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研究的幾點認識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2-19   
分享到 :

關於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研究的幾點認識

(本文是作者 2015 10 23日在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會、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召開的“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略有刪改。)

楊勝群

當前,全黨全國人民正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勵精圖治,攻堅克難,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我們應適應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需要,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理論淵源、科學內涵和深遠意義的研究。

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研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角度,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大背景下,放在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從理論與實踐、現實與歷史的結合上,進行深入的考察與研究。“四個全面”是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工作的戰略布局,實際上也就是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的戰略布局和戰略思想。研討“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個題目,突出的是史的角度,尤其是思想史的角度。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也可以說是從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因此,這個題目的視閾是非常寬廣的,可以討論的內容非常豐富。這裡,我想就這個題目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談幾點認識。

一、深入研究中國共產黨關於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的歷史傳承關系

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之間的關系問題,思想理論界取得一個很重要的共識,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但這“一脈”指什麼,卻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種觀點認為,“一脈”只是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基本原理等,而並不包括關於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思想、觀點和理論主張。這無疑是將馬克思主義空洞化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基本原理不是孤立地存在,而總是同具體的思想、觀點和理論主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們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不僅包括基本立場、基本原理一脈相承,還包括關於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系列正確的思想、觀點和理論主張一脈相承。

認准道路,一脈相承,承前啟后,接力相傳,是中國共產黨人寶貴的思想品格,鮮明地體現在新時期黨的理論創新和實際工作中。習近平曾經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年版,第 114頁。)這一段話,形象地揭示了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和全部工作,與幾代共產黨人接力推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脈相承的關系。“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就是繼續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提出並逐步形成的。今天,我們從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會非常明顯地看到,它從基本思想、基本原則、基本觀點到語言邏輯,都是對已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成果的繼承和發展。

拿第一個“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來說,在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台之前,沒有人對中國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提出過明確而切實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毛澤東創立新民主主義理論,指出中國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工業化,變農業國為工業國,使中國現代化由空想變為現實。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毛澤東、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並提出到 20世紀末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由於后來黨的指導思想陷入“左”的錯誤,到 20世紀 70年代中后期,雖然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經濟基礎薄弱,比例嚴重失調,特別是人民生活未得到很大改善等問題突出地暴露出來。鄧小平清楚地看到,到 20世紀末實現國際標准的現代化是做不到的,他運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在 1979年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現代化的“中國標准”,這就是小康標准、小康目標。按照鄧小平的這一設計,我國在 20世紀末基本實現了小康,實現了中國標准的階段性現代化目標,從而兌現了毛澤東、周恩來的諾言,圓了中國人民的一個世紀夢,並為進一步推進現代化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提出小康目標、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鄧小平又作出了“三步走”的設計,使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第一次有了明確而切實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時間表。“三步走”的設計中,關鍵是第二步“小康”,這是中國現代化發展承前啟后的一個戰略階段。進入 21世紀之后,黨的十六大繼承發展鄧小平的小康社會設計,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十七大進而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 2020年的奮斗目標,並在十六大提出的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到十八大,根據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又對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提出了更加順應人民意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十八大后不久,習近平指出:十八大提出的目標要求,“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相銜接,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一致”。(《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 78頁。)這句話十分明確地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一脈相承的歷史傳承關系。

習近平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也分別講過意思與此相近的話,這裡不再一一列述。總之,我們研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定要加強歷史的考察,加強從思想史角度的考察,注重揭示它的歷史和思想的淵源。

二、深入研究鄧小平關於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前面已經分析到,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工作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與鄧小平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有著緊密聯系。因此,要深入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還需要深化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的研究。

習近平曾經指出,鄧小平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鄧小平確定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就包括經濟建設、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兩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軍隊和國防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等各方面的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設計和基本發展戰略。這些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本源,是在整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不可移易的。而且,歷史條件和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還會不斷地賦予其新的內涵。因此,我們要結合新的實踐,不斷地進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小康社會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這是一個事關中華民族百年復興大業的大戰略。鄧小平對“三步走”的前兩步有過很具體的設計,而且也付諸了實施﹔他雖然對第三步還來不及作具體的設計,但是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一些大的思路。比如,一方面,他在作為政治囑托的南方談話中,不僅重申了第三步戰略目標,而且提出了“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鄧小平文選》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75375377頁。)另一方面,他又在各種不同的場合提出要重視解決發展起來以后出現的問題,特別是要解決好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和社會公平等問題。實際上,鄧小平已經預見並提醒了我們今天所遇到的很多問題。

並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在歷史上留下來,有一些看起來很時髦、很新潮的東西,不要很長時間,人們就會淡忘。但是小康社會、“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不會在人們的詞匯中消失﹔從 20世紀 70年代末到 202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必將會被歷史永遠記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步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歷史大課題。這樣一個大課題中,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現在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幾年時間,按照鄧小平對小康社會的展望和規劃,應怎麼樣貫徹執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要求,特別是解決好還存在的諸多問題﹔謹記鄧小平“擔子重,責任大”的囑托,應怎麼樣貫徹落實“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在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后,繼續向更宏偉的“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等等。這些都是與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有密切聯系的問題。

毋庸諱言,我們之所以要繼續深化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的研究,還有一個因素是,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受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影響,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誤讀、誤解鄧小平甚至質疑鄧小平有關重要思想主張的言論。比較有代表性的錯誤言論是,有人認為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結果導致了今天社會的貧富不均。這實在是一種誤讀和誤解。讓全體人民群眾擺脫貧困,實現社會共同富裕,是鄧小平決策改革開放的初衷。在改革開放之初,他之所以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希望找到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在一些地方先行先試,做出改革致富的榜樣,再帶動更多的地區和群眾一起改革致富。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在改革發展過程中,鄧小平非常重視已經出現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和社會成員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他甚至把話說到這個程度:“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110111頁。)發展的問題解決起來難,發展以后出現的問題解決起來更難、更復雜。再偉大再有智慧的人,都不可能回答和解決他預見到或沒有預見到的所有問題。我們不能苛求於前賢。作為理論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更深入更好地闡釋、研究鄧小平的思想和理論,回答和澄清各種誤讀和誤解,維護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三、深入研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意義及其理論特點

對於“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意義,目前人們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這就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定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反映了黨在治國理政問題上的基本經驗和新的認識,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全局性、長期性的保障。這樣的基本認識,也是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基本定位。

從思想史的角度講,“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無疑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新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那麼,它在理論上有哪些重要的特點呢?目前已經有不少學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作了分析和研究。我認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更加具有了明確的目標導向,更加針對了發展中出現的難題,更好地順應了人民的意願和期待。“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體現了更加明確的治國理政的目標導向,又體現了更加明確的國家發展的目標導向。前面談到發展起來之后出現的問題解決起來更難,但再難也要解決。怎麼解決?隻能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解決,通過全面依法治國來解決,通過全面從嚴治黨來解決。黨治國理政最崇高無上的境界,是順應人民的意願和期待,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更加凸顯了這一境界追求。總之,深入研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戰略意義和理論特點,是當前理論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作者楊勝群,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編審,北京100017

(責任編輯:劉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