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作《回憶毛澤東》一書的設想
關於寫作《回憶毛澤東》一書的設想
胡喬木
隻想說一件事。好些同志老早就向我提過一個意見,要我寫些紀念毛主席的文章,有的同志要我寫回憶。我雖然作過毛主席的秘書,但許多重要事情並不是經過秘書執行的,說不出多少有分量的東西來。因此就想另選一個題目,就是著重寫四十年代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毛主席怎樣在四十年代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最后勝利。當然我們還可以往五十年代延伸寫,那樣問題比較復雜一點。可以先把四十年代的寫出來,下一步再作考慮。
四十年代怎麼寫法?不分階段寫。如果分階段寫,就同黨史差不多了。我現在想了這麼幾個題目。
一、毛主席怎樣分析四十年代的形勢。形勢變化很大、很快、很復雜。現在不是去重復哪一年怎麼樣變化,而是說在這個千變萬化的形勢中,他用什麼態度什麼方法來判斷、來分析。
二、毛主席怎麼運用戰略策略。在認識形勢后對大的斗爭局面要制定一個戰略,要有許多具體的策略。在這方面,四十年代毛主席的言論留給我們非常豐富的遺產。
三、政策。政策同策略的性質不一樣,有對人民的,有對敵人、對朋友的。一般說是比較穩定的。政策是為政治斗爭服務的,表現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如土地政策、政權政策,對地主、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政策等等。這些方面毛主席的言論也特別豐富。
四、對外關系的獨立自主。這方面在四十年代主要是對美關系。對美關系是有斗爭有聯合的。還有對蘇聯、對共產國際,這方面很需要寫,但怎麼寫好,要研究。現在共產國際的材料許多已經公布了,我們還沒有充分地利用它。這個題目也可以把它放在前面的政策中作為一個小題來寫。
五、關於黨的整風和黨的建設,毛主席提出各種思想、各種原則。
六、最后還可以寫毛主席作為一個宣傳家的活動。他在這方面的特色、貢獻,直到現在我們還需要向他學習。
這樣把毛主席在四十年代所作的貢獻作一個比較條理化的分析,還是用他的著作、活動作主線,用當時具體的歷史作背景(黨內、國內、國際的)。目的是想為我們在宣傳毛澤東思想時增加一點內容,可以對毛澤東思想的宣傳教育有所貢獻。
形勢分析方面現在想到一些。四十年代毛主席對中國社會的階級關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過去三十年代沒有那樣提。從地主資產階級中分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以后在解放戰爭時期把大資產階級稱為官僚資產階級。把民族資產階級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劃分開來,這是毛主席對中國革命的理論政策非常重要的一個貢獻。可以說這是中國革命在四十年代能勝利發展的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中間又分出附屬於不同帝國主義集團的,如依附日本的,依附英美的。后者主要是依附美國的。依附日本的又分為降日的和親日的。隻有正確認識這些區別,利用這些矛盾,才能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並取得勝利。對其他中間力量(民族資產階級也當作一個中間力量),也作了許多具體的分析並採取許多重要的政策。自從三十年代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后,黨開始注意這個問題了,如從福建人民政府開始,利用不同的地方軍閥同蔣介石集團的矛盾,一直是黨的政治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抗日戰爭的進程中,這方面的情況有更多的變化。黨不但把中央軍同地方軍加以區別,而且對不同的中央軍也採取不同的政策。對比較能接受抗日統一戰線的如衛立煌,採取主要是聯合的政策。在地主階級中也把開明地主區分出來。這些區別成了四十年代我們黨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
對農民的研究,毛主席在四十年代用的力量很多。從分析中國社會階級關系這一點上,有的是值得說說的。他對農民和其他階級之間的關系,在糾正土改中的“左”傾時說得特別清楚。所謂貧雇農坐江山的口號是完全錯誤的,應該是依靠貧農,聯合中農,中立富農的一系列政策。在工人階級同農民的關系上,他講了許多話,強調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在這一點上決不能有任何含糊。講土改時他提出農村斗爭的上述公式,但在分析農民時他講了在中國社會農民是處在一個什麼地位,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對農民應採取一個什麼態度。在這方面他在四十年代講的許多話,有助於反駁認為毛主席是民粹派的錯誤觀點。這種觀點在國內外都有相當的影響,也很容易按照這種觀點把毛主席的前前后后的想法、說法、作法作一種歪曲。但毛主席是完全用一種無產階級的革命的觀點來看待農民的。
毛主席寫給博古的信,談鞏固家庭的問題。這封信點明我們黨同民粹派不同,我們並不把社會發展的希望寄托在舊式農民身上。舊式的農民家庭是必然要分化的。農民家庭要出工人,沒有工人,革命就沒有希望。農民家庭要出戰士,婦女要參加勞動,那麼農民家庭也就不能鞏固了。就在延安,毛主席提出了組織起來的口號,這個組織起來不是說要固守農民的本來面貌,而是作為改造農民的手段提出來的。毛主席的這個思想是一貫的,在四十年代有許多重要的發展。
對知識分子也講了很多,對其中不同的部分作了估計,提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號召。隻要不反共,都歡迎,都要團結,都要使用。
四十年代所以比三十年代有所前進,是因為形勢大為發展了。抗日初期,新的國共合作關系剛剛建立,我們黨剛到敵后活動,這時對國民黨還有種種希望。盡管我們黨強調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又團結又斗爭,但是對蔣介石還是希望他領導抗戰到底。蔣介石從武漢撤退到重慶,1939年就制造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這時我們黨對國民黨對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三十年代已經提出,但到四十年代初,這一點就更加明確了。民族資本家在抗戰期間搬遷到大后方,這個階級在政治斗爭中的態度愈來愈激進,作用顯得比較突出。三十年代它還不能形成自己的政黨,到四十年代,它一方面建立自己的政黨,另一方面積極參加政治斗爭,對我們黨表示同情,這種形勢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就日益明朗了。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復雜關系,是黨在抗日時期一個中心的問題。觀察形勢、分析形勢,離不了這個問題。從抗日戰爭初期的局勢,到中期國民黨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局勢有很大的變化,但民族矛盾始終是佔主要地位。三次反共高潮為什麼沒有導致國共關系破裂?根本原因就在這裡。日本盡管用種種方法來誘降,國民黨也確實同日本進行了多次接觸想妥協下來,但是除汪精衛一派外,國民黨的主體還是投降不了。所以反共高潮一次一次掀起,到最后仍不能不收縮。這是個值得研究的非常有興味的問題。到抗日戰爭結束后,我們黨和全國人民都要求實現和平統一,國際上好多國家也希望中國和平統一,但是一切努力都被國民黨破壞了。原因就在於這時候民族矛盾變了,變成另一種形式了,階級矛盾突出起來了。
帝國主義國家同中國的關系,在抗日戰爭時期變化很多,也很大。比如美國,在中國抗戰開初的幾年,它的外交的重點還是同日本妥協。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才被迫改變它的重點。可是,美國在中國究竟採取什麼政策,很長一個時期舉棋不定。這些關系,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同中國之間的矛盾,也是影響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的政策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蘇聯同中國的關系也特別復雜。對這種形勢怎麼作判斷?特別在形勢正在發生變化的時候,能夠迅速判斷這種變化,非常重要。
抗日戰爭開始的時候,中國和日本、國民黨和共產黨,力量對比的變化是個什麼情形?然后到困難階段,日本集中力量來對付我們黨領導的抗日力量,國民黨也用主要力量來反共。我們黨對形勢作了分析,認為困難是能夠度過的。到什麼時候這種力量對比逐漸改變過來,以后有了更加明顯的變化?到解放戰爭時期,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已是非常明朗了。
從這種形勢分析中說明毛主席的思想方法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客觀實際是在不斷變化的,是有多種因素在起作用的,這些因素又是互相聯系的。從這種形勢分析中制定我們黨的戰略和策略。在這些矛盾沒有改變的時候,我們的戰略就不作改變,比如隻要抗戰時期民族矛盾的地位超過了階級矛盾,就要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個戰略。日本投降了,蔣介石國民黨及支持它的美國成了我們的主要敵人,這時我們又有了新的統一戰線。服從於這個戰略,有很多策略問題。毛主席曾經講過,團結多數,孤立少數,利用矛盾,各個擊破,在不同戰略階段,這個策略始終是我們在斗爭中堅持的。在這方面有很豐富的內容。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在統一戰線中實行獨立自主的原則,以斗爭求團結的原則,這些策略可以說是有普遍意義的貢獻。盡管過去列寧斯大林共產國際也講過這些話,但是正式運用成功像中國這樣的例子恐怕在世界歷史上很少見。
由於運用這些策略,我們黨怎麼從最困難的境地一步一步地走出來,這些歷史經驗對我們今天的人民仍然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現在面臨的困難也很大,但是比起抗日戰爭、以至紅軍時期,那就要好多了。這些歷史情況,許多過去經歷過、現在還活著的人都能記得。我們要用這些豐富的歷史經驗來說明,我們黨怎麼運用這些戰略策略來克服困難,度過困難。由某種程度的劣勢改變為政治上以至軍事上的優勢(政治上是明顯的優勢,軍事上是潛在的優勢)。抗戰結束了,和平談判是一個爭取人民教育人民、爭取多數團結多數的過程。解放戰爭中,我們怎麼能以弱小的力量(裝備上物質上)戰勝比我們強大得多的敵人?軍事上不去講了,因為我不是搞軍事的。就從政治上分析這個變化。從政治上分析的時候,到解放戰爭時期,可以從許多文件中看毛主席的歷次預見,毛主席的堅持勝利的信念。好像歷史的發展變化差不多就是他指揮的。抗日戰爭有許多曲折,解放戰爭看得比較明顯。敵人盡管看起來是那麼氣勢洶洶,但是毛主席毫不動搖,堅信最后勝利一定要到來。結果,最后勝利比黨中央預見的來得更快一些。前面說的策略,它的依據,正是對人民的力量、對人民在斗爭中創造歷史這個根本的信念,這個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解放沒有別的出路,隻有走這條革命的道路。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寫的文件很多。對於敵友我三方的政策、對於敵軍友軍的政策,都有許多規定。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對大多數國民黨軍,是當友軍看待的。我們力求發展壯大,有時也要退避縮小。這些都依據形勢的變化來定。
農民的土地政策,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有個大的改變。為什麼有那許多變化?為什麼要採取那些政策?要說明。雖然中國人外國人對中國共產黨是捍衛農民利益的這一點至少在四十年代是一致公認的,但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為什麼要採取群眾運動、群眾斗爭的方式?為什麼要採取減租減息的政策,后來又採取平分土地的政策?為什麼要依靠貧下中農?還有對富農的政策,等等,這是需要說明的,需要作一些理論上的說明。
經濟政策、財政政策。大生產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因為國民黨停止給八路軍發餉。對這樣造成的困難,我們採取了哪些方法?大生產是其中的一項。在精兵簡政時,仔細地計算了多少農民能夠養活一個脫離生產的人。這裡有許多復雜的問題。
在解放戰爭中出現很多變化。一方面產生新區,新的農民問題,另一方面產生城市,新的城市問題。統一戰線政策,對外政策,比在抗日戰爭中復雜了。像這些政策大都同現在的有很大的不同,但研究這些政策的形成、演變的歷史,制定這些政策所依據的原則,對今天還是有重要意義的。
整風和黨的建設。整風為什麼會產生?要從整個歷史背景、黨的歷史背景來說明。要解決一個從實際出發的問題。對立面就是從教條出發。從教條出發,關鍵是從共產國際的決議、指示出發。中國革命要依靠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情況來做工作,來解決問題,這是一個總的原則。
中國共產黨要真正懂得中國的實際,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在俄共、在共產國際幫助下產生的。這方面給中國共產黨許多積極的東西,但同時也給中國黨帶來許多消極的東西,造成很多困難。當然,在遵義會議后,經過長征的勝利,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中國黨已經能夠獨立地按照中國情況來決定自己的政治戰略。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困難。這才產生第二次王明路線。而且這種教條主義傾向不僅僅是到1938年為止,它在黨內的思想影響一直還存在,並沒有完全解決。如果不經過整風,全黨在這個問題(從中國實際出發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上的認識是解決不了的。
另一個從中國實際出發就是要依靠人民,依靠群眾。如果不依靠群眾,黨的斗爭也是要失敗的。所謂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就是有依靠中國實際依靠中國人民這麼一個根本的問題。所以黨的歷史是一個比較曲折復雜的歷史。隻有把這個講清楚,整風運動才能講清楚。不然一般人對整風不太容易理解。為什麼整風文件要那樣學習討論、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用那麼長的時間?這裡還有個重要原因,是抗日戰爭處在相持階段,前方根據地正處在縮小時期、困難時期。毛主席給彭德懷講,隻有你才懂得這一點,其他很多人不懂得這個意義。如果不是那個條件,在延安集中那麼多干部來學習也是很難理解的。國民黨的王世杰曾經問周恩來,你們怎麼拿那麼長的時間來作歷史總結?這在國民黨是不會這樣搞的。普通的政黨都不會這樣搞。我們黨以前的整頓也都同這次的整風不能比。那麼多干部達到思想統一,一到需要的時候就能派出去工作,而且很頂用,如日本投降時去東北,都是整風取得成功的結果。不然那是難以想象的。
通過這次整風,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確定了。這需要作些說明。為什麼要提毛澤東思想?有這個需要。如果中國共產黨不提毛澤東思想,很難在全黨形成思想上的統一。提毛澤東思想這就是對著蘇共的。共產國際盡管解散了,但是共產國際的影子、它對中國黨的影響始終沒有斷。為什麼八大沒有提毛澤東思想?也是因為蘇聯的關系。蘇聯始終拒絕承認毛澤東思想,在蘇聯報刊上絕口不提毛澤東思想。凡是中共文件中提了的,他們利用的時候都給刪掉。這成了一個禁區。所以毛澤東思想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中國共產黨自己的革命道路的象征。通過這個,實現黨的統一和團結。把黨內各方面的關系,黨同群眾之間的關系都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確定下來。為什麼四十年代中國黨能夠在那麼困難的條件下取得那麼大的勝利?根本原因是黨正確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一點就是到今天也仍然顯出它的重要意義。
(來源:《人民日報》1993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