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朱德的勤儉節約之風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1-17   
分享到 :

“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

——朱德的勤儉節約之風

劉志輝

[摘要]朱德終其一生都在踐行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無論是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建設年代,朱德的穿著都十分簡朴,衣服上經常打滿補丁。不論是在家中還是外出視察,他的飲食都非常簡單。在自己節儉的同時,朱德還教育子女從點滴做起,培養勤儉節約的習慣。在朱德看來:奢侈浪費的風氣不是小問題,隻追求個人享受,不願意艱苦奮斗,“這是一種最危險的現象”﹔而“勤勞和節儉,是建成社會主義的根本道路”。

[關鍵詞]朱德﹔勤儉節約﹔艱苦朴素﹔優良作風

艱苦朴素、勤儉節約是朱德終其一生都在堅守和倡導的優良作風。19601030,朱德作詩一首,把勤儉節約上升到真理的高度。詩中寫道:“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這種感慨,是他長久躬身實踐的總結。

“時人未識將軍面, 朴素渾如田家翁”

在革命戰爭年代,作為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朱德始終和戰士們一起過著艱苦朴素的生活。愛國將領續范亭曾經這樣評價朱德:“時人未識將軍面,朴素渾如田家翁。”無獨有偶,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第一次見到朱德時,難以相信他竟然是一個渾身沾滿塵土,穿著藍灰色的衣服,簡朴得像個農民的人。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依然保持著簡朴的作風。難得的兩身較好的外衣,也只是參加重要國事活動或外出時才穿,一回到家裡,仍換上舊衣服。他在家裡的衣服,已經洗得發白,領口和袖口都打了補丁。有的衣服實在太破,不能再補,朱德還舍不得扔掉,要求兩件拼成一件。

有一次,康克清先斬后奏,未經朱德同意,把裁縫師傅請到家裡,准備為他做身新衣服。朱德見了裁縫師傅,卻講起勤儉建國、勤儉持家的道理:“衣服被子隻要干淨就好,補補能穿能蓋,何必買新的?給國家節約一寸布也是好的。這比戰爭年代好多了,那時候一件衣服得穿多少年!”(朱敏:《回憶我的父親朱德委員長》,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8年版,第92頁。)最后,工作人員出面幫助康克清解釋,說是為了參加活動時穿,朱德才勉強同意。

朱德說舊了、破了的衣服“補補能穿”,絕非是板起面孔教訓人的虛話,在給破舊衣服縫補丁上,他還很有心得。抗戰時期,有一次朱德看到警衛員往舊補丁上縫新補丁,便傳授起技巧來:“補衣服也是有講究的,要先把舊補丁拆下來,再縫新補丁,這樣補上,才板正牢靠。拆下來的舊補丁,還可以打袼褙、納鞋底。”(《朱德的故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頁。)一個在補衣服上都有了“講究”的革命領袖,生活中的儉朴可窺一斑。西漢飛將軍李廣以善於治軍著稱,司馬遷說他“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由是士卒“咸樂為之死”。作為共產黨的領袖,朱德是沒有什麼“賞賜”的,他參加革命,完全是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但在衣食住行上與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在情感上和大家融為一體,卻是大家公認的。由此受到大家的愛戴、敬重,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想著國家,能節約一點就節約一點”

朱德的飲食非常簡單。據他的廚師回憶,工作日裡,康克清在機關食堂吃飯,在家吃飯的隻有朱德自己。每頓的飯菜隻不過是一碗米飯、三盤小菜、一個湯。三盤菜裡,一盤半葷半素的菜,一盤素菜,還有一盤常常是他親手腌制的泡菜。湯則是普通的雞蛋湯或青菜湯。晚飯則更為簡單。“幾乎天天如此”。有時來了客人,頂多讓廚師多做一兩個菜,從不鋪張浪費。對此,朱德曾經告誡廚師:“我們這些人過去都是農民,是吃粗糧、小(青)菜長大的,身體也很健康。我不讓你每天做大魚大肉,不是怕花錢,主要是要養成儉朴的習慣,一切從六億人民出發,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生活水平之上。”(顧英奇:《寓偉大於平凡》,《回憶朱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398399頁。)“國家領導人就更要想著國家,能節約一點就節約一點。”(《朱德傳》(修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778頁。)為此,朱德每個月都要親自檢查家裡的伙食賬本。

在家裡如此,去各地視察也是如此。

朱德外出視察,都要求按照規定用餐,從不接受吃喝一類的招待。1957年,朱德到雲南視察。開始幾天,接待部門遵照朱德的要求,飯菜十分簡單。后來,雲南省委檢查接待工作,發現朱德每天的伙食費用大大低於規定標准,他們擔心影響朱德的健康,便要求接待部門改善伙食,做一些營養價值高的食物。第二天,一碗“燕窩煮鴿蛋”端到朱德面前。朱德很不高興,詢問接待人員:“我們每天吃得很不錯了嘛,群眾能這樣嗎?為什麼要弄這種高貴東西?”在得知原因后,朱德說:“這次燕窩的錢我出,下次再弄我罷你的吃!”朱德“罷吃”的,不僅僅是燕窩“這種高貴東西”。1958年,朱德到新疆伊犁考察工作,吃飯時看見接待人員要開酒瓶子,朱德便說:“不要開了,都是自己人,又不是外賓,不要浪費了。”有的時候,當地准備的菜多了幾樣,朱德就有些不自在,於是便婉轉地批評道:“這麼多菜!這裡大概沒有經過反浪費吧?”

1963年,朱德在廣西桂林視察工作期間,每餐剩下的豆腐乳,他都告訴服務員不要丟掉。在他看來,豆腐乳的黃豆是農民洒汗水種出來的,要制成腐乳又要經過工人多道工序的勞動。因此,如果吃不完就倒掉,那就對不起農民和工人了。朱德在飲食上的節儉,不僅體現了一種習慣,更體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

“不但要自己勤儉持家, 還要教育孩子們永遠保持勤儉的習慣”

朱德不僅自己做到勤儉節約,對子女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在子女獨立生活以后,朱德經常教導他們要學會勤儉持家,精打細算過日子,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女兒朱敏剛參加工作時,生活沒經驗,花銷無計劃,經常成為“月光族”。朱德便教女兒勤儉持家的方法,要求她每個月有計劃地把一些錢存到銀行,“這對國家有好處,對自己也方便,有急需的時候可以取出來用,也可以支援生活上有困難的同志”(朱敏:《回憶我的父親朱德委員長》,第95頁。)。有時,朱德還會突然詢問子女油鹽醬醋和各種米面的價格,借此考察他們是否會過日子。

19631226,朱德給兒子朱琦、女兒朱敏寫了兩張同樣內容的條幅,要求他們“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之所以這樣強調勤儉,朱德告訴子女:“勤儉持家,是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德。現在我們這樣提倡,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不丟掉艱苦奮斗的老傳統。你不但要自己勤儉持家,還要教育孩子們永遠保持勤儉的習慣。”

朱德說到做到。他的孫子外孫們所穿的鞋,通常都是從軍隊后勤部門買來的戰士們上繳的舊鞋,衣服總是大孩子穿了再留給小一些的穿。朱德經常告誡孩子們:衣服的主要作用是御寒,隻要穿上暖和,干淨,就是好衣服。

有些年輕人沒吃過苦,認為在新社會裡就“應該享福”,於是隻追求個人享受,不願意艱苦奮斗。在朱德看來,“這是一種最危險的現象”。他希望青年一代“堅決克服個人主義,樹立集體主義,並以模范的實際行動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斗爭中去”。對於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兒童,朱德主張加強勤儉教育,“特別是一些家庭生活比較富裕的少年兒童,這方面的教育更為迫切需要”(《朱德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8369頁。)。1957年,朱德給少年兒童題詞,再一次提出殷切期望:“勤勞和節儉,是建成社會主義的根本道路。希望我國的少年兒童,努力學好勞動的本領,准備承擔起勤儉建國的偉大責任。”(《人民的光榮——朱德委員長光輝戰斗的一生》(第3集),北京師范大學校內用書,朱德手跡部分。)

“每個人都要鍛煉, 要能吃苦,有朴素作風”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在一些人中間滋長起奢侈浪費的風氣。有些人本來出身很苦,但進城以后就不儉朴了,開始享受生活了,衣食上追求華美,住房上要求闊氣,時時處處講究排場,以為這樣才有“面子”。對這種現象,朱德很憂慮:“有些同志總說房子擠、房子不好,其實我們過去在山溝裡的時候,成千成百人住在一個小村子裡,也還覺得不算擠,可是到了北京這樣大的城市,卻說房子不夠住了。這看來好像是個小問題,其實卻反映了一種嚴重的思想狀況,應引起我們的嚴重注意,否則,發展下去就有蛻化的危險!”(《朱德選集》,第286287頁。)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當看到身邊工作人員進行大掃除時,朱德十分高興。在表揚的同時,不忘告誡大家:“每個人都要鍛煉,要能吃苦,有朴素作風。人們都是‘從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舊習氣不可能一下子除掉,沾染舊習氣也很容易。如果不養成朴素、節約的習慣,生產無論怎樣發展,人們的欲望也是難於滿足的。”(《朱德傳》(修訂本),第777頁。)

如何“養成朴素、節約的習慣”?朱德主張:“衣、食、住、行以及日用等方面,無論是現金和物資,凡是可以不花的,就盡量不花﹔凡是可以少用的,就盡量少用,節省下來的現金和物資,都應當儲蓄起來。這樣日積月累,就是一個很大的數目。”(《朱德選集》,第369頁。)同時,每一個人都要做到節約,因為“一人浪費一點不得了,一人節約一點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朱德年譜》(新編本)(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1頁。)。這樣,既能滿足每個家庭臨時開支的需要,也能為國家建設積累資金。

朱德一生儉朴,但這並不是說他要求大家過“苦行僧”的生活。在物質生活上他很關心部下,因為“沒有最低限度的物質保証,工作是會受影響的”(《朱德選集》,第90頁。)。當然,物質生活的關心要講原則,那就是要保持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要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為了革命和建設事業,有時候朱德不惜耗費大筆經費。在他看來,為了恢復體力、腦力,滿足工作需要,應該對某些人(如技術人員等)多給些或給好些。“在這些問題上,絕對平均分配是錯誤的,過求‘節省’實是慳吝,變成了守財奴,這種隻有經濟的原則而忘記了政治的原則,也是錯誤的。”(《人民的光榮——朱德委員長光輝戰斗的一生》(第3集),第197頁。)

朱德常說,條件好了,不要忘本。新中國成立后,他和全家每年都堅持吃幾次野菜,在他的眼裡,野菜是當年的“救命糧”,常吃它,忘不了過去﹔當管理部門對他的住房提出修理建議時,他說:“這房子很好嘛,有錢應當多給老百姓蓋點新房子”﹔外出期間,在路上看到垃圾堆裡有廢鐵絲,他就停下來用手杖把它撥到一邊,告訴隨行的同志收起來備用。勤儉節約的作風,伴隨朱德一生,為廣大共產黨員作出了表率。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如今我國的經濟條件大為改善。一些人認為,再提勤儉節約似已不合時宜。應該看到,勤儉節約決不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在一定意義上講,勤儉節約之風盛行,還是奢侈浪費之風泛濫,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興衰成敗。

〔作者劉志輝,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來源:《黨的文獻》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