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研究述評

作者:夏春濤 吳波    發布時間:2012-07-16   
分享到 :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研究述評
夏春濤 吳波
我們黨關於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的闡釋,以及理論界的相關研究,大體上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從提出科學發展觀到黨的十七大召開為第一階段,黨的十七大以來為第二階段。經過長達八年多實踐的檢驗和推動,科學發展觀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已形成一個較為成熟的系統的理論體系﹔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豐碩成果,收到顯著成效。 

黨中央在提出科學發展觀后,多次對這一創新理論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作重要闡述。2003年10月14日,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2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的經驗總結,是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也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將“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確立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大原則。2004年3月,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指出:“科學發展觀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概括了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全黨同志都要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戰略高度,從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堅定不移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完成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肩負的歷史任務。”(《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465、850頁。)同年5月,胡錦濤在江蘇考察工作時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對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005年10月,他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進一步闡釋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科學發展觀,凝結著我們幾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因此我們說,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61、1090頁。)2007年2月,曾慶紅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江澤民文選》專題研討班的總結講話中,對科學發展觀等理論創新成果的歷史地位作了如下詮釋:“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個最新成果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從多方面豐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895頁。)由以上看出,中央對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的判斷經歷了一個過程,隨著時間推移,認識不斷深化、越來越充分。 
圍繞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學者們展開了積極研討。從總體上看,關於科學發展觀指導意義的研究受到更多關注,顯得較為突出,主要在下述兩個方面有深入闡發。一是科學發展觀的全面指導意義。針對認為科學發展觀只是單一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的觀點,有學者指出,領導干部一定要從政治高度看待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實際上要解決三個可持續發展問題:一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通過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低成本、低代價的經濟發展道路﹔二是實現政治發展的可持續,通過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實現人文社會發展的可持續,通過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道德和和諧社會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與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參見王偉光:《應從五個高度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北京日報》2007年7月2日。)有學者認為,“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決不是什麼個別的、局部的具體政策,而是總攬全局的重大戰略思維和決策”(陳志尚:《論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意義》,《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年第1期。)﹔另有學者指出,科學發展觀還是指導黨的建設的理論,“隻有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好了,黨的先進性建設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李慎明:《科學發展觀也是指導黨的建設的理論——兼談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與八大戰略思想、黨的建設的關系》,《北京日報》2007年6月25日。)。 
二是科學發展觀的長遠指導意義。不少學者認為,改革開放特別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們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遇到一些矛盾和問題,包括在發展問題上存在片面認識﹔這不僅涉及我們的發展還能不能繼續下去的問題,更涉及在新世紀裡我們黨究竟要領導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中國的問題,因此必須在全黨確立一種與我們黨執政理念和國家性質相一致的正確的發展觀。有學者分析,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表明我們黨認識到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找到了解決的根本方法,使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向前邁了一大步,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明確了正確的發展思路和方向,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思想,是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的飛躍——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冷溶》,《人民日報》2006年3月27日。)
關於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理論界給予充分肯定,並重點圍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了研討。 
一是科學發展觀在十六大以來理論創新成果中的地位。關於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兩個重大戰略思想究竟誰居於核心地位的問題,起初大家有不同認識,后來漸漸趨於一致,認為科學發展觀在其中處於核心地位。有學者進一步分析指出,在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九大戰略指導思想中,科學發展觀與其他八大戰略思想之間是統領和被統領的關系。“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其他八大戰略思想其中包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是要達到其他八大戰略目標和完成其他八大戰略任務其中包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船和橋,而其他八大戰略思想則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各個領域貫徹時的展開。”(李慎明:《從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看待科學發展觀的創立及其重大意義》,《前線》2007年第7期。) 
二是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關聯與定位。多數學者認為,科學發展觀直接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關於發展的思想,與其是一脈相承、繼承發展的關系。有學者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鄭新立:《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人民日報》2005年11月18日。),“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處於承前和深化、發展和超越的重要地位”(溫憲元:《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南方日報》2007年10月11日。)。 
黨的十七大創造性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念來整合新時期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將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相並列,揭示了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十七大報告全面深刻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頁。)前三個“是”,主要從理論角度闡述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定位﹔后兩個“是”,主要從實踐角度闡述科學發展觀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正式寫入黨章,但卻沒有將之列為黨的指導思想。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起草工作一開始就表示,一個科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總是需要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得到了全黨同志的認同,在實踐中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但這些重大戰略思想提出的時間畢竟不長,還需要繼續接受實踐檢驗,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他強調,應該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繼續下大力氣抓好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在落實上下工夫。

根據十七大部署,全黨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擺在了突出位置。從2008年9月起,全黨用一年半時間,分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通過學習實踐活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對科學發展觀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等方面的認識和闡發也得到了深化。關於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中央基本沿用了十七大報告中的闡述,但在具體表述上有所變化或推進,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顯現出用科學發展觀來概括十六大以來所有理論創新成果的趨勢。在2010年4月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指出:“要堅持把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繼續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努力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切實提高全黨運用科學理論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能力。”(《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638頁。)用“科學發展觀”替代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 
二是進一步闡釋了科學發展觀對全局或全面工作的長遠指導意義。2008年9月,習近平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歸納了“三個高度”。他指出:“一定要從政治的高度認識和理解科學發展觀,把它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來堅持﹔一定要從全局的高度認識和理解科學發展觀,把它作為具有前瞻性、長遠性、根本性的重大戰略思想,貫徹落實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和理解科學發展觀,把它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貫徹落實到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的各個領域。”(《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589頁。)由中宣部組織編寫、同年10月出版的《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寫道:“科學發展觀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廣泛領域,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貫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嚴密的內在邏輯構成了一個系統的科學理論,同時也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學習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頁。)這是《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2006年版所沒有的表述。 
三是進一步詮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在2008年3月中央黨校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習近平指出:“在新的發展階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堅持,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好實踐……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就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過程。”(習近平:《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庄嚴責任》,《學習時報》2008年3月17日。)在9月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他又指出科學發展觀具有“四個深厚”的特征,即具有深厚的思想內涵、深厚的理論淵源、深厚的實踐依據、深厚的群眾基礎。(參見《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588頁。)這四個特征進一步烘托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 
十七大之后,理論界對科學發展觀的研究,在具體表述上與十七大報告保持一致,主要側重於宣傳和闡釋,產生了一大批有影響有深度的研究成果。關於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歷史地位的闡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歷史地位的研究對於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的研究具有前提性意義,兩者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有了正確認識和准確把握,有助於正確認識和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有學者提出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參見趙曜、夏興有、石仲泉等:《深度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北京日報》2008年6月30日。)二是從發展理念的角度闡釋了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貢獻。有學者指出,科學發展觀“使我們黨在發展理念上站在了時代進步潮流的前頭,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冷溶:《關鍵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方向——學習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08年12月26日。)。三是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地位。有學者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王偉光:《全面理解、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1期。)。這一雙重定位,既闡明了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又闡明了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上的地位。 
關於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有學者指出:“聯系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所呈現的一系列階段性的特征來領會科學發展觀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意義和根本的重要性,就可以明白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就是在新的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江流:《社會主義的新實踐和新發展——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第6期。)另有學者認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著相繼遞進的三大歷史任務,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繼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實現這三大戰略目標,都要求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參見郝永平:《科學發展觀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第6期。) 
筆者考察了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8份以科學發展觀為題的“課題論証”,從中看出兩個特點:一是著重從不同角度、多個領域展開研究,諸如對科學發展觀的倫理思想、人學思想、執政意識研究,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包容性增長研究,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體制機制創新、思維方式變革、公平正義、民生導向研究等﹔二是重視研究十七大以來科學發展觀的新發展,即重視提煉近些年關於科學發展觀的新認識新觀點新成果。還有學者結合科學發展觀研究中國道路、中國模式。這些都反映了理論界、學術界在研究、認識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上的深化。 
十六大至今,我國通青藏鐵路,辦奧運盛會,圓飛天夢想,展世博風採,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妥善防治非典,全力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有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功闖過一道道關口。早在2005年即有學者分析並斷言:“中國的成功,歸根到底是社會主義的成功﹔科學發展觀,歸根到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發展觀。這一發展觀的提出和逐步落實,更加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政治優勢,必將給中國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成功。”(冷溶:《從政治的高度看科學發展觀》,《求是》2005年第21期。)這道出了中國與西方在發展觀、發展道路或發展模式上的本質區別。隻有站在這個政治高度,才能真正深化和提高對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的認識。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兩個基本結論: 
一是科學發展觀的真理性已經為全黨全國人民廣泛認同和普遍接受。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來,經受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越來越深入黨心民心,形成高度的共識,即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二是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已經為全黨全國人民深入理解和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對我國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指導和推動作用,顯示出強大的真理力量。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廣大干部群眾逐步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的認識。理論界關於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的研究與宣傳,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造勢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並非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學者指出:“當前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不同人群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並沒有因為經濟發展而有所縮小,反而趨於擴大。”(邢賁思:《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求是》2010年第22期。)這一方面說明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長期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加強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研究、宣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強化這一方面的研究和宣傳,有助於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進一步引向深入,有助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 
(來源:《黨的文獻》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