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要解決群眾的吃穿住問題,不然要共產黨人干什麼?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4-01   
分享到 :

劉少奇:要解決群眾的吃穿住問題,不然要共產黨人干什麼?

陳艷

1961年,國民經濟嚴重困難時期。63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在湘江西岸對寧鄉縣委副書記何長友說:“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吃飯、穿衣和住房問題,不然要我們共產黨人干什麼?”

在少奇同志心裡,解決吃飯、穿衣和住房這種在“過小日子”老百姓眼中為“天大的事”的問題,是共產黨的責任所在、使命所在、追求所在、宗旨所在。因為我們黨在成立之時,就發出庄重誓言,“為天下勞苦大眾謀幸福”。

奔騰北去的湘江水,見証了國家主席的動情一問,也見証了一位親民、愛民、憂民的共產黨員的傳奇人生。

湘江西岸的英雄少年:“為了使中國人民解放而奮斗”

18981124日,劉少奇出生在湘江之濱的寧鄉縣花明樓炭子沖村靳江河畔。劉少奇是家中的“滿崽”,在叔兄弟中排行第九,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為“九滿”。當時的中國,正處於飽經憂患、國弱民貧、災難深重的風雨飄搖之中。作為一名農家子弟,劉少奇對於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有著天然的朴素感情,對民眾所受的壓迫有很深的體會和理解。他從小心憂天下,他渴望深受欺壓的百姓擺脫苦難。這種渴望,激勵著他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而努力奮斗。

1910年,長沙、寧鄉等地發生了轟動全省的飢民暴動。年僅12歲的劉少奇感觸很深,他攥緊拳頭,下決心拯救民眾於水火之中。1915年,不滿17歲的劉少奇在寧鄉玉潭學校參加反袁游行。他刺破手指寫下“誓雪國恥,毋忘國恥”的血書,搖著旗、喊著口號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面。這年,劉少奇將譜名“渭璜”改為“衛黃”,立志“拯救民族,捍衛炎黃子孫”。然而“衛黃”之路並不順暢。1916年,劉少奇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陸軍講武堂錄取。從這裡,劉少奇邁出了精彩人生的第一步。他在妙高峰下眺望湘江北去的帆影,在營盤街上傾聽走向共和的足音,懷抱著報效祖國的美好憧憬。然而不久,護法運動的戰火燒到講武堂,劉少奇投筆從戎的抱負被擱淺。五四運動后,他把名字改為“少奇”,意即“少有奇志”。之后,他又攻讀留法預備班准備赴法留學,卻因費用等原因而化為泡影。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他有了方向。1921年劉少奇和任弼時等一批進步青年前往莫斯科,在這裡,23歲的劉少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最早的黨員之一。“這時我的革命人生觀開始確定,就是為了使中國人民解放而奮斗。”在他填寫的《團員調查表》中,慨然寫下:“資本主義已不能統治全世界了,社會主義的社會組織必將由人類的努力開始實現,我們處在這時代的人,應把無窮的希望,促進這段歷史。”

1922年春,劉少奇從莫斯科回國。從“九滿”到“少奇”,跨過歲月的虹橋,劉少奇流露出的是對革命、對新世界的暢想與希望,是對理想的堅定與執著,亦是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的大志與情懷。

為了工人利益義無反顧:“惟有這件事不能答應您”

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共產黨員,在任何情況下,能夠不能夠把自己個人的利益絕對地無條件地服從黨的利益,是考驗這個黨員是否忠於黨、忠於革命和共產主義事業的標准。”劉少奇回國后,立即投身到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中。他深入了解工人受剝削、受壓迫的悲慘遭遇,為改善工人生產和生活條件,他始終站在罷工斗爭的最前列,與敵人展開勇敢斗爭。

1925年,劉少奇參與領導完五卅運動后,疲憊不堪,心力交瘁,頑疾肺癆病也越發嚴重。中央安排劉少奇11月初回長沙就醫。然而,回長沙不久,他就被趙恆惕軍閥政府的衛兵逮捕。兒子被捕的消息對於劉少奇的母親魯氏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在兒子被關押的32個日夜,母親的心備受煎熬,忍不住悄悄落淚。1926116日,當劉母得知兒子好不容易得以釋放出獄,便立即動身去長沙。看見兒子明顯消瘦了,劉母強忍著眼淚:“你出來了,娘就放心了,不過娘有事跟你商量。”“你不要去外面闖蕩了,太危險了!跟娘回家去!”“咱就在鄉間辦一間學堂,你和寶珍都可以教書。”劉少奇沉吟著沒有回話,考慮著如何回答才好。突然,“扑通”一聲,劉母跪倒在劉少奇面前:“九滿,你不答應娘,娘就長跪不起!”面對母親突然下跪,劉少奇一時慌了,但他很快靜下心來,做出決定——不能留下!革命需要自己,至於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忙扶起母親,跪在母親面前:“娘,別的事情都可以依您,唯有這件事不能答應您,請您老人家放心吧,我不會有事的!”在母子倆徹夜長聊后,劉母還是沒能攔住兒子。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兒子和母親,他們不曾料到,這一別竟是永別!1931年冬天,劉母在炭子沖溘然長逝。而當時劉少奇正在上海開展白區工作。幾年以后,當劉少奇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他面對母親的畫像潸然淚下。他愧疚——作為一個兒子,未能在母親病床前盡自己一份孝心!但為了天下更多的母親,這位湘江之子別無選擇。

抗戰時期深入敵后:“共產黨就是要想方設法解除群眾的疾苦”

抗日戰爭時期,劉少奇堅持中共中央深入敵后、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領導創建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劉少奇把“急百姓所急,解百姓所苦”作為“首要一條”,認為這是“抗日民主政權能否在群眾中扎根”的根本。

194210月,劉少奇到達八路軍太岳軍區所在地沁源縣。一次,劉少奇看見一個挑水的中年農民,腳步蹣跚,兩條腿向裡彎著,幾乎每跨一步都要費很大力氣。劉少奇趕忙迎上前,彎著腰關切地問道:“老鄉,你這腿是怎麼回事?”經過交談,他了解到這位老鄉患的是“粗脖子”病,拐腿,干活很困難。但當地沒法治。劉少奇沉思一會兒,堅定地對隨行人員說:“一定能找出害病的根源,想出治療辦法。”一刻也沒耽擱,劉少奇與隨行人員馬上前往水源地察看。看完水井又沿著井邊小溪往上游察看。“老百姓得這種病是很痛苦的。治病要治根,隻有找到病因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回到宿營地,劉少奇向同志們交代:“我們在別處也曾看到過類似的病,造成群眾世世代代痛苦。我們共產黨人在現有的條件下縱然不能幫助他們徹底解決,但也應使它減輕,至少要阻止它發展……總之,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要軍區的同志研究下,幫老鄉解決。”但限於當時的條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劉少奇卻一直惦記沁源縣根據地人民的身體情況。全國解放后,在他的指導與督促下,當地黨和政府經過幾年的研究和治理,有效控制了水土病,使絕大多數患者很快減輕了痛苦或恢復了健康。當地群眾紛紛寫信給劉少奇,感謝他對當地人民的關懷。

看到農民朋友的來信,劉少奇笑了,說:“我們共產黨人就是要千方百計地為群眾解除疾苦。”

趕考路上的合格答卷:“要解決群眾的吃、穿、住問題”

劉少奇在中共八大的報告中說:“一個好黨員、一個好領導者的重要標志,在於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狀況和勞動狀況,關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劉少奇對人民有著血脈肌膚的感情,時刻將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上。他的兒子劉源將軍說過:“我的父親劉少奇坐在國家主席這把椅子上,心裡裝的是老百姓的小日子。”他總是以普通群眾的身份,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在開灤煤礦,在大慶油田,在東北林區,在湖南農村……到處都有少奇同志勤政的腳步和清瘦的身影。

1961年,幾十個春秋輪回,劉少奇來到他最初的人生渡口——湘江。他將坐輪渡經過橘子洲登上湘江西岸回家去。此刻,面對滔滔江水,他也許在回味第一次過湘江時心中的豪情,也許還會遙想從湘江揚帆遠航,駛過長江,駛向大海的崢嶸歲月……但他沉默不語,心情沉重。因為此時正值國民經濟嚴重困難時期。

一身青布衣、一雙粗布鞋、一把油紙傘,一輛破舊的吉普車,少奇同志就這樣回到家鄉。42日,當他在寧鄉東湖塘王家灣萬頭豬場隻看到兩頭豬,當即決定在豬場的飼料房住下來。用雨布遮住破爛不堪的窗戶,又拆下兩塊門板和幾條凳子架鋪。國家主席這一住就是66晚。412日,劉少奇又來到湘江支流的撈刀河畔——湖南省的“紅旗大隊”即長沙縣廣福公社天華大隊蹲點調查。十多天裡,他走村串戶、約人田頭聊天,他走訪老農、慰問病人,每每看到荒蕪的田園和挖野菜的孩子,他憂心如焚﹔他不辭辛勞翻山越嶺,一家家上門,揭開農家的鍋蓋,親口品嘗當作口糧的糠粑粑和野菜湯﹔拉開農民家的碗櫃,卻發現油鹽壇子沒有一滴油﹔他撥開路邊風干的孩子糞便,發現裡面盡是樹皮和草根……天華的現實震撼著劉少奇的心。在社員座談會上,年過花甲的國家主席誠懇地向群眾鞠躬:“看到鄉親們生活這麼苦,是我國家主席的工作沒做好,我心裡很難受,對不起大家!”鄉親們像是見到了自己的親人,掏出了心裡話。少奇同志當機立斷:公共食堂可以自行解散!

農民的住房問題也是劉少奇調查中發現的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59日,劉少奇從黃材水庫修建工地視察返回寧鄉縣城時,聽到路邊一屋裡傳來一位婦女傷心的哭泣聲,少奇同志停下來關切詢問。婦女哭訴著自己沒有房住,在場的大隊會計向劉少奇介紹了婦女的情況。少奇同志說:“你告訴大隊書記,不要讓她搬,就說是我說的。縣委會有個文件下,鳥必有窩,人必有屋呀。”回到縣城,劉少奇找來主管農業的縣委副書記何長友,了解全縣社員的住房情況。當得知這幾年大煉鋼鐵、大辦公共食堂,拆掉了大部分房子時,劉少奇百感交集,嚴肅地對何長友說:“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吃飯、穿衣和住房問題,不然要我們共產黨員人干什麼呢?”劉少奇要求縣委立即起草一個《關於解決當前社員住房的意見》,文件初擬出來,已是次日凌晨兩點,劉少奇又仔細審閱和修改。后來劉少奇還派人將此文件送到在杭州的毛澤東審閱,批准在全國執行。這對當時全國解決和防止房屋糾紛、解決住房問題等起了重要指導作用。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當老百姓吃飯成了大問題,這不免讓少奇同志寢食難安、疾首痛心。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少奇同志要的是人民內心的聲音,是實事求是的解決方法,是讓百姓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文革”中信仰彌堅:“隻要馬克思再給我十年”

十年“文革”,對我們的黨、國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的挫折和損失,劉少奇同志首當其沖,遭受了無情的摧殘和迫害。即便在處境最艱難的時候,劉少奇心裡想的,還是人民。

據劉少奇的孩子們在《勝利的鮮花獻給您》一文中回憶,1966年初,少奇同志害了一場重病。他剛剛脫離危險,就把孩子們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叫到跟前:“看來,我的有生之年不多了,必須更抓緊時間多干些事。隻要馬克思再給我十年時間,我們是能夠把中國建設得真正富強起來的。”接著,劉少奇給孩子們描述他的設想:如何整頓黨內的官僚主義作風﹔如何改革教育,實行全日制和半工半讀兩種教育制度﹔如何提高生產力發展國民經濟﹔如何縮小三大差別,等等。當時還舉例說,我們在山東、河北一帶發現了大油田,建立工業基地,這可以使荒僻的小鎮發展成新型的工業城市。有電、有油、有鐵路和公路網,同時帶動附近農村現代化。在招工時要注意招收女工,不要使農田中隻剩下女社員干活……“到了那時候,我們就為中國的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也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我的任務,可以瞑目了。”隨著“文革”打倒走資派的運動越來越嚴重,劉少奇內心備受煎熬,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一次,劉少奇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把在家的幾個孩子叫來,緩緩地說:“將來我死后,你們要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裡,像恩格斯一樣。大海連著五大洋,我要看著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你們要記住,這就是我給你們的遺囑。你們一定要在群眾中活下去,永遠跟著黨,永遠為人民。”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湘江之子的秉性,這就是湘江之子與生俱來的質朴與擔當。劉少奇是人民的兒子,是后世千千萬萬共產黨人的典范。他的成長和革命經歷,無處不體現著“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劉少奇用一生心血凝聚了一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他用一生奉獻踐行了共產黨員的標准,他用有限的生命實踐了革命者的誓言。

來源:《新湘評論》2015年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