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作者:秦宣    發布時間:2012-07-07   
分享到 :

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秦宣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必須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為此,必須澄清理解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幾種模糊認識,弄清楚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發展觀的關系,弄清楚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系,弄清楚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發展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關系。
一、科學發展觀創造性地解決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發展的問題,但科學發展觀不只是解決了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的權威界定。但我們在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時,還有以下幾點需要引起特別的注意。第一,理解科學發展觀必須把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結合起來。我們認為,科學發展觀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科學發展觀是指十六大以來我們黨的所有理論創新成果,其標准表述是“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狹義的科學發展觀主要是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我們通常講: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四句話是對狹義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同時,狹義的科學發展觀又構成了廣義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因此,在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時,不能隻講狹義科學發展觀,這樣會給人一種印象,似乎科學發展觀只是解決了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而應將廣義和狹義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理解,廣義科學發展觀比狹義科學發展觀有更為廣泛的內容,它解決的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問題。第二,理解科學發展觀必須准確把握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要清楚:其一,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三,科學發展觀的研究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我們應把科學發展觀放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認識,從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來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而不能只是從發展這個角度來理解科學發展觀。第三,理解科學發展觀必須准確把握其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系。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看,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種遞進關系,也是一種繼承和發展關系﹔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結構看,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種並列關系。這三大理論成果,有共同的思想基礎,共同的研究主題。它們共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如何建設黨”和“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發展”這四個基本問題,而不是分別回答某一個問題。這是我們黨把這三大理論成果整合在一起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理解科學發展觀時,要特別注意澄清下列認識,即鄧小平理論主要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決了建設什麼樣的黨、如何建設黨的問題,科學發展觀主要解決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發展的問題。這樣理解,很容易割裂三大理論成果的聯系,肢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二、科學發展觀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發展思想的精華,但不能用傳統文化來解讀科學發展觀
在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時,我們必須承認,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民本”、“和諧”、“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等思想,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也說明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有著十分深厚的思想淵源。但我們認為,我們不能用傳統文化來解釋科學發展觀。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民本思想。早在千百年前,中國人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體現了朴素的重民價值取向,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今天我們常有人把“以人為本”描述成歷史上的“民本”,有的學者甚至主張把以人為本直接改為以民為本。其實,我們今天強調的以人為本,雖然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與它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民本思想中的“民”,至多算是“臣民”,它是相對於“君”、相對於統治者而言的。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其本質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是實現“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達邦寧”的“馭民”、“治民”之術,其價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
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國歷史上曾經產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早在西周時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更是經常運用“和”的概念來闡發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和”的思想作為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天人調諧”﹔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崇尚“合群濟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要求“和睦相處”﹔在各種文明的關系上,主張“善解能容”、“和而不同”。今天,在理解和諧社會的時候,有不少學者直接對其作了符合傳統的解釋。其實,古代社會中的和諧思想與我們今天所強調的和諧有很大不同。比如說,古代強調的“天人合一”常被理解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實際上“天人合一”的“天”首先指的是“天道”,即規律,其次是“天子”,即皇帝,最后才是指的自然。而且“天子”是“天道”的化身,是一種虛幻的東西。我們今天對“天人合一”思想完全作人與自然和諧的理解,是將其最不重要的思想放大了,或者說我們對“天人合一”作了完全現代的解釋。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中也確實包含著社會和諧的思想,但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和諧社會是有很大區別的。它所尋求的是低水平的、封建社會的和諧,而非我們今天強調的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和諧。而且他們追求的和諧,在生產力水平低下、存在私有制、存在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舊制度下,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三、科學發展觀吸收借鑒了西方文化與西方發展觀的積極成果,但不能對科學發展觀作西方話語的解釋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發展的確吸收了國外文明成果,借鑒了國外發展經驗。因此,我們不能脫離當今世界的發展孤立地考察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發展,但也不能對科學發展觀作西方話語的解釋。
有的學者認為,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來源於近代西方人本主義。對此,我們是不能贊同的。近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迷信、崇尚科學,反對專制、崇尚自由,反對神權、張揚人性,對於反對封建主義、推進人的解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西方人本主義,以個人為本位、以實現自我價值為基本追求,在處理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主張個人利益至上。同時,人本主義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離開人的社會性,以抽象的、永恆不變的人性說明社會歷史,在本質上是為資產階級取得和維護統治地位服務的。馬克思尖銳地批判了資產階級人本主義,揭示了其唯心主義的本質,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的學說。我們今天強調的以人為本,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而西方人本主義站在唯心史觀的立場上,體現了剝削階級維護自身統治地位的需要。這是它們的根本區別,因此,我們不能用西方的人本主義來解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
有的學者認為,科學發展觀直接來源於國外發展觀,對此我們也不能贊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外發展觀在不斷演變。從20世紀50年代追求經濟增長,到60年代追求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再到70年代注重可持續發展,80年代后期開始將發展看作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滿足、人的能力發展和人性自我實現的過程,發展觀越來越理性。尤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法國經濟學家佩魯發表了《新發展觀》一書,強調發展應該是“整體的”、“綜合的”和“內生的”。所謂“整體的”,就是不僅要考慮人類整體的各個方面、而且要承認和兼顧各個方面的不一致性﹔所謂“綜合的”,就是要把發展的各種方面和各種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相互聯系緊密依存的結構﹔所謂“內生的”,就是強調一個國家的內部力量和資源及其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為了糾正傳統發展觀“見物不見人”的偏向,佩魯綜合了“人的發展第一”和“基本需求戰略”等觀點,提出了發展應以人的價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潛力的發揮為中心,旨在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共同體每位成員的全面發展。這種把發展重心由客體移向主體的發展觀,實現了發展觀上的一個質的轉變,體現了西方發展觀的進步性。但我們不能就此得出結論說科學發展觀直接繼承了西方發展觀,隻能說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當代世界的發展理念,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如果我們直接用西方發展觀來解釋科學發展觀,隻能導致這樣的結論:第一,科學發展觀只是順應了國外發展觀的演變,因而談不上什麼新意。這不利於我們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第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比西方國家晚了近20年,這是我們發展的一大失誤。這不利於我們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社會歷史條件﹔第三,我們接下來的工作只是繼續照搬西方發展模式罷了,因為西方已經比我們早做了2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不利於我們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必須結合中國實際,結合中國發展的階段性來理解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必然性和重要意義,而不能對科學發展觀作完全西方化的理解。
四、科學發展觀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精髓,但不能脫離中國實際空談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准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是因為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當前,我國雖然發展速度較快,經濟總量增長幅度較大,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很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沒有變。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是因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是我國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和歸宿,而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都是民生問題。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強調要建立創新型國家,是因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尤其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當前我國雖然生產力發展較快,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不高,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強調全面協調、統籌兼顧,是因為實現社會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雖然速度很快,但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和不平衡性進一步凸現出來,尤其是城鄉、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越來越突出。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強調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因為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資源壓力逐步加大,未來發展過程中資源瓶頸制約越來越嚴重。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主張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因為當前我國環境狀況依然持續惡化。未來20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經濟將繼續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還將快速推進,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需求也將繼續提升,對於環境質量的需求也會更高,我國生態環境和環境保護都將面臨更大的壓力。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強調公平正義,是因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當前,雖然人民群眾的整體生活水平正在日益提高,但我國貧困人口仍然很多,貧富差距正在逐步擴大,公平正義問題愈來愈嚴重。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強調要把就業當作民生之本,主張採取措施擴大就業,鼓勵創業,是因為現階段我國人口規模較大、勞動人口多,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十分關注民生問題,是因為涉及到民生的教育、醫療等問題仍然十分嚴峻。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教育機會不斷擴大,但是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問題日益突出﹔雖然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但是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強調加強社會建設,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是因為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水平還比較低,發展不均衡,制度不健全,經辦管理水平較低,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與運營依然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強調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結合起來,是因為在新世紀新階段,隻有以此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才能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促進世界和諧,是因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風險日益增多。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我國面臨的外部壓力越來越大,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任務更加繁重。
科學發展觀正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准確把握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認真研究和回答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才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賦予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從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因此,我們不能脫離中國的現實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而空談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貢獻,而應該把科學發展觀放在當今時代的大趨勢中,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認識其理論貢獻。
五、科學發展觀創新了我們的發展理念,但科學發展觀不是對以往發展思路的全面否定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當前,在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時,常常有人把科學發展觀與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發展觀進行簡單對比,並認為科學發展觀實現了我們黨發展觀上的糾偏。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毛澤東時期,我們黨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實踐証明它是徹底錯了﹔鄧小平時期,我們黨實現了對毛澤東發展觀的糾偏,把“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鄧小平沒有強調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鄧小平的發展觀雖然正確,但還是不科學﹔江澤民時期,我們黨實現了對鄧小平發展觀的糾偏,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但對可持續發展關注不夠,因此江澤民時期的發展觀雖然也是正確的,但仍然不科學。而在胡錦濤時期,我們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堅持以人為本,既關注社會全面發展,還關注社會可持續發展,把發展的內容講全了,因此我們現階段的發展觀才是科學發展觀。
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時,我們還注意到另外一種傾向,即有的同志將前30年同后30年做簡單對比,或者把前30年同后30年對立起來。持此觀點的同志,要麼用后30年取得的輝煌成績同前30年存在的問題對比,用肯定后30年否定前30年,要麼用后30年存在的問題同前30年取得的成就進行對比,用肯定前30年否定后30年。這兩種對比均是不科學的,都是不尊重客觀歷史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歷史發展的邏輯。否定前30年,容易導致歷史的斷裂,也無法理解改革開放政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否定后30年,容易導致我們走回頭路,無法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我們認為,評價一種發展觀是否正確,關鍵看以下幾點:一是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是否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二是在立場上,是否站在了最大多數人的立場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三是在方針政策選擇上,是否抓住了社會的主要矛盾。毛澤東的發展觀曾出現過嚴重失誤,原因在於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錯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並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完全正確的判斷。正因為如此,我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我們黨的發展觀之所以在演變,在發展,是因為在不同發展階段,影響社會主要矛盾的各種因素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科學發展觀並不是因為加了“科學”二字才科學,而是因為: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理論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科學發展觀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前進最終是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致力於發展社會生產力,人民是歷史發展主體、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根本力量,未來社會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社會主義必須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發展必須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相適應,人類依存於自然界、人和自然界應和諧相處,社會生產各個部類、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彼此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等重要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因此,我們在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時,不能割裂其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聯系,必須將其放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框架中、放在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中去理解,否則我們難以把握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更難把握其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六、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和社會全面發展,但不是否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實現社會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黨工作的中心。時下,在所謂反思改革的過程中,有一種觀點否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有人指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一種“極端經濟主義觀點”,因而是錯誤的﹔有人認為“中國的一切亂象源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這一國策可以休矣。還有的人認為,既然我們講以人為本和社會全面發展,就不能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認為,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我們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但不能忽視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們黨基於我國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正確判斷,是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全面總結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鄧小平曾明確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干擾,鄧小平曾反復強調,我們一定要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即使未來爆發了戰爭,但戰爭結束后仍然要回到經濟建設上來。黨的十三大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江澤民指出:“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而不能離開這個中心,更不能干擾這個中心。”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也特別強調:“全黨全國都要增強促進發展的緊迫感,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鬆,充分調動和切實保護廣大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黨的十七大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們黨指導思想和政治路線的一次重要的撥亂反正,是我黨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也是30年來我們國家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根本原因。在當代中國,經濟發展仍然是發展的核心和基礎。隻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才能為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隻有經濟發展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增強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斷改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才能在國際格局中佔據更加有利的地位。
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科學發展觀並沒有否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把經濟建設置於中心位置,強調各項工作服務並服從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須臾不可動搖或者置換、放棄或者削弱。因為隻有通過經濟發展積累了相應的物質財富,才能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使科學的發展方式具有物質的依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當然必須重視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不全面、不協調問題,但不是、也決不能動搖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不是以經濟建設為“唯一”,而是要努力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以政治、文化的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不以人為本,經濟社會發展就會失去目標和動力﹔不實現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就會失去思想保証、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經濟發展遲早會受到制約而難以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隻有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隻有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才能保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發展。
(來源:《山東社會科學》2009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