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

作者:張磊    發布時間:2012-07-07   
分享到 :

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
張磊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的中心內容。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代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對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探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科學發展觀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的生動實際結合起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一、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的認識
發展是貫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江澤民同志指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牢牢抓住發展這個主題。“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實現民富國強都無從談起。”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發展的問題。早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我們黨就把經濟建設確定為黨執政后的中心任務。黨的八大全面分析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強調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但是,后來由於種種復雜的原因,我國的發展道路經歷了曲折的歷程,其中最重要的教訓就是搞以階級斗爭為綱,偏離了發展這個主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正確判斷國情,制定了一系列推進發展的方針政策,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四基本”的主題和核心就是發展。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堅持我們的根本發展戰略。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展現出蓬勃生機,是與我們黨始終扭住發展不放鬆、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分不開的。
科學發展觀繼承我們黨關於發展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著眼於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深化了對發展這個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根本性問題的認識。一是深化了對發展地位的認識。科學發展觀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理論,以“發展”作為中心概念,從現代化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全局看發展,把發展觀上升到統領全局的高度。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理論和實踐中居於中心位置,要圍繞發展來推進實踐、發展理論,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二是深化了對發展內涵的認識。科學發展觀圍繞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等問題,賦予“發展”更加豐富的內涵。發展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建設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過程,要從社會生產各個部類、各個地域、各個方面的聯系,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當代與后代等方面的聯系中把握發展。發展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既包括經濟的也包括社會的,既包括人也包括自然,既要看局部和眼前也要看全面、看長遠。三是深化了對發展的本質要求的認識。科學發展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強調社會主義的發展要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以實現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要求,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為我們正確地認識和處理涉及發展的重大關系,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科學發展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使我們對發展這一主題的認識達到了新的境界,是解決我們前進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順利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根本指針。
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追求的認識
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指導方針和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把人民利益作為根本這一社會主義原則進一步具體化,豐富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等著作中,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條件。他們認為,共產主義既是一種制度,又是一種價值。人的全面發展體現了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是一種最高價值追求。這一價值追求體現了共產主義理想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正當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共產主義必然實現的重要依據。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階段的事情,在社會主義階段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2001年,江澤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指明了社會主義這一歷史階段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方向。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的要求,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逐步提高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為一個指導性的方針原則,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一,“以人為本”在價值追求上體現了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是黨的最高綱領要實現的目標,而“以人為本”要求在現階段把人的發展作為重要目標、逐步提高人的全面發展水平,這就把黨的最高綱領的價值追求與現階段的價值追求結合起來,對於增強人們對共產主義的信念,腳踏實地地做好今天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二,“以人為本”深化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價值的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追求什麼樣的目標價值?從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來說,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堅持兩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第二,必須以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為目的,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這兩方面的要求是辯証統一的。經濟發展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礎,人民生活的改善又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擴大再生產又一定程度制約生活水平的改善,不切實際地提高生活水平也會影響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理所當然地被放在最優先的位置,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就必須把人和社會的發展放在更重要位置。科學發展觀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促進人和社會的發展作為基本要求,使新世紀新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任務更加明確。
第三,“以人為本”賦予社會主義道義基礎和價值觀念以新的時代內涵。任何社會制度都有自己的道義基礎和價值觀念,這是一個社會凝聚全民意志、動員社會力量的理想和旗幟。“以人為本”堅持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的唯物史觀,強調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權益,強調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同時,又著眼於人的生活本身,把代表人民利益、服務人民群眾歸結為對人的基本權利的尊重,體現為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尊重和保護人權,滿足人們的發展願望和多樣性的需求等。“以人為本”作為重要方針原則寫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上,進一步豐富了代表人民群眾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內涵,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的認識。
三、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布局的認識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布局的思想,是在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中提出的。決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幾個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進。”黨的十三大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十五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十六大提出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形成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完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布局的思想。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布局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貫徹科學發展觀,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三位一體”布局,擴展為包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四位一體”布局,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布局的認識更加清晰和完整。
“四位一體”戰略布局的形成,對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意義。首先,提出這一布局,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更加明確,更加全面。這一布局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發展的各個方面,是更高層次、更高要求的目標和任務。其次,提出這一布局,使完成現代化建設各項任務的聯系更加緊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使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任務,通過社會建設這個載體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的基本目標,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並且各個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第三,提出這一布局,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以新的時代內涵。就是要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推進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持久永續發展,等等。實現“四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根據我國當前發展的實際情況,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
四、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認識
發展道路問題,實際上是怎樣又快又好地進行國家建設、加快實現現代化的問題。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關注,許多國家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訓。我們黨以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為己任,始終把加快實現我們的現代化作為根本任務。毛澤東是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就指出,中國社會的進步將主要依靠工業的發展。到了50年代,他總結蘇聯的經驗教訓並且提出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問題,走“農、輕、重”的發展道路,提出“多、快、好、省”等方針政策,目的都是要加快國家的發展,更快實現現代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講質量、講效益、分“三步走”全面實現現代化等許多正確的方針原則和戰略思想,實現了對我國發展道路認識的一次飛躍。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准確把握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一系列戰略思想,作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總結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科學發展觀指出,我國的基本國情不允許我們繼續走粗放型增長的路子,必須努力避免和克服傳統工業化帶來的弊端,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突破口,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新路子。這條新路子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証一代又一代地永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衡量發展的基本尺度,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經濟增長指標,而且要重視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和社會指標,堅持把經濟增長指標同人文、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指標有機結合起來,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又快又好的正確發展道路。
五、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執政黨建設的認識
科學發展觀是關於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也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黨執政,首要任務就是帶領人民群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首先要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就是根據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要求、大力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的過程。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明確了執政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的根本要求,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執政黨建設的認識,是新形勢下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就是要把黨的建設同當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同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民利益、維護人民權益聯系起來,同強化執政能力、提高執政水平、改進執政方式、完善執政方略聯系起來,不斷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向全黨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牢牢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充分發揮黨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中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用﹔堅持以人民利益為重,正確處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關系,兼顧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人、自然與環境共同進步﹔堅持正確的政績觀,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以良好的黨風政風促進科學發展觀更好地落實。隻要我們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黨中央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就一定能夠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推向前進。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