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勝戰之道
毛澤東的勝戰之道
潘慶華 王詩敏
毛澤東是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該文通過對毛澤東與蔣介石作戰指揮能力的對比考察,比較充分地展示了毛澤東卓越的統帥才能和戰略智慧。
一部中國革命史,也是共產黨、毛澤東與國民黨、蔣介石的斗爭史。而斗爭的最高形式,是兩支軍隊的較量。那麼,毛澤東領導的人民軍隊,是靠什麼打贏蔣介石全副美式武裝的國民黨軍隊的?
戰爭雙方是互動的,對手始終從反面出題。20世紀30年代的“圍剿”與反“圍剿”,是中國革命最驚心動魄的對撞。戰場是最公正的考場,戰爭以勝負、以生死為檢驗,幫助人們鑒別真偽,遴選領袖。
首先,讓我們對五次反“圍剿”作一考察。
第一次反“圍剿”。紅一方面軍在小布召開誓師大會,會場懸挂的一副對聯預示著戰局結果。對聯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裡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毛澤東堅持誘敵深入,國民黨軍長驅直入,紅軍隱蔽待機、突然出擊。“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殲敵15000人、繳槍12000支。
第二次反“圍剿”。大敵當前,毛澤東、朱德仍“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敵,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紅軍白雲山下一擊即中,殲滅國民黨軍1個師又1個旅大部,隨后,四戰四捷,殲敵3萬人、繳槍2萬支。毛澤東填詞暢抒勝利情懷:“七百裡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
第三次反“圍剿”。國民黨軍重兵合圍,深入蘇區腹地。毛澤東以走求生,險中求勝,指揮紅軍主力悄然跳出包圍圈,避強擊弱,速戰速決,邊走邊打。國民黨軍跟著紅軍后面打轉,“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連吃敗仗、鎩羽而歸。
第四次反“圍剿”。由於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入蘇區,冒險主義軍事戰略在紅軍中直接推行,毛澤東被迫離開紅軍領導崗位。但紅一方面軍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盡可能排除干擾,堅持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由被動轉主動,取得了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第五次反“圍剿”。戰雲密布。毛澤東被解除軍事指揮權,完全不了解中國革命戰爭實際的博古、李德,開始“左”傾教條主義的統治。他們強令紅軍“全線進攻”“先發制人”“御敵於國門之外”,與強敵正面對決﹔后又命令紅軍構筑碉堡,以陣地防御和“短促突擊”抗擊敵人進攻。錯誤的戰爭指導,使紅軍失去靈活機動的作戰風格,陷入死打硬拼的連番苦戰,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蘇區淪陷。
同樣還是那個對手,同樣還是這支隊伍,為何五次反“圍剿”前后紅軍判若兩人?
變量主要在領導層。紅軍將士對博古、李德的指揮極度不滿,要求改變領導的呼聲愈加強烈,“三軍想念毛主席”。遵義會議清算了博古、李德錯誤的軍事路線,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紅軍恢復以往作戰風格,戰術靈活機動,打破了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
勝利絕不是人力與物力的算術和。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是國共間鼎定乾坤的戰略決戰,雙方投入重兵集團,雙方統帥全力以赴運籌指揮。“勝兵先勝而后求戰”,哪方統帥認識了戰爭的必然,就有權贏得駕馭戰爭的自由。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國共雙方力量依然懸殊。
國民黨控制著全國76%的國土和71%的人口,以及全部的近代工業。國民黨軍總兵力約430萬人,大部分是美械和日械裝備。
共產黨的解放區隻佔全國面積的24%,人口不到全國的29%,幾乎沒有近代工業。人民軍隊總兵力約127萬人,武器裝備簡陋。
全國戰場烽煙四起。蔣介石和毛澤東在各自算賬。
蔣介石盤算的是佔了多少地盤。國民黨軍倚仗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攻城略地。8個月后,國民黨軍攻佔105座城市,但由於佔領區擴大,戰線延長,兵力吃緊,陷入了困境,其速戰速決戰略破產。
毛澤東關注的則是殲滅了敵人多少個旅。他提出新的戰略方針:“以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人民解放軍避敵鋒芒,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戰中各個殲滅敵人。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戰爭勝利的天平,逐漸向人民解放軍傾斜。
為改變敵我攻防態勢,中共中央決定,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1947年6月至9月,劉伯承、鄧小平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直插國民黨統治區的心腹。8月下旬,陳賡、謝富治大軍挺進豫西,轉戰豫陝鄂邊區﹔9月,陳毅、粟裕大軍越過隴海路南下,在豫皖蘇邊實施戰略展開。三路大軍“品”字布勢,把國統區攪得天翻地覆。
美國軍事記者貝爾登驚嘆:“這一軍事行動的構想——它的膽識、氣魄,特別是它的創造性的想象力,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領導人在這一事件上堪稱大師。”
1948年八九月間,國共雙方的最高統帥部分別召開會議,醞釀最后的戰略決戰。
南京,蔣介石主持召開“軍事檢討會議”。在對兩年多戰爭“徹底反省,徹底檢討”后,確定在黃河以北取守勢、黃河以南取攻勢戰略,決定擴編軍隊至500萬,設立執掌戰區軍政大權的“剿匪總司令部”,實施分區防御,編組機動兵團,“集中力量,以動打動,守點必援,爭面固點”。
西柏坡,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提出: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建軍500萬,在5年時間內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要求解放軍准備打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會戰,敢於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於同敵人的強大兵團作戰,敢於攻擊敵人重兵據守和堅固設防的大城市。
兩個戰略構想,導演了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略決戰。
第一戰,東北戰場。毛澤東作戰構想是:先取錦州,“關門打狗”,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最終,國民黨軍長春守軍放下武器投降,“西進兵團”10萬多美械裝備的精銳之師在遼西平原全軍覆沒。東北野戰軍乘勝東進,解放沈陽和營口,解放東北全境。
第二戰,中原大地。毛澤東決定:發起淮海戰役,將國民黨軍最大的作戰集團殲滅於淮河以北,決戰中原。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黃百韜兵團在碾庄地區、黃維兵團在雙堆集地區、杜聿明集團在陳官庄地區,先后被殲滅。
第三戰,華北平原。毛澤東的決心是:抑留傅作義集團在華北就地殲滅,首先分割包圍,然后各個殲滅。解放軍將國民黨軍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個地區,殲滅傅作義嫡系部隊第35軍。最后,傅作義將軍決定接受和平改編。
陳毅作總結說,“戰爭的勝利,首先是戰略上的勝利。雖然我們打勝仗靠同志們不怕犧牲流血的精神和大炮機槍,但主要是靠統帥部、陝北總部、毛主席的戰略指導……”應該說,這道出了戰爭勝負的奧秘。
雖然我們認可“不以成敗論英雄”,但戰爭的結局一定程度上也能為我們提供理解歷史的角度。兩軍對壘,研究勝敗,離不開對雙方軍事統帥的出身經歷、文化背景、性格心理、眼光能力等綜合考察。
蔣介石是軍人出身,先后在保定軍官學校和日本士官學校學習過。他對“有軍則有權,戰爭解決一切”認識尤深,一生都緊握槍杆子,視軍隊如生命。
在遇到毛澤東之前,蔣介石先后打敗李宗仁、馮玉祥、唐生智、閻錫山、十九路軍、陳濟棠等,也是“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美國學者布賴恩·克羅澤認真分析蔣介石的思想、意志、手段、實力,認為蔣介石幾乎具備成為歷史偉人的一切要素,隻欠缺最后一點運氣。
毛澤東本來不是軍人,1927年以前他做過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和統一戰線工作,甚至在湖南新軍中當過半年兵,從沒做過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工作。
那麼,毛澤東是怎樣成長為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的呢?1963年12月毛澤東在會見哥倫比亞代表團時說,我們起初都不會打仗,是在戰爭中學習起來的。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是毛澤東的辦法。
毛澤東總是“放膽高翔雲端”從戰略全局上看問題,總是力求熟識敵我各方情況、把敵人判斷得清清楚楚,總是緊盯變化著的實況隨時調整作戰計劃,總是注重總結來自戰爭實踐中的經驗,總是把戰爭中遇到的重要問題提到較高的原則上去思索解決,這就是毛澤東的勝戰之道。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也是他在戰爭中所以能克敵制勝的關鍵所在。
這在蔣介石的作戰指揮中是沒有的。
美國人貝文·亞歷山大在著作《統帥決勝之道》中寫道:“對高明將帥如何決勝的理解,是從認識到平庸的將帥何以不勝開始的。”
讓我們先來看一份干部考核鑒定材料。對這位領導的評價是,“既不長於將兵,亦不長於將將”“喜歡坐在統帥部裡,直接以電話指揮前方作戰”,指揮“全憑一時心血來潮,揣測行事”等。這位領導者就是蔣介石,做鑒定的是時任南京政府副總統的李宗仁。
正因為與佔盡優勢的國民黨軍隊交手戰而勝之,正因為有蔣介石的襯托,毛澤東作為勝利統帥更加光華奪目。
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菲利普·戴維遜在《毛澤東的戰略》中寫道:“毛何止是一位游擊戰士!他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是后人想象中的一句空洞贊頌,而是對一次次嚴酷斗爭、一場場偉大勝利的經驗總結,是革命戰爭年代億萬軍民的實踐感受和共識。
(來源:《學習時報》2017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