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本質與科學發展觀

作者:張西立    發布時間:2012-07-07   
分享到 :

社會主義本質與科學發展觀
張西立

一、從推動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科學社會主義在本質上就是關於“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以及怎樣發展”的科學理論
1.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是以揭露、批判、根治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諸多弊病為現實起點的。
從社會主義本質的角度,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和歷史意義,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於必須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的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客觀物質世界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不斷運動發展的必然過程。社會化大生產的資本主義代替手工業為標志的封建社會,無疑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但是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存在深刻的矛盾,激烈的市場競爭,資本家對巨額利潤的狂熱追求,使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充斥著對金錢、對財富、對產值、對增長的崇拜,而生產和消費的主體——佔社會大多數的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卻被置於從屬地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也只是被看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攫取對象。於是,在私有制佔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手段與目的的關系被嚴重顛倒了——手段成了目的,目的成了手段,本來相互依存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卻到了互相反對的地步。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行原理的基礎上,得出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走向其反面——最終被更高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結論。關於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代替那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舊社會的是這樣一種社會形態,在那裡,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這就鮮明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在本質規定性上是與“商品拜物教”的資本主義社會根本不同的,它有史以來第一次將“以人為本”這個目標和原則庄嚴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作為這一原則的具體貫徹,在指導發展的戰略規劃上,社會主義社會必然是講究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的,必然是在尊重各個地區的差異的前提下注重統籌兼顧的,必然是以全體民眾的智慧和力量為主要依靠並以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為根本落腳點的。
2. 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盡管形式不同,但其根本任務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在“社會主義”那裡,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是同一個歷史進程的兩個不同側面。要想實現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目的,根本途徑在於不斷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從而構成現實社會主義本質規定性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提煉總結出一套符合本國實際的正確的革命理論(科學革命觀) ,最終奪取政權,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道路,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首要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處於執政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建設與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提煉概括出一套符合本國實際的正確的發展理論(科學發展觀) 。因此,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角度看,革命也好,建設也好,改革也好,“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和制度,其根本的一條是關於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的億萬人民群眾參與其中的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歷史運動。
3. 在“發展”問題上,社會主義作為高於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一個根本要求是,必須盡可能地排除各種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怪想,真正做到按“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原則是為了促進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兩者的哲學基礎都是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都要求在理論和實踐中貫徹實事求是。“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理論,根本上講就是要求人們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推動歷史前進的同時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而科學發展觀所以稱為“科學”的,根本上也在於要求人們必須深入研究“發展”的各個環節及其每一個側面,按照發展的規律辦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歷史性發展的實踐說明,我們越是堅持從我們自己的客觀實際出發定政策、辦事情、謀發展,我們的事業就越順利。前不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裡斯評價說,“對於中國政府來說,近年來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非常適用的。中國政府給人印象就好像是中國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控制盤,對國民經濟應該繼續倡導科學發展的理念,尊重經濟發展規律,這一點對中國經濟快速合理的發展至關重要。”
科學發展觀中的“五個統籌”、“五個堅持”,實際上就是對當前我國改革發展實踐中客觀規律的理論和政策反應。這其中,從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相協調、相促進的辯証運動角度看,至少有兩條客觀規律是體現得比較明顯的。
一條是可持續發展的規律。這可以說是人類在20世紀90年代總結了工業革命以來的經驗教訓之后取得的共識。實際上,這是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整合了自然運行和經濟運行兩大系統的客觀規定性。可持續發展規律並不是不要人自身的發展,但它根本不同於發展觀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它由於始終立足於現有絕大多數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來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有效規避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那種長期互相反對的敵對狀態,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運動開始進入共生共存、良性循環的境界。在我們這樣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
對貧乏、工業化進程剛步入中期階段的發展中的大國,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顯得格外嚴峻。如果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尊重自然規律,那就不僅遺害子孫后代,而且殃及當代生活著的人們。
一條是科學技術主導經濟發展的規律。在人類社會歷史上,生產力總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世界工業的發展史表明,要成為經濟強國,必先成為科技強國。“馬克思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一條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講究從實際出發。在科技創新這一點上,我們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惟一的根本的在於必須堅持自力更生,努力進行自主創新。18世紀以來,西方用了200多年才實現了十幾億人口的現代化;而今我們要在一個起點更高、資源約束更緊、競爭更激烈的時代,用幾十年時間走向富庶和文明,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並且主要依靠自主創新。
二、科學發展觀與前人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一脈相承,同時又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一種新概括、新揭示、新發展
1.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與解答,是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伴隨的。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校正,不斷前進的過程;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深化、逐漸提升的歷史過程。
怎樣看待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有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 恩格斯在致奧·伯尼克的信中指出: “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既然如此,那麼,怎樣來判斷某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是否是社會主義呢? 鄧小平同志為此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命題。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是共同富裕。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需要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逐步體現出來。社會主義是一個發展過程,同樣,社會主
義本質的體現也有一個過程。它受制於人們的主觀認識。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中國共產黨人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領導力量,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斷地根據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深入認識中國國情,深刻洞察世界大勢,及時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努力上升到理性高度,為全黨全國人民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南。
2.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進一步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關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和未來的根本問題,從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武器以嶄新的時代內涵。
“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從觀念到制度,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種深刻的世界性現象。“社會主義”的這一本質規定性要求現實中的人們必須時刻立足於現有實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分析自身,努力探索和找尋自身的時代坐標和歷史定位。聯系十月革命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歷程,這應該說是現實社會主義贏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歷史轉變,無疑是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政權在結合當時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對現實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給予科學判斷的前提下作出的戰略轉變和政策調整。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方針原則,無疑也是他們對那個時代的現實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作出判斷之后得出的理論認識和實踐部署。
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審時度勢,更加自覺地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雙重探索,得出了諸如“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科學結論。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處變不驚,運籌帷幄,牢牢把握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毅然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以及種種不斷涌現的新矛盾新問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立足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國情、放眼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世界大勢,緊緊圍繞“什麼是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這個困擾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大課題,沉著應對,適時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而給予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最具時代特色的科學解答,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理論指南。
從“發展是硬道理”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與時俱進,表明我們的社會主義本質觀在實踐中繼承、豐富和發展,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和准確。
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是新世紀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要求
1.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出現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明顯有悖於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要求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與推崇“叢林規則”、不斷追逐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相比較,社會主義不僅需要效率,更需要公平,在本質上應該是效率與公平辯証統一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提出了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主張。這一主張遵循的就是效率原則和不均衡發展原則。這是符合實際的盡快解決溫飽問題的有效途徑。鄧小平同時認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不能允許貧富差距過於懸殊。先富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共富。他反復強調,“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鄧小平把共同富裕提高到“社會主義最大優越性”、“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突出了共同富裕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佔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的現象。與此同時,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引人注目的矛盾與問題,如過度關注增長速度,經濟質量與社會效益不能同步;宏觀經濟不盡協調,大起大落時有發生;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能源等產業瓶頸嚴重存在;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嚴重滯后,影響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落實完善;經濟與社會腐敗現象仍然嚴重,不利於社會健康發展,等等。這些矛盾與問題,盡管多是中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發展中的矛盾,但如果不加以解決而任其發展,就必然會干擾與影響我國經濟與社會的進一步健康發展。
正是在這樣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即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們今后的發展,完全是合乎時宜的。科學發展觀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科學發展觀正視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公平問題。它體現和蘊含了全社會關心愛護幫助困難群眾,盡可能地使他們享有平等的醫療、教育、就業等的機會,盡可能地使最大多數人生活幸福的倫理精神和道德原則。
科學發展觀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與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是根本一致的。它要求人們重新認識生態自然對人類存在的價值,將生態自然系統納入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在肯定人的價值和權利的同時,要承認自然界的價值和權利,以求得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四大系統之間和諧共存、協調發展。
2. 積極而有效地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推動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走上世界,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做出更大貢獻,要求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深刻表明,在經濟全球化大潮的沖擊下,面對日趨嚴峻的發展與資源、生產與消費的巨大矛盾,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迷失方向,沒有放棄根本原則,而是更加自覺地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立場,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冷戰結束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任何國家要想發展,都不能孤立於世界市場之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國際壟斷資本對消費市場和有限資源的激烈爭奪,如何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始終是社會主義中國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迫切需要解答的時代課題。以前所有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都說明,實現一個國家的經濟長時期的快速發展,必然是以對巨大資源特別是能源的消耗以及相應地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嚴重損壞為慘重代價的。這時已經為歷史發展實踐反復証明了的一條根本上對人類無益的無法持續的“發展的陷阱”。后來的中國所以選擇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從本質上說也正是對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自覺規避和超越。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盡管國際風雲變幻,爭奪經濟資源和世界市場的斗爭日趨激烈,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始終自覺地以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作為“發展”的根本目標,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
(2)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深刻表明,在發展戰略上中國走的是一條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根本不會也不可能對他國構成威脅和挑戰。這是一條具有廣泛感召力的真正社會主義的發展之路。
長期以來,我國始終強調我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強調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強調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努力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不斷推進同世界各國的平等合作和互利共贏,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這不是一種口號,不是一種自我宣傳的需要,而是對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對於國際社會和人類發展重要意義的深刻揭示和全面闡發。
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向世人表明,中國的發展不是排他性的,而是融合性的、共贏性的。迄今為止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國際社會帶來的不是威脅,而是機遇。以2003年為例,中國從東盟和韓國進口增加50%以上,從日本和歐洲進口增加近40% ,從美國進口增加2413%。客觀發展情況表明,中國的迅速發展,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中國的市場潛力和為世界提供的各種機遇要比現在大得多,將更加有利於促進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
(來源:《甘肅理論學刊》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