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四大基礎”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2-26   
分享到 :

科學發展觀的“四大基礎”

張瑞清

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政治價值、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是因為它具有四個方面的深厚基礎。

從哲學基礎看,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發展觀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是科學發展觀最基本的理論淵源。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核心立場、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體現了辯証唯物主義關於事物普遍聯系、永恆發展的原理以及對立統一的分析方法﹔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基本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証法理論以及謀求人的徹底解放、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命題,是運用辯証思維和唯物史觀觀察發展問題得出的科學結論。

從政治基礎看,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問題的重要思想和實踐探索,是科學發展觀最直接的理論來源。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毛澤東同志發表的《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論著,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作了積極探索。鄧小平同志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並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解放思想的勇氣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江澤民同志把發展提到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高度,將社會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目標,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關於發展道路、發展特征、發展主題、發展布局、發展要求、發展方法、發展目標、發展動力、發展主體、發展保証等的基本觀點,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標志性的理論創新成果。

從歷史基礎看,科學發展觀汲取和弘揚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縱觀中國歷史,凡是有作為的朝代,必然遵從以民為本、本固邦寧的政治信條。西漢的文景之治,秉持與民休息政策﹔唐朝的貞觀之治,堅守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理念﹔清朝的康乾盛世,採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舉措,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民負,促進了發展。從民為邦本到以人為本,從中和之道到統籌兼顧,從道法自然到遵循規律,從天人合一到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採擷瑰寶。不僅如此,科學發展觀還從世界文明發展中借鑒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類社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奇跡,但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帶來一系列問題,引起對於增長和發展問題的反思。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提出科學發展觀時,區別了發展增長,並用又好又快取代又快又好,不僅重視發展速度,而且更重視發展質量。這些變化實質上是認識之變、觀念之變、格局之變。可見,科學發展觀既是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弘揚,也是對世界各國發展經驗、先進發展理念的借鑒和汲取,因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具有強大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威力。

從社會基礎看,科學發展觀建立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階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之上。科學發展觀准確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緊緊抓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應對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回應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熱切期盼,更加強調科學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和諧,更加追求公平正義,更加關注民生問題。經過黨的十六大以來10年的探索,科學發展觀這一中國理念成為發展的根本指針,指導我們寫下令人贊嘆的中國答卷: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科技創新取得新的輝煌,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跨越發展,特別是延續幾千年的種田交稅退出歷史舞台、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得到充分驗証。

回眸10年,令人振奮﹔展望未來,使命崇高。我們一定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更加堅定地落實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制度,更加牢固地確立科學發展觀在部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更加有效地履行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神聖使命。

(作者為武警北京總隊政治委員)

(來源:《人民日報》201212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