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前后毛澤東對北平文化的保護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09   
分享到 :

平津戰役前后毛澤東對北平文化的保護

李自華 王 蕾

194811月底平津戰役打響,解放軍兵力佔有絕對優勢,士氣也正旺,早已勝券在握。但要解放北平這樣的著名文化古都卻是新課題、新挑戰。毛澤東深知北平歷史文化的價值,在平津戰役前后為保護和傳承北平文化傾注了大量心血,最終使北平文化免於戰火損毀,而且在隨后的城市接管中又採取措施積極穩妥地接收和管理,為中國、為世界留下了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注意保護清華、燕京等學校及名勝古跡”

平津戰役打響后,遠在西柏坡的毛澤東密切關注著平津戰局的發展變化,頻頻給平津前線部隊發電報,要求注意保護好北平的教育機關和文物古跡。自19481211始,根據毛澤東關於對張家口、新保安“圍而不打”、對北平、天津“隔而不圍”的作戰方針,平津前線部隊開始對北平城實施戰略包圍。戰斗在北平城郊打響,北平城外的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及頤和園、香山、玉泉山、八大處等重要教育機關和文化古跡面臨炮火的威脅。

毛澤東牽挂古城安危,於19481213給平津前線司令部發指示,要求“注意攻城部隊及衛戍部隊的紀律事項”。平津前線司令部向各部隊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又於1214提出了六條具體的注意事項和紀律要求,要求認真執行,其中第一條就是“保護學校及文化古跡名勝,如平市各大學、圖書館、公園及故宮博物館、西山、香山、(中)南海、北海等名勝”。

19481213,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軍(原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奉命由昌平向宛平、豐台挺進,協同南苑方向解放軍切斷北平城內國民黨軍南逃和東撤的道路。四十二軍一二四師某團作為先頭部隊,行進至萬壽山與圓明園之間的平川地帶時,遭到隱藏在圓明園附近叢林裡的國民黨軍隊的猛烈炮擊。團作戰參謀和炮兵指揮員向團長請示用炮火壓制敵人,否則部隊無法前進、無法完成按期搶佔豐台的任務。團長在得知前方是圓明園和清華大學后,果斷下令:“聽命令,不准開炮,馬上請示上級,快!”平津前線司令部很快傳來指示:“部隊火速避開圓明園古跡學校區,從萬壽山以西打開通路,搶佔豐台。”部隊遵令避開圓明園繞道前進,於14日攻佔豐台。

與此同時,一份情報引起毛澤東對北平城郊高校和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高度關注。太原前線指揮作戰的徐向前、周士第等將截獲閻錫山北平辦事處給閻的一份情報上報軍委。情報稱:“今(元)午北平外圍情況急轉直下,傅軍主力集結,調集城郊。清河、□□鎮即有激戰。清華大學落有炮彈,人心恐慌,空氣極度緊張。”毛澤東見此情報后深感不安,於19481215日凌晨親筆批示,急電平津前線司令部:“請你們通知部隊注意保護清華、燕京等學校及名勝古跡等。”平津前線部隊嚴格執行毛澤東的電令,在北平城郊的大學和古跡區作戰時不用炮擊,而用步槍、刺刀和手榴彈,同敵人展開近戰和肉搏。為保護古城文化,戰士們不惜多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19481217,北平城郊基本解放。當日18時,中央軍委給平津前線司令部發去由毛澤東起草的電報,強調對解放后的文化教育機關要派兵嚴加保護。電報稱:“沙河、清河、海澱、西山系重要文化古跡區,對一切原來管理人員亦是原封不動,我軍隻派兵保護,派人聯系。尤其注意與清華、燕京等大學教職員學生聯系,和他們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戰時減少損失。”1227,毛澤東又在給平津前線的電報中指出:“燕京是司徒辦的學校,陸志韋當然和司徒有聯系。但燕京教職員中左傾者不少,陸志韋態度亦比較民主。我們應採保護政策。”

平津前線部隊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立即將城外的文化教育機關保護起來,防止國民黨殘兵和特務的破壞。19481218,解放軍第十三兵團(原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政治部在清華大學西校門張貼布告,宣告要對清華大學嚴加保護,並希望學校正常進行教學工作。布告寫道:“查清華大學為中國北方高級學府之一,凡我軍政民機關一切人員,均應本我黨我軍既定愛護與重視文化教育之方針,嚴加保護,不准滋擾﹔尚望學校當局及全體學生,照常進行教育,安心求學,維持學校秩序。”在平津前線部隊的保護下,解放后的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弦歌不輟,教學秩序未受大的影響。1229,第四十一軍(原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從平綏線上撤回北平,立即把頤和園、八大處、香山、玉泉山等名勝古跡區保護起來。

在毛澤東的關心下,北平城郊的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高等學府及頤和園、圓明園、臥佛寺、五塔寺、大佛寺等一大批珍貴的文物古跡得到完整保存。

“此次攻城必須做出精密計劃”

北平城郊地區基本解放后,解放軍重重包圍北平,攻城大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對於北平城內的國民黨軍隊,中央軍委採取了“打談結合、以打促和”的方針。平津前線部隊遵照軍委的指示,一面通過各種渠道爭取傅作義走和平道路,一面積極做好不得已攻城時保護北平文化的各項准備。

遵照前述毛澤東關於保護文化教育機關及“尤其注意與清華、燕京等大學教職員學生聯系,和他們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戰時減少損失”的指示,前線將士積極與清華大學的師生聯系,尋求幫助。19481218日晚,兩名解放軍干部深夜造訪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在清華大學的寓所,請梁思成在地圖上標出北平重要文物和古建筑的方位,以防止炮擊的損毀。正在為古城安危心急如焚的梁思成欣然從命。19491月初,清華大學學生朱世玉等10余人,被解放軍攻城部隊某部請去。他們在北平地圖上標注國民黨軍政機關的位置及應該重點加以保護的古建筑和文化教育設施的方位,並應允在攻城時為突擊部隊擔任向導。

北平城內的中共地下黨員和情報人員為配合攻城作戰,積極向城外傳遞有關國民黨軍隊城防部署情況的情報。北平地下黨為攻城部隊繪制了詳細的地圖,標明應該重點保護的文物的位置、攻城時不能打的居民區及一般要打和要狠狠打的軍事目標。1949110,一份情報傳出城外,詳細地報告了城內國民黨炮兵部隊部署方位。情報稱:“北平市內的炮兵陣地,東單機場有野炮陣地,炮78,廣安門內西北中學操場為十六軍山炮陣地,東交民巷有重炮陣地,各種炮二十余門,各面城牆上多為各軍師之迫擊炮陣地。”與此同時,中共地下黨員在國民黨軍隊中開展策反工作,等待解放軍攻城時裡應外合,解放北平。

攻城部隊在進行攻城演練的同時,積極進行深入的政治動員和思想教育,反復強調攻城時一定要保護好城市居民、學校和文物古跡。時任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的楊成武回憶說:“為了保護北平的名勝古跡和居民安全,我們決心在攻取這座城市的過程中不惜做出重大的犧牲,規定炮火、攻擊的矛頭一定要避開需要保護的地方。”解放軍第四十軍(原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將北平城內國民黨軍隊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及地形地物繪成草圖發給攻城部隊,讓他們明確“哪些地方居民區和文化古跡比較集中,進攻時要加以保護,使之避免意外損失”。在玉泉山下的炮兵陣地上,指戰員們對射擊目標進行精確計算,力爭使炮彈准確地落進敵群而不落在文物古跡上。

194911618時,在等待傅作義作出和平抉擇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再次致電平津戰役總前委(1949110成立),明確規定攻城時要精密計劃,確保北平城內的文化教育機關不受損失。毛澤東甚至規定,對佔據文化機關的敵人要用談判的辦法解決。電報稱:“此次攻城必須做出精密計劃,力求避免破壞故宮、大學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價值的文化古跡。你們務必使各縱隊首長明了,並確守這一點。讓敵人去佔據這些文化機關,但是我們不要攻擊它,我們將其他廣大城區佔領之后,對於佔領這些文化機關的敵人再用談判及瓦解的方法,使其繳械。即使佔領北平延長許多時間,也要耐心地這樣做。為此,你們對於城區各部分要有精密的調查,要使每一部隊的首長完全明了,哪些地方可以攻擊,哪些地方不能攻擊,繪圖立說,人手一份,當作一項紀律去執行。”

攻城部隊立即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對攻城方案作進一步的完善。據時任解放軍第十二兵團司令員(原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的蕭勁光回憶,攻城部隊根據指示精神,迅速進行補充調查,進一步明確了哪些地方可以攻擊,哪些地方不能攻擊﹔有的甚至設想,如果華北“剿總”退進故宮固守,為了保護這座建筑,也隻能先包圍起來,再用強大的政治攻勢予以解決。總之,全軍上下充滿了既能攻下北平又能保護好古都文化的壯志和決心。

毛澤東深知,對文化古都北平來說,攻城作戰時的任何一個意外,都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不戰而屈人之兵顯然是上上之策。毛澤東也深知,要讓手握重兵的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放下武器、接受改編並非易事。按照毛澤東提出的先打兩頭、后取中間的攻擊順序,從194812月下旬至1949115,解放軍先后攻佔新保安、張家口和天津,徹底打掉傅作義討價還價的籌碼,給北平城內的國民黨軍隊造成強大的軍事壓力。

解放軍在平津地區佔據絕對優勢,打下天津不成問題,要打北平也不困難。即便如此,自194812月中旬完成對北平的戰略包圍后,毛澤東為了實現北平和平解放,遲遲不下攻擊北平的命令,耐心地等待傅作義作出和平的抉擇。1948121519日、1949189日及11416日,平津前線司令部與傅作義的代表先后舉行三次和平談判。在此過程中,毛澤東多次致電平津前線司令部,提出爭取傅作義走和平道路的具體方針與辦法。這些耐心細致的方針和辦法,既充分考慮了傅作義的安全,又曉以大義,給傅作義指明了正確的出路。與此同時,北平地下黨通過各種渠道做傅作義的思想工作,爭取他走和平道路。

在毛澤東的正確決策和指揮下,在平津前線部隊的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以及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民主人士的積極勸說和促進下,傅作義最終同意和平解放北平,決定自1949122日起將北平城內20多萬國民黨軍隊開出城外接受改編。1949131,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的實現,使北平文化以一種最安全的方式得以保存。毛澤東在得知北平和平協議簽訂后高興地說:“北平和平解放具有世界意義。這不僅減少了敵我傷亡的損失,更重要的是保護了歷史文物古跡免遭戰爭的破壞,對我們子孫后代大有好處,全世界的友人也都會擁護我們這樣做的。”223,毛澤東在西柏坡接見傅作義時肯定了傅作義對和平解放北平的貢獻。毛澤東說: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傅作義字宜生)功勞很大!

“可叫胡適當個圖書館館長”

在平津戰役順利推進的同時,一場旨在保護北平高校和挽留知識分子的斗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北平教育發達,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眾多全國一流的高等學府,匯聚了一大批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的知識分子。對於這筆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知敗局已定的國民黨也不甘拱手讓出。國民黨先是於194811月策劃將平津地區的大專院校南遷,后又於11月底拋出“搶救”平津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計劃,企圖裹挾平津地區的知識分子南下。一時之間,北平的知名專家學者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面臨著或去或留的艱難抉擇。

194811月初,華北局城工部部長劉仁緊急向北平地下黨傳達中央指示,要求為迎接解放而立即進行具體的准備工作,以期於解放時能保護盡可能多的物資、財產,留下盡可能多的知識青年及公教人員和技術人員等有用的人才。他要求地下黨組織動員一切可能的力量去開展統戰工作,發現與建立有助於解放工作的社會關系。1110,華北局城工部又向北平地下黨組織發出《我們在平津的工作方針》,進一步明確當前的工作方針是“積極准備迎接解放軍”,工作中心是“以黨員和赤色群眾為骨干,帶動職員、工人群眾,保護工廠、學校、機關”。北平地下黨組織認真貫徹上述指示,成立迎接北平解放指揮部,統一領導3000多名地下黨員、5000多名地下盟員(民主青年同盟、民主青年聯盟及其他黨的外圍組織)以及眾多的積極分子,發動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先后開展了反南遷斗爭、護校斗爭和挽留知識分子工作。

在反對國民黨南遷高校的斗爭中,北京大學地下黨組織在《北大清華聯合報》等進步報刊上發表文章,介紹解放區新大學的新氣象和東北流亡學生的不幸遭遇,使師生們明白學校南遷不會有什麼出路,留在北平才有光明的前途。地下黨員還分別拜訪教授,做細致的爭取工作,最后北大教授會作出不遷校的決議。決議說:“北京大學從來沒有考慮遷移,現在也不考慮遷移。”北平師范大學地下黨組織通過校學生自治會(進步力量佔主導)進行公開斗爭,專門召開會議反對學校南遷,並面見校長表明態度,遍訪教授、講師、助教,說明反對南遷的意義。結果,在教授會和講師助教聯合會上,絕大多數人反對南遷。廣大黨員和進步師生的堅決斗爭,粉碎了國民黨南遷北平高校的陰謀。

194812月始,北平地下黨在迎接北平解放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開展了群眾性的護校斗爭。不少大中學校由地下黨總支或黨支部直接出面,或由學生自治會出面,採取公開斗爭與秘密斗爭相結合的方針,開展群眾性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並普遍組織秘密糾察隊。北京大學地下黨總支通過學生自治會、安全保障委員會,組織動員有關人員將器械設備、圖書檔案和文書資料登記造冊,建立護校隊,日夜巡邏、輪流值班,保護學校和師生安全。在匯文中學,地下黨組織通過校長家的保姆把傳單和勸告信放到校長床頭。校長看后馬上召開全體師生大會,宣布:本人身負重任,有保護學校之責,不容任何人破壞,隨即與學生共同配合,採取護校措施。

與此同時,北平地下黨組織認真貫徹華北局城工部的指示,從新中國的長遠建設出發,為團結爭取教授、學者、專家全部留在北平做了大量工作。各校地下黨組織通過進步教授在教授、講師中廣泛地進行工作,選派一些學習成績好、教授熟悉或信任的學生黨員和盟員,登門訪問自己的師長,坦誠地宣傳解放戰爭發展形勢和黨的文化政策,打消他們心中的種種顧慮,極力挽留他們在北平從事新中國的教育事業。面對誠懇的挽留,北京大學訓導處訓導長賀麟毅然拒絕了胡適要其去台灣的邀請﹔北京大學教授鄭天挺、向達說,“請放心,我們不會走,估計多數同仁也不會走”﹔北平藝專校長徐悲鴻表示,“我要留在北平,迎接解放”﹔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撕毀已經買妥的機票﹔國畫大師齊白石取消了遷居香港的計劃﹔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表示“決不南來”。

北平地下黨還對北京大學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等展開積極的爭取工作。早在194712月,毛澤東在陝北楊家溝中央會議期間談話指出:“可叫胡適當個圖書館館長。”這個設想由陳毅作了小范圍內的傳達。北平圍城后,北京大學地下黨員汪子嵩請教授鄭昕轉告胡適,希望胡適留下來。據時任北大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的季羨林回憶,有人(忘了是誰)告訴胡適說,解放區的廣播電台專門廣播勸他不要跟著蔣介石集團逃跑,將來讓他當北京大學校長兼北京圖書館館長。胡適聽了以后,微笑著說了一句:“他們要我嗎?”北平地下黨學委委員崔月犁親自上門,面晤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宣傳黨的政策,敦請他們留下。

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爭取下,北平高等院校及企事業部門中絕大部分的教授、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和業務管理人員,留在北平等待解放。北平地下黨組織為新中國建設留住了一大批有學識、有專長、有經驗的寶貴人才,貢獻巨大,受到周恩來的高度贊揚。1949年春夏之交,在一次有許多教授、民主人士參加的招待會之前,周恩來聽取劉仁匯報后爽朗而幽默地笑道:你把教授們都留下來了,一個也不肯給蔣介石,難怪有人說你名叫“留人”呀!

“對一切原來管理人員亦是原封不動”

19481213,毛澤東致電聶榮臻、薄一波、葉劍英等,強調“此次接收平、津,影響中外,你們務必辦到如同沈陽、濟南那樣的接收及管理成績,不要落在沈陽、濟南之后”,要求一定要做好接管工作。同日,華北局發出《平津地下黨的組織在接管城市中應做的工作》的指示,明確要求平津地下黨“必須在各方面有充分的准備,不但要能夠完整地接管,而且要能夠順利地發展與建設這些城市和工業區,使之成為全國最好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之一”。在前述1217致平津前線司令部的電報中,毛澤東明確提出要“原封不動”地接管北平的文化教育機關,即“對一切原來管理人員亦是原封不動,我軍隻派兵保護,派人聯系”。

平津前線司令部、中共北平市委和北平市軍管會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制定了保護和接管北平文化教育機關的政策紀律,要求入城部隊和接管干部嚴格遵守。19481222,平津前線司令部公布由中央軍委起草的“約法八章”,其中第四條規定:“保護學校、醫院、文化教育機關、體育場所及其他一切公共建筑,任何人不得破壞。學校教職員、文化教育衛生機關及其他社會公益機關供職的人員均照常供職。本軍一律保護,不受侵犯。”1228,北平市軍管會公布“入城紀律守則”,要求入城機關和部隊“保護自來水、電燈、電話、民教館、圖書館、文物古跡等公共財產與社會公益機關,不得損壞或搬運其設備,或妨害工作”。

(來源:《百年潮》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