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思考

作者:    發布時間:2017-12-26   
分享到 :

試論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思考

——以《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為中心的考察

毛 強

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毛澤東組成了一個包括他和陳伯達、胡繩、田家英、鄧力群等人的讀書小組,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廣州等地,採取邊讀邊議的方法,對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社會主義部分進行了認真的研讀和思考。在此期間,毛澤東作了許多重要談話和批注,形成了《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在這篇重要的文獻中,毛澤東結合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借鑒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進行深入思考,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

一、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緣起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將要取得勝利的時候,毛澤東就有預見地提出了學習經濟理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949年3月,他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革命勝利后,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我們“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頁。】。三個月后,他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進一步指出:

“嚴重的經濟建設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熟悉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悉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這就是困難。帝國主義者算定我們辦不好經濟,他們站在一旁看,等待我們的失敗。……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我們必須向一切內行的人們(不管什麼人)學習經濟工作”【《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1481頁。】。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始終重視《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列寧有關政治經濟學論文十三篇》、《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等經濟學著作的學習和運用。他不僅自己帶頭學,還建議中央和全黨干部學。1958年11月4日,他在第一次鄭州會議期間,結合“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遇到的問題說:“我們研究公社的性質、交換、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這些問題,可以參考的材料還是斯大林那本《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11月9日,他特地給中央、省市自治區、地、縣四級黨委委員寫信,強調研讀馬克思列寧主義經濟著作的重要性,並要求“聯系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革命和經濟建設”去讀,“使自己獲得一個清醒的頭腦,以利指導我們偉大的經濟工作”【《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510頁。】。

在毛澤東閱讀的經濟學著作中,他特別重視《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將它看作是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的總結。這本書是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體編寫的重要著作,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老祖宗”。它先后在1954年初版、1955年第二版、1958年第三版、1959年修訂第三版。它的每個版本,人民出版社都有中譯本。毛澤東組織的讀書小組,讀的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修訂第三版中譯本。

1958年11月20日,毛澤東在武昌會議期間,看到《宣教動態》第139期刊載的《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的主要修改和補充》一文,當即批示:“此件值得一閱,印發到會各同志。”【《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551頁。】次日,他又在會上說:“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的要點,你們看一下。我們這些人,包括我在內,社會主義經濟規律是什麼東西,過去是不管它的。現在我們真正搞起來了,全國也議論紛紛。斯大林的書,我們要看一下。《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也要看,每人發一本,把社會主義部分看一遍。”【龔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頁。】

1958年12月,毛澤東在八屆六中全會上再次要求大家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他明確要求研究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蘇聯第一、二、三版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這樣幾本書”,並強調指出:“在目前,研究這個問題有極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638—542頁。】

1959年7月,毛澤東在擬定廬山會議要討論的18個問題時,頭一個問題就是讀書,並點名要求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他指出:“有鑒於去年許多領導同志,縣、社干部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還不大了解,不懂得經濟發展規律,有鑒於現在工作中還有事務主義,所以應當好好讀書。”“中央、省、市、地委一級委員,包括縣委書記,要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頁。】

不久后,毛澤東決定成立讀書小組,逐章逐節地學習和討論,一方面更深入地研究《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另一方面在各級領導干部面前發揮示范作用。1960年1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進一步要求“中央各部黨組,各省、市、自治區黨組,都去組織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讀的方法是用批判的方法,不是用教條主義的方法”【《毛澤東傳(1949—197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9頁。】。隨后,全黨上下紛紛響應毛澤東的號召,掀起了一個學習政治經濟學的熱潮。

根據毛澤東相關談話和批注而形成的《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以下簡稱《談話》),集中體現了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思想,從而成為毛澤東經濟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二、《談話》與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思考

在繁重的社會主義建設任務中,毛澤東專門成立讀書小組,集體研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足見他對經濟建設指導理論的重視。1959年12月30日,毛澤東在給小女兒李訥的信中說:“我甚好。每天讀書、爬山。讀的是經濟學。我下決心要搞通這門學問。”【《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637頁。】

在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過程中,毛澤東希望找到一條中國應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所以,他始終重視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相比較,尤其是從反思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之中思考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之路。他認為,“學習蘇聯,要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教科書有缺點,但比較完整”【《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頁。】。

在《談話》這篇重要文獻中,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創造性見解。擇其要者,包括:

(一)社會主義可以分為兩個發展階段

由於中國長期貧窮落后,又長期遭受帝國主義的欺負和壓迫,所以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1954年6月,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用三個五年計劃,即十五年左右的時間,打下一個基礎﹔用十個五年計劃即五十年時間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設想。此后,毛澤東多次闡述了他這個要准備長期奮斗的設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使他更加堅定了這個認識。

在《講話》中,毛澤東強調“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巨任務,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得過早了。”他還指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完整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的階段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二)社會主義建設要波浪式發展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馬克思主義也認為,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首先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頁。】。而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直線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浪式發展。

搞社會主義建設,也不能操之過急。急於求成,希望一蹴而就,反而辦不成事,而且越急就越辦不成,不如緩一點,穩步向前發展。對此,毛澤東在《談話》中強調指出:“一切事物總是有‘邊’的。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不斷地進行的,每一個階段也是有‘邊’的。不承認‘邊’,就是否認質變或部分質變。”【《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頁。】這告訴我們,盡管廣大人民群眾迫切希望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但是決不能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否則,隻會刮起超越我國實際情況的“共產風”,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災難。

(三)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是一個由許多矛盾構成的復雜矛盾體系,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確地分析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536頁。】”1957年2月,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毛澤東不僅強調“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頁。】的觀點,而且創造性地提出了兩類矛盾的學說,並強調解決經濟領域中的矛盾,應依據發展生產,統籌安排,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的原則。

然而,在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卻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是完全適應於生產力、上層建筑是完全適應於經濟基礎的。即便是承認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也是在承認“完全適合”的前提之下。對此,毛澤東指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在社會主義社會乃至共產主義社會仍然會起作用。他辯証地分析指出:“從世界歷史來看,……都是先把上層建筑改變了,生產關系搞好了,上了軌道了,才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為物質基礎的增強准備了條件。當然,生產關系的革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所引起的。但是,生產力的大發展,總是在生產關系改變以后。”【《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頁。】

在《談話》中,毛澤東還進一步明確指出,不說社會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不准確的。“在社會主義時代,矛盾仍然是社會運動發展的動力。”【《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頁。】“我們要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為綱,來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131頁。】他還指出:“社會主義社會裡面的按勞分配、商品生產、價值規律等等,現在是適合於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頁。】這不僅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國家政治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與布局

通過怎樣的經濟發展戰略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重大課題。對此,毛澤東進行了長期的艱辛探索。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指出“沒有工業,……便沒有國家的富強”,要“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1801頁。】。從50年代中期開始,毛澤東對我國經濟建設道路的構想,逐步由“實現工業化”向“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的轉變。在《談話》中,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進一步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這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實現“四個現代化”戰略任務的表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工業化的理論。

國民經濟隻有在綜合平衡下才能持續協調穩定的向前發展。在《談話》中,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經常出現不按比例、不平衡的情況,要求我們按比例和綜合平衡。”【《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120頁。】在《經濟建設是科學,要老老實實學習》一文中更是明確提出:“搞社會主義建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綜合平衡。”【《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頁。】因此,在《談話》中,毛澤東在工農業發展的總體布局上,再次強調我國需要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實行工農業同時並舉。他指出:“蘇聯和我們的經驗都証明,農業不發展,輕工業不發展,對重工業的發展是不利的”【《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頁。】﹔“要使重工業迅速發展,就要大家都有積極性,大家都高興。而要這樣,就必須使工業和農業同時並舉,輕重工業同時並舉”【《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頁。】。

(五)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

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所有制問題解決之后,管理問題就是最重要的問題。在《講話》中,他指出:“企業如何管理的問題,這也就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頁。】

為了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的優越性,毛澤東主張在保証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實行中央與地方分權,發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他在《講話》中說:“都是全民所有制的企業,實行不實行中央和地方分權,哪些企業由誰去管,這些都是有關建設的重大問題。中央不能隻靠自己的積極性,還必須同時依靠地方的積極性。”【《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頁。】他還主張無論是中央部門管的,還是地方各級管的企業,都要在統一領導和統一計劃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權。

在《講話》中,毛澤東指出,《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沒有講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各種企業的權利。他認為,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所以,他強調:“對企業的管理,採取集中領導和群眾運動相結合,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不斷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等等。這些方面都是屬於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改變還是不改變,對於推進還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都有直接的影響。”【《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頁。】

(六)社會主義建設要堅持走自己的路

“以蘇為鑒”,走適合中國情況的道路,是毛澤東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特點。1956年4月4日,他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明確地提出:蘇共二十大給我們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在吃了大虧之后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新華出版社1995年版,第9頁。】

毛澤東十分贊同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關於每一個國家都要“具有自己特別的具體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形式和方法”的論述:“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雖然在主要方面和基本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它在每一個脫離了帝國主義體系的國家中必然具有自己特別的具體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形式和方法,這些形式和方法是由每一個國家發展的歷史、民族、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人民的傳統,以及某一個時期的國際環境產生的。”【《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29頁。】毛澤東之所以贊同這句話,是因為這個提法體現了普遍規律和具體特點相結合,與他一貫主張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一致的。

為了走好自己的路,毛澤東還指出,學習和實踐是認識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必然階段。他認為,“任何人開始總是不懂的,從來也沒有什麼先知先覺”。【《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頁。】到了社會主義社會,也還是沒有什麼“先知先覺”。在《談話》中,他語重心長地說:“要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必須採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來進行研究,而且必須經過勝利和失敗的比較。反復實踐,反復學習,經過多次勝利和失敗,並且認真進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認識合乎規律。隻看見勝利,沒有看見失敗,要認識規律是不行的。”【《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頁。】

三、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現實與歷史意義

毛澤東在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提出的觀點,特別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不僅在當時發揮了積極的指導作用,而且對改革開放后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現實指導意義

毛澤東探索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目標是要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逐步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既沒有現成的書本答案,又不能照抄外國經驗,隻能在自己的實踐中摸索前進。

毛澤東希望通過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增強黨員干部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性的把握,避免和克服盲目性,從而在提升全黨經濟理論水平的基礎上正確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正如鄧力群所評價:《講話》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之后,毛主席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規律的又一次重要探索。結合蘇聯42年的歷史和現實,新中國10年的歷史和現實,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超越前人、啟迪后人的卓越見解。”【鄧力群:《和毛澤東一起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黨的文獻》2011年第5期。】

盡管毛澤東的探索還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但其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容抹煞的。比如,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認識過程。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第一次明確地將共產主義劃分為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兩個階段。但是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再將社會主義社會分解為若干階段。列寧曾經將共產主義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並使用過“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和“完整的社會主義”等概念,但是他並沒有對社會主義社會的階段進行明確劃分。毛澤東在《講話》中關於社會主義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的觀點,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貢獻,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

此外,毛澤東在探索中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建設總方針,制定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長遠目標,形成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並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所以,我們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成績來否定毛澤東的理論探索。誠如胡繩所言,雖然“毛澤東沒有能夠親眼看到這種探索開花結果,但在他的學生手裡,能夠抗拒任何風霜的花和果實已在中國的大地上繁茂地生長起來。”“所以毛澤東作為這種探索的開創者的歷史功績應當用最濃的筆墨記載在史冊上。”【胡繩:《毛澤東一生所做的兩件大事》,《人民日報》1993年12月17日。】

(二)深遠歷史影響

雖然毛澤東一再強調要“以蘇為鑒”,走適合中國情況的道路,但這條道路並沒有對傳統社會主義體制進行徹底的變革,而是局部的調整和改造。因此,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並不同於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但是,這為改革開放后我們黨重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在回答毛澤東、鄧小平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的貢獻時,薄一波曾經概括提出了“始於毛、成於鄧”的科學論斷,這是有道理的。

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在探索中堅持對馬克思主義既堅持又發展的態度,形成了“走自己的路”這個意識。毛澤東倡導全黨特別是領導干部讀書,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他在《講話》指出:“解放后,三年恢復時期,對搞建設,我們是懵懵懂懂的。接著搞第一個五年計劃,對建設還是懵懵懂懂的,隻能基本上照抄蘇聯的辦法,但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頁。】參加讀書的胡繩后來回憶說,毛澤東“對待蘇聯的經驗是採取分析研究的態度。他說,我們要破除各種各樣的迷信,其中包括對蘇聯經驗的迷信。所以他常常說,蘇聯這點是對的,這點不大對,這點是錯誤的。”【胡繩:《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有關回憶》,《中共黨史研究》2002年第5期。】

更何況,即便是毛澤東在探索中的失誤和教訓,也為后來的繼續探索提供了反面的借鑒。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頁。】堅持走自己的路,更是傳承了下來。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也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頁。】

總之,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既蘊含著豐富的理論認識,也彰顯了在讀書中思考自己道路的方法論。歷史學家錢穆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有中國自己的國家、民族與歷史傳統,幾千年來的國情民風,有些處迥異於他邦。若中國人不能自己創制立法,中國今后將永遠無望。”【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31頁。】以此來體會毛澤東的讀書活動及其思考方法,對於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作者毛強:中央黨校報刊社編輯部助理編輯)

(來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分會編《毛澤東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