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對山區經濟建設的主張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1-10   
分享到 :

朱德對山區經濟建設的主張

羅興禮

新中國成立后,如何抓好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是擺到執政的共產黨人面前的一個嶄新課題。朱德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特有的膽識參加組織實施這一課題,並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縱橫祖國大江南北的實地調查研究,形成了系統的經濟建設思想。朱德的經濟建設思想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如何加強山區經濟建設,又是朱德經濟建設思想中的獨特部分。這一部分填補了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一大課題。至今閃爍出熠熠光輝。本文試圖就朱德對山區經濟建設的主張作一概述。

一、山區經濟建設的地位和作用

朱德歷來認為:山區經濟建設是關系國民經濟建設大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經濟建設要平衡、協調、適度發展,就必須重視和加強山區經濟建設。這是朱德長期經歷山區生活、戰斗和在全國解放后又到東北、東南、華中、華南、西南、西北實地調查了解得出的結論。他說:“我是在四川巴山下長大的,親自體會到山區有山區的好處。我們打游擊十幾二十年都在山區。千萬不要低估了山區的價值。” 195711月,朱德在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 的全國山區生產座談會上作了題為《必須重視和加強山區建設》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這是他對如何重視和加強山區建設的代表作。在“講話”中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指出:“這次會議討論的山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問題,是當前十分重要的一個問題。”並從山區的特點闡明了山區經濟建設的重要性。他說:“山區建設為什麼這麼重要呢?這是因為山區約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人口、耕地和糧食產量都分別佔三分之一左右,特別是山區有無窮的自然財源,不僅有山林竹木、山貨藥材等產品,而且有各種豐富的礦藏。因此山區的生產潛力是十分巨大的。”無論是從山區和其它地區幅員面積看。還是從人口、耕地和產糧量比較,以及礦產儲量等資源,都是互為依存的整體關系。重平原丘陵、輕山區,或是重山區、輕平原丘陵建設,都會影響全國經濟發展的整體。

朱德認為:影響山區經濟建設的主要因素,除自身的特殊地理環境外,人為的因素是我們黨和政府的一些同志缺乏對山區經濟建設的認識及對農副產品收購價格低、稅收重、對農業投入少等政策因素所致。他說:“最大的問題是許多同志,不重視山區工作。他們不懂得。如果不把山區的富源開發出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困難的。” “以為黨提出山區建設只是應急性的措施。這是完全錯誤的。”朱德強調山區建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重視和加強山區建設的思想,不僅在39年前是應該解決的問題,在39年后的今天全國各族人民正奮力去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的時空中,乃至以后國民經濟建設的長河中,都需要不斷深化認識山區建設的重要性,擺正它在全國經濟建設中的位置,並付諸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強有力的措施,否則,再美好的計劃也難以實現。因此,朱德關於山區經濟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山區經濟建設的實施

山區經濟建設,是個十分復雜的、永久性的系統工程,雖然千百年來各族人民辛苦開發,但要達到山區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僅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搞好山區經濟建設,朱德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的主張:

()加強山區農業生產和多種經營

朱德認為:佔全國幅員面積三分之二的我國山區,多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業既常面臨自然風險﹔又面臨市場風險﹔既是比較效益差的弱質產業,又是社會效益很大,永久不可缺少的基礎產業。山區人民對這一基礎產業付出的更大。全黨應重視和加強這一基礎產業。“中國人民過去幾千年是怎麼生活過來的?主要是靠農業、手工業生產維持。” “全黨同志必須提高發展農業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領導,加強各部門對農業戰線的支持。”

朱德認為:農業應放在國民經濟建設的首位,切實抓好。19603月,朱德與中共南充地委負責人談話中指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加強農業發展。對人民生活和工業生產有很大意義。要大力發展山區生產”。19625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又強調指出:“現在要動員全黨發展農業生產,建設國民經濟的基礎。過去,我們雖然早就提出農、輕、重的次序問題。但是,實際上仍然是按重、輕、農的次序搞建設,這條路是行不通的,這一次一定要改過來。”

擺正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位置后又如何有效地發展農業生產?仍是一個很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朱德清醒地認為:在發展農業中,要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首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糧食則是基礎的基礎。毫不放鬆糧食生產,保証糧食供給,仍是山區經濟建設中的首要任務。19603月。朱德對地處川北山區的營山縣委負責同志說:“糧食生產一定要過關。否則。哪個國家也養活不起我們這麼多人。” 19622月,朱德在中央擴大會議上,對山區過半的山東參會同志講:“吃飯是個大問題,搞得人們吃不飽飯是不行的。”毛澤東也曾說過:手中有糧,心裡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千百年來的歷史也証明:無糧不穩、社會大亂。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朱德還主張:要特別解決好山區的水、改革種田技術,要在提高糧食單產上下功夫。

朱德主張:山區人民不僅要在生產糧食上下功夫,還要在增加收入上下功夫,才富得起來。他說:“在農業生產中,除生產米糧外,要注意搞多種經營。” 19603月,朱德對中共儀隴縣委負責人說:“儀隴這個地方,有山林、竹木、山貨藥材,可以發展蠶桑、油桐、白蠟,還可以植果樹,生產潛力是十分巨大的。你們一定要根據山區的特點,帶領廣大群眾開發山區資源,發展山區的農、林、牧、副、漁和多種土特產品。”要使人民有錢用,就得搞好多種經營。朱德的多種經營思想,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林、牧、副、漁各業﹔其副業既包括集體和農民家庭私營兩個主體,又包括飼養家畜家禽、養蠶、養蜂、藥材、水果等農副產品加工、手工業和運輸業,勞務輸出等多種經營內容。這對發展山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朱德還主張:全國各地山區情況各異,“怎麼搞法由農民自己作主。這麼搞,他們就努力……”搞生產不能違反經濟規律,要按經濟規律辦事,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山區的地理環境等因素,科學地發展農業生產。

朱德還特別強調:要發展農業生產,就得有個好的生產環境。“要使農民安居樂業。安居樂業是發展生產的根本保証。不安居樂業,如何增加生產?”)朱德強調農民安居樂業有兩大含義,一是硬件,改造山區的惡劣的農業條件,特別是水、電、路、土、通訊等基礎設施。二是軟件,國家對山區建設的方針、政策、措施要正確,領導方法要得當,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這樣就能安居樂業,農業這個基礎產業才會不斷得到發展。

()發展山區貿易

朱德主張要發展山區貿易,特別要注意發展對外貿易,山區才富得起來。要發展山區貿易,一是要建立對外貿易基地。1957年,朱德視察廣東、廣西、雲南、四川、陝西等省后給中央和毛澤東的報告中指出:“兩廣、滇、川等省氣候溫暖,物產豐富,交通也便利,應當作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基地。”以便把集散的山區土特產品集中起來,加工出口。朱德還對儀隴縣委負責人講:“多搞點商品拿出去交換,多搞點外匯,一個縣不搞點外匯,光靠自給自足經濟是富不起來的。外匯多了,就富起來了。”二是注意發展貿易市場,以利商品交換。市場多了,管理好了,對發展內貿、外貿都有好處。19603月,朱德視察儀隴縣城鎮時發現商品市場沒有了,從業人員都下到公社大隊去了,連縣城人口還不到5000人時,他指出:城鎮人口太少了。社會主義還是要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要讓價值規律起作用。19621月,朱德在中央擴大工作會議期間,在接見儀隴與會縣委負責人時再次指出:“要為群眾搞產品交換提供場所。市場應該恢復起來。應多開些商店,方便群眾。過去是5裡一店,10裡一鋪。還有茶館對物資交流也很起作用。……它不是游手好閑的場所,而是勞動人民、商人勞累之后娛樂、交流的地方。過去做生意的人要掌握了解行情,就靠坐茶館。”朱德認為:要打通國際市場。大門是關不住的,總要和世界打通關系。三是做好外貿貨源的組織工作,保証外貿貨源按質按量按時輸出。朱德指出:“要減少經營管理環節,允許產地基層單位直接同外貿系統挂鉤﹔糾正工作中的多收少不收,干收濕不收的不合理現象﹔有計劃有領導地組織行商走販收購山區物資﹔恢復過去的山貨行棧和重點建立加工部門:適當調整價格和稅收政策……”朱德還強調:發展貿易,要打破區域界限。“現在縣與縣、社與社之間仍然進行經濟封鎖,物資不能互相交流,這個界限必須迅速打破。”

()開發山區資源

山區資源十分豐富,這是山區的一大優勢。有計劃地、合理地、科學地開發山區資源是發展山區經濟建設的根本途徑。這是朱德多次強調的問題。1957年,朱德考察兩廣、四川、滇、黔等省后指出:“這幾個省的礦產資源是比較豐富的,有金、銀、銅、鐵、錫和其它稀有金屬,問題是國家對這些資源統得太死,地方和群眾都沒有活動的余地。對於藏量大、宜於利用現代化設備進行開採的礦山和特種稀有金屬等,由國家統一計劃開採是必要的,是符合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但是對於藏量不大的、分散的,國家又無力開採的礦產資源,我認為應當允許地方有領導有計劃地開採,但必須保証國家礦產資源不被破壞和浪費。或者由地方政府組織手工業、農業和供銷社的多余勞動力和資金來開採,由企業部門和地方向他們訂合同收購成品或半成品,有些東西如煤炭等還可以酌情開放一點自由市場,以滿足各方面的需要。”朱德認為:這樣做,不僅利用了分散的礦產資源和勞動力,養活了一部分手工業者和農民,而且減少了國家的部分投資,使有限的資金投放到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上去。既利民也利國。這些開採開發山區資源的主張不僅對當時,還是對今天,乃至今后都有重要的正確的導向性。

()搞好山區交通

山區地處邊遠、偏僻地帶,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文化素質低,經濟落后,這是山區的共性。這一特殊性長期困擾山區經濟發展。特別是交通不便是山區貧困的根本原因。因此,改善山區交通便成了山區致富的保証。朱德對山區交通建設十分關心,多次向中央和地方提出要大力發展山區交通建設。他說:“隻有山區交通運輸條件改善了,外邊的東西才能運進去,山區的物資才能運出來。山區河流很多,如何利用河流來發展交通運輸,交通部門應當好好研究一下。過去有些地方把河運管得太死,不許老百姓的木船走,不許木排上帶東西等等,對物資交流很不利。給群眾生活帶來很多困難。此外要修筑好公路,馬車路和簡易人畜道路,把各種運輸工具都利用起來。”改善山區交通難度大,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隻靠山區的微薄資金辦交通是困難的,隻有靠國家、地方和全社會的力量才行。朱德指出:“改善山區的交通運輸,對動員全國人民支援山區,對利用山區的富源支援全國都有很大的意義。” “通過地方和內外貿易系統投資以及發動群眾來修筑道路改善交通運輸狀況。”朱德關於山區要致富,修道路的主張是富有遠見卓識的,多年的實踐已得到了驗証。凡是修道路抓得早抓得好的地方,經濟發展就越快,人民致富就越早﹔反之,人民貧困改變就不大,經濟發展就越慢。

()抓好山區工業

朱德歷來重視山區工業,認為:發展山區工業,是致富山區的重要途徑。山區工業,雖有資源豐富優勢的基礎,但受制於特殊的地理環境,發展十分緩慢。工業總產值,一般僅佔地方國內生產總值的20 %左右,佔50 %以上的乃是個別地方。因此,長期資金匱乏,人民群眾難於脫貧致富。朱德對山區工業發展,致富山區,早在1957年就提出:“發展山區的經濟,不僅限於農、林、牧和土特產,而且包括採礦業和小型工業,特別是加工業發展前途很大,如釀酒、榨油、碾米、磨粉、制藥材以及可以就地取材的工業,乃至化工纖維工業等。”

朱德還認為:除辦好山區地方工業外,軍工民用工業應大力發展。因軍事工業大多建設在山區,可以把山區資源豐富的優勢與軍事工業技術設備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為山區增加一大財源,又解決了山區人民所需的工業品,還解決了長期“吃不飽”的軍事工業困難。1957年。朱德視察兩廣、川、滇等省后向中共中央、毛澤東的報告中說:“這次我看到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兵工廠生產如何同民用生產相結合的問題。”“看來兵工生產在和平時期兼產一些民用物品或同民用生產相結合的問題,遲早非解決不可。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及早解決,否則損失更大。”朱德還指出:中央對地方工業不應統得太死,不要把像樣的機械廠都收歸中央管理。那樣做不能滿足地方工業、手工業和農業生產的需要。朱德高瞻遠矚,提出發展山區工業的主張,有些長期未被採納,影響了山區經濟的發展。

()支援山區建設

發展山區經濟建設,朱德認為:要建設好山區,除山區人民勵精圖治外,國家的扶持、各部門的支持必不可少。山區自古以來較之平原、沿海、大中小城市,條件要惡劣得多,群眾要貧困得多。新中國成立后,山區建設有較大發展,但其發展建設受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人民群眾長期處於貧困狀態。自身“造血”功能不強。朱德指出:“目前山區人民的生活是很苦的,山區問題是全國性的問題,單靠農業貸款和民政部門救濟還不能解決問題。”還在“講話”中強調:“建設山區不僅是農業部門的任務,也是工業、商業、財政、稅收、文教、衛生等各部門的任務,需要各部門做一系列的工作。各部門要加強整體觀念,把支援山區建 設的工作認真重視起來,真正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建設山區。這樣,山區的建設一定會迅速發展起來,從而大大地促進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朱德對山區經濟建設,還提出發展旅游業、手工業、勞務輸出等一系列主張。

綜上所述,朱德對山區經濟建設的主張,多出於1957年以后。這以后正是我們黨“左”的思想開始抬頭,逐步佔了上風的時期。而朱德高瞻遠矚,在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上突破了“左”的圍牆,提出了建設山區一系列正確的主張,很有特色。其一,發展農業上,根據中國國情山區區情,突破了當時“左”的“重、輕、農”的主導思想,強調要按“農、輕、重”的次序發展國民經濟。其二,突破當時“共”才是社會主義。“私”就是資本主義的界限,強調農民家庭私養家畜家禽,種自留地,發展副業,鼓勵農民富起來。其三,突破了當時視為“資本主義”的集市貿易,鼓勵各地山區大力發展市場貿易,打破區域界限,進行物資交流,活躍山區經濟。其四,突破了當時閉關鎖國的封閉式經濟,堅定地提出要加強發展外貿力度,打通與國際接軌的主張。其五,突破了純軍工生產的封閉模式,提出了軍工民用生產的主張。朱德的這些主張,可惜當時未被採納,但廣大干部群眾是真心擁護的,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左”傾錯誤的發展。朱德對山區經濟建設的主張,無論對當時,對新時期我們黨制定一系列農村政策,對今天和明天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歷史意義。

(來源:《紀念朱德誕辰110周年——全國朱德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