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樹立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1-02   
分享到 :

民族地區樹立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馮 斌

民族地區自然與文化資源豐富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資源開發熱及其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宗教、民族矛盾交織導致的不和諧因素不同程度存在。民族地區樹立科學發展觀,應具體體現在樹立科學的資源生態觀、民族宗教觀、文化發展觀。

樹立開發與保護並重的資源生態觀。資源富集是民族地區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所在,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是民族地區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但若對資源進行無序過度開發,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樹立開發與保護並重的資源觀。一是抓好資源開發總體戰略設計,強化統籌指揮、長遠規劃、合理利用、有序開採,著力於資源產品的深加工和產業鏈的延伸,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二是保護好資源地的群眾利益,做到開發一方資源、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實現資源開發成果共享。三是建立科學的決策管理機制,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綜合運用規劃、法制、行政、經濟等手段,強化論証評估制度,建立健全科學決策與協調管理機制,真正實現可持續開發和永續利用。民族地區大都地域遼闊,山地、森林、草原等生態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落后。民族地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還必須做好生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文章。首先,保護好現有生態資源。控制開發強度,發展綠色經濟。其次,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適當退耕還林、還草,增強生態環境的穩固性。再次,建立生態評估、生態補償等機制。

樹立尊重與融合並重的民族宗教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民族差異仍將是客觀現實,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是基於民族差異和歷史傳統。民族區域自治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民族發展與民族和諧。實現民族和諧,應樹立尊重與融合並重的民族觀。所謂尊重,主要體現在承認並正視民族差異,不因民族差異而帶有歧視或存有偏見。所謂融合,主要體現在尊重各民族權利地位、文化習俗的同時,著力強化各民族都屬於中華民族的整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大團結。同時,很多少數民族有獨特的宗教信仰,很多民族地區是宗教色彩濃厚的地區。宗教問題往往和民族問題相交織,一旦處理不好,就可能影響穩定。妥善處理宗教問題,使宗教因素成為促進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力量,必須樹立科學的宗教觀,在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保障一切正常宗教活動的同時,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樹立傳承與創新並重的文化發展觀。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現了民族地區的獨特魅力,構成了民族地區重要的比較優勢。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為民族地區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此,應樹立傳承與創新並重的文化發展觀。傳承與創新,重點在人,關鍵在機制,動力在市場。一是建設文化人才隊伍,加大對高層次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基層文化骨干、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等的培養力度,建立更加靈活的選人用人機制。二是完善文化體制機制,包括文化發展的決策、咨詢、激勵機制,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機制。三是創新文化走向市場的載體,把尊重藝術規律和遵循市場規律結合起來,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努力把文化變成產品、把產品變成產業,促進民族地區文化大繁榮、產業大興旺。

(作者為中共四川省涼山州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來源:《 人民日報 》201401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