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戰略機遇思想研究

作者:    發布時間:2014-11-25   
分享到 :

胡錦濤戰略機遇思想研究

張曉彤

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繼續發生廣泛深刻的變化。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把握大勢、准確判斷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順應形勢變化、努力爭取戰略機遇,多手施策、積極維護戰略機遇,堅持科學發展、用好戰略機遇,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時代特色的戰略機遇思想,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

一、認識機遇:我國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9頁。】

胡錦濤認為:科學判斷和正確把握國際國內形勢,對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作出科學回答,是一個事關勝利實現我國改革發展目標的重大戰略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面臨的挑戰很多很復雜,但機遇大於挑戰。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大調整既是大挑戰,也蘊藏大機遇”。一方面,我國發展面對來自外部環境的風險和挑戰。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一些國家政局動蕩,局部沖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復雜,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重大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公共衛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突出、危害加大,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由於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全球化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挑戰和風險,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信息、軍事等方面面臨著嚴峻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深度沖擊,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困難。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較量和斗爭依然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非常尖銳的。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將長期面對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

另一方面,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

一是世界多極化使發展中國家有了更大的作為空間。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加重,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事務的意識和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相結合,給發展中國家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帶來了新的契機。各國各地區的聯系日益密切,市場更為開放,資金、技術、人才等流動更加便捷,世界貿易飛速發展。新興市場國家大力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利用勞動力成本等方面優勢,主動承接發達國家生產能力轉移,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明顯上升。

三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局總體穩定,有利於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產業升級和轉移速度加快,各國注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解決好發展問題,成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課題。胡錦濤指出:“目前,國際形勢總的是好的,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剛開始時相比,發生了有利於我們的很大變化。”【《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頁。】

()我國進入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突顯期。新世紀新階段,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階段性特征,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同時,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發展成就“為我們繼續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利條件”【《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和完善,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各方面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步伐加快,國民經濟正處於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社會政治大局穩定﹔抗擊非典、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等斗爭取得重大勝利,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獲得圓滿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取得積極成效,展現了我們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我國人民的強大力量﹔我們黨經過艱辛探索,形成了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提高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興國的能力。這些,都為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廣闊空間。

()“抓住了機遇,就能贏得歷史性發展﹔失去了機遇,發展前景就可能變得艱難。”在世界格局快速調整和深度變革的新形勢下,各主要國家紛紛調整和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搶佔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制高點,各國圍繞國際秩序、地緣政治、國際市場、資源人才、科學技術等的競爭更趨激烈。一場新的全方位綜合國力競爭正在全球展開。在這場競爭中,每個國家的發展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胡錦濤指出:歷史一再表明,機遇極為寶貴,稍縱即逝。能不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一個國家能不能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勝利的關鍵所在。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

認識機遇的重要思想從世界發展的大勢審視我國發展面臨的歷史性機遇,深刻闡明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所具有的“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和風險”、“既有難得機遇又有嚴峻挑戰”的重要特點,為我們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勇敢地承擔起歷史使命,抓住新機遇、實現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二、爭取機遇:“正確把握機遇和挑戰的辯証關系,善於從變化的 形勢中把握和運用機遇,善於在嚴峻的挑戰中捕捉和運用機遇”

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形勢下爭取機遇、應對挑戰,是胡錦濤戰略機遇思想的重要內容。胡錦濤指出:形勢復雜多變,要主動適應環境變化,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注重分析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課題新矛盾,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抓住發展機遇,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

()在化危為機中爭取機遇。胡錦濤認為,在我國的發展進程中,國內外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將長期並存,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積極化解不利因素,努力變挑戰為機遇。一要看到我們具備化危為機的有利條件和基礎。胡錦濤指出:盡管存在來自國內外的嚴重困難和嚴峻挑戰,但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我們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是前進中的問題。隻要我們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周密部署、扎實工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解決突出問題,完全有條件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要在逆境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把危機帶來的壓力轉化為發展的動力。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我國。在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面前,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不會因為這場金融危機而發生根本性逆轉”的重大判斷。胡錦濤指出:要辯証地看待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把握機遇、化解矛盾,變挑戰為機遇。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發展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外部需求大量減少,客觀上為我們擴大內需和調整結構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機制壓力。二是國際金融危機為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保持經濟平穩較怏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著力在保增長上下功夫,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保增長的強大動力,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化挑戰為機遇,有效遏止了經濟增長明顯下滑態勢,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2009年我國GDP增長率達到92%,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97983億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人民日報》201131日。】、躍升世界第二。

()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中爭取機遇。胡錦濤提出,要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始終掌握發展的主動權。一是要正確認識時代特點,以更加開闊的視野觀察世界,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向世界,全面了解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趨勢,努力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相互聯系中把握發展方向,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從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從國際國內因素的綜合作用中掌握發展全局。

二是要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把握好國內產業發展和國際產業分工,統籌處理好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參與制定國際經濟貿易規則,善於運用綜合優勢,為我國現代化拓展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資源保障,努力促進我國發展和各國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

()在主動防范風險中爭取機遇。胡錦濤指出:“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的國際環境中,在國際國內各方面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現實狀況下,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較大風險的可能性不僅是存在的,而且是很現實的。”【《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頁。】他提出,要未雨綢繆,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厚植應對挑戰的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有效防范各種潛在風險。一是要居安思危。要增強憂患意識,隨時准備應對可以預料的和難以預料的,來自國內的和來自國外、境外的,來自經濟生活中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以及自然界的各種困難和風險。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應對措施考慮得更周密一些,防止由於估計不足和准備不夠而陷於被動。要大力增強應對風險和突發事件的能力,經常性地做好應對風險和突發事件的思想准備、預案准備、機制准備和工作准備,堅持防患於未然。

二是要謀劃長遠。要在做好當前工作的同時,加強重大問題調研,深入分析今后一個時期國內外經濟環境的發展趨勢和特征,為我國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早謀對策。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胡錦濤深入分析國際經濟發展的最新動向和長期趨勢,指出:發達國家過度消費難以為繼,世界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調整勢在必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我們必須見事早、積極應對,使之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增添推動,在未來世界經濟發展中爭取有利地位。

爭取機遇的重要思想要求以寬廣眼界、戰略思維、辯証觀點分析認識和把握處理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著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為全黨全國人民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下堅定信心、有效應對困難和挑戰提供了行動指南。

三、維護機遇:確保社會穩定大局,營造和平和諧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互信協作的安全環境、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

營造好環境、維護好機遇,是胡錦濤戰略機遇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胡錦濤從確保社會穩定、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等方面提出了維護機遇的重要思想。

()鞏固和發展社會安定團結。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各類矛盾和風險有所增多,加之境內外敵對勢力加緊干擾破壞,維護社會穩定任務十分繁重。胡錦濤指出:沒有穩定這個前提條件,什麼事情也干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更不可能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探索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積極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努力避免因為決策失誤和工作不當引起群眾不滿,注重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發生。要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良好道德風尚,更好地凝魂聚氣、強基固本。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立完善維護社會穩定的體制機制。要積極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要大力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堅決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民族分裂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及時挫敗各種顛覆搗亂圖謀。

()攜手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胡錦濤指出:“有力打擊和有效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事關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事關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544頁。】。兩岸同胞要共同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要團結島內反對“台獨”的力量,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外交等力量和必要的軍事手段,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兩岸關系大局基本穩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胡錦濤指出: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緊密相連,要始終站在國際大局與國內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問題,思考和制定中國的發展戰略,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國際環境,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要加強戰略謀劃和整體運籌,堅持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相統一,努力掌握對外關系主動權,積極營造於我有利的局面和戰略態勢。要加強同主要大國的戰略對話,增進政治互信,深化務實合作,擴大共同利益,推動構筑總體穩定、相對均衡、合作共贏的大國關系框架。要高舉建設和諧周邊旗幟,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加強周邊戰略規劃,以增進互信、促進合作為抓手,強化我國同周邊國家的共同利益紐帶,增進周邊國家對我國和平發展和周邊政策的認同﹔要積極謀劃和充分用好重要國際多邊機制,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安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等問題的多邊對話和合作,深入研究和提出我國主張。要積極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參與和推動解決重大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參與反恐、防擴散等領域國際多邊安全對話和合作,筑牢國家安全防線,確保國家發展的安全環境。要加強公共外交、人文外交,增進外部世界對我國的了解和認識,積極引導國際輿論客觀看待我國發展,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國際形象。

()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胡錦濤指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緊密相連、相輔相成,主權、安全得不到保障,發展就無從談起﹔發展不能持續,主權、安全也得不到有效維護。要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握好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進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國防投入,穩步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堅持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不斷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扎實做好軍事斗爭准備,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加快軍隊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社會穩定提供強大力量支撐和保証。

維護機遇的重要思想把維護和鞏固和諧穩定的內外環境視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保証,提出全面運籌謀劃內政外交國防,在促進國內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中踐行和平發展、和諧發展、合作發展的理念,進一步豐富完善了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

四、用好機遇:“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不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用好機遇、加快發展,是胡錦濤戰略機遇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胡錦濤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依靠自己的發展,要千方百計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充分利用新世紀頭20年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奮斗,努力使我國的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個大台階。

()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胡錦濤認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們完全有理由為此感到自豪,但決不能自滿,決不能懈怠,決不能停滯。必須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生產力和科技教育比較落后,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我們在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無論是規模還是難度,在當今世界絕無僅有,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罕見的。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陶醉於已有的成績而稍有懈怠,沒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沒有任何理由滿足現狀而不思進取。”【《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頁。】全黨全國都要增強促進發展的緊迫感,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鬆,充分調動和切實保護廣大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推動科學發展。胡錦濤認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要牢固樹立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准確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堅持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加快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原有的主要依靠物質投入的傳統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們將突出面臨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壓力,外部需求顯著減少、傳統競爭優勢逐步減弱的壓力,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上升的壓力,人口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更為迫切的壓力。適應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和我國發展新要求,“必須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總體要求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發展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胡錦濤強調:“要深刻認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意義,大力推動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不斷贏得發展新優勢、開創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08430日。】。

()堅持把“三農”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胡錦濤指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比重逐步下降是客觀規律,但農業的地位和作用絲毫沒有降低,反而更加重要。“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必須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807頁。】。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要自覺順應這一趨勢,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發展。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胡錦濤認為,當今時代,國家核心競爭力越來越表現為對智力資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調控能力,表現為對知識產權的擁有、運用能力。他指出,在當代世界科技發展的澎湃大潮中,誰緊緊抓住了追趕和跨越的機遇,不斷增強科技實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誰就能在綜合國力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戰略地位”。“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奮起直追”【《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頁。】,努力做到后來居上。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加快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繼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胡錦濤指出:我國過去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的發展也必須靠改革開放。要堅持通過改革解決前進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通過制度創新不斷增強應對全球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能力、增強解決我國發展面對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能力。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繼續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要毫不動搖地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堅持擴大內需方針的同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增強參與經濟全球化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能力,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提高全民族素質。胡錦濤認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本質上是一場人才競爭,“說到底是民族素質競爭”【《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316頁。】。要實現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切實做好人才工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大力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創新人才。要進一步優化人才發展的環境,不拘一格選人才,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體制機制,形成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社會氛圍,開創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人才輩出的局面。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東中西發展新格局。總的目標是,通過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逐步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要實施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梯度轉移。要推動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東部沿海地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要堅持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形成主體功能區,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和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積極扶持欠發達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胡錦濤指出:實現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和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持之以恆地進行努力。

()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胡錦濤指出:我們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治國理政的戰略性工作來抓,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是要更加注重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來謀劃發展。要把增強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增強經濟發展拉動力﹔要加大公共支出,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二是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著力抓好就業這個民生之本,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推進扶貧開發,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培育壯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

用好機遇的重要思想站在時代發展的潮頭,以創新的發展理念科學規劃當前和未來我國前進方向,探索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實現了我們黨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胡錦濤戰略機遇思想深刻回答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時代內涵、爭取和維護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方法途徑、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目標方向這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整體統一的戰略機遇思想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是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戰略機遇思想的繼承和創新,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

(作者張曉彤,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編審)

(來源:《中國共產黨90年研究文集(下)》2011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