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作者:冷溶    發布時間:2012-07-16   
分享到 :

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冷溶

科學發展觀在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的理論創新中,處於核心位置。對於這一重大理論,需要從各個方面加以深入的研究和闡發。而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問題,則是首先應該搞清楚的基本問題之一。

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經驗過程中概括出來的理論精華,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有著深刻的必然原因,它是與黨中央思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相聯系而提出來的。胡錦濤同志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江西考察工作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概念,他說:“要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胡錦濤同志在闡述這個重大概念時,聯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這不是偶然的。這一點,從隨后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和科學發展觀提出的關系上可以看得更加清楚。這次會議的主題就是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而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思想,正是在這次會議上被正式寫入黨的文件和會議公報中的。
那麼,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怎樣的聯系,它們二者是什麼關系呢?
1992年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們開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總結這十幾年的實踐經驗,可以得出兩個方面的結論:
第一,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二者的結合是好的,既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發揮了市場經濟的優越性,整個社會充滿了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這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速而穩定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國發展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這一點,如果和世界上同樣搞市場經濟、發展水平大體相同的發展中大國相比較,看得更加清楚。就是西方的政治家,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當初普遍懷疑這條道路能否成功,預言很快會失敗、出現動亂的聲音,現在大大減少了。實踐証明,社會主義是能夠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我們已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道路,一定要堅持這一改革方向,決不能懷疑和動搖。
第二,也要看到,我們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這裡既有市場作用發揮得還不充分的問題,也有市場經濟固有缺陷帶來的問題等。
關於市場經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過深刻的分析。他們指出,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以及資本積累規律等,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市場經濟有它的優點,是配置資源和提供激勵的有效方式,效率高,有活力。另一方面,也存在明顯缺陷,即帶有盲目性、無序性等,如不加以限制,會導致發展的不平衡,產生兩極分化,破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過去我們搞計劃經濟,否定市場經濟,把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丑惡現象都與市場經濟聯系起來。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市場經濟有優點,也指出了它的缺陷,但還沒有切身的體會。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我們對市場經濟兩個方面的情況逐步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所作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就反映了這樣一種認識。科學發展觀正是在這次全會文件起草時,在黨中央集中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在系統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概括出來的理論精華。它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為今后如何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正確的方針,實際上是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思想。

二、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的發展觀。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是充分發揮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

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發揮市場的優勢,又有效克服其固有缺陷,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現在,世界上搞市場經濟的國家幾乎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但都沒有找到解決這些問題更好的出路。那麼,我們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呢?這個特殊本領就是: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對市場經濟的缺陷,資本主義國家也有一定認識,想了一些辦法。但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資本主義自身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回顧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歷史,資本主義國家幾乎都遵循了相同的規律。在發展初期,運用自由市場經濟煥發出了巨大的生產能力,獲得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很快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弊端的一面就暴露出來,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國內資源枯竭、市場飽和、環境污染、社會矛盾激化等問題,爆發了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解決的辦法,隻能是發動戰爭,對外掠奪資源,強佔市場,轉嫁國內社會矛盾,從而給人類社會和生產力造成巨大破壞。兩次世界大戰就是這樣打起來的。
二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一些辦法,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控制市場經濟的宏觀和微觀的經濟理論,如凱恩斯主義等,使它們對市場的調控能力有所加強。但是,這並不能說明資本主義已經解決了市場經濟的缺陷。二戰以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爆發像過去那樣嚴重的經濟危機,也沒有發動新的世界大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掠奪世界的方式和途徑有所變化,主要是通過先發優勢,通過他們掌握的金融資本、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等生產要素,在世界上建立了有利於自己的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來實現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成了列寧所說的巨大的“食利國”集團。它們現在主要不是通過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方式(必要時也發動局部戰爭),而主要是通過這種所謂的“游戲規則”來攫取財富,把國內矛盾轉嫁到發展中國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身的矛盾。其結果,是造成南北差距越拉越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也有矛盾,但這個矛盾小於它們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所以,資本主義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市場經濟的缺陷。它們所能做的,就是把這些矛盾轉嫁到全世界,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固有矛盾全球化。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這種趨勢正在加速。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的大國,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怎樣發展起來,是一道世界性的難題。
可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始終是一個充滿著痛苦、戰爭、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歷史過程。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不能解決市場經濟的缺陷,不在於它們是否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而在於由於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性質,即佔有生產資料的少數資本家利益集團對資本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使它們即使認識到了問題的所在,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加以克服。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資本主義無論如何不能擺脫百萬富翁的超級利潤,不能擺脫剝削和掠奪,不能擺脫經濟危機,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種極端嚴重的犯罪、墮落、絕望。”
解決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隻能靠社會主義,靠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關於這一點,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同志都有明確的論述。
鄧小平同志在晚年說了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很發人深省、很需要闡發的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在哪裡?就在四個堅持。”
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在領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更有許多深刻的思想。江澤民同志在最近出版的《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書中多次談到這個問題。他說:“我們強調充分看到市場的優點,並不是說市場是全面的萬能的。市場也有其自身的明顯弱點和局限性。……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揮計劃調節的優勢,來彌補和抑制市場調節的這些不足和消極作用,把宏觀經濟的平衡搞好,以保証整個經濟的全面發展。在那些市場調節力所不及的若干環節中,也必須利用計劃手段來配置資源。同時,還必須利用計劃手段來加強社會保障和社會收入再分配的調節,防止兩極分化。”他一再強調,要“善於把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同市場機制結合起來”,“要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與市場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克服市場的缺陷。
胡錦濤同志在關於科學發展觀的講話中,進一步明確指出了這一點。他說:“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市場運行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自覺運用市場機制的能力,不斷增強駕馭市場的本領,做到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效克服市場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動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我們黨的三位領導人已經把這個問題講得十分清楚了。
現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在某些領域和方面發展得還不夠充分、不夠成熟,這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加以解決﹔同時,市場經濟的一些缺陷也已經顯露出來。對市場經濟的缺陷,我們要始終加以高度重視。能否有效地克服它,是中國搞市場經濟能否成功的關鍵。鑒於市場經濟固有缺陷的特點,我們黨和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正好可以對付它們。比如,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沒有私利,也不允許形成大的利益集團而為其所左右﹔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優越性是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等等。所以,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醫治市場經濟固有缺陷的“一劑良藥”。十幾年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清楚地告訴我們:越是搞市場經濟,越要加強對它的宏觀調控,避免盲目性﹔越要提倡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越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強調理想信念和奉獻精神﹔越要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和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做到集中統一。
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加以努力,特別是要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觀、微觀經濟學理論,並拿出一整套具體的措施辦法來解決,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發揮好我們特有的政治優勢。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發展觀,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政治理念,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首先應該從這樣的政治高度上來深入學習理解科學發展觀。

三、科學發展觀從發展的角度,初步回答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搞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

科學發展觀作為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指導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而如果我們從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更為長遠的歷史過程看,則還有更為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他們認識到,人類社會的歷史盡管是由有意識的人來推動的,但與自然界一樣,也是一個客觀的、有規律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隻有在生產力發展水平達到很高的程度、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相當成熟的基礎上,才能為產品經濟和計劃經濟所代替。列寧根據俄國革命的實際,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並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都已被實踐証明是正確的,不容懷疑。
但是,社會主義政治革命的成功,並不能一下子改變生產力落后的事實,不能超越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也就是說,不能立即搞隻有在生產力和商品經濟高度發展條件下才能實現的產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實踐証明,我們可以跨越社會主義政治革命的“卡夫丁峽谷”,但不可能跨越生產力發展的“卡夫丁峽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個道理,中國共產黨人是在吸取了蘇聯搞社會主義的嚴重教訓,更主要是經過自己幾十年曲折艱辛的探索,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才終於認識到的。對蘇聯搞的那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的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曾說:蘇聯搞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現在也吹不起牛來。“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他們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重新思考”。而他重新思考后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就是回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來,按照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商品經濟,搞市場經濟。建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后來蘇聯解體的嚴重教訓,使黨中央終於在1992年下了這個決心,並且統一了全黨的思想。
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經歷了兩個階段的探索。第一階段,從1917年列寧在俄國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到1992年,主要是探索在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的條件下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從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開始,探索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第一階段的后十幾年,鄧小平同志已經開始了新的嘗試,可以看作是一個有意識地向第二階段過渡、並最終開辟了一條新道路的至關重要、意義重大的時期。
這兩個階段的探索,都是馬克思不曾講過的,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嘗試。第一階段的探索,曾經創造過許多輝煌,但教訓也是深刻的。現在,我們正在經歷著第二階段的探索。在這一階段,“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已經深化為“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怎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搞社會主義”。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一次回答,主要是從執政黨建設的角度入手,進行的全面回答﹔而科學發展觀則是從發展的角度入手,進行的又一次全面回答。因此,科學發展觀是在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道路上,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后產生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它初步回答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發展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現在,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上的探索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有的甚至還比較嚴重。對這些問題不能小看。能否克服它們,關系到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更關系到這條新道路的探索能否最終取得成功。否則,就會像鄧小平同志所說的那樣,“落到資本主義去了”。現在,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找到了解決的根本辦法,使我們在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搞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向前邁了一大步。
當初,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科學社會主義,就是看到資本主義畸形發展的弊端,為人類社會指出一條更加科學合理的發展道路。鄧小平同志和我們黨深刻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結合中國的實際,按照馬克思主義指出的方向和原則,創造性地開辟出了一條以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了鄧小平同志的事業,在這一開創性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正是在這條道路上的繼續。它的提出,使我們進一步的成功探索有了更加堅強有力的保証。
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句話,不僅是從新世紀新階段和“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這樣的時間意義上說的,也應該理解為,由於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使我們更加深刻地把握了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這樣的新認識上說的。我們應該站在這樣的高度上來理解這句話,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更加堅定、更加努力,也更加清醒、更加自覺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沿著馬克思主義指引的正確方向,健康發展。
(來源:《求是》200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