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溶: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認真學習《胡錦濤文選》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9-23   
分享到 :

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認真學習《胡錦濤文選》

冷 溶

編輯出版《胡錦濤文選》,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定,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黨的十八大對科學發展觀作了精辟闡述和高度評價,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胡錦濤同志是黨的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創立者。《胡錦濤文選》的出版,為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最好的教材。

一、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黨的指導思想是全黨的理論指針和行動指南。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鄭重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對於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發展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對於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俱進,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胡錦濤文選》全面展示了這一科學理論孕育、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謀篇布局就是從這個宏偉目標開始的。胡錦濤同志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肩負的歷史任務。要全面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發展觀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2003年的非典疫情,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新的實踐要求,迫切需要作出新的理論回答。在這些認識基礎上,我們黨緊緊圍繞發展這個根本問題,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征,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要求,創造性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深刻揭示了發展的本質和內涵,指明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胡錦濤同志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深入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需要抓緊解決的重大問題》《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著作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科學內涵、精神實質等作了深入闡述。

總結黨的十六大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年的奮斗歷程,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胡錦濤同志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創立者。習近平同志指出,胡錦濤同志“以豐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領導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了卓越的功勛,贏得了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愛戴和國際社會普遍贊譽”。《胡錦濤文選》集中反映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是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生動教材。

二、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懈奮斗的基礎上,繼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既堅持和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又根據新的實踐和時代發展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胡錦濤文選》集中反映了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間的繼承發展關系。

胡錦濤同志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繼承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總結了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科學發展觀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個緊密聯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面對著共同的時代課題,面臨著共同的歷史任務,都貫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都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都堅持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都堅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理論主題、思想基礎、政治理想、根本立場上一以貫之。

科學發展觀既堅持了老祖宗,又講了很多新話。科學發展觀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創造性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的系統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提出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論概括,形成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取得的新成果。比如: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等等。科學發展觀的這一系列獨具創新性的思想觀點,集中概括和反映在《胡錦濤文選》的全部內容中。

科學發展觀是新世紀新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重大成果,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勃勃生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把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同學習貫徹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一起來,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統一起來,體現到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的實踐中,轉化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

三、科學發展觀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一系列戰略部署,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胡錦濤文選》的第二、三卷,全面反映了這一時期黨中央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以及這一時期黨和國家經歷的重大事件和作出的重大決策。

回顧這十年,我們取得巨大發展成就,走過很不平坦的道路。我們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戰勝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奪取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和災后恢復重建重大勝利,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妥善處置一系列重大突發事件,鞏固和發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實踐充分証明,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理論。

科學發展觀內涵豐富,思想深刻,不僅是指導發展的理論,而且是指導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理論﹔不僅是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世界觀方法論。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面向未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我們要緊密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而努力工作。

及時編輯出版黨的重要文獻,不斷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胡錦濤文選》是繼《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之后,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又一本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著作集,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提供了重要教材。認真學習《胡錦濤文選》,對於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斷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

來源:《 人民日報 》( 201609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