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開墾南泥灣 “建立起永久的基礎”

作者:    發布時間:2015-11-09   
分享到 :

朱德:開墾南泥灣 “建立起永久的基礎”

王德蓉

1940年以后,是各抗日根據地物質困難空前嚴重的時期。這種困難,是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嚴密經濟封鎖所造成的。陝甘寧邊區這個中共中央所在地和經濟落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總后方,一度到了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用、沒有菜吃、沒有鞋襪穿、冬天沒有被子蓋的嚴重地步。

早在193922日中共中央已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出“自己動手”的號召。朱德在協助毛澤東指揮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軍事斗爭的同時,十分關心陝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工作情況。邊區經濟困難中最緊迫的是吃飯問題。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要養活原有的一百多萬老百姓,本來就不寬裕,現在又來了幾萬干部、學生、軍隊,都是脫產人員,單靠當地人民來養活是不可能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德提出一個重要主張,就是在不妨礙部隊作戰和訓練的前提下,實行屯田軍墾。南泥灣在延安東南約九十裡,是延安縣金盆區的一個鄉,縱橫數百裡,渺無人煙;但土地肥沃,有三條河流經此地,是適宜墾荒的好地方。相傳過去這裡曾是人口稠密的富庶地區,因為戰爭的緣故,人民非死即逃,變成了荊棘遍野、雜草叢生的荒地。此前有過一些單位曾想來這裡開墾,但都因人力不足,沒能站住腳。當三五九旅奉調回陝甘寧邊區后,朱德決心以這支主力部隊為骨干,帶動邊區的其他部隊、機關、學校一起前去開墾。邊區的北面連接著晉西北根據地,受頑固派軍隊的威脅較小,而南面所受威脅較大。把這支主力部隊部署在南泥灣,一方面用來防備頑固派軍隊可能發動的進攻,另一方面,又可以進行開荒種地。

朱德把開墾南泥灣當作克服經濟困難的一項重點工程來抓。1941年開春后,朱德就率領有關負責人和技術干部多人到南泥灣進行實地踏勘,調查山、水、林、路、土質以及農作物生長情況,謀劃南泥灣的開發建設。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不久,朱德在王震的陪同下特意到南泥灣視察,他深入干部戰士之中聽取對開發南泥灣的意見,深刻講述“屯田政策”的重大意義,要求他們一定要做群眾的模范,把生產運動搞好,用自己的雙手,做到生產自給,豐衣足食。6月,朱德專門給三五九旅七一八、七一七團的領導人寫了一封長信,對南泥灣的全面開發建設作了嚴格、詳細、具體的指導,要求他們在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建立起畜牧業、運輸業、手工業和商業,“建立起永久的基礎”。

1942年夏天,南泥灣一帶的庄稼長得很好,眼見豐收在望。當時延安有5位年歲大的老同志,人稱延安五老。除朱德外,其他4位是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謝覺哉、延安大學校長吳玉章和晉西北行政公署主任續范亭。紀念“七七抗戰”5周年以后,朱德邀請其他四老同游南泥灣。這時的南泥灣和一年半以前相比已全然改觀。朱德興致很高,賦詩一首,詩中寫道: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無宿營地,破窯亦難找。今辟新市場,洞房滿山腰。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僅告成,戰士粗溫飽。農場牛羊肥,馬蘭造紙俏。小憩陶寶峪,青流在懷抱。諸老各盡歡,養生亦養腦。薰風拂面來,有似江南好……這首詩是1942年南泥灣的真實寫照。到這一年底,三五九旅已經開發了2.5萬畝土地,解決了一部分糧草及各種用品;建設了各種工業如紡織、肥皂等共約十種;有了600多匹運輸牲口及47個騾馬店。被中共西北局稱為“發展經濟的先鋒”,受到隆重表彰。從1941年到1944年,僅僅數年時間,雜草叢生的南泥灣就變成了一個“米糧川”,三五九旅的糧食產量由0.12萬石猛增到3.7萬石,上交公糧1萬石,達到了耕一余一。與此同時,他們在邊區范圍內,迅速發展了工業、商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建筑業。

朱德親自指導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不僅有力帶動了整個邊區的生產自救,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經濟封鎖,鞏固和發展了解放區,而且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增強了部隊素質,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作者單位:中央文獻研究室)

(來源: 《光明日報》2015091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