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定位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2-06   
分享到 :

深刻認識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定位

李抒望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系統化,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具有裡程碑性質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標志性思想成果。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擁有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十八大報告深刻揭示了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戰略意義,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把握,自覺踐行。

一、科學發展觀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作出的所有重要的理論創新,都是圍繞著“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根本問題展開的,在實踐創新的基礎上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創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發展的理論體系,包括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這個理論體系,在繼續探索“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的同時,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這個當代中國的首要課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首先,科學發展觀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是科學理論,從根本上講,是因為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的觀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觀點﹔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正確處理中心與全面、重點與非重點、平衡與不平衡、內因與外因、當前與長遠等關系的觀點。科學發展觀既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典范,又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范。

其次,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這個“脈”,就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進”,就是在不同歷史階段,側重探索不同重大問題,做出了獨特理論貢獻,是對同一項歷史使命的理論探索,同一塊實踐土壤上開出的理論之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科學發展觀是系統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必須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必須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必須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總之,科學發展觀以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嚴密的內在邏輯構建了系統的科學理論,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各個環節,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行動指南。

二、科學發展觀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要內容,科學發展觀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重大戰略主題,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也是發展﹔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隻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強大物質基礎,才能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物質基礎。因此,發展是第一要義,回答了當代中國為何發展的問題,說明了新階段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本質。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首先要更加自覺地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一切發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否則,所謂的發展就失去了任何意義。所以,從目的范疇來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以人為本,就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和中心,一切以人為目的,摒棄傳統的把人作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義傾向,在社會發展中以滿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因此,人民群眾及其根本利益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發展的根本。要把提高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作為發展的目的性要求、發展的終極目標,使黨和國家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工作都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衡量標准﹔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群眾負責的精神,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確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發展主體地位,尊重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發展權利﹔要發揮最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發展過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最廣大人民群眾推動發展的作用﹔要用人民利益的實現程度來檢驗發展的成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提高更多社會成員的素質和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顯而易見,以人為本是核心,回答了當代中國為誰發展的問題,說明了新階段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目的。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執政為民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所謂全面發展,就是當代中國的發展必須涵蓋整個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所謂協調發展,就是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要保持發展的不同領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適應、有機配合、優勢互補與彼此促進。協調發展是不同領域、不同地區、不同方面的共同發展,但不是低水平的、靜態的平衡發展,要突出各自的優勢和效率,通過不同領域、不同地區、不同方面的協調來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效益。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生態、環境與資源相互適應,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利益的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用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改變人們傳統的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從整體上轉變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行為規范。全面協調可持續是基本要求,回答了當代中國何為發展的問題,說明了新階段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堅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就是推進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必須兼顧經濟社會各方面、各領域、各階層、各群體的發展要求與利益關系,最大限度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和化解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和諧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以人為本的發展、全面的發展、協調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都必須通過統籌發展來實現。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統籌兼顧,堅持更加突出地通過統籌兼顧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科學發展觀指明了中華民族復興的陽光大道

科學發展觀是在我們黨帶領人民加快推進民族復興偉業的創新實踐中應運而生的,在科學發展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肩負著兩大歷史使命: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是用實踐証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眾所周知,發展問題一直是困擾社會主義的重大歷史難題。上世紀初期,列寧在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的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如何發展的問題上,列寧先后進行過多方面的試驗,提出包括“新經濟政策”在內的多種方案,但由於戰爭迫近等諸多因素,“新經濟政策”實施不久就宣布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都曾做過改革的試驗,但先后都歸於失敗。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改革和發展再次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洶涌的浪潮。然而,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最終導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在我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使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長達30多年的快速發展。2002年到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7%,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000多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對外貿易總額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有效應對了各種考驗,這一切都源自於踐行科學發展,為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挽救了世界社會主義的命運,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再次復興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堅定選擇。中國開辟了改革開放之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創新理論武裝,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們僅用了60多年的時間就將13億人帶入工業化階段,這一階段,歐美發達國家用了將近300年,中國譜寫了人類發展史的奇跡。當今世界,中國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部分,成為金融危機沖擊下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的發展強大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鄧小平曾預言:“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今天,預言正在進一步得到印証。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始終堅持和貫徹科學發展觀,我們就必定能擔當強國富民的歷史重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來源:《內蒙古日報》201212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