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學生運動是“第二條戰線”
錢李仁
歲月流逝,我們即將迎來2017年。70年前,1947年5月30日,毛澤東同志為新華社撰寫題為《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中》的社論,明確提出:“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爭,這是第一條戰線。現在又出現了第二條戰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反動政府之間的尖銳斗爭。學生運動的口號是要飯吃,要和平,要自由,亦即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
關於這裡說的“第一條戰線”,即軍事戰線,毛澤東同志指出:“蔣介石的軍隊,無論在哪個戰場,都打了敗仗。從去年七月到現在共計十一個月中,僅就其正規軍來說,即已被殲滅約九十個旅……蔣介石全部進犯軍已經深入絕境,被解放區人民和人民解放軍所重重包圍,想要逃脫,已很困難。”
關於“第二條戰線”,由於蔣管區各地的物價在1947年初飛速上漲,各階層人民越來越看清楚,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的結果是把平民百姓逼到飢餓與死亡線上,不得不起而進行團結自救的斗爭。
1947年5月18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的學生組織宣傳隊,進行反飢餓、反內戰宣傳,在西單受到反動軍警的圍攻毒打。當天晚上華北各校的學生團體代表齊集北大,正式成立華北學生反飢餓反內戰聯合會,5月20日,北平各個大中學校的學生7000多人陸續來到北大的紅樓操場,下午1點多,游行隊伍就打著“華北學生北平區反飢餓、反內戰大游行”的橫幅,浩浩蕩蕩奔向街頭,游行持續了5個多小時。
5月19日,上海大中專14所學校7000多名學生以歡送“滬杭區國立院校搶救教育危機晉京代表聯合請願團”名義,舉行了反飢餓、反內戰大游行。游行隊伍高舉“向炮口要飯吃”等橫標。
5月20日,南京爆發了由寧、滬、蘇、杭16個專科以上學校6000多學生參加的“挽救教育危機聯合大游行”。在珠江路口,游行隊伍遭到憲警的水龍頭噴射和棍棒、皮鞭的毆打,重傷19人,輕傷90余人,被捕20余人。愛國學生的熱血洒滿南京街頭,這就是五二〇血案。在南京國府路口,學生們冒雨同國民黨政府的騎巡隊對峙6個小時,反飢餓、反內戰、挽救教育危機等口號響徹石頭城。當天,國民黨控制的第四屆第三次國民參政會在國民大會堂開幕。游行隊伍在會場外,高呼“反飢餓、反內戰”的口號。
五二〇血案后,學生運動進一步發展為全國性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席卷武漢、重慶、廣州等60多個大中城市。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紛紛罷教或發表聲明,支持學生正義斗爭,譴責國民黨政府,要求釋放被捕學生。郭沫若、柳亞子、馬寅初、馮玉祥等社會知名人士分別發表慰問信、題詞和告全國同胞書,聲討國民黨政府對學生運動的鎮壓。民主同盟、民主促進會等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分別以致函、捐款等方式慰問學生。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國民黨政府不得不釋放全部被捕學生。
同時,受五二〇運動影響,在上海、天津、廣州、武漢等城市,有120萬工人參加到反對內戰、反對美帝國主義暴行的罷工和示威游行中,其中罷工3000多次。
對於這次規模空前、直接聯系當時政治、軍事局勢的學生運動,毛澤東同志作出了“第二條戰線”的界定,冠以“偉大的正義的”六字評估,反映出當年的學生運動對斗爭全局確實有所貢獻。
事實上,毛澤東同志對青年、對學生運動的作用和發展方向,早就有重要的論斷。
早在1939年5月4日,毛澤東同志在題為《青年運動的方向》的講演中說:“‘五四’以來,中國青年們起了什麼作用呢?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隊伍的前頭。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隊伍中,有由中國知識青年們和學生青年們組成的一支軍隊……這支幾百萬人的軍隊,是反帝反封建的一個方面軍,而且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軍。”
毛澤東同志在這篇講演中繼續說:“但是光靠這個方面軍是不夠的……因為它還不是主力軍。主力軍是誰呢?就是工農大眾……所以全國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一定要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和他們變成一體,才能形成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早幾天,我作了一篇短文,我在那裡說過這樣一句話:‘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願意並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結合。’”
70年過去了。如能幫助現在的青年一代認真學習領會毛澤東同志對學生、對青年運動的歷史性判斷,領悟到先輩們在黨領導下的奮斗歷史與我們當前幸福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將會激勵他們更加意氣風發地投入當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進軍行列,也有利於中國青年世世代代的健康成長。
(來源:《人民日報》2016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