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指導我軍作戰方略的三次轉變
夏洪波
不拘泥於一格,因情用兵、因敵用兵是毛澤東指導我軍作戰的重要特色。革命戰爭年代的三個不同階段,毛澤東指導我軍作戰的方略先后進行過三次具有代表意義的轉變,這三次轉變為我軍擺脫不利局面,奪取戰場主動權均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秋收起義受挫后,由奪取長沙向移兵井岡山的轉變。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后,我們黨意識到了槍杆子的重要性,開始了武裝斗爭的道路探尋。在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黨內不少領導將武裝斗爭的重點放在了奪取大城市上。秋收起義前,盡管毛澤東在給中共湖南省委信中提出了“長沙城內暴動必須與前方的軍事配合,待我軍逼近長沙時方能實行”的建議,但受“城市中心論”的影響,從中共中央到湖南省委都主張進攻長沙。秋收起義爆發后,起義部隊雖然作戰英勇,但由於敵人在兵力兵器和城防等方面佔有絕對優勢,因此,進攻不久起義部隊就遭受重大傷亡。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意識到,起義部隊是由正規部隊、農民武裝、工人武裝臨時組建而成,規模不大,戰斗力十分有限,僅僅攻打縣城就受到了重大傷亡,如果繼續攻打長沙不僅沒有希望取勝,而且很可能導致全軍覆沒。緊要關頭,毛澤東當機立斷,決定改變作戰方略,令起義部隊停止進攻長沙,退到瀏陽文家市集中,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井岡山退卻,從此開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艱難創建。毛澤東這一作戰方略的轉變,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初創性探索。轉戰井岡山在當時是秋收起義部隊受挫后面臨進退兩難困境的最優選擇。盡管我們黨在當時知道了槍杆子裡出政權的道理,但並不知道採取何種途徑奪取政權。毛澤東的這次作戰方略的轉變為我們黨在力量弱小時將革命斗爭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提供了重要的現實依據,為全國革命斗爭形成星火燎原的良好局勢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抗日戰爭初期,由在山西一地作戰向多地分散展開的轉變。抗日戰爭爆發后不久,國共合作抗日,我黨領導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根據國民黨政府在1937年8月初召開的國防會議決定,八路軍全部開到前線,獨當一面與日軍作戰。同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洛川會議上,毛澤東強調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當前日本進攻的主要方向是華北,我軍的主要作戰任務是在晉察冀三省交界處創建根據地,保存和擴大紅軍,在戰略上配合友軍,鉗制和相機消滅敵人。會議最后決定,八路軍主力開赴山西恆山前線,主要集中在廣靈、靈丘等地區作戰。在八路軍即將在恆山一線展開戰略部署之際,日軍華北方面軍以平漢路沿線為主要突擊方向,方略以大迂回姿勢,奪取太原,進而奪取黃河以北。在此情況下,恆山山脈必將成為日軍進攻的重點方向。如果我軍仍集中在恆山一線,必將陷入日軍的重兵包圍之中。根據敵情變化,毛澤東指導八路軍及時轉變了作戰方略,由在晉東北一地集中作戰向在山西四角分散展開:第115師一部在晉東北,依托恆山山脈進行戰略展開﹔第120師轉至晉西北,依托管涔山脈進行戰略展開﹔第129師主力和第115師的第344旅赴晉東南,依托太行、太岳山脈進行戰略展開﹔第115師師部及八路軍總部機關赴晉東南,依托呂梁山脈進行戰略展開。毛澤東這一作戰方略的轉變,就國共關系而言,是沖破國民黨限制的獨立自主的作戰行動﹔就對敵作戰而言,既避免了我軍被日軍分割包圍的危險,又保存和發展壯大了自己,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盤活了中國抗戰的棋局,使敵后戰場逐步上升為全國抗戰的主要戰場。
解放戰爭反攻階段,由渡江南進向暫緩渡江的轉變。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正式拉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同年12月,在陝北米脂召開的十二月會議上,中共中央作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部署。1948年1月7日,毛澤東電召陳毅到陝北商討關於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渡江南下作戰的問題。在毛澤東籌劃該方略之前,粟裕認為,要從根本扭轉中原戰局,最佳的辦法就是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大殲滅戰。經過慎重考慮,粟裕在1月22日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匯報了他的戰略構想與建議(即著名的“子養電”)。收到粟裕的電報后,中共中央進行了復議,決定堅持既定渡江南進的方略。在復電中,毛澤東對渡江南進的時機、地點等提出了各有利弊的三個方案,讓粟裕“熟籌見復”。收到電報后,粟裕再次對渡江南進的作戰方略進行了深入思考。經過慎密思考,粟裕於1月31日第二次致電中央軍委,認真回答了中央軍委要求“熟籌見復”的關於渡江南進的問題,同時重申了留在中原打大殲滅戰的理由。對於粟裕的第二份電報,毛澤東再次與陳毅進行了研究,還是決定堅持原來的方略不變。陳毅從陝北返回之后,粟裕在向陳毅匯報了自己的考慮,並征求劉伯承、鄧小平等領導人的意見之后,於4月18日第三次致電中央軍委,再次提出暫不過江,集中主力在中原打大殲滅戰的建議。毛澤東接到粟裕電報后,一方面復電陳毅、粟裕來中央當面商定,一方面又致電在西柏坡的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提議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陳粟兵團的行動問題”。在會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認真聽取了粟裕關於暫不渡江南進的詳細匯報。經過中央書記處深入研究之后,毛澤東最終採納了粟裕的建議,同意暫緩渡江南進,先集中兵力盡可能多地在中原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然后再南渡長江。毛澤東的這一作戰方略的轉變,為華東野戰軍在中原戰場積極捕捉戰機,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迅速改變中原戰場的敵我力量對比,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此后形成和實現“淮海戰役設想的最初藍圖”、加速解放戰爭進程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來源:《學習時報》2017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