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朱德對我軍戰略戰術形成與發展的重大貢獻

作者:龐存生 張建軍    發布時間:2013-09-09   
分享到 :

論朱德對我軍戰略戰術形成與發展的重大貢獻

龐存生 張建軍

朱德作為我軍主要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在創建人民軍隊、指揮人民戰爭等方面做了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對豐富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今天,在全黨全軍隆重紀念朱德誕辰120周年之際,謹以此文緬懷朱德對我軍戰略戰術形成與發展的豐功偉績。

一、精辟闡述了以“群眾戰”為基本內容的人民戰爭思想

人民戰爭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與靈魂。朱德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深切地體悟到以“群眾戰”為基本內容的人民戰爭思想,不但是我黨我軍進行革命戰爭的根本指南,而且是我軍戰略戰術的基本出發點。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朱德就從歷次作戰的經驗教訓中,深刻認識到依靠群眾的重要性。他在《從南昌起義到上井岡山》一文中指出:南昌起義失敗的主要教訓,“就是起義軍沒有和江西的農民運動相結合,而去了廣東。假如當時能夠利用軍閥內部相互之間的矛盾,就在江西各地開展農民運動,解決土地問題,建立革命根據地,同時也改造起義軍本身,那是完全可以站得住腳的”。此后,朱德經過艱苦的革命實踐,特別是與毛澤東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后的武裝斗爭中,逐漸認識到:我黨必須把武裝斗爭同農民運動相結合,採取農民游擊戰爭的形式,才能使紅軍得以生存與發展。據此,在朱德和毛澤東的領導下,紅軍廣泛地發動群眾,組織赤衛隊、工農暴動隊等群眾武裝,使井岡山的斗爭形勢呈現出人民戰爭的有利局面,先后粉碎了國民黨軍的三次“圍剿”。朱德對此指出:“一、二、三次反‘圍剿’,是中國很好的革命戰爭經驗。主要一點是在於依靠群眾。三次反‘圍剿’,我們都是為了群眾,又很好地依靠了群眾”。

抗日戰爭時期,朱德深入研究抗日游擊戰爭的特點和規律,進一步認識到廣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重要性。朱德在撰寫的《論抗日游擊戰爭》、《論解放區戰場》等文章中,深入剖析了人民戰爭的實質和內涵。他指出:抗日游擊戰爭是“群眾運動”,是“抗日的大眾戰、民兵戰”﹔從戰爭所含要素來講,抗日游擊戰爭還是建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礎上的政治戰爭、經濟戰爭、人員戰爭、武器戰爭、交通戰爭,隻有把諸要素“密切聯系,配合運用”,才能“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朱德還指出,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解放區的戰爭,是“偉大的真正全面的人民戰爭”,而“人民戰爭的基本內容就是群眾戰”。“這種群眾戰的特點,就是不但有人民大眾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協力,而且有人民大眾在軍事作戰上的協力。這種戰爭不是軍隊單獨進行的,而是以人民大眾共同作戰的靈活配合來進行的。這種戰爭是主力兵團與地方兵團的配合作戰,是正規軍與游擊隊、民兵和人民自衛軍的配合作戰。”“如果我們離開了人民群眾,則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我們就不但不能壓碎敵人,並且早就被敵人所壓碎了。”朱德關於人民戰爭的論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

二、科學提出了紅軍進行游擊戰爭的指導原則和作戰方針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朱德作為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堅持從實際出發,機動靈活地指導戰爭,使紅軍在與國民黨反動軍隊的作戰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對紅軍戰略戰術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提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游擊作戰原則。朱德在長期軍事實踐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游擊戰術的優長,並開創性地提出游擊作戰的指導原則。1913—1915年,朱德在滇軍任營長、團長帶領軍隊剿匪時,逐漸積累起游擊作戰的經驗。1925年,朱德赴蘇學習蘇聯紅軍的建軍與作戰經驗,在與教官討論回國后怎麼打仗時,提出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的思想。對此,毛澤東曾給予高度評價,指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就是今天我們的運動戰的通俗解釋”,“紅軍運動戰的基本特點,就在這裡。”朱德領導紅軍,積極靈活地踐行了這一原則。從“八一”南昌起義到井岡山勝利會師,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到中央蘇區的擴大鞏固,朱德在歷次作戰中,都審時度勢,靈活機動地運用游擊戰術,率領紅軍成功粉碎了敵人的多次“進剿”、“會剿”和“圍剿”。期間,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朱德與毛澤東一起精辟概括的“十六字訣”,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成為指導紅軍游擊作戰的基本原則。

其次,堅持“誘敵深入,在根據地內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1929年1月紅軍挺進贛南閩西。此后在與國民黨軍的反“圍剿”作戰中,紅軍在朱德與毛澤東的領導下,堅持“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多次“圍剿”。1930年10月,在第一次反“圍剿”前夕,朱德與毛澤東在羅坊會議上,客觀分析敵我情況,指出“在強大的敵人進攻面前”,紅軍必須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充分依靠人民群眾,進行人民戰爭,才能“在革命根據地消滅敵人”。11月1日,朱德和毛澤東聯名簽發了《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敵疲備而殲滅之的命令》。紅軍遵循“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在根據地連續實施三次退卻,誘使敵人越陷越深。待敵人深入根據地縱深的龍崗時,紅軍及時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突然對敵發起攻擊,贏得“誘敵深入”方針提出后的第一個大勝仗。其后,紅軍在“誘敵深入”這一作戰方針的正確指導下,連續取得了第二、三、四次反“圍剿”的重大勝利。對此,朱德在1944年指出,這些勝利“仍是誘敵深入,集中力量殲滅敵人,依靠群眾,依靠根據地而取得的”。

第三,系統總結了紅軍進行游擊性運動戰的作戰指導原則。1933年,朱德認真研究和總結紅軍游擊性運動戰的作戰經驗后,在《談幾個戰術的基本原則》一文中,系統闡述了紅軍戰術的基本原則:一是“紅軍要以唯物的辯証法來研究和運用戰術”。他指出“作戰決心必須根據任務、敵情和地形來定下”,“決不容有一成不變的老章法來指揮軍隊”。二是“無論大兵團、小部隊,在進攻中每一動作,都要選定主要突擊方向而集中其最大兵力在這一方向來決戰。其他次等方向隻留出可以鉗制敵人的兵力,但須積極動作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向著本身,借此保障主要突擊方向容易進攻”。三是“戰略上要尋找敵人的主力,在戰術上要尋找敵人的弱點”。四是“要求得大兵團協同動作,一定要每個兵團、每個部隊在受領本身任務時,明了首長決心的要旨,以及本身的任務在首長決心中佔何等地位”。五是“偵察的主要任務,是弄清敵情、地形,供指揮員定下適當決心”。六是“劣勢軍在山地對優勢軍作戰”,如能掌握山地作戰的特點,“採取秘密、迅速、各個擊破的手段,在決戰的時機集結優勢兵力於決戰地點,堅決而干脆地消滅敵人某一縱隊再及其他縱隊,則必使敵軍運轉不靈,應援失效”。朱德所闡述的這些戰術基本原則,無疑是對毛澤東戰略戰術原則的重要補充,對於紅軍作戰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系統論述了抗戰軍民在抗日游擊戰爭中的戰略戰術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科學分析敵我實際后,確定了“持久抗戰”的戰略思想,並據此制定了“基本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作戰方針。朱德作為八路軍總司令,為了教育全黨全軍正確理解和堅決貫徹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認真總結抗戰的經驗與教訓,為發展我軍的戰略戰術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是深刻闡述了“持久抗戰”的思想。“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朱德在認真分析抗戰形勢后,深刻認識到“持久抗戰”的重要性。1937年7月26日,他在《實行對日抗戰》中指出,中華民族將面臨“一個持久、艱苦的抗戰”。1938年1月,在《爭取持久抗戰勝利的先決問題》一文中,他又明確指出:要“從持久戰中去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同時分析認為“敵我力量的對比,……在持久抗戰的過程中,是必然會變動的,我們的力量會逐漸變強,而敵人的力量則會逐漸變弱的”。“隻有堅持持久的抗戰,才能最終地戰勝敵人”。同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后,朱德對“持久戰”思想又作出了深入的闡述和補充。同年1 1月,他在《抗日的戰略戰術與建立新軍問題》中,對敵我人口、經濟、政治、武器、交通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分析,進一步指出:“持久戰之成為我們的勝利之途,當無疑義。”“我們堅決地相信,持久戰是可以戰勝敵人的,最后勝利是有把握的。”

二是系統論述和分析了抗日游擊戰爭理論。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朱德指出,隻有廣泛地發展游擊戰爭,才能取得最后勝利。1938年,他在《論抗日游擊戰爭》一文中系統論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理論,指出“抗日游擊戰爭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領土這一歷史條件下產生出來的”,是“抗日的大眾戰及民兵戰”,“是整個抗日戰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主要條件之一”。並且指出抗日游擊戰爭的作用在於:第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游擊隊“是民眾抗日的學校,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武裝宣傳者和組織者”﹔第二,能夠部分地恢復國家領土和維系失地的人心﹔第三,能夠使日寇無法從它所侵佔的地區中取得人力和資財的補充來滅亡我國﹔第四,能夠配合正規軍作戰﹔第五,能夠為正規軍創造優良的后備軍和新的兵團。朱德還系統論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組織問題和開展游擊作戰的主要原則。由此,為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戰軍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南。

三是歸納總結了對日作戰的戰術原則。1938年4月,朱德在《粉碎日軍圍攻的戰役戰術指示》中,詳細闡述了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戰法。他指出:“應乘其進攻我軍時,採取靈活的、運動的游擊戰術,在敵未進入利害循環變換線時,採取內線作戰姿勢,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其一路,余路箝制之。如已進入我利害變換線內,則應由間隙中轉人外線,襲擊敵側后,仍以各個擊破之。”“敵之任何一股前進時,我軍應以小部,以一連或一營為單位,採取運動防御之姿勢,配合本地自衛軍、游擊隊,晝夜襲擊,疲勞敵人,分散敵人,迷惑敵人主力,出敵不意,突然襲擊而消滅其一部。”同年11月,朱德在《抗日的戰略戰術與建立新軍問題》中,強調戰術上要做到機動、秘密、迅速、堅決,特別是要改變死守硬頂的戰術。為了粉碎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頻繁“掃蕩”,朱德提出了爭取主動,趨利避害的機動作戰原則。即:“小股進退,分支襲擾,集中主力,乘弱伏尾,晝伏夜動,聲東擊西,有意暴露,及時隱蔽,利害變換,毫不猶豫,拿定火色,轉入外線。”各抗日根據地按照這些原則應對日軍的“掃蕩”,取得了顯著效果。

四、豐富發展了人民軍隊在解放戰爭中的戰略原則與戰術運用

解放戰爭時期,為了徹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解放全中國,朱德從解放戰爭實際出發,根據變化了的敵我情況,不斷創新戰法,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

首先,確定“打大殲滅戰”的作戰指導思想。1947年5月,朱德在與聶榮臻等共同研究晉察冀解放區的土改和軍事工作時,明確指示要“進一步集中兵力,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他指出:“你們最近打了一些勝仗,只是仗打得零碎了些。如何打大殲滅戰,你們還沒有十分學會。……如果你們學會了集中兵力,一定能夠打大勝仗”﹔“打殲滅戰,是紅軍的傳統戰略思想。我們歷來是靠殲滅戰來壯大自己,你們一定要貫徹打殲滅戰的思想”﹔“黨政軍民一定要團結一致,軍隊的紀律必須整頓好,要依靠人民群眾,依靠民兵和地方武裝,到處打敵人,把野戰軍騰出來專門打殲滅戰,決不能叫主力到處去抵抗,分散兵力去保衛地方。相反,應該加強地方部隊的建設,從地方部隊擠出一部人來充實野戰軍。……要實行總力戰,黨政軍民結合為一體,共同對敵作戰。”在確定了“打大殲滅戰”的戰略指導思想后,他進一步指示部隊:“打殲滅戰需要做到三點:一、集中兵力,主動作戰﹔二、打敵之側背,包圍殲滅敵人﹔三、利用有利的地形。”在朱德的關懷指導下,晉察冀野戰軍於1947年10月,發起清風店戰役,取得了“打大殲滅戰”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其次,認真研究了城市攻堅戰的戰法與原則。為了攻克國民黨軍隊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朱德認真研究了我軍攻堅作戰的准備與實施,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石家庄戰役發起前,朱德提醒參戰部隊:“石家庄敵人經營了多年,有堅固的工事,擺在你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陣地攻堅戰。”對此,要“以陣地戰的進攻戰術為主要方法,有組織、有步驟地去進攻,用坑道作業接近堡壘,用炸藥爆破,加以炮擊,各個摧毀,採取穩打穩進的辦法。”石家庄戰役勝利結束后,朱德又指示部隊要及時總結城市攻堅戰的經驗教訓,要“極大地注意學習陣地攻堅戰術”。他在《打下石家庄的意義和經驗教訓》中指出,打下石家庄是“勇敢加技術”的勝利,並指示部隊“要講戰術”。1948年4月,朱德在給晉冀魯豫部隊准備臨汾戰役的電文中指示:可採取攻打石家庄的經驗,首先是“炮炸協同,擊開突破”,即以大量重迫擊炮、榴彈炮和野炮,集中打一點,並利用挖好的坑道,用炸藥進行爆破﹔炸開突破口后,以步兵沖進,再使用大量手榴彈及少量炸藥,佔穩突破口,再向兩面發展。

第三,主張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來殲滅敵人。朱德指揮作戰,善於審時度勢,靈活應變。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時期,他指示部隊:“大家都要學習戰術,既要系統地總結自己的戰術,也要研究敵人的戰術,蔣介石某些戰術有變化,我們某些戰術也要相應地改變。”“對不同的敵人要有不同的打法。打小敵、弱敵,可以用此較簡單而直接的辦法,可以來一個猛沖﹔打大敵、強敵,必須定出系統的斗爭方針,必須懂得擺布它,懂得用迂回曲折的戰術。打仗要看清對象。對什麼敵人打什麼仗,看什麼天候打什麼仗,在什麼地形條件下打什麼仗”。在談到對付國民黨的主力部隊時,朱德指出,要用“釣大魚”的辦法。他形象地說:“釣了一個大魚你不要性急,不要一下就扯上來,因為你性急往上扯,大魚初上鉤,尚未疲困它。拼命扯往往會把釣索弄斷。可以慢慢同它擺,在水裡擺來擺去,攪上幾個鐘頭,把它弄疲勞了再扯上來”。

在人民軍隊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戰斗歷程中,朱德對軍隊戰略戰術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在參加革命的戰斗生涯中,始終注意把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同中國革命戰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科學地總結提出了一系列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與原則,對於創建和壯大紅軍、爭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朱德對我軍戰略戰術形成與發展的貢獻,不僅僅是為了深切緬懷朱德的豐功偉績,更重要的還在於鞭策我們,要努力學習和光大朱德求真務實的革命精神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積極為推進我軍信息化建設、打贏信息化戰爭,做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軍事歷史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