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提出的背景和根據

作者:徐崇溫    發布時間:2012-07-07   
分享到 :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背景和根據
徐崇溫


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新的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有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的重大戰略思想。這個重大戰略思想,就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自從胡錦濤同志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江西考察工作時,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概念,2003年10月14日在黨的第16屆3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后,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迅速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幾年來的實踐更証明,這種科學發展觀是指引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沿著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的道路向前邁進的重要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那麼,提出科學發展觀的背景和根據,又是什麼呢?
一、科學發展觀是適應於新階段新要求而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首先是適應於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后,我國的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以及新的發展要求而提出來的。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使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黃金發展期,面臨著許多機遇。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趨勢還未根本扭轉,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這些矛盾的凸現又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要是舉措得當,就能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而要是應對失誤,則可能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科學發展觀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國發展的這個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為適應新的發展要求而提出來的,它旨在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科學發展觀是在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科學發展觀也是在總結近三十年來改革開放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全面地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就必須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隻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在同時,經濟發展又同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緊密聯系,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決定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但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也會反過來對經濟發展產生反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產生決定性作用。在經濟發展中,要正確處理增長的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關系,如果單純擴大數量、追求速度,而不重視質量和效益,如果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會出現增長失調、最終制約發展的局面。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忽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忽視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忽視資源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是難以搞上去的,即使一時搞上去了,最終也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三、科學發展觀是在吸取國外發展經驗、借鑒國外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又是在吸取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借鑒國外發展理論有意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二戰以后,在世界各國把加快經濟增長奉為共識的情況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奇跡,但因片面地追逐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忽視環境保護和能源、資源節約,因而在發展過程中,有的國家為解決能源資源消耗過大和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問題付出了高昂的發展代價﹔有的國家由於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后,導致發展的質量不高、后勁不足﹔有的國家則出現了貧富懸殊、失業增加、社會腐敗、政治動蕩等問題。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証明,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數量和速度,還包括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應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應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國外發展理論的發展也與此相適應,從世界范圍來說,自從1955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劉易斯提出把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認為有了經濟增長就有了一切的發展觀在實踐中受挫以后,人類對發展道路的反思和總結不斷走向深入。1962年,美國出版了萊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列舉了大量污染事實說明,人類一方面在創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毀滅自己的文明,環境問題如不解決,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之中”﹔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米都斯等人的報告《增長的極限》,認為如果世界現有的人口、工業化、環境污染、糧食生產、資源耗竭的發展趨勢不變,那麼,世界就將在未來100年內的某時達到增長的極限,崩潰為淒涼和枯竭的生活。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外提出了種種新的發展觀,它們大致向三個方向發展:
第一個方向是朝橫向擴展發展觀念,如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法國學者佩魯撰寫和發表的《新發展觀》,認為傳統的增長理論把增長隻看作是由資本、價格、供需等自發調節的結果,而排除了教育、職業培訓、人口群體質變和增長率的聯系,造成了經濟與文化的對立,導致了人對物的貪戀,實用主義盛行,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泛濫。為此,他提出了“整體的”、“內生的”、“綜合的”、“關心文化價值”的新發展理論。
第二個方向是朝著縱向擴展發展觀念,如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199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三組織共同發表的《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認為“要在生存於不超過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提出人類可持續生存的9條基本原則,以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130個行動方案。
第三個方向是從內涵上擴展發展觀念,如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人類自身的發展觀等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印度學者阿瑪蒂亞•森認為,發展的目的不僅在於增加人的商品消費數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於使人們獲得能力。在1999年出版的《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他又進而提出發展就是擴展自由,自由是發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進發展的不可缺乏的重要手段,盡管人們追求財富、收入、技術進步、社會現代化,但它們最終隻屬於工具性的范疇,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最高的價值標准是人的實質的自由。
科學發展觀既汲取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借鑒了國外發展理論的有益成果,又豐富和發展了它們,如在朝橫向擴展發展觀方面,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布局由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在朝縱向擴展發展觀方面,提出了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等等﹔在從內涵上擴展發展觀方面,闡明了發展要以人為本,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在國際上則提出和平、開放、合作、和諧的發展,建設一個民主、和諧、公正、包容的和諧世界。這樣,科學發展觀就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反映了當代世界最新發展理念。
四、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我黨三代中央領導的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我們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深刻論述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社會發展要逐步消滅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使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現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不斷推進,從根本上說就是在推動人類社會朝著更加繁榮、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大國,如何帶領人民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我們黨執政以后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好的重大課題,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三代中央領導都曾對此進行過深入思考、作出過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我國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如毛澤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和戰略設想,努力探索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提出了關於發展問題的很多重要思想﹔在經歷了“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彎路和曲折以后,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發展、“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我們黨的發展觀發生了一次重大飛躍,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迅速發展。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江澤民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施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等,使我們黨的發展觀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又在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提出新的發展要求的情況下,與時俱進地推進了我黨的發展觀:一是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反映和體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二是針對我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領域和方面發展不夠平衡的問題,著眼於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促進協調發展的新思路和正確道路﹔三是著眼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我們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這就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具有這樣背景和根據的科學發展觀在提出以后,也受到國外媒體和輿論的高度關注。在我們黨的十七大召開之際,日本共同社發表報道評論說:“胡錦濤所倡導的科學發展觀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理念,把隻重視經濟發展在量上的擴大,轉變為對生活質量和公平觀等內容的關注,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指導。這使得長期以來一邊倒式的開發,開始向重視民生及民權的方向轉變,大力推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等各個領域的協調、平衡發展”﹔美國《新聞周刊》則針對在美國不時掀起的“中國威脅論”,用我們黨的十七大強調科學發展觀去說明中國正在全神貫注謀發展。這篇由安德魯•莫勞夫奇克發表的文章說,美國的中國威脅論所謂的中國日益壯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已成了美國的一塊心病,它們營造了一種難以磨滅的恐懼感,說美國與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競爭將成為21世紀的特色,然而,中國國內情況看來完全不同。雖然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今天的中國仍然才剛剛擺脫貧困二十年,一半人口仍處境艱難,因此,北京壓倒一切的考慮仍然是經濟,對外政策則擺在后面。至於帝國主義野心,想都未想。中國完全專注於國內經濟的跡象,在最近召開的中共十七大上可以說表現得最為明顯。
(來源:《廣東社會科學》2008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