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后毛澤東的“過渡時期”概念之理論內涵
戚義明
在黨史國史上,過渡時期一般指一段特定歷史時期,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01頁。】。1956年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已經建立起來。這年9月召開的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人民日報》1956年9月28日。】。但是,黨的八大並沒有明確宣布過渡時期的結束。八大后,“過渡時期”一詞還經常出現(這一概念在“大躍進”運動中,指的是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等﹔20世紀60年代初期,也常被用來指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毛澤東本人也多次使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159頁。】。那麼,在1957年至1958年5月八大二次會議這段時期,毛澤東是在怎樣的意義上使用“過渡時期”概念的?具有哪些獨特的理論內涵呢?
一、借“過渡時期”概念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還很薄弱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值得指出的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規定的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實際上是指經過三個五年計劃的努力,為工業化打下一個基礎,而不是指完全實現工業化。這一點可從過渡時期總路線載入1954年憲法時,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上所作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講話中得到証明。毛澤東指出:“我們是一個六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要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究竟需要多少時間?現在不講死,大概是三個五年計劃,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個基礎。”(《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頁)1991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一書,就採用了這個觀點。】,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按照中共中央及毛澤東在1953年的設想,完成這個總任務,大概需要三個五年計劃或者更多一些時間。而實際的結果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到1956年已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是完全必要和必須的,並且時機和條件也是成熟的。但是社會主義革命本身並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在於為發展生產力創造條件和開辟道路。用毛澤東的話說,“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革命是為建設掃清道路”【《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82頁。】。同時,在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的兩大任務之間,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也使得社會主義工業化這個主體任務顯得更加緊迫。
在這樣的背景下,毛澤東在中共八大后繼續使用“過渡時期”的概念,首先意在強調我國雖然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我國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還不充分,經濟特別是工業還很落后。1957年5月18日,他在會見印尼軍事代表團時指出:“我們經濟還落后,是處在過渡時期。”他特別提出,中國所以老被外國人欺侮,就是沒有工業,因而我們要搞自己的工業【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159頁。】。在他看來,逐步實現工業化,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是“過渡時期”的一大重要任務。
要實現這一任務,首先要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黨的八大的政治報告和決議都說到,大規模的群眾性的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了,但是沒有對其進行系統闡述和詳細說明。黨的八大后,毛澤東多次提出中心任務轉變的問題。特別是1957年3月他到天津、山東、江蘇、上海等地視察期間,多次強調現在是一個“轉變的時期”。所謂轉變,就是由革命轉到建設、由階級斗爭轉到向自然界斗爭、由過去的政治革命轉到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毛澤東指出:“階級斗爭改變上層建筑和社會經濟制度,這僅僅是為建設、為發展生產、為由農業國到工業國開辟道路,為人民生活的提高開辟道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第119頁。】他強調:“政治面貌改變之后,必須要使經濟面貌加以改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第112頁。】他明確提出:“這個世紀,上半個世紀搞革命,下半個世紀搞建設。現在的中心任務是建設。”【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第120頁。】
從改變落后面貌、逐步實現工業化這個角度說,“過渡時期”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呢?對此毛澤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十幾年,一是幾十年,前一種說法使用得多一點。1957年7月,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一文中指出:“在我國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和現代化的農業基礎,從現在起,還要十年至十五年。隻有經過十年至十五年的社會生產力的比較充分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獲得了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現在,這個物質基礎還很不充分),我們的國家(上層建筑)才算充分鞏固,社會主義社會才算從根本上建成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內部發行,第549∼550頁。】1957年10月13日,他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三次會議上又指出:“究竟多少時候叫過渡時期,現在也還很難定。大體上我看要三個五年計劃,或者還要多一點時間。”“三個五年計劃完成以后,我們國家的面貌是會有個改變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第227、228頁。】十幾年這個時間段,與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的三個五年計劃或更長的時間段,是一致的,目標就是為工業化和現代化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聯系此前1957年八九月間召開的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再聯系此后11月間毛澤東在莫斯科出席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時,提出中國15年鋼產量趕上或超過英國,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看來,再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時間,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就會比較充分了,我國的落后面貌會有一個大的改觀。
總之,黨的八大后,毛澤東沿用“過渡時期”概念,最重要的一個理論內涵就是想說明: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們的工作中心要轉到建設上來,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改變落后面貌,為工業化和現代化打下基礎,不斷加強和豐富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
二、用“過渡時期”概念闡釋:剛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和鞏固的過程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所作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4頁。】他之所以要提出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矛盾,目的即在於“使全體人民比較順利地走過目前的過渡時期,鞏固我們的新制度”【《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6頁。】。1958年1月,他在修改一篇文章時還使用過一種提法:在“和過渡時期比較起來稱得起”完全鞏固了的社會主義社會中【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第280頁。】。也就是說,“過渡時期”本身是一個不完全鞏固的社會主義社會。可見,八大后毛澤東使用“過渡時期”概念的第二層理論內涵是: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有一個從不完善、不鞏固到比較完善、比較鞏固的歷史發展過程,所謂的“過渡時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完善和鞏固,前提是要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1956年后,毛澤東多次指出,矛盾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斯大林不肯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這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辯証法。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他再次強調:說社會主義社會沒有任何矛盾,“是不符合實際的天真的想法”【《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04頁。】。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矛盾,並且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罷了”【《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4頁。】。
具體到八大后我國當時的情況,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但“又還很不完善”,因而和生產力的發展“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相應地,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也存在“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所謂相適應,就是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初步顯示出了優越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功實施就是一個証明。所謂相矛盾,是指“人民群眾對於這個新制度還需要有一個習慣的過程,國家工作人員也需要一個學習和取得經驗的過程”【《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6頁。】﹔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還有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地方,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
在實際工作中,八大后,黨在完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以更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方面,進行了很多初步的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說,在生產關系方面,我們按照八大確定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方針調整經濟關系,允許個體經營、自由市場的存在。1956年12月,毛澤東在同民建和工商聯負責人的談話中還指出:“我懷疑俄國新經濟政策結束得早了”,“隻要社會需要”,“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70頁。】在管理體制方面,1957年秋召開的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改進工業、商業、財政管理體制的三個規定草案,按照八大的要求,適當向地方和企業下放管理權力。在上層建筑方面,我們以波蘭和匈牙利事件為鑒戒,強調必須警惕和防止干部特殊化和脫離人民群眾,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強調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強調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等等。所有這些方面,都是黨不斷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舉措。
“大躍進”后,片面追求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是生產關系脫離生產力發展實際的一個反面教訓。從1958年冬第一次鄭州會議開始,毛澤東不斷糾正“左”的錯誤,強調要尊重經濟規律和價值法則,強調要劃清集體所有制與全民所有制、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界限,反對“兩個平均主義”,強調堅持按勞分配和等價交換,強調在總路線之下還要有一整套適合情況的具體方針政策辦法,等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努力。但這只是初步的,並且是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的,即是在堅持“三面紅旗”的前提下進行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說明,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要以對社會主義的正確認識和理解為前提﹔不解決好“什麼是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要麼打不開局面,要麼誤入歧途。
三、用“過渡時期”概念強調:社會主義社會初步建立后,階級斗爭和階級矛盾特別是意識形態上的矛盾依然存在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黨的八大作出了正確判斷:“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人民日報》1956年9月28日。】。進入社會主義時期,階級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但這並不代表階級矛盾不存在。1957年3月20日,毛澤東在上海市黨員干部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在目前的過渡時期中,人與人之間的斗爭還包括著階級斗爭。我們說階級斗爭基本完結,就是說還有些沒有完結,特別是在思想方面,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還要延長一個相當長久的時間。”【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第122頁。】可見,毛澤東在黨的八大后使用“過渡時期”概念的第三層理論內涵是:社會主義社會建立后,階級斗爭已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階級斗爭並沒有消失﹔所謂“過渡時期”,就是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上與資本主義的斗爭不斷取得勝利的歷史時期。
在1957年上半年,毛澤東向全黨闡述的重點問題是,階級矛盾已不是主要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大量存在,要學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無疑是八大正確路線的繼續。但是,反右派斗爭后,毛澤東對階級斗爭形勢作出了錯誤估計,從1957年下半年開始,他逐步改變了對主要矛盾的看法。
1957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一個新判斷:“整個過渡時期,總的矛盾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即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他認為:“八大講當前敵我矛盾基本上解決了,現在看來也對,但隻能是在經濟方面的,如從政治方面、思想方面看,就不能這樣說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第207頁。】在此后召開的八屆三中全會期間,他又多次強調這個觀點。1958年5月,劉少奇在八大二次會議上代表中央所作的報告中,確認了毛澤東的這一新判斷,即“在整個過渡時期,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建成以前,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國內部的主要矛盾。”【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第344頁。】這就改變了八大一次會議關於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
值得指出的是,毛澤東這裡說在“過渡時期”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這是“總起來講”【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第218頁。】的。具體分析來說,他又把階級矛盾分為對抗性和非對抗性、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個方面:敵我矛盾是階級矛盾,但階級矛盾並不一定是敵我矛盾。就敵我矛盾方面來說,毛澤東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一文中說:“反共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右派和人民的矛盾是敵我矛盾,是對抗性的不可調和的你死我活的矛盾”【《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第543頁。】。這顯然是反右派斗爭后對階級斗爭形勢作出嚴重估計后得出的結論。就人民內部矛盾方面來說,毛澤東指出,階級矛盾中的敵我矛盾並不是主要的,大量的還是人民內部矛盾,表現為政治戰線和思想意識形態上的斗爭。這樣,毛澤東所謂的“過渡時期”,就是指這樣一個歷史時期:在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之后,還要在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態上不斷進行革命,直至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形態完全鞏固。
在八屆三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強調不能因為階級矛盾而忽視對其他人民內部矛盾的處理,忽視對黨內存在問題的解決﹔進入1958年后,他還強調,思想政治戰線上的革命要搞,但工作重點還是要放到技術革命上。盡管這樣,但他關於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判斷,還是在理論上撕開了一條口子,為以后的階級斗爭擴大化埋下了隱患。此后,1959年廬山會議上,階級斗爭擴大化的理論和實踐延伸到黨內﹔1962年八屆十中全會上,階級斗爭的理論進一步系統化並為全黨所接受,從理論淵源上皆發端於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的理論判斷。
以上分析了八大之后毛澤東繼續使用“過渡時期”概念的三個方面的理論內涵。概括起來說,筆者有以下三點結論。
第一,八大后毛澤東使用的“過渡時期”概念,與此前國民經濟恢復后開始的過渡時期,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在黨史國史上,1953年國民經濟恢復后開始的過渡時期,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就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當然還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對於這一點,黨的十三大報告和黨的十五大報告都有明確表述。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476頁】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從五十年代中期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頁)。】﹔雖然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的總任務並沒有完全完成,但是作為一個歷史時期,過渡時期已經結束了。黨的八大后,毛澤東使用“過渡時期”概念,與此前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有著明顯不同的理論內涵。對此我們要嚴格區分,不能因為毛澤東仍使用“過渡時期”概念,就說黨的八大后我們還處於過渡時期,這在理論上說不通,也會引起思想混亂。
第二,八大后毛澤東使用“過渡時期”概念,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八大后,毛澤東所謂的“過渡時期”,其實是這樣一個歷史時期:在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逐步改變落后面貌,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從不充分到比較充分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制度從不完善、不鞏固到比較完善、比較鞏固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斗爭不斷取得優勢的歷史時期。毛澤東的理論闡釋,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他對當時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所處階段的分析和把握,反映了他當時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反映了他探索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努力。盡管毛澤東的探索未能最終突破斯大林模式,但是其中反映出的獨立自主的立場、不懈探索的精神、勇於創造的品格,是永遠值得我們后人尊敬和懷念的。
第三,毛澤東上述所提出的三大問題,今天仍然有現實借鑒意義。以上毛澤東在“過渡時期”概念下三方面的闡述,正確與錯誤相交織。他正確指出了在我們這樣的落后大國,社會主義社會建立后,中心任務要轉移到建設上來,但是在如何搞建設上又出現了重大失誤﹔他正確指出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有一個從不完善、不鞏固到比較完善、比較鞏固的歷史過程,但是在總體上沒有找到正確的目標和途徑﹔他正確地指出了在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並存條件下,階級矛盾一定范圍內依然存在,要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但是在對階級矛盾的判斷上出現重大失誤,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悲劇的發生。但是不可否認,毛澤東提出了以上這三大問題,本身就是他的一大歷史貢獻。從歷史的角度看,這三大問題,是我們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需要重視和不斷解決的問題。從現實的角度看,回顧毛澤東對這三大問題的闡釋,對於我們今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重視思想理論、宣傳文化和意識形態這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都具有現實啟示和借鑒意義。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副研究員 北京 100017)
(來源:《黨史研究與教學》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