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作者:侯惠勤    發布時間:2012-07-07   
分享到 :

論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侯惠勤

新世紀的又一個新年,我們迎來了“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迎來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期。開篇之重,關乎全局,而作為開篇重中之重的則是在指導思想上形成共識,自覺地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
一、必須從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階段性特征上定位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
由於近代以來中國落后於世界歷史的發展,由於資本主義向全球擴張中制造的二元化格局,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一直陷於困境、舉步維艱。毛澤東說過,自從先進的中國人“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才真正找到了“救中國”的道路。同樣,中國共產黨人在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程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找到了“發展中國”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表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在中國共產黨、關鍵在中國共產黨,而黨實現領導核心作用的根本在於保持指導思想上的先進性並在武裝全黨中形成共識。
用先進的指導思想武裝全黨,本質上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它不僅表現為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回答不同的歷史課題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科學理論體系上,也表現為在大致相同的歷史條件下針對階段性特征所形成的新的共識上。20世紀70年代以來,和平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最強音,一切政黨、一切社會制度都在其面前決定取舍。正是在回應時代主題的挑戰中,中國共產黨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兩大理論成果,通過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局面,繼續引領著當代中國歷史發展的潮流,並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今天,中國的發展正處在一個新階段的轉折點,即面對發展以后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鄧小平曾富有遠見地指出,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我們不但要關注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同時要更加注重發展的質的提升﹔不但要關注社會財富的創造和涌流,同時要更加注重社會利益的分配﹔不但要關注“突出重圍”、“闖出一條路”,同時要更加注重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的協調﹔不但要關注經濟實力的增長,同時要更加注重社會各方面的均衡發展﹔不但要關注群眾的基本需求的滿足,同時要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等等。面對新形勢、新特點、新任務,我們必須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在發展觀上形成新的共識,並用以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全局。准確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指導思想的新發展,堅定不移地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這是當前和今后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我國今天發展所面對的新階段,是以往發展的繼續﹔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改革發展實踐的科學總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紅線,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內核,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基本思路。雖然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實踐會突出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但其在精神實質上的一致性則是明確無誤的。就現實挑戰而言,我們今天所面臨的矛盾是在取得了長足發展基礎上的矛盾,是朝著更好更快發展目標前進中的矛盾,因而是隻有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才能得以解決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性提高,不僅為今后的改革攻堅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而且增強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加大了創造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的分量。准確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首先要正確判斷形勢,全面估量我國發展的現狀,增強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信心。
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發展到現階段,格局有新變化、矛盾有新積累、困難有新表現。我們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不僅有已經明顯表露的,如“三農”問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自主創新等,還有難以預測的,如國際環境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國際市場的走勢等﹔有些是發達國家已經走出的困境,如污染、城市化等,但由於初始條件不復存在而不能照搬,有些則是沒有任何成功先例的嶄新課題,如:和諧社會、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許多中央已有明確思路和周密部署的,如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和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通過“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等解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通過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等。如何結合各地實際加以貫徹,還存在著認識不清、心中無數、應對不力的狀況。這些挑戰所涉及的深層次矛盾,都必須通過切實可行的改革去解決。改革的攻堅戰已經繞不開、躲不過,勢在必行。因此,應對挑戰不僅是承認困難、解決問題,更是一種戰略眼光、一種精神狀態、一種指導當代中國發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准確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要充分認識到我們面對挑戰的復雜性、問題的新穎性,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科學發展觀提出至今已有兩年,仍然存在著認識不足、貫徹不力的問題,顯然與對新的階段性特征之“新”的估量不夠相關。從根本上說,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建立以后如何進一步加以完善的挑戰,是初步發展以后形成的新矛盾、新問題的挑戰,是朝著新目標、新方向前進中出現的新情況、新任務的挑戰,也是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去闖新路、開新篇的挑戰。
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思想,具有鮮明的黨性、階級性,具有明確的政治導向性。從世界范圍上看,后發展國家之所以在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格局中步履維艱,就是因為落后和受控使得資本主義國家所經受過的歷時性矛盾擠壓成共時性矛盾,因此,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各種惡果首當其沖。而且,資本主義利用與其經濟政治實力相應的思想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地制造落后是因為沒有實行資本主義的神話,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混亂和波動。我國的歷史發展表明,道路的選擇不僅發生在革命時期,也貫穿於發展的每一重大關頭。從黨的指導思想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堅持改革開放是同義語,沒有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和沒有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都是死路一條。面對發展新階段的種種矛盾,隻有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和改革方向才能解決。我們必須樹立的科學發展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觀,是以人為本、造福人民的發展觀,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整體推進的發展觀,是堅持和平發展的發展觀。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觀。我們一定要從這樣的高度來領會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指導意義,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二、必須從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統一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思考和解決中國自身的問題,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軌跡,這就決定了這一創新過程必定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統一。在通向共產主義的方向上,這一軌跡不會終止,科學發展觀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它不僅表明我黨對於社會發展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也必然導致我們在時代觀、市場經濟觀、權力觀、政績觀、人才觀、文化觀、道德觀、戰爭觀等涉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大問題上的新認識。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成果不僅都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理論典范,也不僅在理論風格上都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而且它們在理論上的發展創新都具有與其前一成果間的直接傳承關系。鄧小平理論的全部創新,都淵源於毛澤東開始的“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的探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創新,都植根於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總命題。科學發展觀也是如此。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通過解答不同階段的中國發展問題以回應時代的重大主題,因而科學發展觀與之一脈相承而又各具特色是顯而易見的。它們的差別和不同特色是由中國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實踐視野決定的。如果說鄧小平理論視野中的發展主要是使社會主義和貧困脫鉤、使人民盡快富起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視野中的發展主要是提升綜合國力、使中國在世界社會主義低谷中傲然屹立的話,那麼,科學發展觀的著眼點則是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任務、階段性目標、手段方法有所不同,但其宗旨都是最大限度地將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其目標都是指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其方法都是把中國的發展納入世界發展的范圍、通過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把握發展的機遇,在相對落后和弱小狀態下找到出路,使中華民族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雖然我們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已經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但是,新挑戰又一次考驗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就連西方的一些人也承認,中國面臨的是一些甚至連一些發達國家也還未真正解決的問題,唯有從世界文明潮流和民族歷史階段的新的結合點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在民族復興和文明多樣性的道路上取得新進展。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就在於既以中國自身現有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又把中國(民族)的發展和世界(人類)的發展新態勢結為一體﹔既著眼於發展的具體歷史條件而有很強的實踐性,又體現了當今歷史的新趨勢而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將在繼續展現“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同時,越來越多地展現出“世界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中國”這一內涵。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示著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掌握了民族發展的主動權,而且在世界上獲得了發展的發言權,在“世界性話語”中奠立了“中國話語”和“馬克思主義話語”的話語權。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之所以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統一,就在於它們都是歷史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具有很強的實踐依托性和現實針對性。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今天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理論體系,說到底是在深刻總結以往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對當前發展所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所作的理論闡發。
從科學發展觀內在規定各要素(即全面、協調、可持續和以人為本)間的相互關系看,“全面”是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要求,是唯物辯証法和歷史辯証法在當前中國發展上的集中體現。辯証法本來就是“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全面”的方法論意義就顯得更為突出。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是全面的,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我們的發展實踐是全面的,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各種任務、各種指標不可能齊頭並進,某一時段、某一范圍會突出這一或那一方面,但就總體而言,必須做到均衡發展﹔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是全面的,即任何問題都必須置於改革、發展、穩定相統一的大局中處理,都必須通過兼顧各方的方式解決。
“協調”揭示了我國發展過程中必須特別關注和致力於解決的主要矛盾關系,這就是“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區域、人和自然以及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協調發展)。上述五大關系的統籌思想,既是當前我國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又是我們已有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統籌城鄉發展思想是在既充分認識到我國現存的城鄉二元結構對於現代化建設的嚴重障礙(不利於市場拓展、資源集約化和社會穩定等),又充分借鑒外國城市化過程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提出為背景形成的﹔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是在經歷了若干經濟波動、社會矛盾異動后,克服片面經濟增長觀(GDP崇拜)的基礎上, 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指標及相應的體制支撐為背景提出的﹔統籌區域發展的思想是在一方面區域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其負面影響日益顯現,另一方面國力有了長足增長、區域均衡發展已具備客觀可能的基礎上,以“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和“中部崛起”的大戰略的形成為背景提出的﹔統籌人和自然發展思想是在自然資源日漸枯竭、生態承受力抵達極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成為共識的基礎上,以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成型為背景提出的﹔統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進度的思想是在改革開放既要與國際接軌、推動國內的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又要抵制西方“西化”、“分化”圖謀、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認知下,以將開放的程度、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能承受的程度“三統一”為背景提出的。“協調”是一個分析矛盾、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是抓方向、抓全局、抓成效的基本思路,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形式。
“可持續”是今天中國發展的根本方式和必由之路,是對任何形式的短視行為的否定和拒斥。由生產生活構成的歷史本質上是不可終止、不可割斷的連續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言,“不管生產過程的社會形式怎樣,它必須是連續不斷的,或者說,必須周而復始地經過同樣一些階段。” 只是由於環境、資源等全球性問題的壓力,使得當代不能不把這種認識更為自覺、更為強烈地加以表達而已。追求發展的理性與節制,主張需要和限制的平衡,兼濟代內和代際的公平,集中體現在“循環經濟”和生產生態化的新思路上。因此,“可持續”不僅是生態平衡,也是人自身需要和發展的平衡。
作為科學發展觀核心的“以人為本”,則毫無疑問是以人民利益為本、以服務大眾為本,就是要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要把發展的落腳點定位在人的全面發展上。它既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傳承,又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體現,是作為長期執政的共產黨對於自身的要求和對於人民的承諾。因此,對“以人為本”作抽象化的爭論沒有意義,作“全盤西化”或“全面復古”的解釋沒有根據。“以人為本”作為執政治國的根本理念,主要是針對執政黨在體制、作風和思想狀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而對症下藥,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於提高自身執政能力的自覺追求。(1)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理性發展意識。之所以用“以人為本”而不是別的什麼治國的理念,說到底是因為今天一些人迷失於馬克思所揭示的市場經濟下的物化現象。神化經濟價值(GDP崇拜)而見物不見人,迷戀利益驅動而鄙視精神價值,欲望惡性膨脹而疏遠群眾和黨,熱衷追名逐利而背棄理想信念,蓋源於此。“以人為本”是對“物化”有效的解毒劑。(2)以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為突破口的公平意識。是針對目前存在的崇尚無情競爭、迷信機會平等造成了一些黨員干部對待困難群眾的冷漠心態。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政黨,以“人類解放”為己任,必須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因此,對待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問題的態度,就不僅僅是關懷弱勢群體的問題,而是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態度問題,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立場問題。貫徹“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就是要徹底糾正部分黨員干部中十分突出的浮夸、奢靡之風和對待群眾冷暖漠不關心的麻木心態。(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全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大多數”觀念。市場經濟條件下容易形成的一個價值錯位,就是在突出資本運作和個體價值的同時,以精英意識模糊甚至取代工人階級居領導地位的“大多數”觀念。我們今天講“以人為本”,就是要認清歷史的趨勢,理直氣壯地堅持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為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奮斗。放棄了這一立場,就會從根本上迷失政治方向。(4)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改革取向的社會服務意識。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不僅要通過法治去制約國家權力,還要促進國家職能的轉變以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貫徹“以人為本”,就是要使我們的黨員干部時刻牢記,權力來自人民,努力使其回歸人民,這是我們肩負的使命﹔防止權力異化,防止干部特殊化,這是我們面對的挑戰。我們不僅需要權力制衡,更需要通過不懈的努力,逐步把各種權力部門變成普通的社會分工,把各級領導職務變成普通的社會職業,從根本上清除權力腐敗,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
三、必須從推動全黨思想行動轉入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衡量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目的在於全面貫徹落實。首先要看到差距、承認“轉軌”的必要性。轉軌可以是糾偏性的轉向,也可以是審時度勢、順勢轉向,我們主要指的是后者。但無論何種性質,轉軌都意味著困難和挑戰,意味著重新學習。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諧社會的建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節約型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都是嶄新的課題和嚴峻的挑戰。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將面臨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如果我們對於困難沒有足夠的准備,對於“轉軌”沒有極大的緊迫性,總是津津樂道已有的成績,甚至盲目樂觀、固步自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根本無從談起。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對全黨黨性的大檢驗。我們今天正面臨著利益格局調整和優化的巨大壓力。應對“三農”問題、貧富差距過大、就業壓力加大、腐敗有新表現等一系列挑戰,關涉政策調整、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但核心問題是利益調整。“未富先老(老齡社會)”、“未富先大(世界大國)”,又從內外兩方面加大了利益調整的困難。利益缺口太大,“向誰傾斜”、“動誰的奶酪”,這就是困難所在。面對重重困難,最根本的是全黨同志如何擺正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不謀取任何非法利益,勇於奉獻犧牲,敢於開拓進取,我們將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千難萬難堅持共產黨的宗旨就不難,千思路萬思路離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就沒有出路。我們今天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客觀條件制約、有“本領危機”,但最根本的是人民大眾的立場,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任何片面的發展觀背后,都有狹隘的利益驅動。一部分黨員干部在根本立場和利益取向上的偏差,是許多問題的症結所在。因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定是世界觀改造、黨風建設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過程。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大檢驗。作為一個長期執政的黨,我們今天必須面對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要求所造成的一個新情況,即任何局部問題、具體矛盾,處理得當與否,都可能影響黨的執政地位,都必須從執政大局的意義上把握。群眾利益無小事,改革發展穩定是大局。這種矛盾交錯復雜的局面,不僅要求我們的工作更全面深入細致,而且要求我們更富有遠見地開展工作,更具有政治意識和更懂得辯証法。任何事情的決策,從局部看來可行而從全局看來不可行,就堅決不做,反之,從局部看來不可行而從全局看來可行,則要堅決執行﹔任何矛盾的處理,都不能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待,不能回避或激化矛盾,而必須著眼於化解矛盾、善於將對抗性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矛盾、將有可能激化的矛盾控制在非激化狀態﹔任何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的所作所為,都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黨的總體形象的組成部分,因而具有公眾性﹔任何利益格局的調整,都不是現有利益的簡單再分配,而是實現新利益源源不斷得以再造的綜合改革﹔等等。事實上,中國發展所面對的新階段,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面對新形勢、新特點,我們如果還簡單套用過去的領導方式,就難免顧此失彼,甚至事與願違。因此,必須把學習作為第一位的任務擺在全黨面前。首先要把全黨的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要充分認識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解決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新世紀新階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充分認識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途徑,是始終保持黨的指導思想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要在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的過程中,努力學習唯物論、辯証法,學習當代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學習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和實踐經驗,借鑒各國政黨的執政經驗,努力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轉化為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這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定會有力地推動黨的執政能力的提高。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同心同德、眾志成城﹔中國共產黨作為先進的工人階級政黨,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先導”。在指導思想上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不斷形成新共識,是全黨全國凝聚力量、團結奮斗的核心。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就能確保我國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向前進,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