說,我們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特別是要健全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使這些要素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從而使經濟有比較好的增長,人均收入有比較快的增加。事實上,繼續把蛋糕做大,也是共同富裕的前提。

但是增長的好處並不會自動地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若要實現共富,必須主動積極地採取措施,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對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說,不僅再分配要注意公平,初次分配也要注意公平。同時,要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即“兩頭小,中間大”,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比例都比較小,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比較大。為此,要加大稅收調節力度,加強社會保障建設和轉移支付力度,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低收入人群能夠更好地享受改革發展的果實。

總之,先富共富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富有哲理。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多年我們通過鼓勵一部分人“先富”,推動更多的人創造更多財富,使我國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那麼,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則應該更有智慧踐行共富的理念,以更好地實現中國夢。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顧問 宋曉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總結中外經濟體制弊端,經過長期艱苦探索才明確的改革方向。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探討這一問題,重溫鄧小平理論,意義重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GDP總量攀升世界第二,上百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從低收入階段跨進中等收入門檻。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與矛盾:分配差距過大、投資消費失衡、產能嚴重過剩,等等。面對這些問題與矛盾,必須下決心推進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就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是全社會各類資源配置的主體。從政府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逐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必然經過簡政放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難免存在政府與市場邊界不夠清晰的問題。由於前一階段經濟高速增長,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被掩蓋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政府與市場邊界不清,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弊端日益積累顯現。

現在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與地方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有著很大聯系。一些地區搞唯GDP論英雄,還有一些地方利用低價甚至零地價工業用地、稅收返還、壓低水電價格等優惠措施,推動企業在本地區盲目擴大產能。

不可否認,過去唯GDP曾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做出了貢獻。這在特定歷史階段有一定合理性。但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必須劃清政府與市場的界限。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精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應當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方面下功夫。要明確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社會組織、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如企業經營決策等,堅決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如基本公共服務等,切實管好。要深化相關財稅、金融等改革,打破各類行政性壟斷,形成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以利於真正轉變發展方式。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絕不僅僅是中央政府的事,地方政府同樣要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社會組織、市場中介組織分開。

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同志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征程中,曾不斷提出和反復思考的基本理論問題。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對於當前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於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同志有一個經典的概括,這就是人們熟知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概括,深刻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貫穿於鄧小平理論的各個方面,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需要我們全面准確地加以理解。

首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其次,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手段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目的是滿足人民需要,實現共同富裕。他多次強調,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

第三,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的時代特點作了新的發展。

總之,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回答了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和所處的歷史條件下,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是一脈相承的,同時又是與時俱進的。我們應全面地、准確地、完整地領會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並在實踐中努力落實、不斷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20148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