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與十七大以來科學發展觀的新進展

作者:張寧    發布時間:2012-07-07   
分享到 :

胡錦濤與十七大以來科學發展觀的新進展

張寧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全面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鄭重決定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黨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寫入黨章。這標志著,經過十六大以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長期探索和實踐檢驗,科學發展觀在理論形態上走向成熟。十七大至十七屆五中全會的三年間,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進程並沒有停頓,而是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不斷取得新的進展。這三年,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是一個特殊的重要時期。接踵而至的難事、大事,考驗著我們黨在困難環境下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也推動著科學發展觀的不斷豐富和深化。
一、在全面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過程中,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不斷深化
黨的十七大后,學習宣傳貫徹十七大精神成為全黨首要政治任務。學習領會十七大精神,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是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方面,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進一步闡述的豐富思想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解放思想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先導。解放思想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最鮮明的特征之一。黨的十七大突出強調繼續解放思想的極端重要性,有著深刻的含義和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多年來,在實現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跨越中,我們形成了許多推動經濟快速增長行之有效的辦法。這其中有許多東西對推動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借鑒價值,但也有些具體思路和做法隨著我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而不再適用。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一味墨守成規,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就無法解決,甚至會愈演愈烈。因此,推動科學發展必然首先要求繼續解放思想,打破新的思想束縛。
胡錦濤明確指出了繼續解放思想的任務和重點,要求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項戰略部署,更加自覺地把繼續解放思想落實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他指出:“實現科學發展,必然要求我們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在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發展體制上都來一個深刻轉變,特別是要努力轉變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方式方法、體制機制,確立起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思想觀念、方式方法、體制機制”。繼續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要“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隻有繼續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和基本前提,是這一理論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關鍵所在。在十七大報告深刻闡述科學發展觀並載入黨章后,揭示科學發展觀中繼續解放思想這一活的靈魂,對於全黨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尤為重要。
其二,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性。以人為本,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群眾路線。有了根本宗旨和群眾路線,為什麼還要突出強調以人為本?
十七大閉幕后不久,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談到以人為本時講了這樣一段話:“現代化客觀上是一個資本積累、技術進步的歷史過程,也容易出現機器排擠勞動、資本所得擠佔勞動所得的現象。一些國家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和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后,沒有處理好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結果社會矛盾激化、現代化進程受阻,這方面的深刻教訓值得汲取。”胡錦濤這個論述,從國內到國際,由歷史到現實,深刻揭示了現代化進程中機器與人、資本與勞動所得的矛盾運動,為我們深刻理解以人為本提出的必然性展開了全新的思路和寬廣的視野。
從客觀上看,中國正在走的是一條通過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路。我們的現代化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歸根到底是為人民服務,這勿庸置疑。但現代化進程有其自身規律。機器與人,資本所得與勞動所得發生此消彼長的相互依存替代關系,是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規律性問題。現代化必然導致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這種變化,在一定意義上就會導致“機器排擠勞動、資本所得擠佔勞動所得的現象”。作為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政黨,在領導推進現代化時不可回避地面臨著人或勞動者及其利益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就可能出現“為了發展丟了人民”的悖論。中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這個問題已經變得日益突出。
從主觀上說,推進現代化,必然更加注重資本、技術等物的要素的積累和投入。各級領導者為此而努力,無可厚非。但如果對上述矛盾沒有或缺乏足夠清醒的認識和准備,有意無意間就會形成見物不見人的傾向。在實際生活中,所謂 “以物為本”,“以GDP為本”的傾向已經客觀存在並在許多具體工作中表現出來。長此以往,不僅黨的根本宗旨得不到真正體現,還會重蹈一些國家的覆轍,這是必須高度警惕的。以人為本,實際上強調的是我們黨在現代化進程中處理諸如機器與人、資本與勞動關系之類矛盾和問題的基本價值取向。
因此,以人為本不是一個抽象的學術命題,它是針對我國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現實緊迫問題,為在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地貫徹黨的根本宗旨而提出來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在當今時代的具體體現。做不到以人為本,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就可能偏離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黨的根本宗旨就會落空。在當今時代,堅持以人為本,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具體說來,在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胡錦濤所強調的,“在生產和分配兩個環節都要正確把握資本、技術、勞動之間相互替代和依存的特點,妥善處理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實現技術進步和擴大就業的有機統一,提高勞動參與分配能力,促進創造財富和公平分配的協調,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
其三,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這是十七大報告的一個重要論斷。什麼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說到底就是辯証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但這需要深化、具體化。
2007年底,胡錦濤在與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交流學習十七大精神的體會時,專門引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繪未來社會的一段話來闡發這個思想。馬克思是這樣說的:“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胡錦濤說,這“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解作為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體現的這段經典論述,至少有這樣幾層意思:第一,人類一切發展的基礎是以生產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活動,這種活動的本質特征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第二,人類是經濟活動及其一切發展的主體,不能讓自己所從事的發展活動成為異己的盲目力量統治自己﹔第三,發展的形態無論簡單還是復雜,人類作為主體,都應對其進行共同控制、合理調節﹔第四,通過這種控制和調節,以作為主體的人和作為客體的自然界的最小消耗,最終達到全面充分地實現人的發展潛能的目的。這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兩個方面精辟揭示了發展的基本規律。
實現這種發展,基礎是按規律從事一切生產和經濟活動,關鍵是發揮人類在這種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在人類發展進入資本主義階段后,資本的自我增值沖動成為整個過程的主宰和終極目標,包括資本家和工人在內的所有人都變成資本的附屬物,人類喪失了主導發展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使自己從事的發展自覺按規律進行。社會主義把發展的參與者變成社會化的人和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為人類共同控制這一過程創造了基本社會條件,但真正做到合理調節和共同控制仍需做出不懈努力。
我們今天發展面臨的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說到底都是由於主客觀條件所限而偏離或違背發展規律的結果。一些片面追求物質財富和GDP的做法客觀上使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盲目力量。這就迫切需要通過不斷改革創新,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市場機制的有效性結合起來,完善實施“共同控制”的體制機制,從而盡可能“合理調節”發展中諸如投資與消費、城市與農村、區域與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等等方面的關系。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推動中國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胡錦濤對經典作家思想的深入分析和透徹闡發,是結合我國發展實際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進一步認識,豐富並深化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
二、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進一步明確了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路及黨的建設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
我們黨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領導核心。科學發展觀要成為改造主客觀世界的現實力量,首先要使它體現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行動中,使之成為全黨的自覺行動。按照十七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全黨開展了歷時一年半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這一活動把推動科學發展與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有機統一起來,給黨的建設注入了新的內涵,有力地推動了科學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以更寬廣的視野理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對這次活動進行動員和部署時,胡錦濤從世情、國情、黨情三個方面系統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和實踐要求。總的說,在這個發展階段,世情、國情、黨情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發展的內外環境、主客觀條件變化的必然產物和迫切需要。理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首先要抓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認清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同時,必須全面分析和准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把握世界經濟增長方式和增長格局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中出現的新趨勢以及我國同世界關系發生的深刻歷史性變化﹔還必須清醒地看到黨的隊伍與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形勢新任務等還不完全符合、不完全適應的新情況。這樣不僅從國內而且從國際,不僅從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從黨的建設的寬廣視野認識問題,有力地推動著全黨深入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增強了推動科學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其二,進一步明確了推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路。科學發展觀,歸根到底要靠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來推動落實。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基本形成之后,如何在思想認識、工作作風、能力素質、體制機制等方面提高黨員干部隊伍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實際能力,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這次學習實踐活動中,黨中央圍繞這個課題形成了完整的思路。胡錦濤在對學習實踐活動做總結時從五個方面概括了在這方面獲得的重要啟示。他強調,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基礎在於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廣大黨員、干部頭腦”,“目的在於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關鍵在於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根本在於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動力在於創新體制機制”。這五條相互聯系、重點突出、層層遞進,把推動科學發展與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結合起來,以科學發展促進黨的建設,以黨的建設保証科學發展,為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切實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堅強保証,指出了正確途徑。
其三,積累了黨的建設服務於黨的中心工作的新鮮經驗。十七大明確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長達一年半的學習實踐活動,為我們黨進一步積累了黨的建設服務於黨的中心工作的新鮮經驗。胡錦濤在總結學習實踐活動時,對黨的建設各方面工作服務於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思想理論建設方面,要“不斷提高全黨學習和運用科學發展觀水平”,“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在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方面,“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准”,“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用人導向”﹔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要“形成分布廣泛、完善嚴密、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網絡體系”,“努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堅強戰斗堡壘”﹔在作風建設方面,要求“大興密切聯系群眾之風、求真務實之風、艱苦奮斗之風、批評和自我批評之風”,“努力營造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風清氣正環境”。
這次學習實踐活動,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有機結合起來,以科學發展觀為重要指針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在用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的過程中,既深化了我們黨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也使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本身經受了實踐的檢驗並在指導實踐中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深化。
三、在應對各種危機和考驗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思想不斷深化和發展
十七大以來科學發展觀理論最顯著的新進展,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思想不斷豐富和深化。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正式使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概念,並將其內涵明確表述為“三個轉變”。在十七大之后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對這一戰略思想作了進一步闡述,揭示了我們黨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出發點和目的,這一戰略思想的理論基礎和重大意義以及實現這種轉變的基本原則、重點工作和主要途徑。在2007年年底舉辦的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胡錦濤還專門闡述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個概念的聯系與區別:“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然只是兩個字的改動,但卻有著十分深刻的內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除了涵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全部內容外,還對經濟發展的理念、目的、戰略、途徑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樣一些重要論斷和觀點的提出,意味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思想開始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的理論形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思想的豐富與深化主要是在2008年以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實現的。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實質上沖擊的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使我國長期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來。應對危機保增長的實踐也促使黨中央深入思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
在採用超常規手段保增長時,怎樣才能避免走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擴張規模的老路,有利於解決而不是加劇我國經濟原有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胡錦濤明確要求:“雖然我們面臨著保增長的繁重任務,但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大方向不能動搖。必須堅持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8年12月8日。具體說來就是,“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保增長的強大動力,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8年12月8日。。他進一步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求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擴大最終消費需求為重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增強三次產業協調性為重點,優化產業結構﹔以推進城鎮化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為重點,改善城鄉結構﹔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和優化生產力布局為重點,調整地區結構。參見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8年12月8日。這實際上使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過程也成為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造發展新優勢的過程。這一富有創見性的戰略思路,不僅給保增長工作指出了正確方向,而且積累了在復雜經濟環境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寶貴新鮮經驗。
由於思路明確,措施有力,加上改革開放30多年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9年下半年,中國有效遏制了經濟增長明顯下滑趨勢,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隨著我國經濟工作逐步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非常狀態轉向常規狀態,黨中央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也開始更多地著眼於“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長遠發展。胡錦濤明確要求在認真總結經驗、全面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基礎上,完善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路和舉措。把發展和轉變有機統一起來,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這一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思想日益成熟,集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深刻總結了在復雜經濟環境中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經驗。胡錦濤把這些經驗概括為,堅持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有機結合、堅持長期發展目標和短期增長目標有機結合、堅持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協調發展、堅持改善民生和擴大內需內在統一。這些重要經驗反映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內外發展環境急劇深刻變化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僅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具有長遠指導意義,是各種情況下堅定不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都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其二,結合形勢新變化全面闡述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一時期圍繞這一問題,胡錦濤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新觀點。比如,他指出,隨著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主要是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國際市場、主要依靠物質投入、經濟發展技術含量不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和不同社會群體收入差距過大、人民群眾對生活水平和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等,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凸顯出我國原有經濟發展方式的不適應性,加快轉變日益成為保証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又比如,他指出,世界經濟在上一輪發展周期中形成了以新興市場國家作為全球主要制造基地、以美國等發達國家作為全球主要消費市場、以資源富集國家作為全球初級產品主要提供者、國際資本市場形成對應環流關系的經濟增長格局﹔在這種增長格局下,世界經濟孕育著一系列潛在風險。參見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9年12月5日。這種世界經濟增長格局是導致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也將在危機強烈沖擊下發生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特別是其中全球需求結構的重大調整,對我國高度依賴外需的增長格局帶來嚴峻挑戰。再比如,他指出:“未來幾十年,世界上包括我國十三億人口在內的二十億至三十億人將逐步進入現代化行列,能源資源需求和生態環境壓力將大幅上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地球有限承載能力的矛盾將日益尖銳。”因此,目前過分依賴資源消耗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確實不可持續,勢必作出調整。根據這些分析,胡錦濤作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的重要論斷,並特別強調,實現這種轉變,關鍵是要加快。胡錦濤在2010年2月舉辦的省部級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全面闡述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必然性。這表明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我們黨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其三,圍繞八項重點工作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出全面部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戰略思想又是戰略任務。推動其貫徹落實,迫切需要及時把理論認識成果轉化為明確的工作思路和切實可行的工作部署。胡錦濤在2010年2月舉辦的專題研討班上把這種整體思路概括為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涉及經濟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項需要統籌兼顧、整體推進的系統工程,隻有在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自主創新、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文化產業發展、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八個方面都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胡錦濤深刻揭示了上述每一方面工作與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聯系,並按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精神對推進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實現這種轉變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完善。
其四,進一步明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下半年,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做好“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就是說,在整個“十二五”期間,經濟工作的著力點不在於追求更高的速度、更大的規模,而在於下功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更大的進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在黨中央的正式文件中作出這種概括,凸顯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的特殊重要作用,它關系到推動科學發展的全局和長遠,是提綱挈領帶動各項工作的總抓手,必須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同時,在這個建議中,黨中央還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新的概括,明確要求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根本著力點,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樣一些重要論述表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思想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這一戰略思想,適應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新要求,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是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理論創新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
簡要回顧十七大以來科學發展觀的新進展,可以看出,這一科學理論充滿著創造生機和發展活力,不斷在新的深度和廣度上開拓著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指導和引領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不斷向前推進。

(來源:《黨的文獻》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